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1
《汉语词汇核心义研究》
第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著作论文奖二等奖作者:王云路 等著 出版时间:2014年4月 出版单位:北京大学出版社《汉语词汇核心义研究》立足于汉语史,从传统训诂学中汲取养料,同时借鉴现代语言学方法,第一次较为全面地探讨了汉语词语的核心义,丰富了词汇学、语义学理论。核心义研究发掘了词义的深层内涵,揭示了词义的内部结构及其功能,在一定程度上验证和呈现了词义的系统性,有助于理解和把握词义的发展变化,不仅为汉语词汇语义的研究开辟了一条切实可行的道路,而且对普通语义学的研究也有一定的启示意义。长期以来,汉语词义以孤立、单个的研究为主,并且侧重于疑难词语的考释,缺乏对词义系统性的理论探讨和词义系统的实际建构。国外理论又不能完全适合汉语的实际,只能借鉴而不能照搬。《汉语词汇核心义研究》一书旨在探讨汉语词义发展演变的制约机制和词语内部意义之间的深层联系,初步构建以核心义为基础的词义研究模式。对核心义的定义、来源、性质进行了研究和阐述。归纳和演绎相结合,采用系统论方法,探讨了核心义与引申研究、核心义的推求等内容。首先,在发展训诂学理论传统、开掘其潜理论的前提下,使之与汉语词汇语义学接轨;再次,借鉴现代词义学相关原理方法,将前人经验性的训诂实践理论化、系统化,作为一个理论方法;其三,一方面继承和利用了传统引申研究的成果,另一方面又突破了引申研究的范式,将历时视角转换为泛时视角,构建了词义演变研究的新模式;最后,将核心义研究与词汇学的诸多方面有机结合,为同义词、同源词、新兴词语、复音词等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本成果的影响并不局限于古汉语词汇研究,也辐射到古文字研究、现代汉语和方言词汇的研究,乃至延伸至中文信息处理和中医学等领域,入选2013年度《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被认为是“实现了汉语词义研究的历史性突破,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都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
2022-01
《新出石刻与唐代文学家族研究》
第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著作论文奖二等奖 作者:胡可先 出版时间:2017年4月 出版单位:北京大学出版社 《新出石刻与唐代文学家族研究》以大量新出土石刻文献为新材料的基础,与传世文献互证,从士族文学研究的角度,考察南北朝门阀士族到唐代科举家族这一历史转型期中具有代表性的唐代文学家族,主要是透过以墓志为主的石刻文献探讨这些文学家族传承千年的家风、学风与文风,进而揭示唐代文学生态的多面向。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
2022-01
《宋代登科总录》
第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著作论文奖二等奖 作者:龚延明、祖慧 出版时间: 2014年 出版单位:广西师大出版社《宋代登科总录》——是全国高等院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规划重点项目、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批准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滚动资助重大项目”(批准号:03BZS008)《中国历代登科总录》五个子课题之一。《宋代登科总录》,也是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的“国家出版基金重大项目”(出版基金资助230万元)。该书2014年由广西师大出版社出版,1000万字、14册,由龚延明、祖慧合撰。全书包括“总序”、“叙例”、“正文(两宋十五朝118榜登科录)、“索引”、“宋代科举总论”等内容。此书工程浩大。因宋代原始登科录仅留下《绍兴十八年同年小录》(内有进士朱熹)与《宝祐四年登科录》(内有状元文天祥),其余116榜皆因战火灰飞烟灭,需白手起家,从宋代及宋以下与宋代登科人物有关的文献资料中搜检,一榜一榜搜集宋历科进士及其小传,包括进士姓名、字号、籍贯、亲属、登科年、初授官、历官、谥号等。