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届浙江大学研究生暑期学校“文化中国与海外汉学:第三届浙江大学中文学术前沿论坛”圆满举行
2020年8月18日-9月2日,第六届浙江大学研究生国际暑期学校的人文学院项目“文化中国与海外汉学:第三届浙江大学中文学术前沿论坛”圆满举行。受国际疫情影响,本次论坛采取ZOOM直播平台线上交流模式,以学者们线上全英文演讲、同学们线上线下中英双语提问、线上线下师生自由双语互动的形式开展。本次论坛由浙江大学人文学院主办,为了吸引海内外研究生的参与,人文学院和中文系诚意邀请了8位中国文学领域的国际知名学者做了12场英文专题讲座,历时半个月。演讲嘉宾有美国哈佛大学东亚系李洁教授、美国杜克大学亚洲与中东研究系Carols Rojas教授、美国华盛顿大学东亚系王宁教授、美国卫斯理学院东亚系宋明炜教授、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苏瑞隆教授、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许齐雄教授、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林立教授和香港大学中文学院Nicholas Morrow Williams教授等,本次论坛会议就学科前沿问题展开了深入而有前瞻性地探讨与展望,与会师生更是踊跃发言,反响热烈。来自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日本、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越南、中国大陆及港澳台等十余个国家和地区二十余所高校的共165学员报名参加了本次暑期学校(其中浙江大学中文系各专业博士研究生32人,硕士研究生18人)。其他参会研究生来自哈佛大学、杜克大学、华盛顿大学、纽约大学、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剑桥大学、伦敦大学亚非学院、诺丁汉大学、墨尔本大学、东京大学、高丽大学、全北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南洋理工大学、马来亚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京大学、复旦大学、山东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台湾大学、台湾师范大学、台湾清华大学、台湾政治大学、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浸会大学、澳门大学等海内外著名学府。海内外中文专业研究生们齐聚一堂,畅谈学术,切磋思想,共襄盛举,谱就一曲响遏行云的学术乐章。难能可贵的是,为了保证学员能够听懂悟透,经人文学院与演讲嘉宾的商议,演讲嘉宾的英文演讲时间为90分钟,而双语互动环节为60分钟,以确保学员们能够获得更多的专业知识,同时也提供线下辅导环节,让演讲嘉宾以邮件的方式回复未来得及回答的学术问题。另外,我们也将暑期学校账号密码开放给演讲嘉宾,很多演讲嘉宾的朋友也加入到我们的线上论坛,包括著名学者严锋、宋炳辉,知名小说家张翎、陈楸帆等人。8月18日上午10点整,在海外华人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金进研究员的主持下,本次论坛正式开幕。首讲由新加坡国立大学林立教授开启,演讲时间10点到12点半,讲座主题为“Why and How to Study the Classical-Style Poetry in Singapore”。林立教授从南洋竹枝词研究切入,介绍了中国旧体诗歌在海外的传播、演变,并分析了中国诗歌与当地文化和社会环境的碰撞与融合。林立教授爬梳史料,统计出在1887年到1941年间,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的中文报刊上发表了约五万首旧体诗,其中绝大多数是在新加坡发行的。然而,旧体诗还没有被纳入新加坡文学史。林立教授在演讲中指出新加坡旧体诗的研究价值,研究方法和文学史意义,并从文化移植的角度,提出了“南洋诗学”的概念,为参会的学者和研究生们打开了一种耳目一新的研究思路和学术方法。