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历史学院
  • EN
  • 办公网
  • 首页
  • 院情总览
    学院简介 历史沿革 学院黄页 研究所简介 教工名录 学者介绍 学院宣传片
  • 党政管理
  • 人才培养
  • 组织人事
    师资队伍
  • 科学研究
  • 交流服务
    继续教育
  • 校友天地
  • 首页
  • 院情总览
    学院简介 历史沿革 学院黄页 研究所简介 教工名录 学者介绍 学院宣传片
  • 党政管理
  • 人才培养
  • 组织人事
    师资队伍
  • 科学研究
  • 交流服务
    继续教育
  • 校友天地
  • EN 办公网
首页  新闻动态

新闻动态

    • 2021-11-05
      “传统文化对人工智能的启发”讲座报道
      11月2日,题为“视而不见道因缘——传统文化对人工智能的启发”的分享讲座在人文大楼1003室如期举办。讲座由徐永明教授主持,主讲人贾梦雷先生是阿里巴巴集团“图像和美”团队的创立者,目前负责的领域为人工智能在时尚行业的应用、人机交互的学习系统等。贾梦雷先生首先由自身的研究领域——时尚和人工智能的结合,引出对主观与客观之辩的思考。借明代诗僧苍雪的诗作,阐述对于人文学科的理解,提出“观者与观境”这一重要命题。接着,贾先生梳理了二十世纪的西方在经过对客观世界研究的狂飙猛进之后分别在物理和逻辑领域所遭遇的“观者与观境”问题。“观者与观境”不仅是人文语境中对常识的概况,更对人工智能有启发性意义。所谓智能,指的就是智能体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因为资源有限,所以主客体之间的“适应”关系就尤为重要。由此,他提出两点启示:首先,研究智能应该研究主体-客体之间的关系;其次,构建智能应该研究“适应”的过程。他以视神经成像原理为例,风趣地介绍了“情人眼里出西施”的科学依据,强调作为观测者的主体和作为观测对象客体之间的交涉关系。但主客体并非是二元对立的,在二者之间还存在着作为观测工具的参照系,它既体现部分的主体,又体现部分的客体。贾梦雷先生认为,“工具/参照系”作为被强化的概念,可帮我们重新解读经典;同时,由于人工智能是人类最前沿的代表,以“工具/参照系”的角度重读经典,也可启发我们思考人工智能的哲学基础。于是,贾先生以佛教概念中的“十二因缘”作为“一生”或“一念”的分析框架,对《道德经》第一章和第四章的部分内容进行了试解读。将《道德经》中对“道”“名”“恒”概念的阐发,与《金刚经》中“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凡夫者,即非凡夫,是名凡夫”的论述、达摩禅师“无心论”相对照。其后,贾梦雷先生以绘画为例,提出东西方思维模式对参照系的不同理解:西方绘画采用统一的参照系,东方的山水画采用散点的参照系。但当代艺术显然打破了传统的模式,因此,当代世界使得更多的“工具/参照系”成为可能。最后,在座师生就德鲁克的树倒之问、魏晋思潮之变等问题,与贾梦雷先生展开了深入交流。作为人工智能研究者与佛学爱好者,贾先生在多领域的渊博知识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直至十点,讲座才在师生的意犹未尽中圆满结束。
    • 2021-11-03
      张政文教授讲座报道:西方审美现代性的德意志症状诊断
      2021年10月29日下午,“西方美学经典工作坊”系列讲座在人文学院311会议室顺利举行。此次讲座的题目是西方审美现代性的德意志症状诊断,主讲人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校长、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中国文学批评研究会副会长张政文教授。讲座由浙江大学文艺学研究所主办,苏宏斌教授担任主持,吸引了百余名师生线上线下共同参与。张政文教授首先对讲座题目进行了讲解与阐释,现代性是指在现代生活中与传统社会不同的各种性质特征及对其的理解与表达。审美现代性指的则是人们日常的审美文化活动、个人趣味爱好的现代性,审美现代性的本质是现代感性。