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实践】侗族文化考察之旅圆满完成

  • 2017-07-26

  • 作者:

  • 浏览次数:25

2017721日到23,浙江大学人文学院赴贵阳孔学堂社会实践队在浙江大学哲学系副主任、教授何善蒙以及黎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吴再锋主任的带领下进行了为期三天的侗族文化考察先后考察了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肇兴侗寨、堂安侗寨黄岗侗寨三龙侗寨岩洞侗寨述洞侗族和地扪侗寨此行最大的收获除了走访调研我们各自承担的课题外,感受了侗族三宝——鼓楼花桥、侗族大歌的特殊魅力。侗族文化如同遥远大山深处的一股清泉,千百年来潺潺不,在山谷中流淌,最终也汇入了中国文化的大洋。

鼓楼的今生今世

三天的考察,我们沿途见到大大小小二十鼓楼,这些鼓楼木质结构,不用一钉一铆,这是侗族特殊建筑技艺所在。鼓楼少则6、7多则10余层高,每层大多铺以。飞檐与栏柱上运用了大量的飞禽走兽装饰,如龙、猴子、飞鸟等,鼓楼内栩栩如生的壁画则向人们展示着侗族人民的历史与当进行的丰富文化生活

侗族老人有鼓楼的地方,侗家人的社会文化生活必然很丰富。鼓楼是侗寨的核心建筑,有公共议事、社交、节庆场所等功能侗族人们重要的礼仪空间。我们走访之所,几乎都能见到村民纳凉闲聊于此。也能发现一些地方的鼓楼已经变味。比如,三龙侗寨九龙村原有三座鼓楼,一座毁于火灾后重建为侗族大歌传承基地,一座挪为消防队用,另一座则移物之当然,随着社会的发展,鼓楼社会功能必然发生变迁政府通过传统文化传承基地的建立来接续本民族的特色文化,也体现了侗族人民的包容性和进取心。

111.jpg

                       (肇兴侗寨大门也极具鼓楼风格)


         鼓楼是物质文化遗产,鼓楼建筑技艺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两者互为依存,互为表里。目前侗族鼓楼海存在的一个问题是传统建筑技术传承情况并不乐观。许多侗族男子或多或少能做一些木工,但真正精通人少之又少,且建筑设计图纸非常人能掌握,不仅需要丰富的建筑经验,更需要灵巧和天分侗人中技艺精湛的建筑师傅被称为掌墨师傅。目前的困境是,侗族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侗族的年轻人往往外出务工,不愿从事建筑行业这种日晒雨淋的辛苦活。在经济发展和城市化的大潮下,传统建筑的传承面临着挑战。如何将侗族传统文化等少数民族或地方特色文化和谐融于其中,是我们此行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 

风雨桥的千年走

风雨桥,又名花桥。其能避风雨,并饰彩绘,是一种廊楼合一的桥梁建筑,故此二名。同样作为侗族建筑艺术的杰出代表,相比鼓楼的俊伟,风雨桥显得更为秀气。点缀于侗寨村落中的风雨桥,为田间劳作的人们遮风挡雨的场所,也是寨中老少休憩闲坐、男女青年欢畅对歌的好去处。

22.jpg
                               为肇兴风雨桥远

   风雨桥除了一种功能性的存在,更是侗家人情感的寄托。桥廊上多绘有关于民族历史、风俗人物、生活场景的彩画,在民族文化传承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桥下是滚滚流逝的河水,桥上安详而坐老人。侗人倚水建寨,风雨桥横跨水面,是侗族生活习惯和历史的见证。即便在商业化比较严重的肇兴侗寨,那静静矗立的风雨桥和环抱的大山,似乎仍述说着这一片天地特有的宁静。

侗族大歌的大道天籁

侗族大歌之,在于它的演唱声部之多,一支演唱大歌的歌队往往在十人以上,多分为男声部和女声部,大多为情歌对唱的形式,是侗族人民交流情感、传承文明的重要表达方式,是侗族文化的精髓和灵魂之一。

33.jpg

为岩侗寨女歌队)

我们调研中,共听到岗、三龙、洞三个侗寨歌师的演唱。三龙据说是侗族大歌的发源地,这里流传着四的故事。但是侗族大歌的创作,更多应该侗族人在劳作和闲暇时的灵感乍迸。侗族大歌还有一个特点,他的传承没有固定的文本,完全师辈的口耳授受,并逐渐在村民中流传开去。

三龙侗寨,我们还有幸见到了国家级侗族大歌传承人吴品仙老人,与其密切交流中,体悟到更多:爱情题材是侗族大歌重要组成。此外,侗族大歌组成海包括模拟动物之声,表达了人与自然的和谐;节日祭之歌,祈求神明庇佑;道德教化之歌,富含侗族人民的价值观;民族史诗,讲述古老的侗族故事。

古朴的侗族人民热爱生活、崇尚自然和谐,他们世世代代传唱的旋律,来自天籁般保留着宇宙自然的美好。

        我们在走访中还强烈感受到,无论是政府还是侗族人民已经认识到对传统文化保护传承的重要性,想借此抓手发展当地经济。侗族地区地处山区,物质资源贫乏,民族文化丰富多彩,发展旅游的有利条件。但是产业发展必须以文化资源的保护前提,文化口述、文字资源的收集整理已经显得非常迫切。因此,我们的调研以讲好中国故事,树立文化自信创作指导思想,必将交出份令人满意的调研报告,为保存和宣传侗族文化贡献一份绵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