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历史学院
  • EN
  • 办公网
  • 首页
  • 院情总览
    学院简介 历史沿革 学院黄页 研究所简介 教工名录 学者介绍 学院宣传片
  • 党政管理
  • 人才培养
  • 组织人事
    师资队伍
  • 科学研究
  • 交流服务
    继续教育
  • 校友天地
  • 首页
  • 院情总览
    学院简介 历史沿革 学院黄页 研究所简介 教工名录 学者介绍 学院宣传片
  • 党政管理
  • 人才培养
  • 组织人事
    师资队伍
  • 科学研究
  • 交流服务
    继续教育
  • 校友天地
  • EN 办公网
首页  新闻动态

新闻动态

    • 2023-10-28
      东亚、东南亚与世界汉学:2023浙江大学-哈佛大学世界汉学国际学术研讨会
      2023年10月14日至15日,由浙江大学文学院主办,浙江大学文学院海外华人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承办的“东亚、东南亚与世界汉学:2023浙江大学-哈佛大学世界汉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浙江大学校友楼紫金港厅如期举行,大会取得圆满成功。本次大会得到美国、日本、新加坡、中国大陆、中国台湾、中国香港等各国和地区著名学者的响应,也受到浙江大学世界顶尖大学合作计划、浙江大学教育基金会沈善洪基金的大力资助。大会总议题是“东亚、东南亚与世界汉学”,下设五个分议题:东亚东南亚文学与世界汉学、东亚东南亚历史与世界汉学、东亚东南亚哲学与世界汉学、东亚东南亚教育与世界汉学、东亚东南亚及世界汉学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关系。会议收入论文46篇,举行主题演讲20场,主旨发言24场,评论8场。来自哈佛大学、早稻田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南洋理工大学、台湾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武汉大学、四川大学、中山大学、山东大学、厦门大学、西南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东北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暨南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湖南大学、福建师范大学、东南大学、西北师范大学、扬州大学、华侨大学、上海师范大学、浙江师范大学、杭州师范大学、浙江财经大学、浙江工商大学、浙江工业大学、浙江大学城市学院、浙江科技学院等80余位海内外高校的著名专家、学者参与此次学术盛会。本次会议由浙江大学文学院海外华人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金进研究员与哈佛大学东亚系、哈佛大学亚洲研究中心主任James Robson教授共同倡议,延续疫情期间线上线下三届工作坊的合作传统,以严肃认真的学术担当和工作态度,以共同关注的学术话题,团结海内外顶尖学者,促进世界汉学研究发展,彰显“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所面对危机时因应变化的韧性,从而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全世界共赢共享做出努力。会议旨在关注东亚、东南亚两个重要地区,展开文化的、文明的共享与对话,思考东亚、东南亚两个地区之间互为联系、互相影响的历史关联,探讨两大地区和世界汉学发展的建构关系,厘清两大地区与世界汉学在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方面的历史脉络与现实意义。大会试图通过从学术理论和研究实践的角度正视各类人类所遭遇的问题与危机,从而找到重新出发的多重思路和出路,让和平的薪火代代相传,让发展的动力源源不断,让文明的光芒熠熠生辉,从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全世界共赢共享。学者合影10月14日上午开幕式10月14日上午9点大会开幕式正式开始,由浙江大学文学院院长冯国栋教授主持,浙江大学社会科学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张彦教授、哈佛大学亚洲研究中心主任罗柏松(James Robson)教授分别致辞。张彦常务副院长首先转达了何莲珍副校长对在场学术同道们大家诚挚的问候。她热情洋溢地欢迎大家莅临浙江大学,指出今年是浙江大学126周年校庆,这次国际学术研讨会也是我们浙江大学人文学科的一次高水平的重要学术活动,希望主办方、各位学者能够在这次活动中取得收获,也提出了自己的两点希望,一是希望在座的中外朋友们,借着这次大会拓展和加深东亚、东南亚与世界文学和文化的交流和研究,传承中华文化;同时张彦常务副院长也希望在座的学者们能够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和推动中国文化自信,为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中外文化传播做出自己的努力。罗柏松(James Robson)教授的大会致辞因为航班延迟的问题,移到了15日上午8点,罗柏松教授介绍了与浙江大学文学院多年的合作情谊,展望了哈佛大学东亚系、哈佛大学亚洲研究中心等教学科研机构与浙江大学文学院深度合作的前景。同时,他分享了与金进研究员多年以来所合作的不同议题的研究项目,希望继续以具体的研究项目为联系纽带,继续深化相关领域的学术研究的期望,特别提到将继续深入与浙江大学文学院开展东亚、东南亚文史哲领域的进一步的合作。冯国栋院长、教授主持张彦常务副院长、教授致辞罗柏松(James Robson)主任、教授致辞会场剪影10月14-15日上午大会主题发言第一场大会主题发言分为四场,20位学者围绕不同学科视域下的世界汉学研究展开汇报与讨论。