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历史学院
  • EN
  • 办公网
  • 首页
  • 院情总览
    学院简介 历史沿革 学院黄页 研究所简介 教工名录 学者介绍 学院宣传片
  • 党政管理
  • 人才培养
  • 组织人事
    师资队伍
  • 科学研究
  • 交流服务
    继续教育
  • 校友天地
  • 首页
  • 院情总览
    学院简介 历史沿革 学院黄页 研究所简介 教工名录 学者介绍 学院宣传片
  • 党政管理
  • 人才培养
  • 组织人事
    师资队伍
  • 科学研究
  • 交流服务
    继续教育
  • 校友天地
  • EN 办公网
首页  新闻动态

新闻动态

  • 2025-06-20
    浙江大学举办第六届“清心·正道” 廉政书画展
    6月19日上午,在学校认真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之际,浙江大学第六届“清心·正道”廉政书画展在紫金港校区月牙楼开幕。活动旨在进一步推进学校廉洁文化建设,营造风清气正的校园环境,引导广大师生以崇德尚廉、实干担当的精神面貌加快走向世界一流大学前列。校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国家监委驻浙江大学监察专员黄翔峰出席开幕式并致辞。他表示,加强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是中国共产党推进自我革命必须长期抓好的重要任务,是打好反腐败斗争攻坚战、持久战、总体战的一项基础性工程。学校高度重视廉洁文化建设,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入开展形式多样的廉洁教育活动,把廉洁文化融入思政课堂、专业教育、实践教学和师德师风建设等全过程。要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充分发挥廉洁文化的浸润作用,不断坚定理想信念,厚植廉洁思想,砥砺奋斗之志。活动现场为优秀组织奖获奖单位、优秀作品奖获奖者颁发证书。据悉,本届廉政书画展是学校2025年“廉洁教育季”的一项重要活动,由中共浙江大学纪律检查委员会、党委宣传部、文学院、公共体育与艺术部联合举办。自3月启动作品征集以来,收到全校广大书画爱好者创作的作品500余件。经评委评审,最终评选出14个优秀组织奖、30个优秀作品奖以及参展作品94件。大家以书颂廉、以画倡廉,用笔墨传承廉洁正气,用高质量的作品弘扬廉洁文化,展现了浙大人崇廉实干、踔厉奋发、勇担使命的精神风貌。(文:李治颖/图:哲映)
  • 2025-06-20
    “从名动差异到二语身体动词具身效应的探究”讲座纪要
    2025年5月15日下午14点,浙江大学文学院观通学社“友院观通”学术对话系列第1期邀请到外国语学院杨静教授主讲,讲题为“从名动差异到二语身体动词具身效应的探究”。讲座由文学院本科生柴昊阳主持。杨静教授首先以一个暖场活动开始,带全场师生认识了心理语言学和神经语言学的基本问题和研究思路。考虑到不同的知识背景,杨老师为我们详细介绍了心理语言学和神经语言学领域的各种技术工具和研究方法,包括眼动仪、ERP、MEG、MRI、fMIRS、TMS、DTI等。本次报告的核心内容聚焦于杨静教授多年来的研究积累。她首先梳理了语言学界关于名词动词关系问题的长期讨论与争议,并介绍了神经语言学界对名动分类的研究进展。既往研究表明,以英语为母语者在加工英语名词和动词时,大脑特定区域呈现出功能分离;然而,汉语母语者在加工汉语名词和动词时,相关脑区的激活则未显示出明显的区分。汉语中名词和动词神经表征的重叠性可能进一步影响双语者对英语名词和动词的加工方式。杨静教授指出,对于汉英双语者,特别是后期习得英语的学习者而言,他们在加工英语名词和动词时倾向于表现出与母语汉语相似的神经模式,即名词和动词之间的神经分化程度较低,这暗示着双语者会将母语的加工机制迁移至第二语言(L2)中。针对这一现象,杨静教授引入具身认知理论,认为其为理解上述差异提供了一个有益的框架。具身认知理论强调感觉运动经验在语言理解中的关键作用,认为语言的意义并非抽象的符号表征,而是与个体的感知和运动经验紧密相连。从具身效应的角度来看,不同类型的名词和动词的具身性存在差异,它们激活感知运动经验的能力也各不相同。