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历史学院
  • EN
  • 办公网
  • 首页
  • 院情总览
    学院简介 历史沿革 学院黄页 研究所简介 教工名录 学者介绍 学院宣传片
  • 党政管理
  • 人才培养
  • 组织人事
    师资队伍
  • 科学研究
  • 交流服务
    继续教育
  • 校友天地
  • 首页
  • 院情总览
    学院简介 历史沿革 学院黄页 研究所简介 教工名录 学者介绍 学院宣传片
  • 党政管理
  • 人才培养
  • 组织人事
    师资队伍
  • 科学研究
  • 交流服务
    继续教育
  • 校友天地
  • EN 办公网
首页  新闻动态

新闻动态

    • 2017-05-02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汉语词汇通史”专题学术研讨会成功举办
      4月27日上午9时,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汉语词汇通史”课题组于行政楼229室举办了专题学术研讨会。参加研讨会的有:项目首席专家方一新教授(浙江大学)、三个子课题(上古卷、中古卷、近代卷)的负责人黄树先教授(首都师大)、王云路教授(浙江大学)和汪维辉教授(浙江大学)、各分卷的主要成员以及汉语史相关的多位师生。研讨会由项目首席专家方一新教授主持。三位子课题负责人就课题撰写的提纲、进展情况以及遇到的问题进行了交流和讨论。上古卷的负责人黄树先教授首先发言,他提出在上古汉语词汇通史中首先应该讲清词汇在语言中起到什么作用,梳理前人研究成果,尤其是训诂学关于词义演变的好的想法,同时结合现代词汇学的理论方法,还要重视“以古音求古义”,探索如何在古音的框架下做词义的研究。此外,黄教授还提出要把汉语词汇史放在汉藏语系的大背景下来进行研究,探索汉语词汇跟亲属语言词汇的关系。随后,中古卷的负责人王云路教授发言。她提出中古卷大框架下的个案都应该是有特点的,要重视词汇的地域特点、行业特点,突出中古词汇的特色。中古时期不但产生了不少新词,而且有不少承袭自先秦的词语产生了以前没有的新义,研究中要搜集这些旧词的新义,一方面尽可能地考证新义产生的大致年代,另一方面分析新义产生的原因或理据。接着近代卷负责人汪维辉教授发言,他指出汉语词汇通史的定位应该是新世纪学术界最高水平的词汇通史,既要有特色也要充分吸收学界的研究成果,要做面向古代活语言的汉语词汇史研究,重视特色词汇的研究和疑难词语的考释。期间,各位老师就汉语的核心词应该怎样界定的问题、书写时怎样协调学界研究和个人特长的关系问题等进行了讨论。下一个时段,吴宝安老师、邓春琴老师先后介绍了他们正在做的研究,对汉语词汇通史的撰写提出了自己的建议。王诚老师介绍了他对中古时期“矜”构成的复合词的研究情况,王健老师介绍了对“差温”“放顽”词义的研究成果,展现了中古卷个案研究的方法和思路。最后,史文磊老师以对“越来越”的研究为例,指出近代汉语词汇史语料丰富、同时资料较多、不同场合的语料也比较多,所以,词汇史的研究首先应该要区分语体,然后从句法、词法、语用、字形等多个角度去考察。至此,本次“汉语词汇通史”专题学术讨论会圆满结束,各卷的负责人和相关老师都表达了自己的研究思路和成果预期,在部分问题上达成了共识,为汉语词汇通史的撰写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撰稿:谷雨
    • 2017-04-23
      生如夏花 越剧芳华--2017年“博雅大讲堂·浙江大学研究生人文素养提升计划”第三讲顺利举行
        2017年4月21日下午2点,第五期研究生“健心”计划之“博雅大讲堂·浙江大学研究生人文素养提升计划”第三讲“品百年越剧,赏经典文化”在玉泉永谦小剧场B座一楼报告厅顺利举行。本期主讲人是浙江越剧团国家一级演员,第十八届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越剧表演艺术家王文娟嫡传弟子,浙江大学文化艺术中心特聘研究员——舒锦霞老师。     舒锦霞老师开场首先提到中国戏曲剧种约有三百六十多种,与希腊悲剧和喜剧、印度梵剧并称世界三大古老的戏剧文化,经过长期演变,逐步形成以“京剧、越剧、黄梅戏、评剧、豫剧”五大戏曲剧种为核心的中华戏曲百家苑。越剧发源于绍兴嵊州,发祥于上海,主要以才子佳人为主题。这个从田间走出来的地方剧种通过一系列名著演出在大上海站稳脚跟。越剧《红楼梦》是中国戏曲史、中国电影史上的一个里程碑。讲座现场气氛热烈,舒锦霞老师为我们分享了越剧片段《红楼梦·读西厢》,并且教唱“天上掉下个林妹妹,似一朵轻云刚出岫。只道他腹内草莽人轻浮,却原来骨格清奇非俗流。”同学们兴致高涨,学得不亦悦乎。果然,这越剧《红楼梦》比好莱坞电影还大片。    中国第一部彩色电影是我们耳熟能详的《梁祝》,堪比西方爱情故事《罗密欧与朱丽叶》。同学们正颇有兴致的品味越剧片段《梁祝·十相思》。