第一场主题发言在10月14日上午9:30正式开始,由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孙郁教授主持,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高玉教授作点评。复旦大学中文系陈思和教授以“关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一点感想”为题发言。陈思和教授就其编撰的《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修订问题作为切入点,分享了他在现当代文学史研究方面的感想和经验,在港澳台文学等不同地区文学书写的整合问题上,提出新的思考向度。他提出要重新捡拾、整合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把“缺席”的部分重新纳入进文学史的考量之中。他以台湾文学为例,强调对历史的完整书写,他提出了台湾文学作为殖民地文学(被殖民文学)的特殊性,希望把台湾文学从源头就整合进文学史的叙述之中。因此,他将1895年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的起点,正是出于对此种“世界性”文学史视野的考虑。他指出,以反殖为中心的台湾文学,与以反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既有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叙述之间,存在着巨大张力,而这也为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的书写注入新的可能。陈思和教授发言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刘勇教授以“京津冀协同发展与大文学观的互动”为题发言。他从区域发展的新特点与文化研究的新走向、京津冀文化圈如何成型、从京派到大京派三个方面来谈京津冀建设中的文化问题。他结合当下长三角、珠三角一体化、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成渝都市圈等都市群出现的背景,指出中国当下的区域发展呈现出更多元、更复杂的态势。关于如何盘活京津冀文脉问题,刘勇教授认为,不仅要开发京津冀文化的核心——燕赵文化,还要把握住保定这座历史名城的独特文化底蕴,传承共通的文化基因。在此基础上,他认为“大京派”文学的提出立足于京津冀千年的历史文化积淀,是以“大文学观”视野促进地域文化研究与文学研究融合的一次积极尝试,是发掘京津冀地域丰富复杂的文学现象、发掘“京派文学”的多样性的努力。同时,他也指出,“大京派”文学作为一个仍在建构、想象的范畴,从理论到实践的过程依然漫长,需要我们不断探索。刘勇教授发言台湾大学外国语文学系廖咸浩教授就“马华文学与台湾原住民文学的相互烛照”为主题进行发言。他提及马华文学与台湾原住民文学之间的奇妙关联,他将马华文学与台湾原住民文学并置,强调调和两者的迫切性,试图寻求一种更适宜两者生长的共存方式。同时,他提出了在台或旅台的马华作家所具有的“双重”离散状态,离散是人从原乡到寄寓地后,对原乡回望而产生的情感境况,离散文学更多展现出的是人在两端之间的拉扯。借由“双重”离散状态的论述,廖咸浩教授延伸探讨了马华文学与台湾文学相互拓展的可能,并表示二者的联系丰富了华文文学面貌。廖咸浩教授发言暨南大学文学院蒋述卓教授就“南方以南:‘新南方写作’的拓展与东南亚华文文学的契机”这一主题进行发言。他从世界性文学的观念出发,展开对“新南方写作”与“东南亚文学”的探讨,指出“海外华文文学”到“世界华文文学”的概念推进,是华文文学研究中新的美学策略与文化策略。蒋述卓教授发言孙郁教授主持高玉教授点评第二场10月14日上午,第二场大会主题发言由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王确教授主持,武汉大学文学院方长安教授点评。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赵稀方研究员以“东南亚的民族主义”进行主题发言。他在演讲中介绍了本·安德森的东南亚民族主义研究谬误与查特吉、克利福德·格尔茨等研究者对他的观点的批判,并从“民族主义”概念入手,将民族主义研究划分为极权主义批评、马克思主义批评、自由主义批评、亚非批评、现代-后现代批评五类,他试图从民族主义研究的谱系出发,对《想象的共同体》进行学术重估。赵稀方研究员指出,本·安德森将美洲模式或欧洲模式运用于东南亚民族主义的论述,正是格尔茨的批判对象。赵稀方研究员发言日本早稻田大学文学学术院千野拓政教授以“我们走向何方——从亚文化和村上春树看东亚青少年文化心理的变化”为主题,从“为何要谈青少年文化?”问题入手,对今天整个亚洲城市青少年中的亚文化现象作出思考。千野拓政教授从青年文化和现代文化的转折的关系、亚文化的流行和当下社会的青少年文化心理的关系、亚洲共通的现象和日中韩等民间交流的关系三方面展开论述,分析了当下青少年文化的特点的变迁,并提出青年文化可能为我们今天的文化能否并如何推动现实提供一个新的参照系。千野拓政教授发言湖南大学文学院谭桂林教授以“现代南亚南来佛教文人行迹的文化史考论”作主题发言。他介绍了有关太虚大师及其学生在南洋地区的文化影响和佛教传播,探讨了太虚及其学生们如何在南洋创办刊物并进行文化建设。他指出,南来佛教文人在文集、刊物和文学创作中有诸多努力,并在佛教史和汉语诗学上做出重要贡献。谭桂林教授指出,太虚大师及其学生在南洋的交往促进了东南亚华文文学和汉学的发展,为大乘佛教思想在南洋的传播奠定了深厚的文化基础。谭桂林教授发言西南大学文学院王本朝教授以“沈从文与文学制度的重建”为题发言,他提出了沈从文与现代文学制度之间的复杂关联,使其既受益于此又对之保持警惕。这种矛盾也存在于其他作家之中,这使得他们成为复杂而引人入胜的文学人物,也突显了现代文学制度与文学家之间的紧张关系。该演讲提供了对沈从文的深刻洞察,展示了沈从文的复杂性和对文学制度的独特看法。王本朝教授发言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李继凯教授以“陕西当代文学批评史的建构”为题发言。