每一名进士条目下,都列有第一手文献书证,保证依据的史料翔实可靠。由于工作量大,历经十二年才完成《中国历代登科总录》第一项硕果——《宋代登科总录》,基本上恢复了两宋118榜登科名录,总共搜集了41040登科人,重构了宋代四万多进士的档案,这是迄今为止,关于宋代登科人物最大渊薮。这是一项前人未做过的、具有填补宋代缺登科录的空白的创新基础工程。其学术价值,在于摸清了宋代科举家底,提供了两宋三百年古代文化精英的传记资料库,有助于开扩宋代文、史、哲研究的视野,推进宋代专门史研究的深入。《宋代登科总录》所收录的四万多登科人,每一个都是经历拼搏登上龙门的社会精英。在中国政治、思想、军事、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扮演了重要角色。要了解和研究中国政治史、思想史、军事史、教育史、文学史、社会史,他们都是绕不过去的人物。《宋代登科总录》问世后,受到海内外科举界、宋史界强烈反响,得到学术界好评。先后荣获浙江省政府第十八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教育部第八届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
2022-01
《中国当代文学史料问题研究》
第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著作论文奖三等奖 作者:吴秀明 出版时间:2016年11月 出版单位: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中国当代文学史料问题研究》是国内一部专门研究当代文学史料的论著。全书分上下两编。上编“当代文学史料的存在与叙述”,主要探讨公共性、私人性、民间与地下、期刊社团与流派、通俗文学、台港澳文学、书话与口述文学、版本与选本等有关文学史料,呈现当代文学史料存在的丰富性与层次性;下编“当代文学史料相关专题探讨”,着重从史料与历史、政治、科技、文化、文学史的关系,以及文代会报告、潜在写作和现代文学馆馆藏史料等比较特殊的角度,对之作专题分析。它们各自独立而又相辅相成,在全面还原和系统梳理当代文学史料的基础上,以鲜明的问题意识对之展开进一步的学理阐析,显示出*者关于构建“中国当代文学史料学”的学术构想。
2022-01
《古代文化词义集类辨考》(第一版)
第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著作论文奖三等奖 作者:黄金贵 出版时间:2016年3月 出版单位:商务出版社 《古代文化词义集类辨考》(新一版),是一部对古代文化类词汇作同义系统训释的专著,也是一部训释古代文化词语的专科辞书。共分264组(篇),分系国家、经济、人体、服饰、饮食、建筑、交通、什物等八大物类。辨释1300余词,考正词义400余条。训释中,先简证其同,再运用文化语言学和系统辨考的方法,从书证、实证两方面着力训释诸词的“同中之异”。第一版曾荣获杭州大学董建华文史哲基金、浙江省教委、省语言学会、省政府社科优秀成果及一等奖。
2022-01
Interrogative Strategies: An Areal Typology of the Languages of China(《疑问方式:中国境内语言的区域类型学研究》)
第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青年成果奖作者:罗天华 出版时间:2016年9月 出版单位:荷兰John Benjamins出版社该书讨论的核心问题是中国语言如何表达疑问,特别是极性问(是非问)。主要篇幅用于探讨句法、形态和词汇手段,如疑问小词、选择结构和正反结构等,语调手段也有所涉及。该研究的主要语言材料为中国境内140种语言,包括10种汉语支语言(汉语十大方言)、130种民族语言和混合语,来自汉藏、阿尔泰、南岛、南亚等语系。在语料上追求广度与深度兼顾:在140种语言之外,引证外语30余种;在汉语内部,引证方言100余种。该书的基本框架是区域类型学,拟定20项与疑问相关的结构特征,将中国语言与世界其他语言比较(外部比较),特别是Dryer(2013)、Greenberg(1966)、Ultan(1978)等几项研究,并对中国语言作区域/谱系比较(内部比较);在此基础上,提出中国语言疑问结构的22项区域特征。“一般的、跨语言的疑问研究极为少见”(Dixon 2012)。该书从整体上对140种中国语言的疑问方式作了一个鸟瞰,并详列这些语言的音系、形态、句法等20项结构特征,对疑问类型研究以及中国和其他东亚语言的相关研究都有参考价值。该书底稿为作者2013年在德国康斯坦茨大学完成的博士学位论文,出版时有大幅增删修改。全书共8章、265页。