戏曲之所以能够吸引群众,最重要的是它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凭借越剧《白兔记》夺得第十八届中国戏剧梅花奖的舒锦霞老师,演绎“真情”靠真情,博采“众长”唱三娘。    舒锦霞老师和台下的戏曲爱好者积极互动,耐心解说每一位提问的同学,并且赠送舒锦霞老师精美签名书籍《雅颂情韵话越剧》。通过此次讲座,让同学们学到了不少越剧的知识。身在浙江,不可不知这诞辰一百一十一周年的越剧华章。越剧从未停下脚步,在传承创新的路上再次整装出发。 舒锦霞老师语录:1、越剧是一个擅长借鉴,带有人文情怀的剧种。 2、艺术不仅可以塑造美丽的形象,还可以造就美好的心灵。 3、真正的经典,是对人物、人性的深层开据。好的戏剧会使灵魂受到逼迫,让心灵震撼,使人格释放出特殊的力量和光芒,使人性呈现出特殊的品质。4、戏剧的最高使命是什么?是对人和人性的无限发现,就是关照灵魂。对人性的认识和发现。一部分在哲学里,而大部分在文艺作品里。任何一个人所达到的人性的高度,都是人类人性的高度。
    • 2017-04-21
      厦门大学吴在庆教授讲座报道
       应浙江大学中文系和古代文学研究所的邀请,2017年4月19日下午,厦门大学中文系吴在庆教授于浙江大学西溪校区教学主楼351室,做了一场题为“韩偓两首咏物诗发覆与解读”的学术讲座。讲座由浙江大学中文系胡可先教授主持,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查屏球,浙江大学中文系教授陶然、副教授咸晓婷,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孟国栋,以及中文系的众多硕、博研究生参加了讲座。吴在庆老师是厦门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在唐宋文学研究领域成果丰硕,主要著作有《杜牧论稿》《唐代文士与唐诗考论》《唐代文士的生活心态与文学》《增补唐五代文史丛考》《杜牧集系年校注》《韩偓集系年校注》等。吴在庆教授首先从韩偓的一首题为《露》的咏物诗入手。通过考察韩偓此诗的写作时间与背景,他认为韩偓的这首《露》诗并非单纯的咏物之作,而是有所寄托寓意的。以此为立足点,吴教授结合两《唐书》《文献通考》《闽书》等典籍史料所载以及韩偓的其他诗作,从单个字词到各行诗句,对《露》诗进行了全面、细致的发覆与解读,重点探讨其复杂的背景和深邃的内涵。接着,吴教授以同样的研究理路为大家解读了韩偓另外两首作于湖南醴陵的咏禽鸟诗,即《玩水禽》与《翠碧鸟》二诗。他认为这两首诗均有明显的讥刺与警戒之意,其托讽之言并不是就一般的人情世态而发,而是揉和着诗人惨痛仕途遭遇和惊心官场感受的肺腑之叹。吴教授还分析了两首咏物诗所表现的诗人心态及其形成过程,并提醒同学们在研究古代文学的问题时一定要细读文本,注重运用诗史互证、知人论世等研究方法。最后的交流环节,同学们就李商隐、韩偓、杨亿三人诗风的一致性是诗人心态上的偶然重合还是历史背景的深层联系提出困惑的问题,抑或就针对《露》诗的具体诗句提出了自己的理解。面对这些问题,吴教授都予以了详尽深入的解答。本次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文/胡凌燕) 
    • 2017-04-19
      浙大东方论坛第204讲: 姚喜双教授报告“朗诵与文化传播”成功举行
      2017年4月17日下午,浙江大学“东方论坛”第204讲——“朗诵与文化传播”在紫金港校区图书馆三楼国立浙江大学厅举行,本次论坛的主讲人是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管理司司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生导师姚喜双教授。浙江大学副校长罗卫东、浙江大学周有光语言文字学研究中心主任王云路以及人文学院、档案馆的众多师生一同参与了活动。论坛由社会科学研究院主办,周有光语言文字学研究中心承办。姚教授就当今大热的央视“朗读者”栏目,以“朗诵与文化传播”的主题,把文字符号转化为声音符号,为我校师生带来了一场精彩的讲座。讲座之前为聘任仪式。罗卫东副校长代表浙江大学聘任姚喜双为我校兼职教授,罗卫东为姚教授颁发聘书并戴上浙江大学校徽,欢迎他加盟浙江大学。王云路教授代表浙江大学周有光语言文字学研究中心聘任姚喜双为特聘研究员,同时颁发聘书。  姚喜双教授的报告围绕“朗诵与文化传播”的主题展开。他指出,朗读与朗诵是一项具有创造性的活动,人人都可参与,所谓“言为心声”,就是通过有声的方式表达真情实感。他精准地将发声方法概括为“深、匀、通、活”四个字。首先要利用好创造性的工具,即声音,了解人体的生理构造,掌握科学的发声方法。运用丹田之气,“快吸如抬重物、慢吸如闻花香,呼气时要做到均匀和缓”。保持声音的通畅和灵活,充分调动形象感、动作感和方位感,通过高低、虚实等变化使朗诵富有艺术的表现力。