他指出,目前中国大陆各省区、直辖市尚无独立成册的本地当代文学批评史,他向大家介绍了《陕西当代文学批评史》经讨论后形成的撰写提纲,并从历史的纵向考察角度回顾了陕西当代文学批评史的建构的三个发展阶段,即十七年文学批评、新时期文学批评和新世纪文学批评的特点。他提出,各个阶段都涌现出了优秀且活跃的批评家,但1970年代末和1980年代的陕西的文学批评尤为难忘。于此同时,他表达了对陕西当代文学批评葆有信心和期待,他相信通过当下“四代同堂”的文学陕军的持续努力和人文环境的改善,未来陕西当代文学批评会有新的进展和突破。李继凯教授发言王确教授主持方长安教授点评第三场10月15日上午大会主题从早上8:15开始。第三场大会主题发言由湖南大学文学院谭桂林教授主持,上海外国语大学文学研究院宋炳辉教授和中山大学中文系张均教授作点评,五位学者进行汇报。哈佛大学东方语言文明系罗柏松(James Robson)教授以“从僧侣到商人:评估菲律宾佛教-黄金之地”( From Monks to Merchants:Assessing Buddhism in the Philippines)为题发言。Robson教授指出,在最早期的历史阶段,佛教的传播主要来自于佛教僧侣的接触,然而后来中国文化和宗教开始通过商人迁徙者传播。Robson教授梳理了菲律宾前殖民时期的历史,并尝试将其融入中国僧侣迁徙到南亚和东南亚的更大历史背景中,他认为菲律宾是联结中国和东南亚的海上贸易网络的重要节点,作为一个被忽略的领域迸发着巨大的研究潜力。James Robson教授发言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协理副校长刘宏教授带来题为“全球中国学及其悖论”(Global China Studies and Its Paradoxes)主题发言。他在发言中厘清了汉学(Sinology)、中国学(Chinese Studies)、全球中国学(Global China Studies)概念的关联,介绍了全球中国学的实践基础和学理,对全球中国学研究中的研究对象、理论、方法、悖论和前景加以梳理。他认为,“全球中国学”研究的背景是全球政经社会文化激剧变迁时代的中国,需要用内部和外部相结合的文学研究视野,来探讨“流动中的中国”与世界的互动关系。刘宏教授发言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孙郁教授就“殖民记忆的书写路径”这一主题进行发言。他提到,现代性的话题是殖民文化探讨中的重要一环。现代性在中国的出现,绝非温情脉脉地流入,而是敞开门后的踉跄,吞咽中的梗阻,中国就在这样的撕裂与聚拢中,以反抗的力量获得重生。孙郁教授以东亚人视角切入,谈及面对现代性的复杂感受,进而对伪满洲国殖民史的文学书写加以分析,并阐释了当时东北作家所形成的立场与审美姿态。孙郁教授发言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苏晖教授带来题为“文学伦理学批评的中西理论资源研究”主题发言。她在发言中报告了文学伦理学曾获得的国际学术界的广泛认可和高度评价与成果以及文学伦理学批评理论资源的价值和意义。提出文学伦理学批评理论资源研究有助于促进文学伦理学批评的伦理扩展及中国传统文论的现代转化,应当正确认识文学的伦理价值、审美价值和艺术价值之间的关系并促进文学批评范式的转型,探索文学伦理学批评与数字时代的文学批评新范式建构。苏晖教授发言华中科技大学人文学院周新民教授以“中国现当代小说理论史论纲”作主题发言。他在发言中提出现当代小说理论史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要从整体的角度去看待它,才能够准确客观的去追寻历史发展的进程。现当代主义小说的整体性还体现在它们都是传承和转换古典的文学资源,他提出现代小说理论史转化了古典文学传统问题,是最具特点的命题。在提到中西小说观念的差异性时,周新民教授指出两种文体的差距,但是同时在强调“小说”是什么,把小说从历史的附庸地位中解放出来,小说独立的艺术价值得到肯定。周新民教授发言谭桂林教授主持宋炳辉教授、张均教授点评研讨会全景第四场第四场大会主题发言由西南大学文学院王本朝教授主持,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赵稀方研究员、浙江大学文学院陈奇佳教授作点评,六位学者进行汇报。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王确教授以“管窥东亚文化的一个缩影——殖民霸权下伪满洲国文学艺术若干问题为题”作主题发言。他在发言中指出伪满洲国文学和艺术史是来自特别的时期与特殊的历史与空间关系中发生和演变的。在发言中,他提到了伪满洲国土地上的殖民霸权与艺术表演之间的冲突、犹豫与暴力,而另一方面,伪满洲国土地上不同文化驻民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艺,而这正是东亚文艺的缩影。王确教授发言武汉大学文学院方长安教授就“现代新诗传播接受文献集成问题与方法”这一主题发表演讲。他提出,长期以来的现代新诗研究主要是从创作思潮、流派发展、诗人个性、文本特征等层面展开,少有人从传播接受维度研究新诗发展史、诗学建构史,迄今为止尚无一部系统的中国现代新诗传播接受文献资料。这一问题制约了对新诗创作历史的认识,影响了新诗审美品格的生成,因此方长安教授认为系统搜集、整理与集成现代新诗传播接受文献,是新诗研究领域迫在眉睫的学术工程。方长安教授发言山东大学文学院黄万华教授以“地缘、风土、政治与语种:多重历史视域下的百年南洋华文文学”为题作主题发言。他以具体作家作品为例,生动而深刻地映现出马来亚历史风云的南洋文本,揭示出南洋华文文学多种渊源的交汇。对照《南洋读本》《马华文学与文化读本》等和中国大陆相关的东南亚文学史著,指出其史料视域及其传达的文学史观之间的重合和差异。黄万华教授发言上海外国语大学文学研究院宋炳辉教授以“汉语文学谱系与世界文学空间”为题作主题发言。他提出汉语文学谱系概念,尝试在世界文学谱系中勾勒汉语语言的谱系和基本特征。他指出语言作为一个核心媒介,以这种方式来描述某一种文学或能更加接近文学本身。他围绕“华语语系文学”批评理论在海内外汉语文学界所引发讨论,揭示海内外汉语文学的创作实践与批评空间,意识到汉语文学谱系的复杂生态,也指明现在华语语系文学则是批评性的话语而不是描述性的。