研究发现,动作动词在双语者的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中均能激活感觉运动系统,但其在第二语言中的具身效应可能相对较弱。这或许是因为第二语言的学习环境往往更为抽象,缺乏与现实世界的直接互动,从而更难直接激活感觉运动系统。基于研究结果,杨静教授强调,二语习得年龄和二语接触程度在调节这种跨语言影响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早期习得且具有高接触程度的学习者,其第二语言的具身效应更强,语言习得效果也更佳。这一发现为优化二语教学提供了诸多有益的启示。讲座结束后,现场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在互动提问环节,在场师生围绕被试的筛选标准、实验方案的设计、具身效应的深层内涵及理论意义、汉语中名词动词边界模糊的具体表现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互动环节持续了四十分钟,气氛活跃,观点迭出。本次讲座作为“友院观通”学术对话系列的首次尝试,成功地为不同院系之间的学术合作和学科交流搭建了重要的沟通桥梁。
  • 2025-06-16
    王颂:“东晋名士的清谈与参佛”讲座纪要
     2025年5月9日下午,由浙江大学文学院、径山禅宗文化研究院合作举办的“浙大·径山讲堂”第九讲在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成均苑4幢900室成功举行。本次讲座由北京大学哲学系王颂教授主讲,题为“东晋名士的清谈与参佛”。讲座由浙江大学文学院院长冯国栋教授主持,吸引了校内外许多听众参与。王颂教授从历史背景、思想内涵及社会影响等多个维度,深入探讨了东晋时期清谈文化的特点及其与佛教的互动关系。王颂教授指出,清谈源于东汉末年的清议,最初是士大夫品评人物、选拔人才的政治活动。随着魏晋时期政治环境的变迁,清谈逐渐从具体的人物评议转向抽象的玄理讨论。清谈逐渐成为士族彰显文化优越感和维系身份认同的重要工具。王颂教授以《世说新语》中的记载为例,描述了王导、殷浩等名士通宵达旦的清谈场景,并强调清谈不仅是智力游戏,更是士族阶层文化修养的体现。此外,清谈的排他性也强化了士大夫群体的内部凝聚力。但清谈“祖尚浮虚”的作风也被后人诟病为“清谈误国”的象征。王颂教授认为,这一现象需置于特定历史背景下理解。东晋时代清谈的流行与门阀政治有密切关系。此外,清谈中的“方外主义”倾向,反映了儒教衰微后个体对生死与终极问题的关注。而清谈的抽象性为佛教义理的讨论提供了空间。东晋清谈继承了东汉以来考核名实、辩名析理的传统,自才性同异发展为有无本末、空有,乃至六家七宗之义、三教均善等问题。王颂教授继续指出,东晋时期,佛教与清谈文化深度融合。东晋高僧往往具有清谈家形象,他们或善于辩名析理,或好无之谈,或嘉遁任达,或积极参与玄学问题的探讨。如支遁、慧远等不仅精通佛理,还擅长玄学辩论,其形象与名士高度相似。僧人通过参与清谈,既提升了自身的社会地位,也推动了佛教的本土化。但与此同时,王颂教授指出,六朝清谈融入毗昙学、般若学等新内容,其目标未必指向解脱觉悟,更多的是士大夫阶层穷理尽性的智识行为、心灵抚慰,甚至是阶层文化优越感的体现。而随着南北朝政治格局的变化,清谈逐渐淡出历史舞台。佛学在隋唐以后逐渐摆脱玄学色彩,走向独立发展。王颂教授的讲座深入剖析了清谈的文化内涵与历史意义,揭示了其作为士族身份象征和思想载体的双重角色。清谈与佛教的互动,不仅丰富了东晋的思想图景,也为理解中国文化中的儒释道融合提供了重要视角。讲座最后,有听众提出南宋士大夫对魏晋风度的效仿问题,王颂教授回应称,这种文化上的共鸣更多是广义的精神延续,而非对东晋清谈的刻意模仿。讲座为听众带来了一场思想盛宴,并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 2025-06-09
    为了青春的纪念 ——中文系01级校友毕业二十周年返校侧记