8月20日上午10点到12点半,下午2点到4点半,新加坡国立大学许齐雄教授、美国杜克大学罗鹏教授分别开展了主题为“Different Perspectives on Genealogies and Kinship Organizations: A case study of two Daoxue Masters during the Ming”和“The World Besieged by Waste: On Garbage, Recycling, and Sublimation”两场讲座。许齐雄教授在演讲中着眼于明代儒学家的区域性差异,细致地展示了中国文化和儒家思想的复杂性和多元化,并分享了思想史相关研究方法。他以明代北方和南方的两位道学大师薛瑄和吴与弼所修的宗谱为例,分析比较了他们不同的宗族观,并探讨了明代道学在中国南北方的发展差异。罗鹏教授在演讲中讨论了一些关于当代中国垃圾回收和废物处置题材的虚构和非虚构的作品。他尤其关注生活在城市露天垃圾场附近的农民工的问题——这些被城市厌恶和排挤的对象是如何与美感和欲望的主题微妙地交织在一起的。最后,罗鹏教授提出了一个发人深思的问题——在人类活动已经对环境造成不可逆影响的情况下,关于垃圾的辩证思考为我们提供了怎样一种审视环境和人类世界之间的关系的视角?8月21日上午10点到12点半,许齐雄教授做了一场题为“祭祀权力和礼仪的再议:清初福建宗族内部势力消长的影响”的演讲。他指出,宗族祭祀权力和相关礼仪的规定是宗族内部领导权力的具体呈现,并以福建安溪的旌义李氏为例,从一代理学名相李光地对宗族祭祀礼仪的重新规划中,分析并讲解了宗族组织原则和权力的可塑性。8月21日下午2点到4点半的讲座由苏瑞隆教授主讲,主题是“Three theoretical issues surrounding the fu as a genre”,苏教授的讲座厘清了辞赋之源流的三种文类理论,对赋的来源、含义给出了自己的合理阐释,演讲内容围绕“赋”研究中三个突出的关键问题。 第一个是“ 赋”一词的含义,有些学者认为“赋”的意思是“展示或列举”,另一些则认为“ 赋”的意思是“与诗歌联系在一起”;第二个问题从《文艺专论》中赋的分类谈起,探讨早期赋分类的原则;第三个问题是探讨倡优文化对“赋”的文体发展和精神气质的影响。8月25日上午10点到12点半,美国卫斯理学院东亚系宋明炜教授的演讲题目是“Utopia,Dystopia, Heterotopia: Three Concepts of Science Fiction”,他通过辨析科幻小说中的乌托邦、恶托邦和异托邦三个概念追根溯源了中国科幻文学的发展史,并前瞻性地探讨了“后人类主义”相关话题,带领大家一起享受这场科幻文学的盛宴。8月25日下午2点到4点半,香港大学魏宁教授的研究题目“The Poetry of Xie Lingyun (385-433): Allusion, Translation, and Insight”,他从用典、翻译、玄悟等方面介绍了谢灵运的诗赋研究现状,通过谢灵运的山水诗的翻译和细读,从西方汉学家的视角探讨了谢诗历史文化意义和美学价值,激发了与会师生的共鸣和思考。8月27日上午9点到11点半,宋明炜教授的演讲题目是“What is the Posthuman: Theory and Practice in Science Fiction”,他介绍了“后人类”这一科幻研究领域理论和实践上的新概念,引发了同学们的兴趣和思考。后人类主义映衬了人文主义的深刻危机。它是思考信息时代或数字时代人类正在发生的变化的一种新方式,偏离了与理性、进步和文明相关的启蒙价值观的核心。它最有力的批评针对的是现有的社会秩序中国家治理,文化生产和商业贸易模式的根本失灵,这些模式很大程度上是由那些现代革命和改革所塑造的。后人类批评引发了对中国文学现代性的重新评估。在当代中国文学中,后人类视角尤其适用于有关生态系统恶化,政治经济事件导致的突变或消亡,尤其是对非人类状况的认识的反思。8月27日下午2点到4点的讲座上,罗鹏教授的讲题是“Ecocritical literature in the world of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联结文本与现实,以吴明益的《复眼人》为中心,通过跨学科的知识谱系、多样化的社会视角深入浅出地阐述了生态批评与华语文学复杂缠绕的关系,探讨台湾生态批评文学的发展和出路。其中,他提到《复眼人》这本小说是在启发读者通过所谓的“群岛想象”来思考一系列环境问题,同时又使读者发现非理性、非人类中心视角的内涵和意义。8月28日上午9点到11点半,美国华盛顿大学王平教授的讲题是“The Cultural Significance of Famed Mountains and Transcendental Roaming: Reading Six Dynasties and Tang Poetry”,她在讲座上分析了六朝唐代诗歌“登山游仙”题材的文化涵义,从六朝唐代诗歌谈起,尝试挖掘登山游仙之文化意义,并分享了自己的研学经验,令同学们深受启发。