宋炳辉教授发言西北师范大学传媒学院徐兆寿教授带来“以凉州为方法——重新表达中国与世界”主题发言。他通过对中国西北的研究,述说了中国与世界的关系。他从自身的研究经历出发提及方法之于研究的重要性,发现研究世界以欧洲中心主义为方法,研究中国则需以中原文明为方法。他回顾自己以上海这座现代化都市的视角去重新回看西北的思想旅程,并提出如果我们今天重新讲述中国和世界,应该从陆地文明开始说起,如何重新构建人类文明与中华文明,这也是一个基础。徐兆寿教授发言南京大学文学院刘俊教授以“世界华文文学视野下的中国(大陆)当代文学”为题作主题发言。刘俊教授在发言中提及中国(大陆)现当代文学的特殊性。认为在目前的学术建制下,传统学术惯性在认知中国(大陆)当代文学时,很少从世界华文文学的维度来“观照”中国(大陆)当代文学,而从这个维度出发,或许可以发现用传统视野难以发现的特点。刘俊教授发言王本朝教授主持赵稀方研究员、陈奇佳教授点评研讨会现场10月14日下午分会场10月14日下午,研讨会在紫金港国际饭店共设两个分会场,共计二十四位学者发言。东亚与世界汉学专场有两场,第一场由复旦大学张业松主持,华中科技大学周新民、杭州师范大学邵宁宁点评;第二场由华中师范大学苏晖主持,苏州大学张堂会、福建师范大学袁勇麟点评,共有十二位学者作学术发言。东南亚与世界汉学专场有两场,第一场由山东大学黄万华主持,厦门大学张羽、广西民族大学陆卓宁点评;第二场由南京大学刘俊主持,北京师范大学沈庆利、中国社会科学院张重岗点评,共有十二位学者作学术发言。东亚与世界汉学专场第一场高玉教授发言张均教授发言袁勇麟教授发言张堂会教授发言苏瑞隆教授发言陈建宁研究员发言张业松教授主持周新民教授、邵宁宁教授点评第二场李怡教授发言张业松教授发言邵宁宁教授发言盘剑教授发言吴翔宇教授发言涂航教授发言苏晖教授主持张堂会教授、袁勇麟教授点评东亚与世界汉学专场会场剪影东南亚与世界汉学专场第一场张重岗研究员发言陈志锐教授发言沈庆利教授发言陈济舟教授发言曲洋博士发言黄万华教授主持陆卓宁教授、张羽教授点评第二场陆卓宁教授发言朱立立教授发言张羽教授发言陈庆妃教授发言张娟教授发言王小平教授发言刘俊教授主持沈庆利教授、张重岗研究员点评东南亚与世界汉学专场会场剪影10月15日中午闭幕式研讨会最后,浙江大学文学院金进研究员作总结发言,他深情回顾了参会学者们多年来对他的支持和鼓励,对出席本次研讨会的各位海内外学者表示诚挚感谢,也宣布了浙江大学-哈佛大学双边除了会议、会议论文集之外,即将开展的亚洲文史田野调查的大型合作计划。同时也宣布本次会议论文将结集为《东亚、东南亚与世界汉学》,2024年6月由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最后,金进研究员与罗柏松教授一起邀请在座的各位嘉宾,相约来年第五届再次相聚杭州,再次集结全球汉学研究领域的顶尖学者共同推动相关人文学科的发展,进一步在全球亚洲(Global Asia)的框架下对文化、文学和人类危机之间的关系进行思考,提出实践层面的新应对措施和理论层面上的新理解方式,在人类命运共同体下彰显世界汉学的担当与意义,在文学维度上构建和夯实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金进研究员作总结发言闭幕式现场附中文论坛议程:撰稿及照片:李扬帆、赵芷萱、朴努力、温衍晴、李知泳、黄杉山、曾宇昕
    • 2023-10-24
      中国鲁迅研究会2023年会“二十年代鲁迅思想与文学” 在我院成功举办
       2023年10月20日至22日,中国鲁迅研究会2023年会“二十年代鲁迅的思想与文学学术研讨会”在杭州召开。本次会议由中国鲁迅研究会、浙江大学、杭州师范大学主办,浙江鲁迅研究会协办,浙江大学文学院与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承办。来自全国各地的一百余位专家、学者和二十余位硕博生、博士后参加了会议。大会议题涵括鲁迅与革命文学的关系,鲁迅与同时代人之关系,近现代中国文学与革命之关系等重要领域,同时,分别就鲁迅手稿、著作版本,鲁迅翻译,鲁迅生平、思想、创作等诸多议题展开了讨论,呈现了广阔的视野、丰富的研究视角和多样化的研究方法,会议提交了100余篇论文。 10月21日上午,大会开幕式在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成均苑幢100报告厅举行。开幕式由中国鲁迅研究会副会长、浙江省鲁迅研究会会长、浙江大学文学院教授黄健主持,浙江大学文学院院长冯国栋教授、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刘正平教授分别致欢迎辞。两位院长向参会人员表达了热烈的欢迎,并介绍了浙江大学文学院与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的办学历史。中国鲁迅研究会会长董炳月研究员致开幕辞,他介绍了鲁迅与杭州的渊源,指出在杭州举办中国鲁迅研究会2023年会的重要意义。 开幕式结束后,举行了两场大会报告。分别由副会长、杭州师范大学教授邵宁宁和上海鲁迅纪念馆副馆长李浩主持。副会长、四川大学文新学院院长李怡教授,常务副会长、北京鲁迅博物馆黄乔生研究馆员,副会长、复旦大学郜元宝教授,厦门大学俞兆平教授,上海师范大学杨剑龙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张洁宇教授,副会长、武汉大学陈国恩教授,复旦大学张业松教授,吉林大学王学谦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张全之教授,中国传媒大学刘春勇教授,浙江大学陈力君副教授等专 家学者进行主题发言。副会长、苏州大学教授汪卫东和副会长、复旦大学教授郜元宝进行了精彩的评议。 10月21日下午,大会开设了四个分会场进行分组讨论,其中专门设置一场为由硕博研究生、博士后组成的“青年论坛”。学者们梳理了已有的鲁迅研究成果,通过对文体、叙事、语言等方面的形式研究,史料挖掘与考据,版本学、传播学、文学社会学、医疗社会史研究等方法,对鲁迅作品重读、细读,展开思想研究,进行文体研究与翻译研究的讨论;在广阔和深厚的历史背景下探讨鲁迅作品的重写、改写、结集等问题;梳理鲁迅及其作品的传播研究,并就鲁迅作品的戏剧改编、影像化,鲁迅作品的世界传播与影响等中国问题进行阐发。