2022-01
《汉语运动事件词化类型的历时考察》
第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青年成果奖 作者:史文磊 出版时间:2014年12月 出版单位:商务印书馆出版 本书从跨语言的视角对汉语运动事件编码结构的历时演变进行了详细考察,揭示出了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之间的类型学差异,以及古今汉语使用者之间相应的思维结构的差异。同时,该书试图证明在语言演变的历史进程中,语言的形态结构影响和限制语言的语篇使用倾向。全书共分7章。第1章和第2章介绍理论框架,并对近年来的研究进展做出评估。第3章对各类运动事件语义要素的编码和历时演变进行详细的梳理。5从语言使用的角度对运动事件编码类型的历时演化进行量化分析对全书做简短的总结,并指出尚存的不足。 近年来学界对运动事件的语言编码的研究取得了显著的进展,其中不少成果发表在相关领域的国际高级别刊物上,如Science、Cognition、Lingua、Linguistics、Cognitive Linguistics等。遗憾的是,这些研究主要侧重于现代语言的共时平面,而我们对一种语言在不同历史阶段的情况,却知之甚少。正是基于这一考虑,本书以汉语作为个案,综合了语言结构和语言使用,对运动事件语言编码类型的历时演化做出了比较详细的调查研究,从历时演变的角度加深了学界对运动事件语言编码类型的认知。 本书的初稿是作者的博士论文(南京大学,2010年6月),2010年岁末入选商务印书馆“中国语言学文库”(为该年度唯一入选者),此后又作为作者承担的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项目(编号:12YJC740087)的核心内容,几经扩修打磨,最终出版。著名语言学家北京大学蒋绍愚先生为本书作序并评价说:“总之,扎实、深入、细致、创新,这是这本书的优点,也是作者治学态度的长处。” 本书部分内容曾以单篇论文的形式发表在国内外高级别刊物上,如《中国语文》(2011)、《当代语言学》(2012)、《语言学论丛》(2011)、Linguistics (2014与吴义诚合作)等,前两篇曾获得中国社科院吕叔湘语言学奖二等奖(2012)、浙江省社科联第七届青年优秀成果奖二等奖(2012)、浙江大学第十九届“董氏文史哲研究奖励基金”(2012)等奖励。
2022-01
《数字时代的大众文学出版与传播研究》
浙江省第二十一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应用对策研究与科普优秀成果奖二等奖作者:陈洁 出版时间:2020.10 出版单位:浙江大学出版社本书为作者所著数字出版研究系列专著的第三部,在前两部关注教育出版和专业出版的基础上,更是着眼于与文学相结合的大众出版领域探索。深度分析数字时代的大众文学出版与传播,从阅读、创作,再到传播、产业,通过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相结合,探寻大众文学出版的品质坚守与数字出版发展新路,探讨我国数字出版发展对策。本成果具有重要的学术创新和学术价值,在资料选取上,广泛调研和借鉴国内外出版发展最新动态;研究视角上,多维度地对大众文学出版的关键问题做了比较系统地梳理与深入的阐释;体系架构上,从数字化视角入手,落实到大众文学出版这一新近重点领域探索数字出版发展新问题,构建了相对完整和深入的研究体系。
2022-01
《中古文献异文的语言学考察——以文字、词语为中心》
浙江省第二十一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基础理论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作者:真大成 出版时间:2020.08 出版单位:上海教育出版社本书以中古文献异文为基本材料,以文字、词语为主要研究对象,探究异文的成因、来源、类型和性质,挖掘分析异文所蕴含的语言文字信息,从汉语史的角度研究异文所体现的汉字史、词汇史现象。全书分为上、下两编,凡十二章。上编主要探讨中古文献异文的含义、成因、类型和性质等本体问题,下编主要依据中古文献异文进行汉字史、词汇史研究并探讨利用异文时应注意的若干问题。本书不仅首次将中古文献异文作为整体性语料进行专题性语言学研究,而且在利用异文从事本体研究时,努力构建中古文献异文语言学的理论体系,同时充分运用异文材料、积极运用异文比勘的方法开展汉字史、词汇史专题研究,进一步论证了据异文从事汉语史研究的可行性和有效性,使异文语言研究得以进一步深化并拓展,对相关研究具有范式意义。
