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历史学院
  • EN
  • 办公网
  • 首页
  • 院情总览
    学院简介 历史沿革 学院黄页 研究所简介 教工名录 学者介绍 学院宣传片
  • 党政管理
  • 人才培养
  • 组织人事
    师资队伍
  • 科学研究
  • 交流服务
    继续教育
  • 校友天地
  • 首页
  • 院情总览
    学院简介 历史沿革 学院黄页 研究所简介 教工名录 学者介绍 学院宣传片
  • 党政管理
  • 人才培养
  • 组织人事
    师资队伍
  • 科学研究
  • 交流服务
    继续教育
  • 校友天地
  • EN 办公网
首页  新闻动态

新闻动态

    • 2020-12-01
      浙江大学“百年中文”系列讲座——吴振武教授讲座报道
      2020年11月29日晚7点,吉林大学考古学院吴振武教授在紫金港校区人文大楼107室做了题为《从〈张黑女志〉谈起——收藏、眼光、学术、常识、旁通》的讲座。该讲座是浙江大学“百年中文”系列讲座之一。讲座由方一新教授主持,池昌海、庄初升、史文磊、王诚、李乃琦等老师参加了此次讲座,前来聆听的学生有“强基计划”汉语言文学专业(古文字学方向)的本科生和相关专业的硕博士研究生。讲座伊始,吴振武老师引用唐兰先生“古文字学的功夫不在古文字”的名言,说明本次选题的初衷是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熟悉古代文献、学习古文字。吴老师首先从书法风格和流传过程两个方面对北魏墓志《张黑女志》拓本进行了详细的介绍:魏碑的刀刻痕迹一般都比较重,而《张黑女志》中的字较为扁平,保留了隶书的写法;作为海内孤本,这份文献最初由清代何绍基发现和收藏,民国时期流传到了秦文锦手中,后来又为上海博物馆所藏,现今已经不知去向。其次,通过展示目前可见的各类《张黑女志》字帖的照片,吴振武老师向大家讲解了石印本和珂罗版的优劣,强调辨别整拓本和剪拓本的重要性,又以“遐方悽泣”“遒厚精古”为例介绍了“点三”等涂改方法。吴老师还指出,《张黑女志》拓本的跋文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比如考辨碑别字、反映流传信息等等。最后讲的是“旁通”,《张黑女志》中的“巨禄太守”可以证明“鹿”“禄”通假,这在古文字方面也能得到印证,吴振武老师由此谈到了《诗经·墙有茨》传世文本“中冓”在安大简中的异文问题,颇具启发性。报告结束以后,吴老师跟在场的老师和同学们就“轮廓识字法”、清人对研究六朝别字的贡献等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吴老师的报告内容详实、深入浅出,赢得了大家的热烈掌声。(撰稿、拍照:戴佳文)
    • 2020-11-24
      第四届启真杯中文创意大赛取得圆满成功
      第四届启真杯浙江大学中文系创意大赛终评会于2020年11月19日13:30在紫金港校区人文学院311举行。本次创意大赛由浙江大学中文系主办,浙江大学中文系教工党支部、《博雅中文》编辑部承办。此次大赛入围决赛的作品共18组,包括小说、诗歌、学术论文、图书策划案等多个领域。此次大赛邀请了浙江大学出版社总编辑袁亚春,浙江文艺出版社社长郑重,中文系教授孙敏强,中文系教授、系副主任兼支部书记陈洁,中文系副教授、中国现当代文学与文化研究所副所长张广海,中文系百人计划研究员于文等担任评委。各位选手在大赛中,讲述创作的心路历程、表达自己的学术观点、阐述创意策划等,展现各自精彩的作品。潘石昀的现代诗《诗五首》,由中国古典诗歌或文学形象生发而出,融合自己的感悟后“形之于手”;陈琪和陈企依模仿直播的形式展现图书策划《25天逃离焦虑星球——睡前5分钟的焦虑星人自救手册》,用轻松、诙谐的方式讲述大学生的焦虑以及图书的主要内容;陈明鑫的《无恙时代》创作于疫情时期,想象的是没有疾病的时代,但同时,仍以现实为观照,对疫情、权力都进行了深刻的思考;郑哲凡的学术论文《以<拉奥孔>和<洛神赋>为例探析中西早期诗画关系之异同》,对比了《拉奥孔》和《洛神赋》的诗话关系,并分析其背后东西方思想理念的差异。评委们对每部作品都做了细致的点评,袁亚春总编辑认为作品应该再多些创新,学术论文的观点都很巧妙,但形式上可以更简洁,开门尖山即可;郑重社长赞赏选手们的文学创作细腻有新意,并鼓励选手继续创作,对图书策划提出一些改进意见,提出“七秒钟一剑封喉”,希望能尽快抓住读者的注意力;孙敏强老师对选手们的文学创作都做出很高的评价,但希望提交的作品之间有更多的联系;张广海老师认为很多作品都敏锐地把握了时代的痛点,但希望图书策划可以更灵活,形式不必僵硬;陈洁老师认为选手的创作准确表现出现有的人生状态,另外,出版作为应用性的学科,应该有多启示的视角;于文老师对大赛做了总结,并鼓励同学们继续创作优秀作品。