二十年代的鲁迅已置身于复杂的历史语境中,为深入讨论这一阶段鲁迅的思想和文学,大会还就鲁迅与同时代人的交往、鲁迅作品教学等方面进行讨论。 10月22日上午,大会举行了第三场和第四场报告。副会长、青岛大学吕周聚教授和中国传媒大学刘春勇教授分别主持,副会长、杭州师范大学邵宁宁教授,上海交通大学王锡荣教授,上海鲁迅纪念馆副馆长、李浩研究馆员,中山大学(珠海)系主任朱崇科教授,湖北大学刘川鄂教授,河南大学张先飞教授,青岛大学吕周聚教授,苏州大学汪卫东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李哲副研究员,天津师范大学鲍国华教授,中国海洋大学邱焕星教授,分别进行大会发言。张全之教授和张洁宇教授担任评议人。 紧接着大会发言,四场讨论组的评议人进行了分组发言的汇报。南京师范大学李玮教授、中山大学(珠海)朱崇科教授、浙江大学邢程研究员、北京师范大学王路博士,分别就研究对象、问题意识、研究创新点、研究方法等方面,对本组发言进行总结概括。 大会闭幕式由邵宁宁教授主持。黄乔生副会长做学术总结,给予本次研讨会高度评价。最后,黄健教授宣布大会闭幕,对参会人员表达衷心的感谢和诚挚的祝福。2023年中国鲁迅研究会年会暨学术讨论会圆满结束。(撰稿:李晨璐 摄影:杨辰麒 陈蓓)
    • 2023-10-09
      我院史文磊教授课题获2024年度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领军人才培育专项课题重大项目立项
          经专家评审、省社科联党组研究,省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审批,2024年度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领军人才培育专项课题立项名单于近日公布。我院史文磊教授“战国秦汉出土与传世文献词汇语法差异研究”获青年英才培育重大项目立项。    项目简介:近年出土了大量战国秦汉文献资料,初步比较这些文献和同时期的传世文献发现,二者在词汇和语法上存在不少差异。本课题拟以此为主要问题,以分析性(analyticity)词汇语法特征作为切入口,挖掘战国秦汉出土文献与传世文献的语言差异,合理运用现代语言学理论加以分析,还原更加准确的上古至中古汉语语法史与词汇史,揭示演变规律,探究背后动因,并为更加准确地诠释出土文献相关字句提供可靠的语言学依据。
    • 2023-09-27
      我院两位老师入选浙江省“之江青年社科学者行动计划”
       
    • 2023-09-26
      第九届浙江大学研究生暑期学校 文浸南洋:世界汉学的理论建构与批评实践——第六届浙江大学(ZJU)-新加坡国立大学(NUS)中文学术前沿论坛圆满举办
       2023年8月28日-9月3日,为期七天的,由浙江大学文学院主办的“第九届浙江大学研究生暑期学校文浸南洋:世界汉学的理论建构与批评实践——第六届浙江大学(ZJU)-新加坡国立大学(NUS)中文学术前沿论坛”圆满举办。 本次论坛由浙江大学文学院主办,浙江大学文学院海外华人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承办,外方合作单位为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在七天的暑期学校系列里,十四位国际知名学者分享了十六场中文学科专题讲座,涉及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华文文学、文艺学、外国文学和语言文字学等诸多学科,线上演讲环节参加者近200人,其中包括119名选修第四课堂学分的浙江大学文学院本科生、80名海内外中文专业硕博士生。演讲嘉宾包括英国牛津大学远东系教授陈靝沅;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社会学系教授周敏;美国杜克大学东亚系教授罗鹏;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教授林立、容世诚、苏瑞隆、许齐雄、涂航;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教育学院亚洲语言文化系教授陈志锐;马来西亚马来亚大学中文系教授潘碧华;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郜元宝;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刘勇;浙江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高玉;浙江大学文学院教授汪维辉、王云路等学术名家。嘉宾阵容强大,受邀请学者都是饮誉海内外的世界一流学府东亚语言与文化研究方面的重要代表。冯国栋院长致辞一、2023年文学院暑期学校第一环节:海内外名师线上演讲系列 2023年8月28日上午9:00-11:00,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林立教授(Prof. LamLap)在浙江大学ZOOM会议专线上带来本次暑期学校的第一讲:“新加坡华文文学之父:论清朝使节左秉隆及其南洋诗(FoundingFathers:QingConsulsZuoBinglongandhisNanyangPoetry),本次暑期学校拉开序幕。林立教授探讨了古典诗歌的种子是如何在新加坡播下和生根发芽的,除了外交职责外,左秉隆还将中国文化传播到南洋。作为一名诗人,左秉隆将自己视为被放逐于遥远南方的官员,经常用抒情的声音表达他个人的悲伤和旅居者的感受,但也通过创作关于当地风物的诗歌,开创了典型的南洋诗歌风格。林立教授讲座剪影 8月28日下午2:00-4:00,马来亚大学中文系的潘碧华教授为同学们带来第二场主题讲座:“认同与焦虑:云里风小说中华文教育的历史记忆”。潘碧华教授向大家讲解了马来西亚华人以及华文教育的发展历史,早期的马来西亚华文作家都曾经历战乱、社会动乱、经济萧条等民间疾苦,这些早期移民的华人在1957年马来亚独立之后成为马来亚公民,身份认同游走于故乡与国土之间,这也间接导致身份认同与焦虑是马华小说中的常见现象。