其次,他提出朗诵时要注意表达,并以范文现场朗诵,讲授了我们平时难以察觉的语言表达中的软肋。通常情况下,语言表达容易犯三个错误:1.语句太碎,2.重点不突出、不强烈,3.流于表面化。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最好的办法是寻找制高点,加强对比度。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朗诵将文字转换成声音,就要把视觉符号转换成适合于听觉的符号系统,文本中的标点与诵读的停顿有时不用刻意强调对应。整个篇章当中,一般也只有一个重点,不能多中心,如李白的《静夜思》先抑后扬,在“望明月处”为一个激昂的重心,“低头思故乡”再转静,这样情感的表达比全诗读得沉静效果更好。随后,姚喜双教授以《草地夜行》一文为例,具体讲述了在朗读之前如何进行文本的分析和再创作:划分层次、提炼主题、了解播出背景、抓住本质和重点等。也就是说,朗诵不是机械的复述原文,也不是夸张的表演,而是以内容和情感为基调,用恰如其分的发声技巧和艺术形式增强感染力。讲座即将结束时,姚教授朗诵了毛泽东《贺新郎·读史》、曹操《观沧海》和《龟虽寿》等几首诗词,可谓荡气回肠、声情并茂、铿锵有力、令人动容。 讲座结束后,罗卫东副校长作了简要总结。罗卫东指出在浙大120周年校庆之际请来姚喜双教授具有特殊的意义,这样的讲座非常难得也非常精彩,今后如有机会将邀请姚教授继续深入地开讲。在随后的提问和互动环节,姚教授就具体朗诵技巧和学习方法与现场师生进行了交流,用更多实例补充了讲座内容,论坛在热烈的气氛中圆满落下帷幕。姚喜双,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管理司司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浙江大学兼职教授。姚教授的研究方向涉及语言文字应用的多方面。主要论著有《播音主持教程》、《普通话水平测试概论》、《播音导论教程》、《播音学概论》、《播音风格探》等,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在三十余年的学术研究中,形成了以中国播音学研究为主,以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为基础的媒体语言研究体系,创立了媒体语言学专业。                      图文供稿:浙江大学周有光语言文字学研究中心                               
    • 2017-04-17
      北京大学傅刚教授讲座报道
            2017年4月14日上午,北京大学中文系傅刚教授在西溪校区教学主楼351室做了一场题为“谈谈我的《玉台新咏》研究历程”的学术讲座。该讲座由中文系主任胡可先教授主持,陶然、林晓光、咸晓婷等老师参加了讲座,众多中文系硕、博研究生也慕名前来。  傅刚老师是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在中古文学研究方面成果丰硕,出版有《昭明文选研究》《文选版本研究》《汉魏六朝文学与文献论稿》《魏晋南北朝诗歌史论》《魏晋风度》等著作。      傅刚老师讲述了自己在2000年到2015年这15年期间,进入《玉台新咏》研究,不断发现问题并一步步解决问题的过程。在翻阅《玉台新咏》时,他发现该书特殊的编纂体例,于是以此为立足点,不断扩大研究视野,关注到《玉台新咏》的编撰时间、不同版本的不同体例以及版本的流传等问题。接着,为大家介绍了兴膳宏、沈玉成、刘跃进等先生相关研究成果,指出《玉台新咏》有两大版本系统,一是宋陈玉父本系统,以赵均覆宋本为代表;二是明通行本,包括徐学谟本、郑玄抚本等。还从不同版本对萧纲、萧绎的称名方式,体例的统一性,《类要》所引《玉台新咏》等方面论证了赵均覆宋本与徐陵原本一致,而明通行本是经后人改动而成。在此基础之上,进一步注意到清吴兆宜注本的特殊形态,以及赵均覆宋本不同印本之间的关系与差别。指出赵氏本共有三种类型四种印本,并用丰富的图片展示了不同印本之间的文字差异。此外,傅刚老师还以自己研究中的切身体验为例,提醒同学们在分析古籍版本时,不要全然相信影印本或扫描的电子文献,一定要看原书。傅刚老师结合《玉台新咏》十多年的研究,生动地呈现出如何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并促使《玉台新咏》研究不断往前推进的学术路径。傅刚老师讲述的研究历程,总结的研究方法,提升的研究理念,都对研究生的学习和研究等具有诸多启发作用。最后,面对同学提出的如何看待作为研究基础和研究对象的先秦文献,如何看待以西方汉学为代表的文本研究等问题,傅刚老师也予以了详尽深入的解答。本次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文/熊湘)
    • 2017-04-13
      海外名师大讲堂:Carlos Rojas教授学术演讲活动成功举行