一等奖潘石昀(文学创作)诗五首陈琪,陈企依(出版物策划)25天逃离焦虑星球——睡前5分钟的焦虑星人自救手册二等奖陈明鑫(文学创作)无恙时代    郑哲凡(学术论文)以《拉奥孔》和《洛神赋》为例探析中西早期诗画关系之异同三等奖李晓静(文学创作)词四首郑孙彦(文学创作)囍 陈思囡,何思雯(出版物策划)以貌取书:中国当下书籍设计人优胜奖林恒(学术论文)《霍乱时期的爱情》中性与爱的交互关系——基于弗洛伦蒂诺•阿里萨的形象占琦(文学创作)赵门风云 王楚婷(文学创作)现代女人 陈愉欣(文学创作)十二月之隙章子怡(出版物策划)探索职业奥秘段雪薇,严鑫(出版物策划)二胎家庭的成长纪念册——大宝必做的五十件事优秀奖陈琪(学术论文)基于社群的科普短视频场景化研究——以抖音社交平台的科普短视频为例屈美辰,王依菲(出版物策划)谁的刀子飞向谁金函雨(文学创作)就算少了妻子生活也要继续袁亚春总编辑为一等奖获奖选手颁奖
    • 2020-11-16
      2020浙江大学—哈佛大学世界顶尖大学合作计划“冷战文化与华语文学的关系研究”系列演讲成功举办
      2020年10月24日-11月3日,浙江大学-哈佛大学世界顶尖大学合作计划之“冷战与华语文学的关系研究”系列演讲成功举办。鉴于当前全球疫情发展形势,为持续推进与世界一流院校或科研机构开展实质性合作,加强研究生参与国际学术交流,浙江大学鼓励进一步建立与疫情防控相适应的国际合作交流新模式,面向广大学生着力推进在地国际化。2020’浙江大学-哈佛大学世界顶尖大学合作计划“冷战文化与华语文学的关系研究”本计划邀请海内外嘉宾莅临杭州线下举行,被迫调整为线上交流模式,邀请部分项目合作者进行线上开放演讲,此次系列演讲由项目合作嘉宾线上讲座(中英文演讲)和问答环节(中英双语交流)两部分组成。本次论坛由浙江大学人文学院主办,浙江大学海外华人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承办。为了开拓本校学生视野,人文学院与中文系诚挚邀请了8位国际知名学者,他们分别来自美国哈佛大学东亚系、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和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此次系列演讲嘉宾有:哈佛大学比较文学系与东亚系王德威教授、哈佛大学比较文学系与东亚系Karen L. Thornber教授、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容世诚教授、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樊善标教授、美国哈佛大学东亚系博士候选人陈济舟、美国哈佛大学比较文学系博士候选人陈芳代、美国哈佛大学东亚系博士候选人海鹏、美国哈佛大学东亚系博士候选人黄丁如。其中王德威教授为本次顶尖大学合作计划项目的合作方,而其他7位学者都是本次项目的合作成员。另外,哈佛东亚系李洁教授在9月3日进行的关于新中国建国初期电影游击战的精彩演讲,也本合作的组成部分。系列讲座主要以演讲嘉宾研究领域的前沿问题,围绕冷战文化与华语世界的关系展开深入、具有前瞻性的探讨,系列讲座吸引了海内外知名高校师生、作家、文化工作者参与,对外开放的讲座场场爆满,其中参与的嘉宾包括赵稀方、刘俊、宋明炜、张翎、周洁茹、陈楸帆等海内外知名教授、作家。10月24日上午8:00,在浙江大学海外华人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金进研究员的主持下,本次会议开幕。王德威教授出席了开幕式,他充分肯定了冷战文化与华语文学这个研究课题的重要性和前沿性,希望通过这一系列学术演讲推动华语文学的研究,并衷心祝愿本次系列演讲取得成功;同时,王教授也透露明年会在哈佛举行同论题学术会议的计划,邀请大家共聚波士顿。接着,由美国哈佛大学东亚语言与文明系博士生候选人陈济舟开启本次系列演讲,他是王德威教授的学生,也是本项目的参与者,讲座主题为“隐物与幽命:文学与现实中的人情物意”(“Concealed Things and Latent Life: The Human-Thing Entanglement between Fiction and Reality”)。陈济舟以“隐物”和“幽命”破题,从知识领域、地理位置、时间坐标三个方面解释他如何以西方的理论去打破和建构建筑、园林和文学、历史之间的关系。他从小说家王安忆的长篇小说《考工记》开始,从文学、历史、建筑、法律和田野调查等多个方面,再次带领大家进入上海十八世纪老宅“书隐楼”,讲述“书隐楼”所引申的新闻与故事。