浙江大学历史学院
  • EN
  • 办公网
  • 首页
  • 院情总览
    学院简介 历史沿革 学院黄页 研究所简介 教工名录 学者介绍 学院宣传片
  • 党政管理
  • 人才培养
  • 组织人事
    师资队伍
  • 科学研究
  • 交流服务
    继续教育
  • 校友天地
  • 首页
  • 院情总览
    学院简介 历史沿革 学院黄页 研究所简介 教工名录 学者介绍 学院宣传片
  • 党政管理
  • 人才培养
  • 组织人事
    师资队伍
  • 科学研究
  • 交流服务
    继续教育
  • 校友天地
  • EN 办公网
首页  新闻动态

新闻动态

    • 2016-07-07
      2016年浙江大学博士生赴杭州市传统文化促进会实践活动顺利进行
       7月5日早上8点,人文学院的四位博士生虞越溪、胡凌燕、魏柔嘉、黄成蔚在指导老师陈越骅副教授带领下前往位于拱墅区小河路上的老开心茶馆,参加“‘杭州评话’老艺人口述史整理项目”启动仪式。启动仪式由杭州市传统文化促进会(以下简称“杭促”)总经理周鹏老师主持,杭促的工作人员负责仪式的启动与接待,并安排实践团队与杭州评话研究会会长王超堂等诸位老艺人进行交流。“杭州评话”在2008年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南宋年间。诸位老艺人都是这项历史悠久的民间艺术的传人,总人数尚不足十人,因此整理他们的口述史与传承关系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和学术价值。会上老艺人们向同学们介绍了杭州评话的基本形式、发展过程以及他们对杭州评话的艺术理解,同学们受益匪浅。团队指导老师介绍了浙江大学博士生实践活动的缘起、意义和安排,并鼓励同学们在实践中成长、负责任完成工作、虚心交流学习。在各位博士生同学自我介绍之后,团队队长黄成蔚代表团队用杭州话作了表态发言,表示各位同学怀抱极大的热情,会充分利用专业知识完成任务。会后,双方进行了浙江大学人文学院研究生实践基地挂牌仪式并合影留念。下午,同学们前往“杭促”办公地点商讨具体工作安排并分配了任务,并对此后的工作作了整体规划。虽然烈日炎炎,大家汗流浃背,但一天工作得以顺利完成。7月6日一早,同学们再次在老开心茶馆集合,正式开展工作。大家与诸位“杭州评话”老艺人交流,对王宝善和王超堂二位老先生进行采访,欣赏并记录了二位先生的评话表演,加深了对杭州评话的理解。随后,大家回到办公点将录音稿整理成电子文档,并安排了第二天的工作任务,效果显著。团队初步计划整个项目将按记录、整理与理论提升三个步骤的整体框架持续有序地进行。7月7日,团队赴杭州市上城区凤山路王宝善老先生家进行采访、录像和资料收集。王老先生是“杭州评话”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人。王老先生在家中热情接待了团队的同学,分享了他从艺以来的历项荣誉与传奇经历,同时展示了大量与杭州评话有关的文献材料。团队根据昨天的采访大纲继续就一些理论问题深入请教王老先生,得到了他耐心详细的解答,进一步丰富了记录内容。王老先生平时喜爱各种乐器,且造诣高深,当场用二胡演奏一曲,曲音绕梁,让人回味无穷,展现了评话艺人对艺术深造与升华的不懈追求与高尚情操。最后,王老先生赠送同学们每人一张他表演时的照片并签名留念。同学们随后赴梅花碑和三昧庵,寻访杭州评话温古社旧址,又获得了不少素材。7月8日,团队成员又赴另一位传承人张祖春老先生家中进行采访与资料收集,同样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正如夏日的骄阳,实践活动正在如火如荼的展开,同学们士气饱满,深感此次实践也是承担了一项重要的传统文化保护工程,满怀责任感与信心,都向各位老先生与实践基地的负责人表示一定会圆满完成约定的任务!( 浙江大学人文学院暑期实习“杭促小组”全体成员)      
    • 2016-07-05
      “词学与诗教:叶嘉莹先生诗词成就管窥”:齐益寿教授专题座谈
      6月30日下午3时,以“词学与诗教:叶嘉莹先生诗词成就管窥”为主题的学术座谈会在浙大西溪校区中文系377会议室顺利举行。本次座谈会由台湾大学齐益寿教授主讲,浙江大学中文系胡可先教授主持。齐益寿教授是叶嘉莹先生的入室弟子,曾任台湾大学教授兼中国文学系主任,是享誉海内外的著名学者。他在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六朝文学、台湾乡土文学,以及叶嘉莹学术艺文研究等方面都卓有建树。齐益寿教授首先从叶嘉莹先生一生的讲学生涯及著述概况谈起。从齐教授的讲述中,我们得知叶嘉莹这位九十二高龄的诗词大家,从二十一岁开始教书讲学,至今已有七十一年之久。