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6-13
作者:
浏览次数:47
5月19日,董氏文史哲青年学术沙龙系列活动之“大数据与出版业发展”主题讲座在人文学院行政楼二楼会议室顺利进行,南京大学张志强教授做了本次学术报告,由中文系教工支部书记兼副系主任陈洁副教授主持。张志强教授是南京大学出版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出版科学系主任,兼任全国出版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美国哈佛大学博士后,主要从事出版理论与出版史、数字出版与文化产业发展等方面的研究。在讲座开始之前,浙江大学人文学院院长兼党委书记楼含松教授、浙江大学出版社金更达副社长、浙江大学中文系黄健教授等讲座前就出版学专业建设、浙江大学数字出版研究中心相关事宜进行了交流。浙江大学中文系陈力君副教授、张广海老师、浙江教育报刊总社言宏编审、华东政法大学于文副研究员参加了此次讲座。不仅有众多编辑出版专业的各级学生,更有慕名而来的出版专业老师和报社、出版社的工作人员。
张老师首先指出了目前社会对出版业两端化的评价,即所谓“好时代”与“坏时代”,在印量下降、电子书侵权、电子出版平台兴起等因素影响下,传统出版业似乎进入了一个“坏时代”;而从出版企业集团化、上市、全民阅读风潮、云计算、大数据的发展等现实来看,出版业仿佛又处于一个“好时代”。面对这种二重矛盾性,张老师在“新出版能力”的概念之上,进一步认为出版行业的人才在培养编辑力、经营力、创新力、思想力等能力的同时,还要注重数据力的发展,在信息化时代里对大数据资源加以利用,从而更好地顺应时代潮流,把握发展先机。
所谓“数据力”,张老师解释为能够在汹涌而来的海量数据中通过甄别、挖掘和整合,能够提炼出高质量有价值的信息,应用到编辑工作,获得潜在价值或直接利润的能力。对于何为“大数据”,“大”在何处等细节问题,张老师也进行了清晰的历史梳理和详细的阐述。通过亚马逊的CPM等实例,张老师对于大数据在出版业中的具体应用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借力大数据的分析、归纳与总结,出版机构不仅可以收集和挖掘市场数据,预测选题趋势、选择优秀作者、找到合适的审稿者和读者、还可以挖掘国际图书数据,寻求版权合作。因此,在大数据时代,出版者必须更新观念,及时掌握环境数据,建立人际关系链,并及时了解和掌握专业数据。培养了大数据能力则会更利于增强出版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张老师认为,随着社会不断发展,这种数据竞争将成为经济发展的必然。
在热烈的掌声中张教授结束了本次近三个小时的讲座,张教授条理清晰,详略有致,给同学们提供了丰富的信息和崭新的思考路径,让大家获益匪浅。讲座之余,同学们踊跃提问,与张老师交流了出版行业的现状和发展,又有参与讲座的多名老师与张老师进行了出版专业领域的相关讨论。值此浙江大学120周年校庆,张老师在现场表达了对浙大的美好祝福,希望浙江大学与南京大学之间开展更多出版专业的学术交流活动,并鼓励同学们积极参加,有意识地培养出版专业能力,做一名合格的“出版人”。本期董氏文史哲青年学术沙龙系列活动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