审美现代性在西方文学艺术创作和美学理论两个领域中已成为当代西方思想和学术表达现代社会中审美文化生活的一种基本价值诉求和话语形态。症状则是指被觉察到的客观表现,诊断指的是对被觉察到的客观表现的原因、机理和条件的判断。随后张政文教授从西方审美现代性的德意志症状结构诊断、地理诊断、历史诊断、宗教诊断、社会诊断五个方面出发,系统阐述了德国对西方审美现代性的深刻影响。张教授指出,德国为西方审美现代性创立了知识学意义上的美学学科,构建了主体性美学的理论体系。西方审美现代性的重大话题几乎都与德国有关,审美现代性中的主观与客观之争、主题与课题之争、趣味与观念之争、浪漫与古典之争等皆由德国人发起,成为西方审美现代性的一种独特症状。同时我们只有对德意志不同凡响的坚定性格与广阔深远的强大气场进行诊断,才能昭示西方审美现代性中德意志症状的秘密,当然我们也应该辩证地看待德国对西方审美现代性的影响。张政文教授的讲座赢得了在场师生的热烈掌声。苏宏斌教授在对讲座内容进行总结时指出,张教授的讲座内容学理性非常强,同时从历史、社会、宗教等多个角度对西方审美现代性的德意志症状进行了偏僻入里的解读,对我们深入把握西方审美现代性相关理论提供了参照的范本。随后,张政文教授针对同学们提出的问题作了认真的解答,并鼓励大家在探讨理论问题时可以不仅仅局限于专业领域,应具有跨学科的理论思维,会为大家的学术研究打开更广阔的思路和视野。
    • 2021-10-25
      文学院秋季集体生日会
       金风送爽,天朗气清。10月25日中午,学院教职工们欢聚于学院楼107室共度集体生日会,为6—11月出生的老师们庆生。文学院院长冯国栋、工会主席郑英蓓参加本次生日会,并为老师们送上祝福。 精致的点心、新鲜的水果、多彩的气球,会场内充满着温馨的气息。在老师们的欢笑声中,生日蛋糕被推了进来。“对所有的烦恼说拜拜,对所有的快乐说嗨嗨……”,一曲《生日祝福歌》将生日会的氛围推向了高潮。老师们许下愿望,吹灭蜡烛,新一岁里有期待! 几位老师携手切下了生日蛋糕的第一刀。随后,切好的生日蛋糕被送到了每一位老师的手中。过生日的老师们还收到了学院精心准备的生日礼物。 甜甜的蛋糕给秋日增添了无限乐趣!再次祝老师们生日快乐,万事胜意!
    • 2021-06-04
      浙江大学教育基金会东方既白国际文化交流基金捐赠暨成立仪式举行
      6月3日上午,杭州三达文化投资策划有限公司、浙江凯银控股有限公司向浙江大学教育基金会捐赠仪式暨浙江大学教育基金会东方既白国际文化交流基金成立仪式在人文大楼101会议室举行,浙江大学发展委员会副主席李培培、杭州三达文化投资策划有限公司董事长周岳平、浙江凯银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朱红、人文学院院长楼含松、艺术与考古博物馆党支部书记白承镐出席仪式,浙江大学发展联络办公室副主任马宏主持仪式。杭州三达文化投资策划有限公司董事长周岳平就发起推广东方既白国际文化基金的初心作了阐释,他指出,“东方既白”来自苏轼的《前赤壁赋》,以此作为基金名称不仅是千秋文脉的溯源,更是时代生活品质的展现,有助于启示未来文明演进的方向。他向推动该基金落地的各方人士致以衷心的感谢,希望借此契机进一步增强校企合作,回馈母校和社会。浙江凯银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朱红指出,她在母校求是创新精神的激励和指引下,探索出企业成长和发展的新路径,创办了凯银控股有限公司。她表示,企业长期以来铭记社会责任,设立此基金旨在更好推动中国传统文化发展,提升本土艺术的国际影响力,她对基金助推文化艺术发展、促进师生国际化交流充满了信心。人文学院院长楼含松代表学院向周岳平董事长、朱红董事长的慷慨捐赠表示衷心的感谢,并向来宾们介绍了人文学院的悠久历史。他指出,此次基金的设立将对推动学科建设、培养人文学子、丰富校园文化、推进文化交流起到积极作用,未来将和相关单位通力合作,让基金发挥更大的效益。浙江大学发展委员会副主席李培培向周岳平董事长、朱红董事长颁发捐赠荣誉证书,他指出,东方既白基金的设立为深入开展多途径、多形式的国际人文交流提供了有力保障,为世界阐释推介更多具有中国特色、体现中国精神、蕴藏中国智慧的优秀文化提供了有效路径。杭州巿艺术评论家协会常务副主席杨宇全、浙江卫视主播江皓、浙江大学发展联络办公室海外发展部部长阎文雯、高级项目主管郭倖妤、人文学院党政办公室主任王国英以及众多浙大师生参加了仪式。据悉,东方既白国际文化交流基金将主要用于资助论坛讲座、游学和学术出版等,系统地向世界推广东方文化。相关活动拟由浙江大学人文学院、艺术与考古学院、艺术与考古博物馆和加拿大收藏家协会等机构联合主办。(图/文:陈安琪 楼煦昂)