有别于早期的马华文学主要反映的是社会底层现象,现代的马华文学更多的是对于心理现象的描写。潘碧华教授也表示在阅读文学作品时应抱有同理心,要依照时代的变迁去对文学作品进行审视。潘碧华教授讲座剪影 8月28日晚上7:00-9:00,南洋理工大学教育学院陈志锐教授为同学们带来第三讲:“An introduction to 50 years of Singapore Chinese literature since independence (1965-2015)”。陈志锐教授为同学们梳理了新加坡华文文学发展史以及1965-2015年间新加坡华人文学中四代作家的发展史。谈及新加坡的文学未来,他指出应不局限于新加坡的少数团体,可以来自东西方的多元文化和文学影响融合,形成新加坡独特的文学作品。多元文化与多种语言不仅造就了不断变化的景观,也使新华文学在不断变迁中获得新的发展。陈志锐教授讲座剪影 2023年8月29日上午9:00-11:00,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苏瑞隆教授带来第四讲:《如何进行作家研究——以诗人鲍照为例》(How to do an Author Study:Using BaoZhao as an example)。苏瑞隆教授的讲座从“作家研究”这一话题切入,旨在带领同学们通过具体的研究案例正确且深入地学习学术方法。首先,他日常生活角度,对鲍照的传记进行了重构;其次,鉴于鲍照与刘宋宫廷往来密切,苏瑞隆教授借鉴希腊、罗马文学研究,从皇家对文学赞助的角度看待、审视鲍照诗歌的创作,重点关注了皇家的赞助对鲍照及其乐府诗创作带来的重大影响,引出了如何从宫廷赞助者的角度评价鲍照诗文的思考;第三,苏瑞隆教授以如何系统评价鲍照成就作结,举南朝文论家钟嵘及其他的文评家对鲍照作品的评价为例,以讲解作家研究必经的过程。通过以上三个视角的展开,苏瑞隆教授将我们带入了鲍照创作诗歌的真实语境之中,从而对作家研究范式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苏瑞隆教授讲座剪影 2023年8月29日下午2:00-4:00,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容世诚教授带来第五讲:“断离与接连:五六十年代“三岛”(宝岛-香岛-星岛)文化互动——文学实践;电影工业;音乐文化(Separation and Connection : Cultural Interaction of the " Three Islands "( Baodao Xiangdao Xingdao ) in the 1950s and 1960s)。容老师从近二十年文化研究中出现的“空间转向”话题引入“亚洲联系”这一语境,指出在“冷战地理”即“围堵”战略下东西方阵营的对峙、对立以及“自由世界”之中,存在着资金、人才、技术、文化、音乐等创意商品的跨区域交流,并提醒同学们五六十年代的冷战意识形态虽然导致两岸三地一些文化活动的隔膜,但这种“隔膜”绝不是“隔绝”。在讲演中,容教授为同学们提供了不少值得学习的研究思路、方法与经验。容世诚教授讲座剪影 8月29日晚上7:00-9:00,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涂航教授带来第六讲:“幻想的秩序:当代中国科幻的想象力。在讲座中,涂航教授首先抛出了“何为中国当代科幻的中国特色”在这一问题,随后,他从“软科幻”这一概念出发,分别考察了五四时期的中国政治小说、社会主义时代的工业乌托邦想象以及中国科幻文学的新浪潮,此外,他还提出,在其他文学体裁无法应对危机和灾难的后果时,科幻崭露头角,见证了那些非同寻常和不可预测的事物。涂航教授讲座剪影 8月30日上午9:00-11:00,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教育学院的陈志锐(Tan Chee Lay)教授带来暑期学校讲座第七讲:“Bridging borders: On the multilingual and multicultural aspects of Singapore Chinese literature and language”。他主要以上个世纪不同体裁的作品为例,探讨新加坡华文文学作品(也是我们大家的华文)中的跨语言和跨文化影响,并就这些作品在多元文化环境下如何与社会互动等问题展开演讲。互动环节,来自高校的同学就地志书写、“新南方”写作概念、新华文学主体性等问题向陈志锐教授请教,陈志锐教授一一解答。陈志锐教授讲座剪影 8月30日下午2:00-4:00,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郜元宝带来暑期学校讲座第八讲:《红星佚史》在鲁迅著作中的投影。郜元宝教授在讲座一开始向大家介绍了最早出版于1907年、周氏兄弟合译的《红星佚史》(The world’s Desire,Henry Rider Haggard and Andrew Lang,1890),他在讲座中介绍了该书的多个版本的出版情况以及《红星佚史》与鲁迅的《<呐喊>自序》《死火》《火的冰》《墓碣文》《铸剑》等多篇经典作品之间的内在联系。郜元宝教授讲座剪影 8月30日晚上19:00-21:00,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的苏瑞隆教授带来暑期学校讲座第九讲:“How to write a sinological essay in English?”。苏瑞隆教授在本次演讲中主要讲到如何用英文写一篇汉学文章,并介绍了英国、法国、德国、日本等国外的现有汉学研究状况以及翻译过程中面临的困难。他对如何在中国古典文学、历史、美术或相关领域选取合适的主题、对翻译过程中常见问题一一作出指导,同时,他提出需要进行扎实的领域基础研究,提醒同学们通过广泛阅读来加深相关知识,探讨各种话题,建议同学们多参加所在领域内外的各种学术讲座,让自己接触不同的文化理论和新思想。