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9-11
作者:
浏览次数:40
李杭育先生,从“极左”时代硝烟刚落下的77年的第一批大学生到80年代文坛“寻根派”的代表人物,从小说写作到探索纪录片创作,从埋首研究古典乐和电影回归涂抹油画。他说从不介意别人称呼自己什么身份,也不遵守常人眼里作家就应该对写作“从一而终”的观念。写作、画画对于他不是职业,而是一种自由的表达。他说,自由的表达其中更包括了可以不去表达。写厌了就画画,画累了就写作。这种豁达性情的人生态度无疑是李先生给我们留下的最浓重的剪影。
李杭育先生,1982年毕业于老杭大中文系,曾以短篇小说《沙灶遗风》获1983年度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著有长篇小说《流浪的土地》、《故事里面有个兔子》、中短篇小说集《白栎树沙沙响》、《最后一个渔佬儿》、《红嘴相思鸟》,以及散文和影音读物《江南旧事》、《东张西望》、《唱片经典》等。先后担任过杭州文联副主席、杭州作协主席、《西湖》及《鸭嘴兽》杂志社长,以及浙江省青年联合会副主席、杭州市人大代表等社会职务。 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起,李杭育从事电视纪录片写作,大量作品发表于中国中央电视台。2000年开始研究古典音乐和电影,著有《唱片经典》、《电影语言》等。2008年开始转型油画,在上海与杭州等地开设个人画展。现为浙江理工大学文化传播学院教授。
2015年9月8日,我们校友寻访第八小队在李老师常消遣休息的彩虹咖啡吧与他见面,进行了一次有趣的谈话。本次采访主要围绕李杭育先生的求学经历、职业生涯、日常生活和大学寄语展开。
1978年初,李杭育先生作为文革后第一批大学生在家人的劝说下,放弃了报考浙江美院后走进了杭大中文系。从大一开始写作小说,大二发表处女作,4年后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问及写作小说的起因,他却回答是因为当时他在那一届的中文系学生里算不得突出。他的许多同学当时在诗歌、古文方面都深有造诣,很多人大一时就已经公开发表过作品。李先生见诗歌已有太多人写,而写小说的人少,于是决定开始构思自己的小说。之后就担任了二十多年的专业作家。他提及当初自己在求学期间,很少参加社会活动,因为将闲暇时间都放在了阅读、自学和小说写作上,他每周至少要读一本长篇小说或短中篇小说集。他认为几十年前的本科生,有相当于现在博士的学术造诣,现今的学生不够勤奋,鼓励我们可以多读书,对自己感兴趣的领域自学。
当问到“为什么会几次转变自己的身份”时,李杭育先生的回答尽显性情本色。当初他放弃报考美院,就再也没考虑过再画画。当他时任杭州市文联副主席时,曾经批评过《西湖》杂志的质量,同桌的人说“你行你上”,李先生说“我上就我上”,于是他就开始一手负责《西湖》到《鸭嘴兽》的杂志转型。95年后,他停止了写小说,对古典乐和纪录片感起兴趣,虽然从未涉及这两个领域但在不断自学下,又成就了新一番事业。08年时,李先生朋友送了他一些画布,戏言说让他帮忙画几幅画。酒桌上他一口认真答应,于是在跨别了三十年后又重拾起画笔,用浓墨重彩的画布融汇他几十年的经历感触。直到去年,他才又开始写起小说。这就是他的生活态度——自由的表达。
谈及对浙大现状的关注,李杭育先生颇为赞同四校合并,更认为一个综合性的大学更应有具备综合文化素质的领导人,能分别用人文和理工的思维去针对性地管理学校不同性质的院系,从而在体制和氛围上帮助实现教师和学生的良好发展。最后李先生对我们现在中文系的学生提出了一些期望,他觉得应该学会为自己确定有限的目标,这样才能不断积累动力。而且更应该掌握自学的能力。他认为中文不是一个简单的专业,它是一个通过学习锻炼思维提高素养的平台,因为有了这样思维的锤炼,才能使我们有更广阔的视野和胸怀去容纳其他领域的知识,拥抱更多的可能性,这也是中文系学生不单能在中文相关方面,也能在不同领域俊采星驰的原因!
图:李杭育先生接受实践队员的采访
撰稿/何苏丹 摄影/屠亦真
采访/张育源 陈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