    • 2021-05-25
      汉语言研究所2021年研究生论文报告会成功举行
      2021年5月21日,汉语言研究所2021年研究生论文报告会在紫金港校区人文大楼311教室举行,方一新、汪维辉、池昌海、庄初升、陈东辉、真大成、罗天华、李旭平、李乃琦等老师及本硕博同学共五十余人参与了本次活动。论文报告会现场报告会分四组举行,设置报告人陈述、同学点评和教师提问点评三个环节。共有14篇论文参赛,涵盖词汇史、语法史、汉字史以及现代汉语方言、句法、语义、修辞等多个方面。参赛同学报告了自己的研究心得,点评同学评析论文得失,各位老师则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意见和建议。报告会参赛论文如下:场次顺序报告人年级论文题目点评人第一场 1陈姝伊 19级汉语言文字学硕士生译经中词语新质的产生——论由译师个性化用词而产生的词语新义孔绍怡 2李嘉鑫 19级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硕士生《启蒙浅学》中的唯补词“倒”邓舒文 3阮惠颖 20级汉语言文字学硕士生 “亲是其女”中“文白混用”及其原因初探潘洁妮 4翁汀汀 19级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硕士生吴语“返回义”趋向动词研究——以“转”为中心章才闯第二场 5程翠平 18级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博士生英汉介词短语的句法分析:共性与差异刘星 6戴佳文 20级汉语言文字学博士生从“每下愈况”到“每况愈下”王竹勋 7邓舒文 20级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博士生西南官话“二X”结构的将来时间指称功能赵川莹 8谷雨 18级汉语言文字学博士生现代汉语引语框定语的词化类型——以谓词为中心章才闯第三场 9金龙 17级汉语言文字学博士生汉语方言“说”类语气词的功能类型及其形成谷雨10李贞亮18级汉语言文字学博士生论“没”/“不”与“了2”的共现修俊俊11蔺伟18级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博士生否定结构中“并”的语义与功能再探——兼论虚词用法的语体制约黄秀第四场12王竹勋19级汉语言文字学博士生基于秦汉简帛的“䊮”“糴”“糶”字词关系考戴佳文13修俊俊19级汉语言文字学博士生“肯定”与“一定”句法特征差异程翠平14赵川莹20级汉语言文字学博士生黄河水系变迁与“河”的词义扩大孙少卓19级硕士生翁汀汀报告硕士生方面,翁汀汀《吴语“返回义”趋向动词研究——以“转”为中心》以吴语象山方言为基本材料,同时对比吴语区其它七个方言点的语料,考察了“转”类趋向动词的句法语义特征以及“回”、“转”和“归”的共时分布和层次问题。文章指出,浙江吴语中“转”的句法功能呈现出从南到北逐渐衰退的特点。20级博士生赵川莹报告博士生方面,赵川莹《黄河水系变迁与“河”的词义扩大》结合历史地理学的方法,研究了“河”从黄河专名到河流统称的具体演变过程,并挖掘出了“大河”这一中间环节。文章指出,“河”的词义扩大是黄河频繁决流改道和汉语双音化“专名+类名”模式共同驱动下的结果。邓舒文《西南官话“二X”结构的将来时间指称功能》讨论西南官话三种“二X”结构的将来时间指称功能,体现了数量范畴依次扩张至事件和时间范畴或直接扩张至时间范畴的不同路径,同时这三个词指称时间和远近距离存在差别,与“二”所搭配成分的使用频率、语义特征以及结构的紧密程度相关。王竹勋《基于秦汉简帛的“䊮”“糴”“糶”字词关系考》利用出土文献梳理了“䊮”“糴”“糶”所表现的字词关系,认为它们之间存在“䊮”→“糴”→“糶”的演变过程,并且“糴”“糶”的买卖对象经历了一个从隐含到呈现的过程。整个报告会从上午8:30开始到下午16:30结束,持续整整一天,取得了圆满成功。师生合照经过各位老师的充分讨论和商议,汉语言研究所2021年研究生论文报告会获奖名单如下:硕士生组一等奖:翁汀汀二等奖:陈姝伊、李嘉鑫、阮惠颖博士生组一等奖:赵川莹、邓舒文、王竹勋二等奖:程翠平、戴佳文、谷雨、金龙、李贞亮、蔺伟、修俊俊优秀点评奖:潘洁妮、孙少卓、戴佳文、刘星