从早期在台湾三所高校同时任教讲学,辗转至U.B.C(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终身教授,课程的繁重,生活的窘迫,语言的障碍,这些不为人知的艰辛都无法阻断叶嘉莹先生对中国“诗教”传统的追索与思考。齐教授还着重从叶嘉莹先生对于其前辈师长顾随的师承,以及与哈佛大学海陶玮 (James R·Hightower)教授、著名文史学家缪钺先生,以及佛学大师赵朴初先生等人的交往过从,梳理出叶嘉莹先生一生从事词学和诗教的发展理路。其次,齐益寿教授重点阐述了叶嘉莹先生在词学理论上的建树和宏大深远的诗教特色。一是标举出从周邦彦起步入“赋化之词”的阶段,从而建构出“歌辞之词”、“诗化之词”、“赋化之词”三阶段的发展史;二是探讨词异于诗的审美特质及此特质所以形成的要素。齐教授指出:“我们从叶先生教学生涯时间之长,疆域之广,场次之多,以及听众之深受感动、如醉如痴,便可以知道先生在诗教上的功业何其宏大深远!”最后,齐益寿教授以自己的切身体会,表现出对于老师的理解和领悟。他以《世说新语·赏誉篇》王济之语:“家有名士,三十年而不知!”感叹自己理解叶嘉莹老师:“师有苦难,四十年后方知!”并用叶嘉莹先生引用过的两句唐诗“啼得血流无用处,不如缄口度残春”,以体会老师论词何以会从“难言之处”提炼出“弱德之美”,原来正是自身在磨难挫伤中仍有所持守,有所完成的体悟。讲座以叶嘉莹“花开莲见,花落莲成”之语作结,所谓“花开莲现”是说成佛的种子在每一个人心里都有;“花落莲成”是说当你把世上外表的繁华都撇除掉了以后,方能成正果。这也是叶嘉莹先生词学与诗教的最高境界。文/胡凌燕   
    • 2016-06-29
      月光书会42期简讯
      6月23日晚6:30,由浙江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主办,浙江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教工支部及浙江大学人文学院汉语言研究所承办的中文学科启真系列学术活动——月光书会第42期在浙大西溪校区教学主楼377教室成功举办。本次书会主讲人是汉语言研究所的陈玉洁副教授,内容为“有趣的语言学——语言中的范畴化”。陈老师先从微信朋友圈中对语言学的“吐槽”笑谈被人“误解”的语言学,活跃了现场气氛。书会正式开始后,陈老师首先介绍了经典范畴理论与原型范畴理论,认为这两种理论在人类的认知中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之后,陈老师介绍了范畴化的对象,比如语言结构中的动补结构,比如人类语言中普遍存在的颜色词、时间词,再比如一些普遍的语言范畴,如复数等。最后,陈老师介绍了范畴化对语言的反作用。萨丕尔—沃尔夫假说的弱形式就认为人类语言会对思维产生一定的影响,陈老师也认为,不同的范畴化也会对语言产生不同的影响,比如量词语言(如汉语)的母语者通常更容易注意到使用同一量词的事物之间的联系,而有性的语言(如法语)的母语者则更容易注意到属于同一性的事物之间的联系。这些联系都是范畴层面上的,而非普遍的语义层面上的。本次书会吸引了本校的硕博士研究生,来自上海外国语大学、浙江师范大学的学生,以及其他专业的老师与社会人士。书会结束后,听众们进行了热烈的讨论,或就陈老师的介绍进一步提问,或以自己方言为例提供更多语料,或讲述自己参加本次书会的感想。书会在大家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摄影/供稿 吴越)
    • 2016-06-24
      “汉语词汇史读书会”系列沙龙之七:《正法华经》疑难词语释义三题
      2016年6月21日18:00,浙江大学汉语史研究中心“汉语词汇史读书会”第七次沙龙在浙江大学西溪校区行政楼439教室举行。本次沙龙由真大成副教授主讲《〈正法华经〉疑难词语释义三题》,汪维辉教授和汉语史中心的二十余位同学参加了本次沙龙。  真大成老师首先简要介绍了《正法华经》和《正法华经词典》,并指出本次沙龙将以《正法华经词典》为基本切入点来探讨佛经疑难词语考释的三个问题,也就是部分佛经词语难解的三个原因:(1)佛经文本在传写、刊刻过程中发生文字讹误,词汇书写形式一旦发生错误,便容易滋生困扰和迷惑,以致读者不能理解其义,甚至据误字而误解。针对这个问题,真大成老师指出可以通过文本对勘来定讹以及最终得出正字。这就要求研究者既要有文本批判的意识,又要有收集、利用新材料的意识,(2)佛经文本用字具有多样性,词语的书写形式受到时代、地域、抄手、语言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往往不拘一端,通假字、异体字、分化字的大量存在,导致词语字面生僻混乱,词义艰涩难懂。因此需要熟练掌握传统语文学方法,破通假、知异体,透过字面抓准背后的词语。(3)佛经译者在习得汉语的过程中对汉语词的用法、构词理据等发生误解,进而产生误用。真大成老师结合具体条目对以上三个方面展开深入讲述,颇具趣味,令同学们受益匪浅,同时也引发了同学们的强烈兴趣和热烈讨论。汪维辉教授对真大成老师的文章给予高度评价,并就部分条目与大家展开进一步探讨。本读书会系列沙龙得到“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的支持。 (撰稿:王程灵摄影:李雪敏)
