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9-09
作者:
浏览次数:30
2015年8月14日下午,“浙江大学人文汇之校友寻访活动”暑期社会实践团第三小分队于杭州鸿雁电器有限公司总裁办公室中拜访了老杭大中文系毕业的校友王米承学长,并进行了一次对生动活泼又启发深刻的对话。
王米成学长在事业上获得了丰硕的成果,但对于我们的采访仍是十分重视,他热情地招待了我们小分队,真诚耐心地回答了我们的问题。从踏入杭大的校门到收获今天的成果,他结合自己的成功经历及多年来沉淀下来的人生经验,从读书到就业、从学文到为人、从专业到职业、从底蕴到思维,多维度分享了自己的经验之谈与人生之乐。
王米成学长的家乡在山水秀丽的临安,毕业之后被分配到鸿雁电器有限公司,勤勤恳恳为公司付出了近三十年光阴岁月,如今已高居总裁之位。回忆在老杭大的求学岁月,王米成学长感情真挚地讲述了于中秋佳节第一次踏入杭大校门的兴奋、期待及随之而来的思乡寂寥。怀想大学期间的人生导师,令王米成学长记忆犹深的是辞赋大家姜亮夫先生的《离骚》吟诵,古典文学大家夏承焘先生的学识熏陶。之后,王米成学长深情地袒露了自己的杭大情结及中文系带给他的人文情怀,追忆了学生时代最纯粹的本心真情。在他看来,功利社会下的企业发展,离不开人文情怀来注入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正能量”,特别是中国哲学中的儒道之学,能够有效地增强企业的文化凝聚力,使得员工在企业中感受到自然、平等与快乐。
对于就业,王米成学长的初衷是想从事一些媒体新闻类的工作。对于当时分配到这里,他坦言道,缘于自己“干一行、爱一行”的责任心与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虽然有过小失意,但也逐渐融入到自己的工作角色中,完成了内心本我与角色之我的契合。王米成学长谈到,人文学科毕业生虽然在专业技术方面有所欠缺,但是人文学生有着非凡的沟通力、号召力、凝聚力。他笑言自己在适应职业中成功的转型,使他没有这种学科切换的不适。
在企业中兢兢业业付出三十年并收获了今日的成功,王米成学长向我们分享了自己正确的人生定位和价值理念。虽然中间有很多次“跳槽”的机会,但王米成学长始终怀有对于企业的一份热血与情谊。鸿雁公司的企业文化是一以贯之的快乐平等。在这种公司氛围下,王米成学长做到了个人价值与企业价值的统一,收获了自我实现的外在动力。他颇有感触地谈到,人生应当追求自我的快乐度,这才是衡量价值之本。在满足一般物质需求之后,需要获得一种事业有所成的快乐感。而这种快乐感基于自我的准确定位,主动管理他人对自己的预期,在看清自我能力的基础上多付出一点点,将阶段性的快乐凝结成人生的成就。
在回答“中文学科在就业中究竟有什么帮助”的问题时,王米成学长将自己的事业经历作为例子,向我们娓娓讲述自己的感悟。在他看来,专业与职业不一定需要对等,而职业上的成功又离不开专业的文化底蕴。中文专业带给他创新开放的思维模式,这种思维引领他对企业文化进行更加深刻的理解,丰富了个人涵养,铺垫了整体的管理素养;中文专业还带给他灵活开放的思路,积极改革创新,与时俱进,如将目光投向了“智能家居”为公司的转型升级创造了条件。王米成学长深切地体会到“语言是思维的外壳”,古往今来的成功者往往具有超凡的语言天赋,通过生动的语言来展示自己独特的思维。相对于工科生,王米成学长对产业产品研发与体验方面独具视角,他从人性关怀出发把握用户心理,而技术则是一种将理念、思维现实化的工具。在这一次次成功决策中,王米成学长逐渐获得员工、同事及上司的认可,并逐步展现了自己在管理上的能力。正如他所感慨的,“诗人与企业家实际上是相似的”。相似之处在于创新发散的思维支撑了两个截然不同的社会身份。王米成学长又补充说,二次学习,即在工作实践中的再学习,在从专业到职业的转型中起到跨越桥梁的作用。
访谈的最后,王米成学长将自己的成功之道浓缩凝结成“专注坚持”四个字,将其作为临别寄语赠与我们。虽然只有短短一个半小时的谈话时间,我们还是感受到了王米成学长深厚真挚的人文情怀、积极进取的快乐心态、负责担当的责任态度、创新开放的智慧思维,听君一席话,实在是醍醐灌顶,受益良多。
图:与鸿雁电器有限公司总裁王米成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