      2017年4月6日,浙江大学校庆120周年学术大师大讲堂系列·海外名师大讲堂第63期在浙江大学西溪校区人文学院二楼会议室成功举行。受海外华人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金进研究员的邀请,美国杜克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性别研究与影像艺术教授,中国与比较文学协会主席Carlos Rojas(罗鹏)来到浙江大学,为在场几十名师生带来了主题为“人虱之间”:贾平凹作品中的性别、性欲与社群的精彩演讲。活动由浙江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与文化研究所副所长黄健教授主持,现当代文学与文化研究所姚晓雷、盘剑、郑淑梅、金进、陈力君、陈洁、张广海等老师参与了这次活动。活动伊始,Carlos Rojas教授引用希勒尔·施瓦茨的一句话开头,从苍蝇、虱子等边缘视角切入文学作品阅读。他先介绍了本次讲座的目的,一是谈谈自己对贾平凹作品的理解,二是提供一种阅读的方法和途径。Carlos Rojas从一个全新的视角,以贾平凹的三部作品《带灯》、《废都》和《老西安》为例,从虫子这个边缘的、甚至有点恶心的角度去看待和赏析文学作品。他着重分析了在《带灯》中,主人公发现自己身上的虱子的情节,解读其中的寓意,指出人物角色间的二元对立冲突。这样的解读方式为今后的文学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为广大师生不无启迪。活动最后,Carlos Rojas教授与在场师生进行了亲切交流,教学相长,气氛热烈。外事处副处长徐莹为来宾颁发了海外名师大讲堂水晶纪念牌和致谢证书,活动在热烈的掌声中落下帷幕。    Carlos Rojas (罗鹏),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博士,现为美国杜克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性别研究与影像艺术教授,也是中国与比较文学协会(Association of Chinese and Comparative Literature)的主席。著有《裸观:中国现代性的反思》(The Naked Gaze: Reflections on Chinese Modernity)、《长城:文化史》(The Great Wall: A Cultural History)、《离乡病:现代中国的文化、疾病以及国家改造》(Homesickness: Culture, Contagion, and National Transformation in Modern China) 等。合编论文集,包括《文学台湾》(Writing Taiwan: A New Literary History)(与王德威合编)、《重新思考中国大众文化》(Rethinking Chinese Popular Culture: Cannibalizations of the Canon) (与周成荫合编)、《牛津中国电影手册》(与周成荫合编)、《牛津华文文学手册》(与Andrea Bachner 合编)、以及《魅影礼仪》(Ghost Protocol: Development and Displacement in Global China) ((与Ralph Litzinger 合编))。同时也是中国当代文学余华和阎连科作品的重要译者,如《兄弟》、《受活》、《四书》、《炸裂志》、《耙楼天歌》等。                              (文/陈肖楠、韩宇瑄 图/邓蕴秋)
    • 2017-04-13
      “世界华文文学区域关系与跨界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成功举行
      2017年4月7-9日,“世界华文文学区域关系与跨界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隆重举行。本次会议由中国艺术研究院《文艺研究》编辑部、浙江大学海外华人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浙江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与文化研究所联合主办,来自英国、美国、加拿大、荷兰、日本、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中国大陆、中国台湾、中国香港、中国澳门的百余名专家学者,其中著名科研机构和高校有美国哈佛大学、美国杜克大学、英国剑桥大学、日本早稻田大学、日本立教大学、东京日本大学、韩国外国语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马来西亚马来亚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现代文学馆、复旦大学、台湾大学、台湾清华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浸会大学、澳门大学、武汉大学、山东大学、厦门大学、同济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等,他们在浙江大学济济一堂,少长咸集,论道世界华文文学成就,探索世界华文文学走向。 