近年来,“后人类”研究和“新唯物主义”在全球学界和文坛成为风尚,陈济舟从不同的人间情境和历史的演进轨迹中寻找人、物和生命的内在联系和张力,以另一套情物交织的人生观、世界观和宇宙观去揭示了文学于生活中隐幽的人、物以及生命的真相。他在带领大家进入“书隐楼”故事的同时,也为参会的学者和研究生们打开了新的研究思路的一角。陈济舟演讲之后,是本次系列演讲的第二场,由美国哈佛大学比较文学系博士生候选人陈芳代为我们分享了主题为“错位的前卫:二十世纪华语语系及欧美跨文化语境中的文学与政治”(“The Untimely Avant-garde: Literature and Politics in 20th-century Sinophone and Anglo-European Transculturations ”)的演讲。陈芳代以本场演讲的关键词“错位”和“前锋”切入,针对西方学术体系里的前卫/先锋研究究竟是二十世纪初昙花一现的历史现象还是经久不衰反复革新的艺术风格这一辩论,她指出将视野转向可以为前卫/先锋研究带来全新思考却一直不被重视的华语语系世界,从而探究前卫/先锋这一概念在二十世纪的华语语系和欧美文学的跨文化互动中的艺术和政治意义。同时,同样重要的还有华语语系文学与欧美文学在二十世纪中的跨文化运动,带有前卫/先锋性质的这些互动也再一次指向欧-亚在彼此的文化现代性的形成中的相互影响。10月25日上午8:00到下午1:00,美国哈佛大学东亚语言与文明系博士生候选人海鹏和黄丁如,分别为我们带来了主题为“中国当代边疆民族文学研究的理论框架和假说”(Critical Methods and Hypotheses in Reading Contemporary Ethnic Frontipheriats in China)和“‘人,机器与诗’:试谈文学与媒介研究方法”(Man, Machine, Poem : Approaches to Literature and Media Studies)两场讲座。中国边疆民族文学的书写正在蒸蒸日上的势头。前有阿来成为国际瞩目的藏族作家;后有两栖作家万玛才旦叱咤国际影坛,成为“藏地电影新浪潮”的领军人物;近有宁夏南部山区西吉县出现多位获奖回族作家的集群,及至获得“中国文学之乡”的殊荣。中国边疆民族的文学在表达什么,一时成为海内外文学批评界和社会地理学界不能忽视的重要研究课题。海鹏以近年来英文学界研究边疆民族文学的三个主要理论框架为视角,考察近二十年来边疆民族文学的创作里程。与此同时,海鹏提出关注边疆民族作家在中国职业作家创作体制里具体生存境遇的必要,重新审视边疆民族作家在国家与本民族之间双向媒介的特殊地位,展示他们如何过滤,清晰,和模糊-国家至上-消费主义-和本民族自信-三者之间的复杂关系。最后,海鹏推介了九十年代以来边疆民族作家梯队中多位显赫的“大佬”和几位勤劳与智慧兼备的“新星”以飨各位同仁对本讲的关注。黄丁如由她的博士论文《动物与机器之间:二十世纪中国的战时生态、科技与现代主义》切入,通过厘清三四十年代中国文学与大众媒体中的生态意识与无意识,思考战时生态如何迫使知识分子与艺术家在动物与机器之间,身体的物质性与媒介性之间去重新理解“人”的位置。黄丁如以其博士论文中的三项个案研究为例,涵盖毒气战争与中国科学小说,油印机与前线文学,以及日本生物学家西村真琴跨越国境的机器人涉及、生态研究与文学实践,讨论了文学中与媒介研究的几种可能的办法。10月24日、25日的四场演讲非常精彩,也引发了海内外老师和研究生们的积极发问和热烈讨论,演讲一直持续到下午1:00。因为北京时间和波士顿时间时差12小时,嘉宾们都在波士顿深夜为我们演讲和交流,参与的师生们都为演讲嘉宾的敬业所感动。10月27日上午10:00到下午1:00,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教授容世诚做了一场题为“从‘廉纸小说’到‘冷战文学’:上海-香港-新加坡”(“From Pulp Fiction to Cold War Literature: Shanghai-Hong Kong-Singapore”)的演讲。容教授现任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教授,1992年获得美国普林斯顿东亚系文学博士学位,曾任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主任。研究方向有中国戏曲史、香港地区的中国戏曲、中国通俗文学与文化、亚洲地区冷战文化、中国方言电影、新加坡华人的阅读史。已出版学术著作:《戏曲人类学初探:仪式、剧场和社群》(1997)、《粤韵留声:唱片工业与广东曲艺(1903-1953)》(2006)、《寻觅粤剧声影:从红船到水银灯》(2012)、《海内外中国戏剧史家自选集:容世诚卷》(2018)。