    • 2021-05-17
      浙江大学《大学写作》课程建设咨询会顺利召开
      为进一步深化我校写作课程教学与改革,加强学生写作训练与指导,全面提升学生写作能力,浙江大学中文写作教学研究中心(后简称“中文写作中心”)于今年3月份成立。在中心的系统推进下,《大学写作》课目前已进入试运行阶段。为不断总结经验、更好地推进写作课程建设,2021年5月16日浙江大学《大学写作》课程建设咨询会在紫金港校区圆正·启真酒店召开。武汉大学教授、中国写作学会会长方长安,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系主任朱刚,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院长孙向晨,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院长徐兴无,高等教育出版社上海事业部首席编辑张晶晶等校外专家应邀出席。会议伊始,中心主任黄华新向远道而来的专家表示衷心的感谢,重点说明了此次咨询会对建设《大学写作》课程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期待专家们宝贵的意见和建议。随后,本科生院副处长金娟琴介绍了课程的设置背景;中心执行主任、人文学院教授冯国栋介绍中文写作中心建设情况;人文学院哲学系教授金立就目前的课程建设方案进行了详细说明和汇报。校外专家肯定了课程团队所做的尝试,并从不同角度给出了一系列中肯的建议。孙向晨指出,课程建设要明晰大学写作需要解决的问题,课程重点应该是训练通用写作能力,并就复旦大学在提升学生学术写作能力的相关做法进行了分享。方长安特别强调中文写作中心作为协调者、管理者的重要作用,并对课程人员架构、授课形式等提出具体建议。朱刚认为,全校的写作课程追求的是素养提升,而其中又以人文素养提升为重,因此在课程建设中要突出文史哲的重要性。徐兴无认为,写作课不要求全责备,写作课应该成为“写作的训练场”;写作课程要突出素质教育,要让“写作生活化”,让写作成为生活的有机组成。希望浙江大学的写作课程体系体现开放性,实现思维逻辑训练和审美情感、文学修辞的平衡。张晶晶根据市场反馈和教材出版业的需求情况,肯定了课程开设的重要性并对后续相应的教材建设提出了建议。本科生院处长胡吉明表示,这是一次成功而卓有成效的咨询会,感谢各位专家对课程建设提出的宝贵意见,校外专家的经验分享和宝贵意见为课程建设拓宽了思路,对于难点问题的破题有着重要启发,我们将根据专家意见进一步理顺思路,整合方案设计,让课程建设的成果真正惠及全校学生。本次活动由浙江大学中文写作中心主办,黄华新主任主持。本科生院、人文学院、中文写作中心相关领导和老师20余人参加了本次会议。(文:洪峥怡;图:韩明睿)
    • 2021-04-06
      学术地图系列讲座——唐诗之路专题报告
      2021年2月15日晚,在腾讯会议的线上论坛,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徐永明教授主持的学术地图发布平台系列讲座之十二如约而至,并邀请卢盛江教授和胡可先教授作会议报告,题目分别为 《浅谈唐诗之路》和《浙东唐诗之路研究与诗路文化建设》,此次线上报告是关于“唐诗之路”研究的专题,讲座由徐永明教授主持。卢盛江教授:南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广西民族大学特聘教授,兼任中国唐诗之路研究会会长,中国唐代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文心雕龙》学会常务理事。