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9-09
作者:
浏览次数:32
“付出不是为了收获,但是付出一定会有收获。”这是新华社浙江分社社长朱国贤先生给浙大学子们的寄语。这个暑期,学院推出了“浙大人文汇”第一期之杭州分会校友寻访活动,邀请校友分享求学经历、工作历程,弘扬并发展浙大精神与人文精神。2015年8月25日下午四时,我们小组来到了新华通讯社浙江分社,拜访了分社长朱国贤先生。
朱国贤社长是杭州大学1982级中文系新闻专业的学生,毕业前在新华社实习,之后留在新华社工作,工作近30年来,先后担任了新华社西藏地区负责人,贵州、新疆地区的分社长,足迹遍布全国各地,采访多位名人名家,2013年调任新华社浙江分社长。
经过两周的联系,我们终于约到了我们工作繁忙的学长。朱社长的办公室极为简单明亮,我们进入办公室的时候,学长还在批阅文件,办公桌上一堆厚厚的文件夹显示了主人的繁忙。见到我们到来,学长热情地与我们握手问好,甚至提前为我们准备了茶水,与我们亲切交谈。这次的采访主要围绕着求学经历、工作历程和对学子们的寄语三个部分展开,学长简洁却有深度地分享了他的故事。
“采访的深度,取决于自身的积累”
“如果要伸冤,就要去找记者。”中学阶段的学长一次在家乡的集市上,听见有人谈论记者,这句话给当时的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大学填报志愿时,由于学长的语文很好,老师们都建议他填报中文系或是新闻专业,加上这件事的影响,最终学长成为了浙大中文系新闻与秘书专业的学生。在大学期间,学长认真学习了老师上课时教授的理论知识,同时还担任了当时学校西湖通讯社的副社长,负责图书馆报道,积极参与实践。“采访的深度,取决于自身的积累,而不是别人的高度”,学长这样郑重地告诉我们。
新华社:人民的耳目与喉舌
学长在新华社工作后,几乎走遍了全国各地,先后担任了西藏地区负责人,贵州、新疆和浙江的分社长。由于工作环境艰险,他一度游走在死亡边缘。2000年,学长在中印边境进行资料的收集,上德姆拉山时,一天经历四季,而到了海拔4500米时,遭遇了大雪封山,被困12个小时。面对零下40多度的严寒和高海拔的缺氧,学长与当时同行的同事凭借着集体的力量和顽强的毅力坚持了下来,等到了救援。而当我问道,在这样危险的环境下将收集到的资料上交给国家,是不是很为自己骄傲时,学长只是一脸平静地说:“在新华社的每个人都有这样的经历。”并不自得夸耀。学长说,新华社作为国家通讯社,要成为国家和人民的“耳目”和“喉舌”,了解事情的“一手”真相,勇于发声,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在互联网等新媒体发展迅速的现在,更需要新华社来发出主流与真实的声音,报道新闻,破除谣言,弘扬核心价值观。
“付出不是为了收获,但付出一定会有收获”
谈及学校的最新发展,学长说,浙大是一所风气好、为学生考虑的学校,他真诚地希望学校在四校合并后能继续发挥各个学院的优势,并期待着我们将人文学院发扬光大。同时,他希望学校能够适当地扩大规模,让更多浙江学子与优秀学生能够获得在浙大这所优秀的高校学习的机会。在采访的最后,朱国贤学长给了我们浙大学子最真挚的建议,他希望我们珍惜每一堂课,同时也要更多地走向社会,该学的学好,该用的用好。“付出不是为了收获,但付出一定会有收获。”回味着这句寄语,我们告别了这位令我们敬佩与尊敬的学长,感谢他给予了我们这珍贵而又美好的一个小时。我想,他的经历,与他所表现出的浙大精神与新闻精神,一定会牢记在我们小组,以及每一位浙大学子的心中,成为我们前进路途上指路的明灯。
撰稿/摄影:第16分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