苏瑞隆教授讲座剪影 8月31日上午9:00—11:00,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刘勇带来暑期学校讲座第十讲:“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热点与难点问题(Important research topics in the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Chinese Literature)刘勇教授指出国家与社会的现实要求以及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自身的焦虑构成了该学科当下所需要面对的最重要的问题。他表示这种焦虑绝不是多余的,并明确提出在新的时代社会语境之下,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应该重新思考自己的定位、价值及意义。此外,刘勇教授就现当代文学经典泛化问题、什么是经典等问题、从文本观到大文学观的转向问题也展开了精彩分享。刘勇教授剪影 8月31日上午11:00-12:30,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社会学系的周敏教授(Min Zhou)带来暑期学校讲座第十一讲:移民与融入:美国华人社会流动的多元化模式和结果(Immigration and Integration: Diverse Patterns and Outcomes of Social Mobility among Chinese Americans)。她从移民与人口转变、融入和社会流动性、种族歧视和刻板印象的亲身体验和美国华裔的未来四个方面展开。来自海内外高校的同学就1980年代从大陆移民的早期“新移民”在美获得的关注度以及“新移民”定义划分问题向周敏教授请教,周敏教授一一解答。周敏教授讲座剪影 8月31日下午3:00-5:00,英国牛津大学远东系的陈靝沅(Tan Tian Yuan)教授带来暑期学校讲座第十二讲:“Introducing the TEXTCOURT Digital Project on Chinese Court Drama”。陈靝沅教授将演讲主要分为五个部分:中国宫廷戏曲及其所遇挑战;文本方法和“文本转向”;TEXTCOURT项目和数据库创建(幕后);数字化文本作为研究方法;反思和研究问题。在互动提问环节,来自高校的同学就数字人文等问题向陈靝沅教授请教,陈靝沅教授一一解答,并表示数字人文是未来教育会侧重的重要方面。陈靝沅教授剪影 8月31日晚上19:00-21:00,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的许齐雄教授带来暑期学校讲座第十三讲:Playingthezongfa:twoFujianesecasestudies。许齐雄教授首先明确了“何为宗法”的问题以及宗法的意义和价值。他试图展示如何通过“玩”宗塔以适应不同时空下掌权者的需求,宗法就像的抽象中国文化一样永不改变,被用来面对中国人民不同的挑战和机遇。金进研究员总结发言,他为同学们梳理了此次讲座的主要脉络,希望与会同学认真学习演讲嘉宾的研究思路,拓宽研究视野,同时提醒同学们将研究的触角伸向地方,去发现地方文学的生命与奥秘。许齐雄教授剪影 9月2日晚上19:00-21:00,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高玉带来暑期学校讲座第十四讲:清末民初汉语文言与白话‘二言’现象论。这场演讲也是研究生中文论坛的三场主题演讲之一,与王云路、汪维辉两位教授的演讲,共同构成了本次论坛的重要会议论题——语言文字与文学的关系。高玉教授在本次演讲中主要讲到清末民初时期的语言特征——文言文与白话文的“二言”现象,并强调了文学史上容易被忽视的近代汉语的重要性,认为没有清末民初复杂的近代文学,就没有之后的现代文学。进而高玉教授在语言的层面上指出清末民初时期复杂的近代汉语越来越成熟而趋向主流语言,变成表达中国社会思想文化转变的思想本体,也就是说近代汉语则反映了社会、思想文化的发展变化,是一种更为丰富、复杂、张力的表现。高玉教授剪影 十四位主讲嘉宾分别聚焦各自领域,对多个学科前沿问题发起探讨,内容详实,深入浅出,得到了广大学员们的热烈响应。互动环节为同学们提供了充分交流的机会,大家都积极向老师提问请教,增进交流,场面热闹,每场互动答问环节都将近一个小时。在紧凑、热烈的学术研讨中,嘉宾教授们充分肯定了同学们活跃的思维能力、浓厚的问题意识,耐心地为大家答疑解惑,他们所分享的海外汉学的文化研究方法对广大学员们启发良多,至此,第九届浙江大学研究生暑期学校 “文浸南洋:世界汉学的理论建构与批评实践”的线上演讲部分告一段落。二、2023年文学院暑期学校第二环节:文学院名师线下演讲系列 9月2日早上8:30,第九届浙江大学研究生暑期学校——文浸南洋:世界汉学的理论建构与批评实践研究生论坛开幕式准时开始,由金进研究员主持,浙江大学文学院院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冯国栋致开幕辞,冯院长代表浙江大学文学院向各位参会嘉宾、点评专家和各位海内外高校研究生学员表示热烈的欢迎和真诚的问候。他提出世界正处于一个新的历史起点,特别是新冠疫情结束以来,人类比任何时候都渴望全球合作。浙江大学一直坚持“创新、开放、协同、人本、改革”的发展理念,追求“更高质量、更加卓越、更受尊敬、更有梦想”,继续拓展新格局,开启新征程,坚定不移地走向世界一流大学前列。期待大家共同努力,一定能够让更多思维、理念、研究在浙江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合作的中文研究生论坛这一优质的学术平台上夯实与成长,同时,冯院长也殷切期待不久的将来大家踊跃报考浙大文学院,在美丽杭州求学问道,成就自己的学术人生。文学院冯国栋院长开幕式致辞 接着,浙江大学古籍所所长、敦和讲席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王云路为同学们带来第一场主题讲演,题为《谈谈汉语词语溯源与发展》。王教授从“奋”“间”等古文字的演变为例,深入浅出地为同学们描绘了古文字中蕴含的意境,带领同学们由意境中感受古人的心境,王老师的分享让在座不同学科背景、专业的研究生们领略到了古文字的魅力。王云路教授讲座 紧接着,由浙江大学汉语史研究中心主任、求是特聘教授汪维辉带来题为《古诗词里的语言文字知识》的第二场主题讲演。汪教授与同学们亲切交流自己在古汉语学习和教学过程中的心得,他指出古诗词是用古代的语言文字写成的,今天的我们想要彻底读懂它们,就必须了解相关的语言文字知识。