在《文学评论》、《文学遗产》等刊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目前从事唐诗之路研究。胡可先教授: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中文系主任。中国唐诗之路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杜甫研究会副会长,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专著有《出土文献与唐代诗学研究》《新出石刻与唐代文学家族研究》等十余部。著作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获得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卢盛江教授首先做了分享,他从唐诗之路的总体格局,总体思路和总体状况和大家进行了交流。什么是唐诗之路?他认为唐诗发展和唐诗创作值得注意的一种现象,即诗人把诗歌带到各地,把各地的山川写入诗中,也把文化带到各地,这也就形成了诗路。这种诗路现象,并不是从唐代开始,但作为更为普遍的文化现象,全国范围内普遍存在的诗歌现象,作为具有时代特征性的文化现象,唐诗之路应该是以唐诗为典型代表的。为什么唐代会出现唐诗之路?有以下原因:首先、唐诗繁荣。唐诗的繁荣和唐诗的名篇以及名篇中的意象、意境,包含前代延续下来的其他文化内涵,形成了诗歌的内涵。其次、诗歌艺术。如山水诗艺术,唐诗之路的诗歌很多就是写诗路沿线的山水,那么诗歌艺术的成熟,山水诗艺术的成熟,很多诗歌往往临山临水而生,而名篇的产生,又使山水更加有名,增加了一层深厚且独特的文化韵味,因此诗和路相得益彰。第三、唐代国力强盛,国家统一。全国道路四通八达,留下许多行路中的诗歌。第四、唐代诗人的生活丰富多彩,对生活有执着的态度,追求理想,追求建功立业。有边塞诗路,有陇右唐诗之路,有山水诗,有行旅、贬谪诗等,进而有了各种各样的唐诗之路,提出唐诗之路的概念作为一个课题,首先提出来的是民间学者,即浙江绍兴新昌县的竺岳兵先生,唐诗之路是中国文化界、学术界的重要现象,卢教授对竺岳兵先生的经历做了介绍,以及竺先生作出的努力,和举办的相关学术交流,为唐诗之路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最后关于唐诗之路价值和意义,文化资源充分利用,这里卢教授提到的是绍兴云门寺的案例。另外,提升文化建设,需要高校和地方部门学习相互交流、相互合作。接着是胡可先教授的《浙东唐诗之路研究与诗路文化建设》报告。为了展示唐诗之路的风貌,聚焦于浙江,特别是浙东的诗路研究方面,主要从以下方面的介绍?第一、总的介绍唐诗和研究重点。唐代是诗的国度,诗的朝代,在中国文学史上达到了顶顶峰。在全国最为重要的唐诗之路,我们可以数出很多条,如浙东唐诗之路,唐诗中的丝绸之路,巴蜀唐诗之路,贬谪之路,这是以路为中心而言。而以著名诗人着眼,我们也可以说一些诗人,如李白、杜甫、高适、岑参、韩愈、白居易,都走出一条特定的唐诗之路,因此唐诗之路的研究路径非常宽广,而我的研究重点在浙东唐诗之路。第二、浙东唐人的路线(驿路),分为干线、支线。其中浙东唐诗之路的路线是水路,即从杭州向浙东的东、西两条支线,当中东线为文人经过最多的路线,留下的诗文也最多。第三、浙东唐诗之路的渊源。魏晋以后,北方战乱,衣冠贵族大量南迁,黄河流域的中原文化随着人口的南迁与浙东文化融合,更使得越中成为人文荟萃之地,留下了很多名垂千古的篇章。第四、浙东唐诗之路的诗人。共分成5种类型,本土诗人;虞世南、骆宾王。漫游诗人;王勃、李白、杜甫、孟浩然。隐逸诗人;寒山、拾得。贬谪诗人;宋之问。为宦世人;元稹、李绅。第五、浙东唐诗之路的诗作。山水诗,送别诗,赠答诗,乡情诗。第六、浙东唐诗之路的特色。地理特色。文学特色,文化特色,宗教特色。最后徐永明教授主持会议,两位主讲教授关于唐诗之路的建设构想和分享,对我们深入了解唐诗之路的面貌非常有帮助,卢盛江教授结束时,和部分学生做了相关问题的交流,并且给予了自己的看法和意见,其中特别谈到是我们高校学者要跟地方学者要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对很多研究者都很有启发意义。会议结束时,各位聆听的师生对徐永明教授邀请两位学界专家为我们分享唐诗之路这样的学术前沿专题表示深深地感谢。