她指出,中世纪早期中国诗人的创作中充斥着逃避现实和“超凡脱俗”的思想倾向,这种倾向是在道家玄学的影响下形成的。在这一时期,像李白这样“超凡脱俗”的诗人才能流芳千古。李白之所以成为“流放”和“流放”文化话语的原型,可追溯到楚辞中“疏远/流放”的早期抒情传统。我们可以在李白的诗歌中发现屈原、贾谊、三曹、陶渊明、孙绰和谢灵运等先秦和中世纪中国诗歌的代表人物。他的诗学手法超越了世俗常见的形式和文本内容。8月28日下午2点到4点半,苏瑞隆教授的讲题是“Journeys to the Underworld in Medieval Zhiguai Tales”,他比较分析了东西方中古志怪入冥故事。西方最著名的史诗之一,维吉尔的《埃涅尼德》中,希腊英雄埃涅阿斯堕入了冥界又安然无恙地返回人间。然而,在中国六朝的志怪故事中,不是史诗英雄而是普通人的灵魂进入了阴间,又重返阳世。苏瑞隆教授就“从幽冥中归来”的情节的隐喻意义和东西方故事差异的背后原因分享了自己的理解,而关于中古志怪入冥故事的讲座也十分引人入胜,拓展了同学们的阅读体验。最后一讲是本次论坛的压轴戏,人文学院有幸邀请到了哈佛大学东亚系李洁教授,她于9月2日下午2点到4点半,为我们带来了“Cinematic Guerrillas in Mao’s China”的精彩演讲,她通过丰富的图片及影像带领大家走进毛时代的电影游击战,其新颖的研究成果和令人信服的论证也赢得了同学们的阵阵掌声。李洁教授提出将“电影游击队”作为一种新的框架,以理解毛泽东时代的媒体基础设施,电影摄制,展览实践和观众接待。在追溯了从1930年代到1970年代的“游击媒体网络”的理论谱系之后,她认为,即使在没有军事参与的情况下,游击战争的电影表现形式也有助于将话语、劳动、社会组织和日常生活军事化。移动电影放映是作为文化游击队来征服中国农村的思想景观,但观众仍然从宣传片中获得了各种乐趣。八位主讲教授各自聚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文艺学、影视传媒以及中国古代思想史等多个学科的前沿问题,从不同维度分享真知灼见,发人深思,得到了广大学员们的热烈响应。不仅线下的学员们来到会场积极参与讲座,线上参会的人数也是场场爆满。互动环节为同学们提供了充分交流的机会,大家都积极向老师提问请教,增进交流,场面热闹,每场互动答问环节都将近一个小时。在紧凑、热烈的学术研讨中,嘉宾教授们充分肯定了同学们活跃的思维能力、浓厚的问题意识,耐心地为大家答疑解惑,他们所分享的海外汉学的文化研究方法对广大学员们启发良多。在暑期学校暨中文学术论坛的闭幕环节中,本次暑期学校的筹办者金进研究员首先感谢海内外演讲嘉宾对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国际暑期学校的鼎力相助,感谢合作方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的诚意合作,感谢浙江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领导和同事们的大力支持,感谢浙江大学中文系和其他海内外高校研究生们的热情参与,也感谢会务组团队的辛勤劳动。接着,他总结了学员们的学习成果,指出海外汉学视野对同学们的学术训练有长远裨益,寄语本期学员,希望大家从这次英文演讲中受益,开阔自己的学术视野,丰富自己的学术生命,使得自己的学术道路更宽阔。最后,在线上线下学员们热烈的鼓掌声中,本届暑期学校圆满结束。浙江大学人文学院研究生暑期学校近三年来都是由中文系组织,采用的是学术论坛的形式。研究生中文学术论坛是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响应建设双一流学科的号召,积极参与中国文化自信建设,拓展中文学科学术视野,推动全球中文学术发展,提升人文学院和中文系在全球中文领域形象的重要尝试。论坛为东西方大学研究生提供了一个跨学科、跨文化、跨语际的学术交流平台,研究生们既是参与者,也是讨论者,有利于培养青年学子的多元文化视野,加强海内外高校之间的交流合作。论坛长期合作方为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迄今为止已成功举办三届,后续将持续推出,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和中文系将为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品牌学术活动而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