    • 2016-06-20
      “汉语词汇史读书会”系列沙龙之六:知庄章分组和汉语语音史上的相关问题
       2016年6月8日下午2点,浙江大学汉语史研究中心“汉语词汇史读书会”第六次沙龙在西溪校区行政楼314教室举行。本次沙龙由黄笑山教授主讲《知庄章分组和汉语语音史上的相关问题》,汪维辉、杨建忠、王月婷、边田钢、廖秋华和施俊等老师和汉语史中心的二十多名同学参加了本次沙龙。 黄笑山老师首先简要地介绍了汉语中古音研究的范围和材料,指出“知庄章”三组声母分立源于陈澧《切韵考》反切系联结果,接着回顾了诸家关于此三组声母拟音的得失。在本次沙龙中,黄老师提出的核心观点是“庄组从不独立,中古前期庄组拟音为tsr,乃是在精组ts基础上多了过渡音-r-。”其论述要点:(1)“上古照二归精”,《切韵》照二尚未独立;上古知庄有-r-,至《切韵》时代-r-还没有消失。《切韵》精庄两组在一二等是无区别性的,三等韵里有精组也有庄组,区别在韵不在声。(2)知庄组在现代方言中没有独立现象。(3)《切韵》四十一声类或更多声类,乃是拼切和谐所需,它们不全在一个历史阶段层面上。(4)现代汉语方言没有发现与《切韵》音系知、庄、章三组声母整齐对应的声母系统。黄老师反复提醒:声类不等于声母。韵书反切系联的声类不等于实际语音中声母的分组。 本次沙龙讨论的焦点在于《切韵》音系是综合性的还是单一性的。黄老师重新解读了《切韵序》,古人作韵书分韵细,作诗歌押韵宽。《切韵》之声韵分类系统没有现代方言与之对应,不代表《切韵》是综合音系,而且跨语言的材料显示,音系复杂度远在《切韵》之上的语言很多。汪老师就此问题和黄老师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同学们也在此过程中受益匪浅。 本读书会系列沙龙得到“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的支持。(撰稿:杨望龙  摄影:李雪敏)
    • 2016-06-20
      “文论经典诠释”系列学术活动之品读《文心雕龙》成功举行
           2016年6月17日上午,由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的“文论经典诠释”系列学术活动在西溪教学主楼381室成功举行。本次学术交流活动邀请了浙江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博士生导师、古代文学与文化研究所副所长孙敏强教授为主讲人,主题为“品读《文心雕龙》”,由“文论经典诠释”系列学术活动项目负责人黄擎教授主持。孙敏强教授多年从事中国文学批评史研究,著有《诗意·诗心》、《律动与辉光——中国古代文学结构生成背景与个案研究》等论著,开设了中国古代文论、中国文学批评史、中国古代文论专书研究等深受学生欢迎的课程。在此次学术交流中,孙教授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在阅读《文心雕龙》过程中产生的问题进行了释疑解惑,引领大家进一步领略中国古代文论经典的独特魅力所在。孙教授首先解释了《文心雕龙》在篇目数量的选择和理论体系的建构上受《易·系辞》“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之说的影响,及其“长怀序志,以驭群篇”的意义。接着,孙教授赞赏有同学提出的以《文心雕龙》概念范畴分析西方文学作品的想法,认为古与今有通有变,中与外有同有异,以中国古代文论的概念范畴分析西方文学作品既有其可行性,但也需注意具体的适用性。他赞同徐复观先生以文体“通中西文学之邮”的设想,《文心雕龙》中文体论的系统论述是“文学自觉”的标志之一。但文学的“自觉”与人的自觉联系在一起,文学的自觉在以庄子为代表的先秦诗人和思想家们的著述中就早已开始,魏晋南朝以后仍处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之中。并以刘勰的“通变观”为例,说明南朝卓越的文论家们理论体系的包容性,及其对文学发展大趋势的前瞻与洞察。孙教授十分推崇体大而虑周的《文心雕龙》在中国文论史上承先启后的里程碑地位,作为融合了儒释道的文化学巨著,《文心》为诗和诗学的发展做出了极大贡献。最后,孙教授还以《文心雕龙》三类著作版本为例,向参与学术交流的同学推荐了比较阅读等方法,引导同学们品读这部洋溢着诗性与文采的文论巨著。对于孙教授的多方解读,同学们无不表示受益匪浅,孙教授治学与读书的人生志趣更是给了大家以深刻的哲思启益,此次学术交流在热烈的氛围中落下帷幕。                                                 (文字:叶沈俏 摄影:孟瑞)