        2025年6月1日,中文系01级校友毕业二十周年同学会在紫金港举行,同学会以“为了青春的纪念”为主题,在文学院的大力支持下,54名校友开启了一场难忘的秩年返校之旅,在“雨打芭蕉”的浪漫中,以一场充满诗意的重逢,丈量二十载光阴的重量。    正逢端午假期,雨水浇不灭校友们返校的热忱,清晨的成均苑热闹非凡,欢迎校友返校的大红横幅格外醒目,校友们来到文学院大厅,在签到处按下五彩的指印,在青春的纪念板前三五成群合影留念。时光流转,昔日同窗再次相聚,执手相看,笑谈中仍是少年模样。在校园采风的路上,大家不禁感叹母校的巨大变化, 01级中文系校友曾是紫金港校区最早的拓荒者,大二搬来时图书馆、小剧场都还在施工,校园仍满目泥泞,“一觉醒来,宿舍边上竟然修好了一条柏油路”曾是多少人的难忘记忆。现如今当年新栽下的小树苗早已亭亭如盖,西区造型别致的建筑群古朴典雅。在求是大讲堂、在浙大新校门,校友们留下与母校的合影。在校史陈列馆,在年轻的志愿者讲解员的带领下,大家看着一张张泛黄的老照片,一个个铭刻着历史的老物件,一串串灿若星汉的名字,再次重温了母校辉煌的历史,仿佛重走了一遍西迁路,感受作为浙大人的骄傲与自豪。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行至东区,在当年的宿舍白沙学园,大家兴奋地回忆起读书的时光,那一间间小小的宿舍曾经装下多少同窗间的美好情谊,多少挑灯夜读的身影,多少彻夜长谈的笑声,至今想来仍觉幸福。下午,一场主题班会在文学院107教室举行,校友们与当年的老师齐聚一堂,他们曾是课堂上授业解惑的专业教师,曾是陪伴成长的辅导员和班主任老师,再次聆听老师们语重心长的叮咛,共同回忆青春岁月的点滴,老师们用他们丰富的人生经验为大家带来新的智慧与启迪。校友们也纷纷发言,向老师同学汇报工作生活的收获,分享当年发生的一件件趣事,教室里洋溢着欢声笑语,仿佛青春时光从未走远。华灯初上,一幕幕怀旧的视频,一曲曲熟悉的旋律,一个个配合默契的游戏,笑声与泪水交织,校友们举起酒杯,敬恩师,敬同窗,敬青春不朽!这一刻,他们不再是为生活奔波的中年人,而依然是当年中文系的课堂上,为一句诗歌、一段文字心潮澎湃的少年。归程虽短,情谊长存,浙大文脉薪火相传。这场酝酿了二十年的雨,终将成为滋润下一个二十年的甘霖。
  • 2025-06-05
    观通学社汉字史读书会“文书简研习营”系列活动总结
    本学期观通学社汉字史读书会“文书简研习营”系列活动一共有4次,由文学院特聘研究员王挺斌老师主持、中国美术学院讲师陈梦佳老师领读,研读对象为五一广场东汉简牍,集中在《长沙五一广场东汉简牍(贰)》简401-418。陈梦佳老师对相关简牍形制知识作了介绍。她指出,简401至417为木两行,418为木楬。木两行指上书两行文字的木简,木楬即木制签牌。西北汉简中多见两行,一般将简面修治成屋脊形,每个侧面各写一行,而五一广场简中所见两行均为平面木简。五一广场简所见木楬数量较少,可分为有穿孔和无穿孔两类,上端削制成半圆形、三角形或梯形,418的上端两侧有刻槽,成梯形,无穿孔,长13.6厘米,宽4.3厘米。内容方面,如简401:见高出入邑下。到十月不处日定复僦圣珠宅居。定、汉、世、昌等不见高,不相识知。匡不解止胡㭲宅中,以胡均转相临汉、匡、世、定等,非高入所解民舍。平者以胡均等辞相参验谨牒别。陈梦佳老师指出,“高”“聖珠”“定”“漢”“世”“昌”“匡”“胡㭲”“胡均”等都是人名;“处”即审度、辨察,“不处”即不审、不知,五一广场简牍中多见,如简257“不处里”、简396“不处亭部”、简416“不处姓名”等;“解止”即休止,指休息、停留。简文大意是说:“……见到高在城中出入。到十月的某一天,定又租赁了圣珠的宅子来居住。定、汉、世、昌等人没有见过高,彼此不认识。匡没有在胡㭲宅中居住,胡均将这间宅子转给附近的汉、匡、世、定,并非高进入居住的民舍。本案的负责人以胡均等人的供词互相对比验证,(相关说明)另附牒书。”完整一些的文书(经过编连),如简412A+413+399+410+411+412B:永初四年正月丙戌朔十八日癸卯,东部劝农贼捕掾鄷、游僥虋叩头死罪敢言之廷下:诏书曰:比年阴阳鬲并,水旱饥馑,民或流冗。蛮夷猾夏,仍以发兴。奸吏(412A)并侵,人怀怨愁。天垂变,自秋尽冬,讫无㴻泽。忧惶悼栗,未知所宁。方东作,布德行惠,其勑有司,动作顺之,罪非殊死,且勿案验,立秋如故。宽令(413)数下,废不奉行,苛虐之吏,犯令干时,未有所征。勉崇宽和,敬若浩天。他如诏书。书到,言。鄷虋叩头死罪死罪,即日奉得诏书,尽力奉行。(399)鄷、虋惶恐叩头死罪死罪敢言之(410)东部劝农贼捕掾酆言,诏书谨到书        正月廿二日开(411)东部劝农贼捕掾王鄷名印正月  日   邮人以来       史  白开(412B)简408与396、415可以编连,涉及到雷旦案。该案较为复杂,经过李均明、周海峰等先生的编连,相关案件的起因、经过等信息较为明晰:【文书一】永初二年五月丙寅朔十八日癸未,直符右仓曹史豫叩头死罪敢言之:廷书曰:女子雷旦自言夫良前为广亭长,他坐毄狱,书佐张董从良少夏防(341)求钱一万以赇掾董普,防以钱七千二百付董普。