4月8日8:30,会议开幕式在圆正启真酒店求是厅举行。会议由浙江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与文化研究所所长、大会主席吴秀明教授主持,浙江大学副校长罗卫东教授、世界华文文学学会会长王列耀教授、浙江大学海外华人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金进研究员分别致辞。罗卫东副校长在致辞中向与会学者介绍了浙江大学一百二十年来走过的辉煌历程与美好前景,列举了浙江大学的文科传统与新浙江大学成立以来浙江大学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振兴文科作出的种种努力,并热情呼唤“文学的春天”的到来。王列耀教授介绍了世界华文文学学会的发展状况,综述了当前世界华文文学研究的成果和挑战,并呼吁与会学者对即将到来的理论与创作上的挑战充分重视,开创世界华文文学研究的新局面。金进研究员作为东道主对于与会嘉宾表示热烈的欢迎,他简要介绍了浙江大学海外华人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的概况和展望,表达了对于本次会议的希冀与愿景,期待本次会议开成一次高质量、高水准的大会。三位致辞人的发言赢得了与会学者的热烈掌声。合影和短暂茶叙后,主题演讲阶段开始。主题演讲由浙江大学现当代文学与文化研究所副所长黄健教授主持,暨南大学中文系教授、世界华文文学学会会长王列耀,日本早稻田大学文学学术院教授千野拓政,澳门大学中文系教授、系主任朱寿桐,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首席研究员、台港澳文学与文化研究室主任赵希方,美国杜克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性别研究与影像艺术教授、中国与比较文学协会主席Carlos Rojas,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中文系副教授、系主任游俊豪分别做主题演讲,主题演讲涉及华人文学百年传播、东亚青年文化、汉语新文学概念、华文文学作家、翻译与译介、华语新诗等多个方面,选材广泛,开掘深入,引起了在场专家学者的热情呼应与深入讨论,充分体现了学科的包容度与活力。 4月8日下午、4月9日全天,十场分组讨论在启真酒店求是厅、阳明厅在10位著名学者的主持下分别展开。来自世界各地的50位学者分别就不同主题展开演讲,10位点评人分别进行了精彩的点评。在场学者反应热烈,纷纷与作者展开对话,“世界华文文学区域关系与跨界发展”的主题在讨论中不断明晰。 4月9日18:00,会议闭幕式在求是厅举行。闭幕式由浙江大学现当代文学与文化研究所常务副所长姚晓雷教授主持。浙江大学海外华人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大会执行主席金进研究员做会议总结。金进研究员详细梳理了本次会议所讨论的问题及取得的成果,展望了世界华文文学区域关系与跨界发展的未来,并对与会学者的热情参与和高质量讨论表示感谢。会议在热烈的气氛中胜利落下了帷幕。 本次会议作为一场高规格、高质量、高水准的国际会议,体现了浙江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的学术实力与求是担当,体现了成立不久的浙江大学海外华人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的学术活力。在各界学者与浙江大学的重视和支持下,浙江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未来可期、浙江大学海外华文文学研究前景可期!                                    (文、图/韩宇瑄)
    • 2017-04-12
      浙大东方论坛西溪分论坛:赵稀方“华语文学中的理论视野”成功举办