2022-01
《外国文学经典生成与传播研究》(第二卷)
浙江省第二十一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基础理论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作者:吴笛 出版时间:2019.04 出版单位:北京大学出版社其余合作者:龙瑜宬、傅守祥、吴斯佳、蔡海燕、梁晶、凌喆、姜岳斌《外国文学经典生成与传播研究·第二卷》是本书第一作者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课题“外国文学经典生成与传播研究”最终成果之一,该成果同时被列为“十三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和“国家出版基金项目”。该著作主要考察自古代埃及、古代苏美尔起,直到中世纪的外国文学经典的生成与传播。其独到的学术贡献在于首次研究外国文学经典在源语国家的生成以及在中文世界的传播。
2022-01
《阳明大传》
浙江省第二十一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基础理论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作者:束景南 出版时间:2020.04 出版单位:复旦大学出版社本著实际是一部宏大的传记体的文化思想研究著作。采取独特的文化心态研究的视角,着重探讨王阳明的“心态世界”,从王阳明的一生中展现出王阳明心学思想形成发展演变的整个心路历程。突破了传统的从观念论(唯心论)的视角与方法研究阳明心学思想体系的局限,而采用存在论的视角与方法对阳明的心学思想体系作了全新的探讨。作者对王阳明的心学作了新的定位,把王阳明的心学界定为一个致良知、复心体的心本实践哲学体系。突破并破解了五百年来种种阳明生平及其思想上的迷案、误说、错案、空白,还王阳明其人及其思想的真面目。指出王阳明作为一代杰出的思想家,他的心学思想实现了双重的历史超越:一是超越了传统儒家士大夫那种狭隘的忧君忧国忧民的思想境界,上升到了忧人忧心忧道的终极人文关怀;二是超越了传统的“观念论”(唯心论)的视域与主客二元分立的思维方式,上升到了本真的“存在论”的视域与主客合一的思维方式。这才是阳明的良知心学真正的人文精神之所在。
2022-01
《清代浙江集部总目》
浙江大学第二届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优秀著作奖专(编)著奖二等奖 作者:徐永明 出版时间:2020年12月 出版单位:浙江大学出版社 该书著录1644年至1911年前后浙籍人士和非浙籍人士关于浙江的的现存著述,共计4600余人11000余种13000余部著作。其中楚辞类著述10种,别集类8035种,总集类1220余种,诗文评著述126种,词类著述504余种,曲类著述(含宝卷、弹词)150余种。 在版本上,不仅著录自1664年至民国间的古籍刻本、稿本、抄本、石印本、铅印本,还著录现代影印的大型古籍丛书本。著录的要素包括书名卷数、作者籍贯、作者姓名、版本及收藏单位。全书六大类,部下设类、类下设属。 书后附书名音序索引、作者音序索引及收藏单位繁简对照表。
2018-10
《出土文献与唐代诗学研究》
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中国文学三等奖 : 《出土文献与唐代诗学研究》 中华书局,2012年7月 浙江大学 胡可先著 篇章结构:该成果由九章内容加上“绪论”、“附录”构成。第一章《出土文献与唐诗生成的政治环境》;第二章《出土文献与诗人族系》;第三章《新出土唐代诗人碑志综论》;第四章《新出土唐代诗人墓志笺证》;第五章《唐代诗人新证(上):分类研究》;第六章《唐代诗人新证(下):个案研究》;第七章《墓志新辑唐代挽歌考论》;第八章《石刻资料与唐诗文献考订》;第九章《长沙窑新出土唐诗考论》。附录为《唐诗石本考证》。 主要内容:该成果主要通过出土文献以探讨唐代诗学的相关问题,重点定位在四个方面:第一,唐代诗人事迹研究。如《唐代诗人事迹新证》,一方面是总体研究,对唐代诗人考证的类别释例,包括姓名研究、籍贯研究、家世研究、科第研究、交游研究、仕历研究等六个方面;一方面是个案研究,是对具体事件和诗人事迹的专门论证,包括宋之问、崔颢、刘长卿、韩愈、白居易、刘禹锡事迹的新发掘。