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1-12
作者:
浏览次数:156
2021年1月9日下午,2019级汉语言文学专业“求是科学班”导师制启动会在人文大楼429会议室顺利举行。出席本次启动会的老师有中文系主任胡可先教授,中文系副主任陶然教授,中国现当代文学与文化研究所所长吴秀明教授,汉语言研究所所长方一新教授,文艺学研究所副所长朱首献副教授,求是特聘教授汪维辉老师,博导咸晓婷老师、罗天华老师、龙瑜宬老师、邢程老师、张广海老师,以及人文学院本科生教育科科长段园园老师。参会同学为2019级和2020级汉语言文学专业“求是科学班”全体同学。胡可先教授主持本次导师制启动会。
会议伊始,中文系副系主任陶然老师对求科班作整体介绍。2019年,浙大汉语言文学专业入选教育部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2.0计划,同年9月首届学生招生入学;2020年又获批教育部拔尖人才培养基地“浙江大学汉语言文学拔尖基地”。求科班也是浙江大学竺可桢学院的荣誉班级。他特别指出,所谓“拔”,不是拔苗助长,中国语言文学学科的学习本质上需要“养”,拔尖班的建设就是给大家提供一片成长的沃土。我们建立求科班有三个目的:一是培养在中国语言文学领域未来可望达到领军地位的学术人才;二是探索在中国语言文学这样的传统学科中培养人才的新模式;三是发挥求科班的引领和示范作用,带动本学科其它专业共同进步。“一对一导师制”是求科班”建设的核心制度,这一机制保证以最优质的师资帮助同学们尽早进入科研训练。
2019级求科班班主任咸晓婷老师分享带班感受。她高度赞扬了求科班同学旺盛的求知欲以及对自我的严格要求。同时也提出了首届拔尖人才培养在摸索过程中存在的一些有待解决的问题,比如课程设置大一阶段专业课较少,同学们与老师接触不多,对导师和专业方向了解不够,这给导师的双向选择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2019级求科班同学们也表达了一年多来学习的感受,既有对进入求科班的兴奋,也表现出中学到大学适应过程中的困惑。针对同学们的问题,多位老师给出详细的回答和建议。
段园园老师回答了求科班管理的基本情况,导师双向选择的一些政策问题;罗天华老师提出了宽口径学习以及建立灵活机动的导师机制的必要性;方一新老师要求同学提高自己的主动学习能力,注重积累,打好基础,为以后的学术道路积蓄底蕴;陶然老师鼓励同学们主动联系老师,了解老师研究情况和前沿动态;吴秀明老师告诫同学们,求科班提供的只是通向学术道路的一个优质平台,还需要长久地艰苦地奋斗,直到博士出口才是真正意义的起点;汪维辉老师直言“博士出口”需要老师和同学的共同努力。
最后,胡可先老师进行总结,他认为求科班的导师制是拔尖人才培养的一种方式,注重过程培养,“一对一”导师制也可以进一步发展出“一对多”或“多对一”联合指导的模式,一切以培养同学们的科研能力和学术素养为旨归。近期确认导师后,建议导师与学生共同协商,制定相应的科研训练计划,并在今后的学习中有序推进稳步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