    • 2021-01-12
      2019级汉语言文学专业“求是科学班”导师制启动会顺利举行
      2021年1月9日下午,2019级汉语言文学专业“求是科学班”导师制启动会在人文大楼429会议室顺利举行。出席本次启动会的老师有中文系主任胡可先教授,中文系副主任陶然教授,中国现当代文学与文化研究所所长吴秀明教授,汉语言研究所所长方一新教授,文艺学研究所副所长朱首献副教授,求是特聘教授汪维辉老师,博导咸晓婷老师、罗天华老师、龙瑜宬老师、邢程老师、张广海老师,以及人文学院本科生教育科科长段园园老师。参会同学为2019级和2020级汉语言文学专业“求是科学班”全体同学。胡可先教授主持本次导师制启动会。会议伊始,中文系副系主任陶然老师对求科班作整体介绍。2019年,浙大汉语言文学专业入选教育部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2.0计划,同年9月首届学生招生入学;2020年又获批教育部拔尖人才培养基地“浙江大学汉语言文学拔尖基地”。求科班也是浙江大学竺可桢学院的荣誉班级。他特别指出,所谓“拔”,不是拔苗助长,中国语言文学学科的学习本质上需要“养”,拔尖班的建设就是给大家提供一片成长的沃土。我们建立求科班有三个目的:一是培养在中国语言文学领域未来可望达到领军地位的学术人才;二是探索在中国语言文学这样的传统学科中培养人才的新模式;三是发挥求科班的引领和示范作用,带动本学科其它专业共同进步。“一对一导师制”是求科班”建设的核心制度,这一机制保证以最优质的师资帮助同学们尽早进入科研训练。2019级求科班班主任咸晓婷老师分享带班感受。她高度赞扬了求科班同学旺盛的求知欲以及对自我的严格要求。同时也提出了首届拔尖人才培养在摸索过程中存在的一些有待解决的问题,比如课程设置大一阶段专业课较少,同学们与老师接触不多,对导师和专业方向了解不够,这给导师的双向选择带来了一定的困难。2019级求科班同学们也表达了一年多来学习的感受,既有对进入求科班的兴奋,也表现出中学到大学适应过程中的困惑。针对同学们的问题,多位老师给出详细的回答和建议。段园园老师回答了求科班管理的基本情况,导师双向选择的一些政策问题;罗天华老师提出了宽口径学习以及建立灵活机动的导师机制的必要性;方一新老师要求同学提高自己的主动学习能力,注重积累,打好基础,为以后的学术道路积蓄底蕴;陶然老师鼓励同学们主动联系老师,了解老师研究情况和前沿动态;吴秀明老师告诫同学们,求科班提供的只是通向学术道路的一个优质平台,还需要长久地艰苦地奋斗,直到博士出口才是真正意义的起点;汪维辉老师直言“博士出口”需要老师和同学的共同努力。最后,胡可先老师进行总结,他认为求科班的导师制是拔尖人才培养的一种方式,注重过程培养,“一对一”导师制也可以进一步发展出“一对多”或“多对一”联合指导的模式,一切以培养同学们的科研能力和学术素养为旨归。近期确认导师后,建议导师与学生共同协商,制定相应的科研训练计划,并在今后的学习中有序推进稳步实施。
      • 每页 8 记录  总共 524 记录 
      • 第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 页码 26/66 跳转到 
    • 地址: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余杭塘路866号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成均苑4幢 联系电话:0571-88273103

    • 浙江大学文学院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21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寸草心科技 管理登录 您是第 1000 位访问者

    官方微信

    友情链接

    浙江大学 浙江大学社会科学研究院 研究生院 本科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