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历史学院
  • EN
  • 办公网
  • 首页
  • 院情总览
    学院简介 历史沿革 学院黄页 研究所简介 教工名录 学者介绍 学院宣传片
  • 党政管理
  • 人才培养
  • 组织人事
    师资队伍
  • 科学研究
  • 交流服务
    继续教育
  • 校友天地
  • 首页
  • 院情总览
    学院简介 历史沿革 学院黄页 研究所简介 教工名录 学者介绍 学院宣传片
  • 党政管理
  • 人才培养
  • 组织人事
    师资队伍
  • 科学研究
  • 交流服务
    继续教育
  • 校友天地
  • EN 办公网
首页  新闻动态

新闻动态

    • 2015-09-10
      【社会实践】铮铮风骨,桃李增华
      原以为是高大恢宏的类似于浙江省博物馆的现代化建筑,不料却是一幢干干净净、保留着上个世纪简单风格的小洋楼。马寅初纪念馆在高楼林立、车水马龙的繁华的庆春路间,低调而坚定地守护着独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厚重的历史,却叫每一个走进这幢小楼的游客不由自主地以最敬畏的姿态来面对它的主人——马寅初。今年9月4日至9月8日,浙江大学人文学院赴马寅初纪念馆暑期社会实践的30名队员走进了马寅初纪念馆,展开了为期五天的实践活动。同学们在负责人老师的指导下,积极热心地向游客讲解马老的生平事迹,走访社区和学校进行马寅初纪念馆的宣传,认真的态度获得了纪念馆工作人员和游客们的一致好评。 品味动人事迹,感受马老精神 实践的第一天,我们参观了整个纪念馆,馆内的宣讲员为我们详细讲述了马老不平凡的一生。同学们仔细聆听了宣讲员老师的示范演讲,默默记下一些讲解的要点,并观看关于马老生平的纪录片和电视剧。通过这些,我们对马老有了更深的了解,而了解越多,带给我们的震撼和感动也越多。作为一个经济学家,他心系中国经济发展,为新中国的经济建设出谋划策;作为一个人口学家,他立足国情,对中国人口进行了科学分析,首创性地提出了自己的人口理论,即使为当时整个社会所反对、所不解,他始终坚持真理;作为一个教育学家,他任教65年之久,提倡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学模式,注重促进国际间的学术文化交流,而自己在七八十岁的高龄时也都不曾停止学习。马老的人生并不总是一帆风顺的,他的晚年有一大半的时间都处在无尽的打压和批判中度过,而他从未屈服,从不向愚昧和暴力低头,那是属于真正的知识分子的清高与孤傲。大家被马老的崇高精神而感动,积极热忱地参与到展馆讲解和社区宣会实践中,希望将这一种精神、这一份感动传递给更多人。 初步尝试讲解,展示自我风采 纪念馆将马老的人生经历分为5个板块,每个小组的每个成员负责其中一块。第二天开始,同学们慢慢开始熟悉讲稿,并尝试着进行初步的讲解。每一位同学们都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每个参观者进来都会有志愿者上前询问需不需要解说。刚开始的讲解无疑是比较生疏的,也有队员会比较羞涩,但大家的积极性丝毫未减,仍旧认真准备,并在实践中一点点锻炼自己,也从其他解说员身上借鉴经验和技巧,将负责人所提供的资料与自己对马老的认识相结合,尽所能给每个游客一个比较完美的参观享受。有许多游客在参观后都向我们表达了谢意,给了同学们很大的鼓舞。在实践最后一天,纪念馆工作人员对同学们的讲解进行了考评,大家的表现都很出色,获得了普遍的肯定。 深入走进社区,宣扬马老之风 在展馆讲解的同时,团队成员们还走入了社区、小学,进行马寅初纪念馆的的宣传,激发普通民众参观纪念馆的热情,试图让马寅初先生以“流动纪念馆”的形式走入更多人的心中。因为9月5日是抗战胜利纪念日,社区学校普遍休息,让很多远远赶来的同学白费了功夫,但大家并没有丝毫怨言,在第二天接着来访,顶着烈日在各个社区学校间穿梭。过程不轻松,但成员们一直保持着最基本的礼貌,展现着作为浙大学子的基本修养。我们找到相关负责人,详细介绍了马寅初纪念馆,讲述了我们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希望得到支持。虽然有过拒绝,同学们依旧保持乐观而坚定的态度,寻找新的方向,最终都取得了相关方的认同,得到了珍贵的回执。 此次的马寅初纪念馆之行虽然只有短短五日,我们的收获却不止一点。在参观纪念馆的过程中,马老的身影在我们脑海中更加真实、清晰,他的精神也让我们不由自主地敬仰与跟随。在讲解活动时,大家努力克服性格中的不安和羞怯,展现出自己勇敢的一面,增强了自信心。走访社区时,我们共同进退,用自己的真诚和口才征服对方,充分锻炼了沟通表达以及团队协作的能力。这次实践活动让同学们都受益匪浅。   文/张梦姣