    • 2016-06-15
      薪火不断传信念,蓝青相携葆党魂——记西溪新老党员代表座谈会
        2016年6月14日上午,西溪新老党员代表座谈会在西溪校区东横二楼离休党总支“党员之家”举行。此次会议由离退休副处长兼离休党工委副书记成光林主持,围绕“缅怀历史、共写未来”为中心,西溪离休干部代表徐秀敏、徐敏、陈康、严春林与人文学院研究生党员代表一行9人进行了亲切的交流。耄耋之年的四位老党员精神不老,深情回顾了自己入党情况与对党的认识,一致认为共产党应葆有坚定的信仰不变色。72年党龄的徐秀敏同志是会议中党龄最高的老党员,她见证了共产党的成长与发展,用实际行动做到了“不改信念,争做先锋,密切联络群众”,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学习党的精神、践行党的政策和路线。54年党龄的陈康同志与徐敏同志在回顾自己入党情况的基础上,都从“做”的角度谈了自己的体悟:陈康同志认为应维护党与中央的威信,真正做到“大事不糊涂,小事不马虎”;徐敏同志则小处着眼,强调“螺丝钉精神”永不过时。严春林同志是四位老党员最特殊的一位,尽管2005年才入党,可坚持不懈的申请与对理想信念的践行早在上世纪50年代就已开始。建国前后都曾入武奋战,用自己的智慧与力量为新中国的成立建设添砖加瓦。人文学子献花致敬四位老党员,并结合自己的实际生活分享了学习党章党规的体会。来自哲学系的曾友根表示,“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要向在座老党员学习看齐,在当前价值多元的背景下加强理想信念修养;周心逸亦表示要以“吾日三省吾身”与“慎独”的态度从小事做起,不负入党誓词。来自历史系的张群谈到,一方面结合自己的专业方向多角度对比历史,形成自己的历史认识与对党的认识;另一方面,对当下年轻人中缺乏公益心、只批判无意见的行为表示担心,表示应该做好生活小事,关注公共事务。来自文博系的毛若寒把自己的专业实践主题与党章中的党员义务有机结合,分析了理论联系实践的重要性与不讲教条、灵活宣传的可行性。研究生党员代表的发言受到了老党员的一致肯定。带队老师段园园表示,要把前辈的精神内化为实际行动,继续在今后的学生工作中做好思想引领工作。    人文学院研究生党总支与西溪离休党支部交流密切,去年联合组织的支部活动效果就曾受到与会人员的一致肯定。老骥志远,老马识途,离休干部以丰富的人生经历、执着的信念追求、认真的学习精神向年轻党员展示了学校老一辈共产党人对“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的追求与践行;年轻党员亦以自己的学习实践经历向老党员展示了学生党员队伍的风貌与今后共产党发展的活力。故而在纪念建党95周年背景下,以“缅怀历史、共写未来”为主题的此次会议具有“前事不忘,后世之师”的重要意义,亦是对“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精神的重要贯彻。向老辈学习,与同辈交流,大会在全体与会党员庄严的宣誓中结束。(通讯员:胡彦   摄影:周心逸、商鸿)  
    • 2016-06-13
      浙江大学宋学研究中心2016年第2期(总第39期)简报
      浙江大学宋学研究中心2016年第2期(总第39期)简报.pdf浙江大学宋学研究中心2016年第2期(总第39期)简报.doc
      • 每页 8 记录  总共 507 记录 
      • 第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 页码 58/64 跳转到 
    • 地址: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余杭塘路866号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成均苑4幢 联系电话:0571-88273103

    • 浙江大学文学院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21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寸草心科技 管理登录 您是第 1000 位访问者

    官方微信

    友情链接

    浙江大学 浙江大学社会科学研究院 研究生院 本科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