容教授论述了战后香港“廉纸小说”的生产流播,旁及小说出版和电影工业关系。容教授开宗明义,指出“廉纸小说”一词翻译自英语'pulp fiction',泛指印刷在纸质粗糙杂志的通俗小说。他这场讲座聚焦于香港“虹霓版社”和“环球出版社”的出版活动。“环球出版社”创立于上海,五、六十年代成为香港通俗文学的生产龙头,出版侦探杂志《蓝皮书》、武侠小说杂志《武侠世界》、以及俗称“三毫子小说”的“环球小说丛”。“虹霓出版社”的《小说报》则是文化冷战产物;是受美国政府资助并标“一份报纸的价钱,一本名作家的小说”,销售于香港、台湾、新加坡、菲律宾等地区。容教授更以香港著名作家刘以鬯作品《新加坡故事》为例,阐述了《小说报》的冷战性质。11月3日上午9:30到下午12:30,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教授樊善标以“报纸副刊研究的原理与实践——以香港文学为例”为主题展开演讲。樊教授在讲座伊始即指出报刊作为史料与其他文献最显然的区别在于报刊具有大量明确的时间标记,因而在重读报刊的过程中,可以通过报刊重构出确凿的过去。樊教授认为,由于资料保存及整理不尽人意,过去的香港文学研究者多取材于单行本,而较少运用作为作品更早期载体的报纸、期刊。他进一步指出近年来香港报刊研究遇到的两个问题:一是材料的份量远较单行本庞大,二是报刊媒体深深嵌入具体的社会时空中,需要研究者掌握大量背景资料才能深入研究,而在目前的香港,这些资料鲜有系统化地保存下来。最后,樊教授以自身的研究为例,探讨了在运用报刊材料研究香港文学时,克服海量文字,搜罗、整合相关的信息,来建构课题。11月3日晚上19:00到10:00,美国哈佛大学比较文学系与东亚语言与文明系唐丽园Karen L.Thornber教授压轴开讲。Thornber教授现任美国哈佛大学比较文学系与东亚语言与文明系Harry Tuchman Lexin教授,哈佛大学赖肖尔日本研究所代理所长,曾任哈佛大学亚洲中心主任。2006年获得哈佛大学东亚系博士学位。研究领域涵盖世界文学、东亚以及印度洋环带区文学与文化。Thornber教授以研究文学文献为基础,挑战包括生态文学与批评、后殖民主义、创伤、文学与全球健康等不同的前沿课题。已著有专注有《帝国的文本互动》(Empire of Texts in Motion,2009)、《生态含混:环境危机与东亚文学》(Ecoambiguity: Environmental Crises and East Asian Literatures,2012),以及另有译著Toge Sankichi and the Genbaku shishu. Thornber教授的演讲是本次系列演讲中唯一一场全英文演讲,主题是“全球化疗愈:世界中的医学人文和中国文学”(“Global Healing: Medical  Humanities and Chinese Literature in the World”)。Thornber教授以跨文化与跨学科的研究视野向大家介绍了医学人文学的定义、相关范例及研究前景,洋洋洒洒讲了两个小时,她跟同学们交流的时候,说她为了准备这场演讲,凌晨4点半起床(波士顿时间),就是怕误了演讲,大家都为Thornber教授的认真敬业所感动。她以自己最新出版的《全球化疗愈:文学、宣传、关怀》一书为主,从新冠肺炎全球肆虐的当前语境下出发,首先探讨了因疫情而引起的污名化和创伤问题。唐丽园教授表示,COVID-19与艾滋病、麻风病等疾病的区别不仅在于有着不同的症状、感染率和传播方式,更关键的是前者涵盖的人群范围更为广泛。她进一步指出,尽管这些疾病存在这样那样的不同之处,但围绕着它们展开的污名化和歧视是相似的。而抵制污名化则需要通过全面实施以人为本的护理以使医疗保健更加人性化,否则个体的痛苦将持续存在。其次,她认为公共危机下医疗资源分配不均而导致的“结构性暴力”问题同样值得关注。在美国有数百万人由于种族、性别、移民身份或社会经济地位等而遭受到医疗资源的不平等待遇,这不仅对控制和消除疾病提出了严峻挑战,而且也阻碍了病人的痊愈和幸福感的获得。最后,唐丽园教授对李师江的《医院》、王晋康的《四级恐慌》等作品进行了细致分析,提出文学作品和文学研究不仅强调了幸存者所遭遇的深刻创伤体验,使读者对他人的痛苦怀有同理心,还为灾难中的个体提供了一种对抗困境和表达意义的新途径。在最后的交流环节中,同学们热情不减,中文系博士生李一扬、张之羽、朱钰婷、陈璧君、倪子惠、赵倪聪、周诗寒,硕士生梁钺皓、石静媛、章懿颖、舒芯、张怡等人都提前阅读过Thornber教授的新书《全球化疗愈:文学、宣传、关怀》,也曾与金进老师讨论过,大家都有备而来,他们虚心向Thornber教授请教。如周诗寒提问:“伤寒玛丽”事件当年在美国影响很大,之后其逐渐污名化成为了某种文化隐喻,并开始进入日常生活语言之中。