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6-17
作者:
浏览次数:35
2020年6月13日,由浙江大学数字出版研究中心、出版产学研青年学术创新工作坊承办的董氏文史哲青年学术沙龙以钉钉群直播的形式举行。著名出版家、作家、编审,现任韬奋基金会理事长聂震宁受邀以“情怀·素养·能力——编辑出版人的故事”为题主讲此次沙龙,浙江大学中文系陈洁教授主持讲座。400余位来自浙江大学、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高校师生以及全国各大出版社、期刊社编辑在线参与此次活动。
聂理事长是第十至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曾任中国出版集团公司总裁,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现任韬奋基金会理事长、中国出版协会副理事长。讲座开始前,陈洁教授强调了周六学术沙龙作为出版人学习日的重要意义,产学研各方在网络空间上形成了一种共同体的自觉与默契。出版作为传播人类文明的载体,其文化属性与经济属性密不可分,所以从事出版工作需要有情怀、素养和能力的支撑。她同时还介绍了讲座的缘起,实则是为了完成聂理事长对于韬奋基金会学术委员会委员的期盼,让更多人的了解韬奋基金会和出版业。聂震宁理事长多重身份的背后,其实都离不开对阅读的热爱。
讲座中,聂老师从“情怀”、“素养”和“能力”三个关键词出发,为我们讲述了张元济、邹韬奋、叶圣陶等二十余位著名编辑出版人的精彩故事。讲座一开始,聂老师就以“位卑未敢忘忧国”“士不素养,不可以重国”“潜能、行动、结果、信念”三句话解释了情怀、素养和能力所蕴含意义及其对编辑出版人的重要性。
聂老师认为,编辑出版人应当有昌明教育、开启民智、服务大众、培育新人的出版情怀。编辑出版人应当爱书、爱好书,追求多出好书来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聂理事长从张元济、陆费逵、邹韬奋、叶圣陶、李达、龙世辉、马守良、钟叔河等八位著名编辑出版人的情怀故事出发,延申到了最近的抗疫出版热潮。每一个时代的编辑出版人都向我们展示了“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家国情怀,“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社会担当,以及“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的公益精神。
接着,聂老师由情怀引申到了素养。聂理事长以鲁迅、王云五、章锡琛、周振甫、申非、徐诚、沈世鸣、马静八位等著名编辑出版人的故事为例,指出合格的编辑出版人应当具有政治素养、科学素养、文史素养、艺术素养、媒体素养、商业素养和新技术素养。聂理事长认为编辑出版人合格的素养来自于良好的出版情怀、充沛的职业热情、良好的职业道德、强烈的创新精神、务实的工作态度和广泛的学习兴趣。
除了情怀和素养,能力也是编辑出版人应当具有的素质之一。聂老师以“得心应手”来概括编辑出版人所应当具备的最根本的能力要求。所谓“得心”,就是确定正确的出版目标,做正确的事;所谓“应手”就是正确地做事。聂理事长讲述了龙世辉、王仰晨、刘硕良、白以坦、吴海平、邹韬奋等六位著名编辑出版人的故事,指出一位编辑“做正确的事”比“正确地做事”更为重要。同时,聂理事长认为,编辑出版人的能力应当落实在全民阅读上。阅读关乎人类社会健康发展,关乎国家民族发展强盛,关乎出版行业共生发展。全民阅读已经成为我国的一项国家战略,为了推动全民阅读,编辑出版人需要提高自身能力,包括选择、完善、创造、制造、传播、领读、写作和服务能力,在编辑、出版、营销等各个阶段弘扬竭诚为读者服务的精神。
最后,聂老师指出在新时代新形势下,我国出版业面临重大的发展机遇和严峻的挑战,编辑出版人只有具备了良好的出版情怀、合格的素养和过硬的能力,才能够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出色履行“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和责任。
讲座结束后,深受触动的同学们积极地与聂理事长互动。聂老师也热情地为同学们解答了书号缩减、有声书、实体书店、文化类节目、万文化产业等方面的问题,让同学们对整个出版产业和出版职业有了更深更清晰的认识。整场沙龙持续了三个多小时,气氛热烈,得到了与会师生和业界人士的广泛好评。最后,陈洁老师结合数字出版研究,谈到无论外部产业环境发生何种变化、无论出版边界如何拓展,这些出版家的精神,都是共通的。关于读者需求、畅销书运作、出版创新等出版实务出版人有许许多多需要关注的面向和视角,但情怀、素养和能力无疑是这些具体问题之上的,对于每一位有志于从事这个学科或这个行业的学人而言,无疑是根本和基础。同时,陈老师向所有支持的老师表达了感谢,引用中华书局创始人陆费逵先生所言:我们书业虽然是较小的行业,但是与国家社会的关系,却比任何行业大些。无论是出版工作者还是教育工作者,产学研各方为书业的努力永远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