第二,唐代诗歌文本研究。如《墓志新辑唐代挽歌考论》,集中辑录新出土墓志盖上的挽歌,并探讨这种既是唐诗也是出土文献中的特殊类型和现象;《石刻资料与唐诗文献考订》,以神道碑、墓志铭、造像记、刻经、诗词题名等五类石刻,对于唐诗文献展开综合系统的研究,包括唐诗的著述、辑佚、校勘以及诗篇作年作地的考订等。第三,唐代诗歌背景研究。如《出土文献与唐诗生成的政治环境》,是从政治的层面探讨唐诗生成的重要背景;《出土文献与诗人族系》,研究唐代诗人主体的基本生存状态,并体现出家族文学研究的典范意义。第四,唐代诗歌影响研究。如《新出土唐代诗人碑志综论》,探讨新出土的85方诗人墓志,综合其价值和类型、撰者和书者,突出其文学成就及其在当时文坛和社会上的具体表现和重要影响。 观点和方法:本成果根据特定的研究对象采取特定的研究方法,集中于三个方面:一是注重原典实证,以新出土文献为基本资料,将出土文献与唐代诗学联系起来,考述严密,发掘深透;二是“二重证据法”和诗史互证融合,融合王国维的“二重证据法”和陈寅恪的诗史互证,对传统的唐代诗学重新省视;三是诗歌文献与遗址发掘印证,通过文学、文献、实物三者结合,为唐诗生成和发展的动态研究提供了一定程度上的立体空间。 学术影响:该成果是国家社科基金优秀成果,出版问世以后,受到了文史学界众多学者的高度评价,并获得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复旦大学中文系查屏球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研所陈才智研究员,北京大学历史系郭桂坤博士、复旦大学中文系孟国栋博士后等学者撰写专题书评,认为本成果从学理与实践两个层次为出土文献与唐代文学的研究空间提供了今后可能的研究方向,尤其是以文学为主题,把传世文献、考古遗物、艺术图像结合起来作形象文学史的研究,尝试为古代文学的发展探索一条新的途径。
2018-10
《东汉疑伪佛经的语言学考辨研究》
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东汉疑伪佛经的语言学考辨研究》 人民出版社,2012年3月 浙江大学 方一新;浙江外国语学院 高列过 语言学二等奖 一、篇章结构 共分4部分。第一部分为上编“疑伪佛经考辨概说”,共分为四章,即中古早期可疑佛经概貌及相关研究、中外学者对早期可疑佛经的考辨、从语言角度鉴别早期可疑佛经的方法和步骤、早期可疑佛经语言鉴别标准的选取原则;第二部分为中编“译者题署有误的译经考辨”,共分为四章,即安世高译经考辨(上) (下)、支娄迦谶译经考辨、康孟详译经考辨;第三部分为下编“失译经考辨”,共分为两章,即《大方便佛报恩经》考辨、《分别功德论》考辨;第四部分为四个附录。 二、主要内容 首先揭示疑伪佛经考辨的历史渊源和现实紧迫性,阐述研究思路,说明各环节的具体操作方式。其次以确凿的语言事实和文献记录证明,今存大藏经及历代经录对《宝积三昧文殊师利菩萨问法身经》等九部佛经的译者题署有误,并论证了其确切翻译年代和真正译者。最后的附录部分,列举较可靠的31部东汉译经;简述96部译者题署有争议的译经的考辨情况;依序编排正文中作为论据的被动句227例、疑问句744例;按音序排列正文讨论的681条词语。全书共49万字。 三、观点和方法创新 一是研究理论。把可疑佛经考辨上升到理论高度,明确提出鉴别标准提取的原则,对鉴别步骤作了详细说明,为相关研究提供了可供借鉴的方法和范式。 二是研究对象。本书是第一部全面系统地对东汉佛经译者安世高、支娄迦谶、康孟详等人翻译的佛经进行考辨的研究专著。 三是研究方法。综合运用多种方法考辨佛经。首先是穷尽调查可靠语料库,提取词汇、语法的鉴别标准,从共时、历时两个方面对可疑佛经进行考辨。其次是对词汇语法标准进行统计,以量化数据为考辨译经年代提供坚实证据。再次是既从语言方面做全面考辨,又结合诸多文献学证据,外证、内证兼顾。 四是编排体例。附录一、二、四为学界利用汉译佛经和该书提供了较大便利。附录三分类详列正文中作为论据的被动句、疑问句,既较好地支撑了正文相关部分,又避免正文例句过多淹没分析论证。 四、学术影响或社会效益 学界认为,本书首次全面系统地考辨东汉可疑佛经,是汉译佛经领域具有开创性意义的最新成果,标志着可疑佛经考辨工作在理论方法上自觉与渐趋成熟。本书所运用的研究方法、所列举的语言事实以及考辨结论,可以促进汉语史研究、佛教语言文献研究的深入。本书已被国内外多所高校列为专业参考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