我想知道今天的美国如何看待它,我们又将如何对其去污名化?再如朱钰婷问:我注意到有很多小说或是散文都是从正面去塑造战胜病魔的精神。这些带有光明面的英雄志性质书写,不仅呈现出过度单一的观点,还掩盖了医病关系的某些阴暗面。事实上,医学对于人的身体有着非凡的优势和控制力。一些科幻作家在创作的时候也会把医院作为一个权力空间去描写,并且关注病人在这个空间中是怎样被纳入到一个被支配的秩序之中。请问这样的小说会对读者产生一种疗愈功能吗?再如张之羽问:当处于一个平常的状态时,社会上只有一小部分人生病,因此资源不会紧张,那么这个时候方方面面的关怀都是可行的。但是当疫情爆发时,每个人都立即和疾病联系起来,资源也突然紧张,甚至我们有时候为了大局不得不牺牲一些个人利益。比如这次新冠封城,人们都需要得到治疗,但是资源紧张时医生应该给谁用呼吸机呢?显然,很多矛盾一下就集中爆发出来了。请问这种情况下文学应该如何去发挥治疗作用?后疫情时代对文学在发挥治疗作用上提出了什么新的要求?这些问题Prof. Thronber都一一耐心回答,展示其跨学科视野的强大知识背景和理论素养。回顾整个系列演讲,王德威教授的开场振奋人心,激发线上线下学者、研究生们的研究热情,也为华语文学研究界指出前进和探索的可能方向。Thornber教授、容世诚教授和樊善标教授则各自聚焦当前学术界不同学科的前沿问题,从不同角度发表真知灼见,引人入胜,令人深思,引发了线上线下学者和学生们的热烈响应,也展示出“冷战文化与华语文学的关系研究”这一研究项目的学术魅力和发展路径。四位哈佛大学博士生候选人,都是王德威、Thornber和李洁教授所指导的博士生,也是哈佛大学东亚系、比较文学系的研究助理和课程助教。他们也从自己的研究领域出发,诚挚地与同学们分享自己的研究心得和研究方法,使得讲座成为了一场学术同行们交流的盛宴。整个系列演讲精彩纷呈,线上线下各位知名学者的诘问和切磋,这种唯学术的交流过程,为线上线下的学生们开拓了研究视野,也领略到学术面前实事求是的钻研精神。最后,本次讲座的筹办者金进研究员感谢线上线下海内外各位师长朋友和同学们对2020年“浙大-哈佛世界顶尖大学合作计划”的鼎力支持。感谢哈佛大学东亚语言与文明系、比较文学系的诚意合作,感谢哈佛大学比较文学系和东亚语言与文明系Thornber教授和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容世诚教授以及香港中文大学樊善标教授的精彩演讲,感谢浙江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领导和同事们的大力支持,感谢浙江大学中文系和其他海内外高校研究生们的热情参与,也感谢会务团队的辛勤劳动。同时,他也勉励同学们开阔自己的研究视野,踏实做学问。在线上线下同学热烈的鼓掌声中,本次系列学术讲座圆满结束。 “冷战文化与华语文学的关系研究”受浙江大学国合处资助,是2020年浙江大学世界顶尖大学合作计划的立项项目,项目合作方是哈佛大学,项目负责人是浙江大学海外华人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金进研究员。本项目旨在助推世界一流大学建设、落实全球开放发展战略,进一步推动浙江大学人文学院与哈佛大学东亚文明与语言系、比较文学系、亚洲中心、费正清中国研究中心的合作,加强东西方大学学术之间跨学科、跨文化、跨语际的学术交流。2020年浙大-哈佛世界顶尖大学合作计划之“冷战文化与华语文学的关系研究”已取得圆满成功。系列演讲将结集出版,同时合作双方有了进一步的接触,浙大师生所展现出来的务实的合作态度、扎实的学术基础、自信的学术姿态和流利的双语水平,都让哈佛教授们赞叹不已,这也为进一步深化未来合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2021年,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和中文系将邀请更多的哈佛和世界顶尖学府学者在人文学院开讲华语文学与文化的前沿课题,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品牌学术合作活动,促进双方人文学术交流,同时,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将落实与哈佛相关机构的文科领域的合作项目,持续推进与世界一流院校、科研机构的实质性合作,为助推浙江大学成为世界一流大学而不懈努力。
    • 2020-11-16
      当代海外汉学演讲系列第27讲“报纸副刊研究的原理与实践——以香港文学为例”顺利举办