    • 2015-09-09
      【社会实践】著“妙”文,创“佳”业
      “浙大人文汇”校友寻访活动,旨在通过采访人文学院杰出校友,邀请校友分享人生经历,从而为浙大学子树立奋斗标杆,激励他们在未来的学习、工作生涯中不断弘扬浙大精神和人文精神。2015年8月13日,我们校友寻访第4小队便在浙商创投股份有限公司办公室与校友华晔宇学长进行了有趣而深刻的谈话。 华晔宇先生,1994年于杭州大学新闻专业本科毕业。曾任浙江省工商局《市场导报》新闻中心主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经济报告》编委。2007年参与发起成立浙商创投,现任浙商创投股份有限公司资深风险合伙人、行政总裁。经过8年的发展,浙商创投现已成为浙江省管理资金规模最大、投资项目最多、投资业绩最佳、实力最强的资产管理平台之一。 走进公元大厦10楼华晔宇学长的办公室,“厚德载物”四字书法、中国古风棋盘、挂满合影的墙壁都吸引了我们的注意,当然最夺人眼球的还是这间办公室的主人——华晔宇学长,浅兰色POLO衫、和蔼的笑容、儒雅的风度都使我们倍感亲切。此次访谈围绕求学故事、职业生涯、创业感悟三部分展开,华晔宇学长认真地与我们分享了诸多有趣的故事和宝贵的经验。 1990年,华晔宇学长顺利进入杭州大学新闻系,并在求是园中度过了美好的4年时光。在谈到“为什么要读新闻系”这个问题时,学长这样讲述道:“我从小的理想就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我觉得记者这个职业能够承载起我这个梦想,可以让我既能够有一份理想的工作,又能够四处采访,走遍很多地方。此外,我还有一个梦想,就是‘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这是李大钊的一句话,也是激励我为什么想学新闻的一个动因。”说起在大学中令自己印象最深的人时,学长提到了当时新闻系副主任张梦新老师。学长认为,张老师的知遇之恩深刻地影响了自己的命运。 大学生活本就应该丰富多彩,华晔宇学长在大学时就发现很多商机并小试牛刀:摆过地摊,卖过化妆品,卖过衣服,包过录像厅。90年代,大学生的主要消遣活动便是看录像,于是学长就把杭大后面的浙经会堂(现已变为证券交易所)包了下来,拿来卖电影票。另外,学长还和另一个爱好摄影的同学办过摄影培训班——有趣的是,摄影培训是免费的,盈利的主要途径竟然是卖胶卷,不得不为学长们独到的经商智慧点赞。 对于“大学生毕业后想选择创业”这个问题,学长持一种不鼓励不反对的态度。学长认为:“创业是自己的人生选择。如果你一定想创业,就要根据自己的能力和资源这两方面来看。你要考虑自己有没有一定的能力、甚至是超出旁人的能力。然后衡量自己是否拥有足够多的资源——如果没有,那不要急着创业,可以去工作一段时间,有更多的社会经验、社会积累后再选择创业。这样,你可能会清醒得多,起点也会高一点。另外,要承受得起失败,要考虑到失败后果对你人生的影响。切记做事不能太盲目。创业与否,完全由你自己所决定。” 在采访的最后我们也将人文学院的纪念册和浙大创业校友所制作的“3d打印求是饼”小礼物送给学长,感谢他在百忙中抽出时间接受我们的采访。与学长的交流使我们不仅收获到了诸多欢乐,更学到了许多宝贵的人生经验。希望自己能在余下一年的大学生活中珍惜每分每秒,做到华学长所说的:“学到一辈子的知识,交到一辈子的朋友。”                                                                      撰稿:王禄                                                                   摄影:章福美
    • 2015-09-09
      【社会实践】拳拳求是情 砥砺人生路