亟考实奸诈证槮验正处言。豫叩头死罪死罪,奉得书,辄考问董及普,即讯旦,辞皆曰:县民,乡吏,里、年(338)、姓名如牒。普,都乡三门亭部。董、旦,桑乡广亭部。董与父老、母何、同产兄辅、弟农俱居。旦,父母皆前物故,往不处年嫁为良妻,与良父平、母真俱居,□□庐舍(339)广亭部。董,上丘,旦,桥丘,与男子烝愿、雷勒相比近知习。辅、农以田作,真、旦绩纺为事。普以吏次署狱掾。董,良家子给事县,备狱书佐。不处年中,良给事县,永初元(126)年处月日为广亭长,债醴陵男子夏防为少,月直六百。今年二月处日,左贼史连阳、邓修白:‘属狱毄良,坐桑乡游僥帛豫书言,良送杀人贼黄玉道物,故良(523)当适效亭长逐捕所负,便盗玉刀,结良主守盗。其月处日,良少仲,仲名防,防到狱门外呼董曰:为我报雷督,我欲去。董即到南牢门外呼良曰:防在狱门,欲去,使我来。(489)【文书二】曰:汝何时当复出乎?我欲取央钱。董曰:汝欲取钱者,我旦日暮当出。明日暮时事毕,董从县出,归主人苏到舍。其日暮,良乘马到董所取钱,皆以钱着马(408)上。其月处日,良病物故,旦令男弟烝柊与防俱责董钱,防、柊报旦钱未得,董辞已付良钱,董不为良赇普。防债日备,归醴陵不处亭部,柊,桑乡广(396)亭部皆不问。旦不敢上爰书,董付良钱时无证左,请且适董狱牢监,愿假期逐召柊,考实,正处言不敢出月,唯(415)【文书三】父母皆前物故。往不处年中,姬、旦各嫁,姬为苏憙、旦良妻,自有庐舍,姬,逢门,旦,广亭部,与男子吕窦、烝次、雷䡃等相比近知习。憙,贾贩,旦、姬,绩纺为事。到永初(348)【文书四】缣,爢亭部,以佃作为事。良往不处年中,娉取缣为妻。今年九月处日,良以吏次署杅亭长,将缣之亭。武为小伍长,俗往来亭助走使。十一月廿日,良入丘发蒭给亭(380)文书一主要是介绍雷旦、雷良、夏防、张董、董普等案件相关人员之间的关系和基本信息。文书二是具体说明雷旦与夏防、张董等人的经济纠纷。文书三、四出现旦、良等相关人名,但字迹与其他简不同,且在内容上无法和其他简直接编连,因此分为单独的文书,这两枚简与文书一、二的关系还有待新材料的公布。活动吸引了众多同学的兴趣,期间引发了热烈的讨论。如简412A“廷下”与“诏书”是否连读、简408“央”是否为代词等,不少同学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王挺斌老师最后指出,文书简的研究虽然主要集中在社会制度与历史文化方面,但这也是研究汉语历史词汇的重要语料,有些甚至能反映当时的口语、方言情况。
  • 2025-06-01
    戚悦老师译著《四十个房间》修订本出版
     
  • 2025-05-30
    郑伟:“音高、音律和声律:认知交互与协同演化”讲座纪要
    2025年5月22日下午,浙江大学文学院观通学社第144期暨“学科交叉需要怎样的语言学”系列第1期学术讲座活动在成均苑4幢1111成功举办。本次邀请的讲座嘉宾是上海交通大学郑伟教授,讲座题目为“音高、音律和声律:认知交互与协同演化”。讲座由史文磊教授主持,对谈嘉宾为边田钢研究员和郑伊研究员。郑伟教授的讲座主要从“音乐与语言的演化关系”“音乐与语言在音高处理上的神经重叠”“音高感知在音乐与语言学习中的双向优势”“音高线索的认知实践:中国古代音律与声律”四个方面展开。首先,他结合动物、考古、遗传等多学科领域的研究成果向我们介绍了关于音乐和语言演化关系的两种假说。假说1认为音乐和语言具有共同的起源,人类祖先早期的交流形式可能是一种“音乐性/韵律性原始语言”,即主要依靠韵律(prosody)、节奏(rhythm)和旋律线索(melodic cues)进行交际或歌唱;假说2反对“协同演化”说,认为音乐和语言具有各自不同的来源,语言是人类心智的产物,而不是源于动物性的发声,“音乐性/韵律性原始语言”的阶段是否存在值得怀疑。接着,郑伟教授以音高(pitch)线索为切入点,引入了关于音乐和语言的认知交互研究,并从理论和实际应用两方面重点介绍了音乐和语言在音高处理上的神经重叠以及两者所具有的双向认知优势。研究表明,音乐与语言在左侧额上回、左侧前运动区、左侧额下回三角部及右侧脑岛等区域共享了部分神经资源,但也各自拥有独立的高层级认知网络。这一并行模式强调了从不同加工层级探讨音乐与语言之间的动态交互对于理解人类大脑处理复杂声音信号至关重要,也为音乐与语言是共享认知还是模块化认知的争论提供了新视角。