       2020年11月3日上午九点半,当代海外汉学名家演讲系列第27讲——“报纸副刊研究的原理与实践——以香港文学为例”于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大西区人文学院311会议室顺利举办。本次讲座由浙江大学人文学院主办,海外华人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承办,邀请香港中文大学中国语言及文学系教授樊善标老师担任主讲,与来自浙江大学中文系的二十多位本科生、硕博士研究生进行线上互动。受国际疫情影响,讲座通过ZOOM云视频会议平台连线主讲嘉宾,并接受校外师生的交流参与,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的赵稀方教授、南京大学的刘俊教授、《香港文学》主编周洁茹,以及海内外知名高校的60多位教师和研究生报名参与了本次讲座。浙江大学人文学院研究员金进老师主持了本次讲座。樊善标老师现任香港中文大学中国语言及文学系教授,曾任香港中文大学香港文学研究中心主任。研究范围包括香港文学、现代诗文、建安文学。著有论文集《谛听杂音:报纸副刊与香港文学生产(1930-1960年代)》《清浊与风骨——建安文学研究反思》《炉外之丹:文学评论及其他》,创作集《发射火箭》《暗飞》《力学》。编有《香港文学大系一九一九—一九四九·散文卷一》《犀利女笔:十三妹专栏选》,合编《西西研究资料》《叠印:漫步香港文学地景》《陌生天堂——五十年代都市故事选》《墨痕深处:文学、历史、记忆论集》等。本次讲座,樊善标老师首先从报刊作为史料与其他文献的区别出发,指出如何克服海量材料的搜罗与整合,并建构课题,是运用报刊材料研究香港文学的重大挑战,强调报刊研究虽有许多通用原理和操作程序,但更重要的是对报刊作为媒体的在地化了解。接着,樊善标老师结合加拿大传播学者麦克鲁汉、法国印刷文学史学者夏提叶等人的研究,提出处理报刊材料需具备动态的自觉,关注围绕报刊产生的种种关系与矛盾,包括报馆的方针、编辑和作者的专业理念、其他报刊和作者的竞争等。随后,樊善标老师在报纸副刊研究的实践中对荷兰学者麦贺晓关于“平行阅读”“纵向阅读”等阅读方法进行分析,进而提出“合订本阅读”法。紧接着,樊善标老师利用法国历史学者Jacques Revel谈论“微观史学”时的观点,进一步阐述了合订本阅读的意义。最后,樊善标老师以香港《星岛日报》“学生园地”中的“园丁”,以及著名报人萨空了的回忆文章《我与〈立报〉》两个研究案例为例,分享自己如何克服以报刊材料研究香港文学的难题,并以此为香港文学补充一个报刊研究视野。接下来,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的赵稀方教授、南京大学的刘俊教授、《香港文学》主编周洁茹分别就叶灵凤在香港沦陷时期史料记载较少背后隐含的问题、香港本土观念的形成与阶段发展特点与樊善标老师展开对谈。樊善标老师对两位学者的发言进行一一回应,强调回到历史语境进行是非判断的重要性。讲座最后,金进研究员表达了对主讲人樊善标老师精彩演讲与恳切回应的热切感谢,鼓励浙大同学们多多学习樊善标老师的研学态度,拓展学术视野,并热情期待浙江大学当代海外汉学名家演讲系列越办越好。至此,本次讲座在热烈掌声中圆满结束。
    • 2020-11-08
      不忘初心同筑梦,砥砺前行共奋斗——2020年新生始业教育理想信念宣讲暨强基哲学2001团支部团支部推优大会
      为深化同学们对党的认识,坚定理想信念,激励奋斗精神,10月25日下午,强基哲学2001团支部举行了理想信念宣讲暨强基哲学2001团支部团支部推优大会。会议由团支书李嘉仪主持,团支部14名团员参加会议。研究生易楚越进行理想信念宣讲 首先,理想信念宣讲团讲师、中国哲学博士研究生、中国哲学研究所研究生党支部书记易楚越为同学们带来了一堂别开生面的党课。他结合中国共产党初建时期内忧外患、民族危亡的时代背景,向同学们阐释了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初心和使命。随后,他结合疫情防控和抗震救灾的现实案例,具体分析了共产党员所发挥的先锋模范作用,彰显中国共产党较之西方立宪国家政党的独特优越性,进一步强调中国共产党始终和人民群众站在一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最后,他从抗美援朝战争的史实展开,向同学们阐明了中国共产党所拥有的强大动员和组织能力,并以自身学习经验为例号召大家学习党史、国史,了解党的基本路线,鼓励同学们继续发扬家国情怀,不忘初心,真学实干,武装头脑,强壮体魄,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接班人和建设者。