      “付出不是为了收获,但是付出一定会有收获。”这是新华社浙江分社社长朱国贤先生给浙大学子们的寄语。这个暑期,学院推出了“浙大人文汇”第一期之杭州分会校友寻访活动,邀请校友分享求学经历、工作历程,弘扬并发展浙大精神与人文精神。2015年8月25日下午四时,我们小组来到了新华通讯社浙江分社,拜访了分社长朱国贤先生。 朱国贤社长是杭州大学1982级中文系新闻专业的学生,毕业前在新华社实习,之后留在新华社工作,工作近30年来,先后担任了新华社西藏地区负责人,贵州、新疆地区的分社长,足迹遍布全国各地,采访多位名人名家,2013年调任新华社浙江分社长。 经过两周的联系,我们终于约到了我们工作繁忙的学长。朱社长的办公室极为简单明亮,我们进入办公室的时候,学长还在批阅文件,办公桌上一堆厚厚的文件夹显示了主人的繁忙。见到我们到来,学长热情地与我们握手问好,甚至提前为我们准备了茶水,与我们亲切交谈。这次的采访主要围绕着求学经历、工作历程和对学子们的寄语三个部分展开,学长简洁却有深度地分享了他的故事。 “采访的深度,取决于自身的积累” “如果要伸冤,就要去找记者。”中学阶段的学长一次在家乡的集市上,听见有人谈论记者,这句话给当时的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大学填报志愿时,由于学长的语文很好,老师们都建议他填报中文系或是新闻专业,加上这件事的影响,最终学长成为了浙大中文系新闻与秘书专业的学生。在大学期间,学长认真学习了老师上课时教授的理论知识,同时还担任了当时学校西湖通讯社的副社长,负责图书馆报道,积极参与实践。“采访的深度,取决于自身的积累,而不是别人的高度”,学长这样郑重地告诉我们。 新华社:人民的耳目与喉舌 学长在新华社工作后,几乎走遍了全国各地,先后担任了西藏地区负责人,贵州、新疆和浙江的分社长。由于工作环境艰险,他一度游走在死亡边缘。2000年,学长在中印边境进行资料的收集,上德姆拉山时,一天经历四季,而到了海拔4500米时,遭遇了大雪封山,被困12个小时。面对零下40多度的严寒和高海拔的缺氧,学长与当时同行的同事凭借着集体的力量和顽强的毅力坚持了下来,等到了救援。而当我问道,在这样危险的环境下将收集到的资料上交给国家,是不是很为自己骄傲时,学长只是一脸平静地说:“在新华社的每个人都有这样的经历。”并不自得夸耀。学长说,新华社作为国家通讯社,要成为国家和人民的“耳目”和“喉舌”,了解事情的“一手”真相,勇于发声,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在互联网等新媒体发展迅速的现在,更需要新华社来发出主流与真实的声音,报道新闻,破除谣言,弘扬核心价值观。 “付出不是为了收获,但付出一定会有收获” 谈及学校的最新发展,学长说,浙大是一所风气好、为学生考虑的学校,他真诚地希望学校在四校合并后能继续发挥各个学院的优势,并期待着我们将人文学院发扬光大。同时,他希望学校能够适当地扩大规模,让更多浙江学子与优秀学生能够获得在浙大这所优秀的高校学习的机会。在采访的最后,朱国贤学长给了我们浙大学子最真挚的建议,他希望我们珍惜每一堂课,同时也要更多地走向社会,该学的学好,该用的用好。“付出不是为了收获,但付出一定会有收获。”回味着这句寄语,我们告别了这位令我们敬佩与尊敬的学长,感谢他给予了我们这珍贵而又美好的一个小时。我想,他的经历,与他所表现出的浙大精神与新闻精神,一定会牢记在我们小组,以及每一位浙大学子的心中,成为我们前进路途上指路的明灯。                                                  撰稿/摄影:第16分队
    • 2015-09-09
      【社会实践】怀文情以专情
      2015年8月14日下午,“浙江大学人文汇之校友寻访活动”暑期社会实践团第三小分队于杭州鸿雁电器有限公司总裁办公室中拜访了老杭大中文系毕业的校友王米承学长,并进行了一次对生动活泼又启发深刻的对话。    王米成学长在事业上获得了丰硕的成果,但对于我们的采访仍是十分重视,他热情地招待了我们小分队,真诚耐心地回答了我们的问题。从踏入杭大的校门到收获今天的成果,他结合自己的成功经历及多年来沉淀下来的人生经验,从读书到就业、从学文到为人、从专业到职业、从底蕴到思维,多维度分享了自己的经验之谈与人生之乐。     王米成学长的家乡在山水秀丽的临安,毕业之后被分配到鸿雁电器有限公司,勤勤恳恳为公司付出了近三十年光阴岁月,如今已高居总裁之位。回忆在老杭大的求学岁月,王米成学长感情真挚地讲述了于中秋佳节第一次踏入杭大校门的兴奋、期待及随之而来的思乡寂寥。怀想大学期间的人生导师,令王米成学长记忆犹深的是辞赋大家姜亮夫先生的《离骚》吟诵,古典文学大家夏承焘先生的学识熏陶。