音高感知在音乐与语言学习中所展现的跨领域优势已得到多项实证研究的支持,并且这种跨领域的优势并非单向,而是双向迁移的。例如,非声调语言(如法语)的音乐家对普通话声调的辨别明显优于同语言背景下的非音乐家,而声调语言的母语者在音乐旋律辨别和演唱模仿中往往拥有更好的音高感知能力。最后,郑伟教授以中国古代声律与音律的共通性为个案,讨论了人类理解与认识音高属性的认知基础。通过梳理出土材料和传世文献,我们可以看到不管是先秦“五声”,还是作为其后续演化形式的齐梁“四声”,声调的分类和名目与“宫商”等音阶的分类及名目都是直接相关的,这展示了中华传统文化背景下人们对于音乐与语言中音高属性的深刻理解和敏锐觉察。讲座结束后,现场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在互动提问环节,现场师生围绕音乐和语言是否同源、上古汉语的声调格局、上古到中古的声调格局演变、汉语语音史文献中“五音”“五声”等名目的所指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作为“学科交叉需要怎样的语言学”系列的首次讲座,本次活动有效促进了高校间的学术对话与跨学科合作,搭建了深入交流与协同发展的平台,也为推动语言学在多学科背景下的发展开辟了新的思路。
  • 2025-05-26
    浙江大学文学院学科发展论坛(2025年)顺利举行
    为进一步凝练学科发展方向,推动学科建设高质量发展,2025年5月24日,浙江大学文学院学科发展论坛在紫金港国际饭店顺利举行。本次论坛汇聚校内外知名专家学者40余人,聚焦学科建设的前沿问题,深度探讨学科发展路径。论坛开幕式由浙江大学文学院党委书记李铭霞主持,浙江大学副校长周江洪教授致辞。周江洪副校长指出,浙江大学历史悠久、学脉绵延不绝,学校在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构筑思想文化高地、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等方面做出大量开创性工作。他肯定了文学院在人才培养、科研创新、学科建设和队伍建设等方面的工作。面向未来,他希望文学院中文学科能进一步发挥学科特色和人才优势,抓住新时代文科事业发展的新机遇,打造更多具有广泛影响力和鲜明浙大特色的传世力作,不断开创一流学科建设新局面,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贡献浙大力量。主题研讨分为上下两场,上半场由浙江大学文学院副院长何诗海教授主持,下半场由浙江大学文学院副院长真大成教授主持。与会专家从不同角度阐释中文学科发展机遇、挑战、经验、理念,展开了富有建设性的交流,为推进中文学科在新时代发展提出了诸多宝贵的意见。专家们积极商讨如何培养中文学科拔尖人才。复旦大学图书馆馆长陈引驰教授强调,培养中文人才要注重个性化,着力锻炼中文人才在人工智能时代的创新性能力。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党怀兴教授强调要守正创新,一方面巩固中文人才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基础,另一方面用智能AI为中文人才成长赋能。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文学院院长、文学研究所所长丁国旗教授结合社科大文学院的建设情况,申明了社科大的办学原则是科研和教学融合,强调推进“生命化”的教育。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院长罗鹭教授认为,中文学科拔尖人才应当在校际交流中共同培养,并分享了开办和发展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经验。在人工智能高速发展的时代,专家们就中文学科的机遇和挑战作出富有卓见的讨论。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党委书记傅其林教授认为,我们应当坚持中文研究的自信,面向国家发展需要,扎实读书研究,扩大国际影响。中国社科院大学文学院张伯江教授提出,要将汉语研究中成型的理论和新的成果运用到生成式人工智能中,让中国的人工智能体现和发扬现代汉语的风格和精神。