       2017年4月10日,浙大东方论坛西溪分论坛第15讲在西溪校区教学主楼中文系351教室成功举行。本次论坛由中国社会科学院首席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台港澳文学与文化研究室主任赵稀方担任主讲人,为来自全校不同院系的师生带来主题为“华文文学中的理论视野”的报告。论坛由浙江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与文化研究所常务副所长姚晓雷教授主持。现当代文学与文化研究所金进、陈力君张广海老师出席了这次讲座。 华语新文学是近年来兴起的理论概念,也是近些年来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重要理论生长点,其中涉及诸多交织、混杂的概念有待厘清。赵稀方研究员首先以新历史主义与帝国主义叙事作为切入点,引入了后现代主义的史学观:历史即叙事,并认为在这一史学观念的烛照下,整个文学研究正在走向从话语讲述的年代走向讲述话语的年代。为了证实这一点,赵稀方研究员对比了由国外学者书写的《香港记略》和国内权威学者书写的《十九世纪的香港》中所涉及的有关中英鸦片战争的相关内容,证实了不同历史观念下对于历史建构的不同策略,从而将同一历史事件导向不同叙述的生成机制。接下来,赵稀方研究员分析了启蒙主义与殖民主义不同史观提领起的有关香港文学史与台湾文学史的叙述。他认为,当下的香港文学史研究更多的是对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移植,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常用的启蒙话语遮蔽了香港文学的实际冲突,而香港文学的实际冲突即中英文的冲突,只有在后殖民理论下才能得以揭示。而台湾的文学同样如此,引入后殖民主义的理论资源,不仅有助于我们理解赖和这样的作家被启蒙话语所遮蔽的一面,更足以解释他们在新旧文学之间的断裂,从而回答:在殖民地台湾,启蒙如何可能的问题。在充分的理论铺陈与文学史考察后,赵稀方研究员提出了华语语系文学与后殖民文学理论间的关系,并重点推荐了史书美的著作《视觉与认同》,提出华语语系文学应采取殖民文学逆写和少数话语两种策略,重建海外移民与中国文学见平等的文化话语关系。在最后,赵稀方总结道:海外华文文学是一种双重边缘的文学,既疏离中国文学,又疏离所在国文学。这既是它的劣势,又是它的优势,离散的文学可以站在“飞地”上洞察既定文化的“不见”,从而为百年中国新文学提供有益的补充。 在论坛的最后,赵稀方研究员与在场师生进行了气氛活跃而富有学术活力的交流,话题涉及广泛,包罗百年,为在场师生思索百年中国新文学的经验与得失提供了有益启发,论坛在热烈的气氛中落下帷幕。赵稀方,安徽芜湖人,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首席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台港澳文学与文化研究室主任,现代文学重点学科负责人。兼任中国翻译研究会副会长,世界华文文学学会学术委员会主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学科评审组专家,《文学评论》编委。英国剑桥大学访问学人,英国科学院 Fellow。美国哈佛大学访问学人,美国国务院Fulbright Scholar。台湾成功大学客座教授、台湾东华大学客座教授,暨南大学海外华文文学与华语传媒研究中心兼职教授,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曾应邀在英国剑桥大学、伦敦大学,法国巴黎第九大学,美国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塔夫茨大学,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约克大学,台湾大学、台湾清华大学、台湾中国文化大学、淡江大学、成功大学、中正大学等国内外多所大学演讲。                                        (文/韩宇瑄 图/韦霁琛)  
      • 每页 8 记录  总共 507 记录 
      • 第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 页码 51/64 跳转到 
    • 地址: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余杭塘路866号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成均苑4幢 联系电话:0571-88273103

    • 浙江大学文学院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21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寸草心科技 管理登录 您是第 1000 位访问者

    官方微信

    友情链接

    浙江大学 浙江大学社会科学研究院 研究生院 本科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