在听宣讲的过程中,同学们更加深刻地了解到了中国共产党一路走来筚路蓝缕、栉风沐雨的光辉历程,感受到了新时代赋予青年的光荣使命,明晰了未来的人生方向和奋斗目标。同学们认真聆听理想信念宣讲理想信念宣讲结束后,团支部按照党支部本期入党积极分子推优入党工作的要求,召开了首次团支部推优大会。团支书首先清点了参加“推优”大会的团员人数,确保半数以上有表决权的团员到会,并宣读了推优入党要求。接着,团支部委员会介绍了符合“推优”条件的候选人在团支部的表现情况。各位候选人从思想政治、道德品行、执行纪律等多方面依次进行自我评述,诚挚的话语让在场的同学们深受打动。最后,同学们通过无记名投票的方式进行了民主评议,最终选出三名候选人。会后,党支部委派党员祝文昇又同递交入党申请书的同学们就入党动机、对党的认识、大学生活、未来方向等问题进行了交流。候选人自我评述在本次会议中,同学们深受鼓舞,倍感振奋,同时表现出极高的参与积极性和坚定入党的信心与决心。“峩峩高山巔,浼浼青川流”,强基哲学2001团支部,定将携手勇担新时代所赋予的历史责任,志存高远,学思践悟,同心聚力,刻苦磨炼,在奋发有为中践行初心使命,在无悔青春里绽放绚丽光彩! 文:李嘉仪图:吴晨、祝文昇
    • 2020-11-06
      丁国旗教授讲座报道:谈谈文艺与生活的多重关系
      2020年11月5日晚,“西方美学经典工坊”讲座在人文学院311室顺利举行。此次讲座的题目是“论文艺与生活的多重关系”,主讲人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所长、《文学评论》副主编丁国旗教授。讲座由浙江大学文艺学研究所主办,苏宏斌教授担任主持,吸引了百余名师生线上线下共同参与。丁国旗教授从“走入生活”、“提炼生活”、“歌颂生活”和“创造生活”四个角度出发,系统阐释了文艺与生活的关系。在他看来,所谓走入生活是指文艺来源于生活,来源于实践,因此作家主动地走入生活,是文艺创作所应坚守的基本态度。丁教授指出,迎合商业思维为创作而创作,或是刻意对“远方的生活”进行“采风”,都是不可取的。生活是文学的源头活水,脱离了生活的文学创作是作者封闭化了的独言独语。提炼生活,就是对庞杂的生活元素进行选择和加工,这是优秀的文艺创作的必经之路。丁教授指出,创作者要善于从第一手材料中提炼真是感人的故事和真正有价值的情感,这是一个与生活材料建立共情关系的过程,要求创作者具备高度的敏感行和强大的洞察力。至于歌颂生活,丁教授认为这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一个元命题。歌颂生活并不意味着不对生活进行暴露和批判,而是要在尊重文艺创作规律的前提下,把握好负面暴露和正向引导之间的张力。最后,创造生活意味着把创作者对生活的独创性理解呈现出来。文艺来源于生活,但绝不仅是对现实生活的简单反映,而是要为人们提供一个有别于现实、能够激励人们不断前行的艺术世界。当代中国的文艺作品要体现对整个国家形象的塑造,以及对整个人类共同命运的观照。在全球化趋势日益深化的今天,文艺创作不仅是为国人提供精神食粮,更要在“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方面担起责任。丁教授的讲座赢得了在场师生的热烈掌声。苏宏斌教授在对讲座内容进行总结时指出,丁教授对一个文学基础理论的旧命题提出了新见解,在当下纷纷扰扰的学术语境中给了我们一针清醒剂。朱首献副教授对讲座给予了高度评价,并就“走入生活”和“贴近人民”的关系与丁教授进行了探讨。随后,丁教授针对同学们提出的问题作了认真的解答,激励大家对文艺和人民、文艺和社会、文艺和市场之间的多重关系进行深入的思考,从而为我们的文艺研究打开更广阔的思路。
    • 2020-10-30
      回首不忘来时路,并肩浙里志鸿鹄——2020年新生始业教育理想信念宣讲暨强基历史2001团支部团支部推优大会
      为深化同学对党的认识,坚定理想信念,激发奋斗精神,10月25日上午,强基历史2001团支部举行了理想信念宣讲暨强基历史2001团支部团支部推优大会。班主任杜正贞老师,辅导员潘颖超老师,强基历史2001团支部同学出席本次活动。会议由团支书孟舒涵主持。潘老师进行理想信念宣讲首先,潘颖超老师进行理想信念宣讲。宣讲的主题是《不忘来时路,不负赤子心——做新时代红船“护旗手”》。潘老师向同学们介绍了中国共产党初建时期曲折坎坷的艰辛历程,结合建党史实阐释了以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为主要内容的伟大的红船精神。同时,潘颖超老师还就同学们在新时代如何弘扬红船精神,承担社会责任提出了几点具体的做法和要求。在听宣讲的过程中,同学们更加深刻地了解到了中国共产党早期筚路蓝缕的不易,感受到了新时代所赋予我们的光荣使命,明晰了未来的奋斗目标。