之后,王米成学长深情地袒露了自己的杭大情结及中文系带给他的人文情怀,追忆了学生时代最纯粹的本心真情。在他看来,功利社会下的企业发展,离不开人文情怀来注入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正能量”,特别是中国哲学中的儒道之学,能够有效地增强企业的文化凝聚力,使得员工在企业中感受到自然、平等与快乐。     对于就业,王米成学长的初衷是想从事一些媒体新闻类的工作。对于当时分配到这里,他坦言道,缘于自己“干一行、爱一行”的责任心与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虽然有过小失意,但也逐渐融入到自己的工作角色中,完成了内心本我与角色之我的契合。王米成学长谈到,人文学科毕业生虽然在专业技术方面有所欠缺,但是人文学生有着非凡的沟通力、号召力、凝聚力。他笑言自己在适应职业中成功的转型,使他没有这种学科切换的不适。     在企业中兢兢业业付出三十年并收获了今日的成功,王米成学长向我们分享了自己正确的人生定位和价值理念。虽然中间有很多次“跳槽”的机会,但王米成学长始终怀有对于企业的一份热血与情谊。鸿雁公司的企业文化是一以贯之的快乐平等。在这种公司氛围下,王米成学长做到了个人价值与企业价值的统一,收获了自我实现的外在动力。他颇有感触地谈到,人生应当追求自我的快乐度,这才是衡量价值之本。在满足一般物质需求之后,需要获得一种事业有所成的快乐感。而这种快乐感基于自我的准确定位,主动管理他人对自己的预期,在看清自我能力的基础上多付出一点点,将阶段性的快乐凝结成人生的成就。     在回答“中文学科在就业中究竟有什么帮助”的问题时,王米成学长将自己的事业经历作为例子,向我们娓娓讲述自己的感悟。在他看来,专业与职业不一定需要对等,而职业上的成功又离不开专业的文化底蕴。中文专业带给他创新开放的思维模式,这种思维引领他对企业文化进行更加深刻的理解,丰富了个人涵养,铺垫了整体的管理素养;中文专业还带给他灵活开放的思路,积极改革创新,与时俱进,如将目光投向了“智能家居”为公司的转型升级创造了条件。王米成学长深切地体会到“语言是思维的外壳”,古往今来的成功者往往具有超凡的语言天赋,通过生动的语言来展示自己独特的思维。相对于工科生,王米成学长对产业产品研发与体验方面独具视角,他从人性关怀出发把握用户心理,而技术则是一种将理念、思维现实化的工具。在这一次次成功决策中,王米成学长逐渐获得员工、同事及上司的认可,并逐步展现了自己在管理上的能力。正如他所感慨的,“诗人与企业家实际上是相似的”。相似之处在于创新发散的思维支撑了两个截然不同的社会身份。王米成学长又补充说,二次学习,即在工作实践中的再学习,在从专业到职业的转型中起到跨越桥梁的作用。 访谈的最后,王米成学长将自己的成功之道浓缩凝结成“专注坚持”四个字,将其作为临别寄语赠与我们。虽然只有短短一个半小时的谈话时间,我们还是感受到了王米成学长深厚真挚的人文情怀、积极进取的快乐心态、负责担当的责任态度、创新开放的智慧思维,听君一席话,实在是醍醐灌顶,受益良多。                                 图:与鸿雁电器有限公司总裁王米成合影                                                                      撰稿/摄影:第3小队
      • 每页 8 记录  总共 524 记录 
      • 第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 页码 66/66 跳转到 
    • 地址: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余杭塘路866号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成均苑4幢 联系电话:0571-88273103

    • 浙江大学文学院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21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寸草心科技 管理登录 您是第 1000 位访问者

    官方微信

    友情链接

    浙江大学 浙江大学社会科学研究院 研究生院 本科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