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1-11
作者:
浏览次数:32
2016年11月9日下午,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历史系82级校友封越健先生,在西溪校区历史系多功能厅作了一场题为“中国近代合伙企业管理体制的发展”的专题讲座。此次讲座由历史系梁敬明教授主持,吸引了系内外众多师生前来聆听。
封研究员首先对“合伙企业”的概念、起源、特征进行说明,进而提出本次讲座的中心问题:在中国近代经济转型期间,合伙企业作为一种古老的资本组织方式,如何应对社会经济条件的巨大变化?其管理体制在此期间又有何发展?
接下来,他援引历史档案和商业习惯调查中所记载的大量个案,对近代合伙企业的经营管理体制及其发展过程,作了详尽的介绍。通过爬梳分析,他指出清后期以来的合伙企业中,除传统的合伙人负责经营、合伙人分担经营和代理经营三种方式外,出现了新式的经理副经理负责制度、总经理负责制度。在实行经理经营制的合伙企业中,股东治理方式还出现了股东会、董事(会)、监事,这是近代合伙企业的重大制度创新。
最后,封研究员总结近代合伙企业管理体制的发展原因,一方面是企业业务、规模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则是受到近代社会经济的刺激。同时特别强调,应注意传统宗族制度在合伙企业股东会、董事会制度形成中的作用。
报告结束后,在场师生踊跃发言,与封研究员就近代合伙企业的数量规模、股权分配、历史影响,合伙制与公司制的区别与联系,以及徽州文书的整理研究近况等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封越健研究员结合理论与实例,详细作答。其严谨、扎实的治学态度和研究方法,令同学们受益良多。
(撰稿人 赵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