同学们认真听理想信念宣讲宣讲结束后,团支部召开了首次团支部推优大会。团支部委员会介绍了符合“推优”条件的候选人在团支部的表现情况。候选人自我评述之后各位候选人从各方面进行了自我评价,并介绍了自己的入党动机和对党的认识等,候选人的真情流露感动了在场的同学们。介绍完毕后同学们进行了无记名民主投票,选出了大家心目中的候选人。会后同学们也就大学生活、未来方向等问题同辅导员潘颖超老师进行了交流。潘老师与同学们谈心在本次活动中,同学们积极参与,气氛热烈,体现出较高的入党积极性。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强基历史2001团支部,必将在不断地探索中乘风破浪,逐梦远航!文:高天泽、孟舒涵 图:李潇、刘思晗、李骄阳
    • 2020-10-26
      杨亦鸣教授讲座报道:音义关系探索——古诗阅读的脑机制
      2020年10月23日下午,受浙江大学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浙江大学汉语史研究中心、浙江大学古籍研究所、浙江大学周有光语言文字研究中心等单位邀请,江苏师范大学原副校长、江苏师范大学语言科学与艺术学院院长杨亦鸣教授应邀为我校师生作讲座,讲座题为“音义关系探索:古诗阅读的脑机制”。浙江大学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主任方一新教授主持活动。来自人文学院、外国语学院的数十名师生出席了此次讲座。讲座伊始,杨亦鸣教授首先为我们梳理了语言学的发展历史,指出神经语言学是语言学的当代形态,是理论语言学的高级形式。神经语言学研究基于失语症的神经科学研究,至Jakobson和Luzia上升到语言学理论。上世纪八十年代,神经语言学逐渐成熟,其标志有二:一是语言学理论进一步发展,二是神经科学进一步发展。杨亦鸣教授接着介绍了神经语言学对当代语言学的创新贡献。神经语言学的领先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符合当代前沿科学和学术的形态特征,二是改变了当代语言学甚至当代科学的格局。讲座的后半段,杨亦鸣教授详细介绍了中国古代诗歌押韵的认知神经机制研究。语言是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诗歌对韵律要求较高并且具有意义,适合作为观察音义关系的切入点。杨教授主要介绍了他主持的两项实验:眼动研究实验和脑电实验。实验结果首次表明中国古代诗歌阅读过程中存在全时期的押韵效应,表现出押韵预期在早期加工阶段对诗歌韵律生成的调控和晚期加工阶段对诗歌语义理解的制约,显示了音义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杨教授还以“i”、“u”、“ü”押韵的脑电分析得出“i”与“ü”押韵,“i”与“u”、“u”与“ü”不押韵的结论。以上实验通过神经语言学方法很好地考察了中国古代诗歌阅读过程中押韵和诗意理解的问题,展现了语言学研究方法对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引领作用以及人文科学研究的新视角。报告结束后,浙江大学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执行主任庄初升教授与杨亦鸣教授就实验材料及受试群体的选择进行了进一步交流,有多位同学就方言对普通话习得的影响、神经语言学可能的研究方向等问题进行了提问交流,杨老师一一作答;讲座在轻松活跃的气氛中圆满结束。
      • 每页 8 记录  总共 507 记录 
      • 第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 页码 26/64 跳转到 
    • 地址: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余杭塘路866号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成均苑4幢 联系电话:0571-88273103

    • 浙江大学文学院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21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寸草心科技 管理登录 您是第 1000 位访问者

    官方微信

    友情链接

    浙江大学 浙江大学社会科学研究院 研究生院 本科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