吉林大学文学院暨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张丛皞教授分析了AI技术为中文研究提供的便利,包括网络文学研究、版权研究、远读、数字地理学等等研究领域和技术手段。中文与其他学科的交叉互融也是专家们关注的重点。清华大学人文学院院长刘石教授交流了用数字手段研究人文问题的成果和前景,并介绍了清华大学数字人文的人才培养情况。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院长李小龙教授分享了北京师范大学在交叉学科方面的新做法。浙江师范大学张弘教授梳理了从古至今的汉语言文学体系自主形成和外来接受的情况,强调要发挥跨学科发展的增长点,打破体系固化的限制,推动中文学科多样化的发展。从整体到局部,专家们深度探讨二级学科如何高质量发展。郑州大学特聘首席教授李运富教授强调,要以中国特色的理论思维认识汉字的属性,申明了形体学、结构学和职用学相结合的三维汉字学,重构西学主导下的知识体系。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院长陈剑澜教授提出,用汉语研究“西学”本质上也是中国研究,强调发展文艺学应当在当下的批评实践中淬炼理论,走出更加自主的学科发展道路。南京大学文学院院长董晓教授强调二级学科发展应当居安思危,优化人才层次和学制建设,为二级学科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活力。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学院钟进文教授强调了民间文学作为新兴二级学科的内涵和价值,针对当前学界存在忽视民间文学的现状,表明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下一体化地研究民间文学的必要性。会上,专家们为中文学科自主知识体系建设贡献智慧。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系主任侯体健教授认为,中文学科发展应当处理好四大关系:当下与传统的关系、本土和西学的关系、现阶段文学研究与“五四”以来文化的关系、中文学科和其他学科的关系。北京语言大学文学院曹志耘教授以语言学为例,提出中文研究应当面向时代发展的要求,顺应党和政府对语言学科的要求,在变革中求发展。北京语言大学文献语言学研究所所长华学诚教授认为,中文学科发展应当响应国家教育部的需求,结合学校的实际,秉持中国语言文学体现民族根基的专业自信,固本培元,改革创新。武汉大学文学院院长于亭教授则以回顾历史和展望未来的眼光,深入辟里地分析了当下学科发展焦虑的成因,并提出坚守本体和变革创新并举来破除焦虑。论坛最后,浙江大学文学院院长冯国栋教授致谢。学科发展论坛是学院自发组织、形成系列性的会议,一直以来得到学界专家鼎力支持。他代表浙江大学文学院真挚感谢专家学者们为中文学科发展提供的真知灼见,同时也感谢他们长久以来对学院发展的关心与帮助!下午,为二级学科发展论坛。专家分组在各研究所召开学科分论坛,与会专家围绕二级学科建设、教学创新、跨学科融合、数字人文、文化传承等议题继续开展系统研讨。本次会议召开正值“十四五”收关和“十五五”开局之际,与会专家高屋建瓴的建议与意见,对于文学院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为学院未来的进一步发展指明了方向。
    • 每页 8 记录  总共 524 记录 
    • 第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 页码 1/66 跳转到 
  • 地址: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余杭塘路866号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成均苑4幢 联系电话:0571-88273103

  • 浙江大学文学院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21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寸草心科技 管理登录 您是第 1000 位访问者

官方微信

友情链接

浙江大学 浙江大学社会科学研究院 研究生院 本科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