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对人工智能的启发”讲座报道

  • 2021-11-05

  • 作者:

  • 浏览次数:96

11月2日,题为“视而不见道因缘——传统文化对人工智能的启发”的分享讲座在人文大楼1003室如期举办。讲座由徐永明教授主持,主讲人贾梦雷先生是阿里巴巴集团“图像和美”团队的创立者,目前负责的领域为人工智能在时尚行业的应用、人机交互的学习系统等。

贾梦雷先生首先由自身的研究领域——时尚和人工智能的结合,引出对主观与客观之辩的思考。借明代诗僧苍雪的诗作,阐述对于人文学科的理解,提出“观者与观境”这一重要命题。

接着,贾先生梳理了二十世纪的西方在经过对客观世界研究的狂飙猛进之后分别在物理和逻辑领域所遭遇的“观者与观境”问题。“观者与观境”不仅是人文语境中对常识的概况,更对人工智能有启发性意义。

所谓智能,指的就是智能体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因为资源有限,所以主客体之间的“适应”关系就尤为重要。由此,他提出两点启示:首先,研究智能应该研究主体-客体之间的关系;其次,构建智能应该研究“适应”的过程。他以视神经成像原理为例,风趣地介绍了“情人眼里出西施”的科学依据,强调作为观测者的主体和作为观测对象客体之间的交涉关系。但主客体并非是二元对立的,在二者之间还存在着作为观测工具的参照系,它既体现部分的主体,又体现部分的客体。

贾梦雷先生认为,“工具/参照系”作为被强化的概念,可帮我们重新解读经典;同时,由于人工智能是人类最前沿的代表,以“工具/参照系”的角度重读经典,也可启发我们思考人工智能的哲学基础。于是,贾先生以佛教概念中的“十二因缘”作为“一生”或“一念”的分析框架,对《道德经》第一章和第四章的部分内容进行了试解读。将《道德经》中对“道”“名”“恒”概念的阐发,与《金刚经》中“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凡夫者,即非凡夫,是名凡夫”的论述、达摩禅师“无心论”相对照。

其后,贾梦雷先生以绘画为例,提出东西方思维模式对参照系的不同理解:西方绘画采用统一的参照系,东方的山水画采用散点的参照系。但当代艺术显然打破了传统的模式,因此,当代世界使得更多的“工具/参照系”成为可能。

最后,在座师生就德鲁克的树倒之问、魏晋思潮之变等问题,与贾梦雷先生展开了深入交流。作为人工智能研究者与佛学爱好者,贾先生在多领域的渊博知识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直至十点,讲座才在师生的意犹未尽中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