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1-10
作者:
浏览次数:31
2016年10月30日上午9:30,由浙江大学中文系主办,中文系教工支部、中国古代文学与文化研究所共同承办的“中文学科启真系列学术活动·月光书会”第43期在西溪校区教学主楼377教室举行。本次月光书会的主题是“唐五代时期唐诗写本研究”,主讲人是人文学院中国古代文学与文化研究所的咸晓婷老师。
读书会上,咸老师对唐五代唐诗写本,主要是敦煌文献与日本抄本两类文献在现代的保存情况作了简要介绍,并对写本利用的阶段做了梳理,从增补辑佚、校勘传世文献和自我整理,逐渐向其在唐代的保存、抄写、传播等问题的综合研究转变。之后,咸老师分享了她的《以中古写本文献的署名方式——以唐诗写本为核心的考察》创作过程——通过翻阅敦煌文献,同时受到写本学研究的启发,注意到唐诗写本的书写体式,并在诗题、题记、注释、署名等书写要素中发现了颇有价值的署名研究,利用中古时期的佛经、道藏、儒家典籍以及其他文体的署名与之进行比对,发现在唐五代时期四部的署名依然比较简单,文书署名则官衔冗长,诗歌题署介于两者之间,包括无署、佚名、以署代题、故意托名等等。最后,咸老师又以《从题写到编集:论唐诗题注的形成与特征》为例,生动地展示论文题目的发现过程:基于对唐诗写本题记的熟悉和唐诗刻石、唐诗自注的了解,分类剖析题记与自注各自所含的要素,发现两者之间存在的较高的吻合度,进而大胆地推测这些题注是诗人原来创作诗歌的题记,在编纂之时作了改易而被后人解读为注释。
咸老师的分享之后,在座的同学们积极提问,“唐五代写本题注与诗序的关系”、“题记是否可能会书写在题目下方之外的地方”、“白氏文集是否有可能存在白氏家集”等等,气氛十分热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