他围绕一些常见的古典诗词,就其中出现的古文字问题进行举例讲解,内容包括:淹没在历史长河中的古词古义、容易认错的“同义词”、不可望文生训的通假字、众说纷纭的疑难字词和令人犯难的多音字,汪教授的讲演让现场研究生们耳目一新,受益匪浅,与会同学纷纷在互动环节与汪老师请教学问,汪老师一一回应。汪维辉教授讲座与会同学与教授们互动提问三、2023年文学院暑期学校第三环节:海内外研究生学术论坛系列 9月2日下午1:30-3:30,开启本次研究生论坛第一场是中国当代文学专场,浙江大学文学院陈奇佳教授、华东师范大学黄平教授负责点评。香港大学博士生陆丹琦的发言题目是《当代中国何以想象“明朝”?——以现代文艺思潮与武侠电影创作为考察核心》,发言内容主要通过第三世界文化理论的视角来回溯“明朝”是如何在现代中国的社会文化环境之中成为一种国族寓言,并针对郭沫若《甲申三百年祭》所引发的广泛讨论、左翼文人关于明史和厂卫的论著,以及“孤岛”时期相关电影等文艺论争和文艺创作之中衍生出“明史”的复数表现形式加以总结。同时,在发言结束之际继续追问:现代文艺思潮中“明史热”是如何在武侠电影中被承继、叙说和呈现的?在此过程中,当代武侠电影对于明朝的想象形成了怎样的传统、产生了哪些变化?诸如此类的疑问引起了在场同学的思考。浙江大学文学院博士生陈玉璇的发言题目是《论“十七年”时期民间文学理论建构对鲁迅话语的借势》,发言指出“十七年”期间,民间文学在其理论建构过程中曾多次引用鲁迅话语为自身借势:将鲁迅话语征用为自身的思想资源以正其名,并以阶级话语为尺度重构鲁迅话语为其所用,最终在左倾思潮的裹挟中走向“民间文学主流论”的偏至。厘清“十七年”时期民间文学理论建构对鲁迅话语的借势的渊源与得失十分必要。民间文学频频乞灵于鲁迅话语的背后其实是对于自身起源论与合法性的焦虑。反观鲁迅自身,尽管以童年的农村经验与情感体认为依托,但鲁迅对民间文学的认知与肯定也是有选择性和策略性的。因此,只有重返历史语境,正视鲁迅自身对民间文学的认知的洞见与遮蔽,反思这种借势的学理合理性、现实必要性及其存在的偏颇,才能为鲁迅资源的当代传承提供更多历史经验。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生刘晓钰的发言题目是《再造农时:农业合作化小说中的物候与自然》,发言指出农业合作化运动重塑了农事活动以及与之密切相关的自然观念,其中对传统物候知识的征用及科学转化展现了现代农业知识生成时的纠结及内在结构的错乱,成为检视自然观念嬗变的窗口。从周立波到李準,小说对物候的书写及对老农形象的渐趋肯定,复现了这一时期现代科学剔除传统物候知识的神秘主义因素,借鉴其博物式的自然认知模式,将敬畏天时的观念转化为理性认知地方自然的态度,进而服务于自然资源管理的过程。传统农业顺应自然的态度由此含混地掺杂进新中国征服自然的主流意识形态中。华东师范大学博士生李晓晴的发言题目是《镜中镜、影中影:<灶王传奇>与先锋文学》,发言指出《灶王传奇》是先锋作家李浩对其“讲故事”能力的一次证明之作。他吸收传统神话题材和现实主义叙事为自我设限的同时,运用一贯擅长的“棱镜化”“镜像化”写法,巧妙地将这些限制转化成寓言增殖、解构的场所。但在承续先锋文学自由与逃逸的精神立场之余,小说中传奇故事主体与解构性冒险情节的冲突亦标识出当代个人的逃逸困境。通过应对这一形式与现实的双重挑战,《灶王传奇》从先锋文学俯瞰现实的远景视角中折返,试图建构一种居于生活内里、有生命力的逃逸。南京大学博士生李玫琦的发言题目是《现代性的内生路径玉地方性的询唤可能——从潮汕书写重申“新南方写作”》,发言指出南方以南地区长期以来的“北望”姿态使其始终缅怀土文化而无法真正拥抱水文化,所造成的“无根”状态在陈崇正的小说中得到深刻呈现。她通过列举具体作家作品中的叙事艺术反观“新南方写作”,发现在有如“东方学”一般的“新南方学”概念建构中存在多元的异质元素,这些矛盾张力预示了当下地方书写的发展可能。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的硕士研究生孙昭仪的发言题目为:《王安忆移民书写中的记忆、遗忘与身份认同——以<一把刀,千个字>为例》,发言指出王安忆在《一把刀,千个字》中以海外移民陈诚的七岁后日常生活的回忆为主要内容,用食物串联起陈诚在不同地方的经历。但零碎的日常生活实际上都被覆盖在历史的阴影中,特别是陈诚刻意忘记的“英雄”母亲以及母亲背后的特殊时代。母亲的牺牲使得下一代要用几乎全部的人生与她的遗留物周旋、闪躲、搏斗,特别是陈诚,一直在寻找生命的源头。可惜的是,陈诚对母亲的寻找和遗忘都是具有自主意识的,在这样的悖论中,陈诚虽然可以通过回忆寻找到身份定位的元素,但很难返回人生本源的路径,他的寻根之路最终也没有完成。作者以陈诚的经历为主线,思考个人记忆、集体记忆与身份认同的勾连。中国当代文学专场汇报陈奇佳教授、黄平教授作点评 15:30-17:30是中国现代文学专场,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吴翔宇教授和浙江大学文学院张广海副教授负责点评。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生赵灵玉的发言题目是《论《友人之书》与《朝花夕拾》的生成——以鲁迅与现代评论派的法朗士之争为中心》,发言指出虽然鲁迅曾多次提及法朗士,但在以往的鲁迅研究中,研究者们都不大关注法朗士。1920年代中期,在回忆中挣扎的中年鲁迅遇到了法朗士用闲话风写的自传性回忆录《友人之书》。一开始,这本书并没有对鲁迅的创作产生影响。但鲁迅与现代评论派的论争,推动了鲁迅对法朗士的学习。法朗士在《友人之书》中用自己纯真而富有想象力的童年,对成人世界尤其是学者们的理性、道德和虚伪进行了批判。而现代评论派诸人一边虚伪地标榜自己的理性和道德,一边又将陈西滢推举为学法朗士最“有根”的“学者”。在《友人之书》的启发下,一种既能解决鲁迅的记忆困扰,又能让鲁迅与现代评论派斗争的方式产生了——通过书写童年记忆,批判成人尤其是“学者”们虚伪的理性和道德。《朝花夕拾》中闲话风式的童年书写实际上是对现代评论派虚伪的西滢式闲话的一种回应。东南大学硕士研究生李巧玲的发言题目是《<阿Q正传>与<毛颖传>之比较》,发言指出《阿Q正传》和《毛颖传》都运用了寓庄于戏的史传笔法与意含讽兴的徘谐艺术,在人物描写、主题主旨与文体形制等方面存在着明显差异。首先,《毛颖传》历史真实让位于艺术真实的作法,揭示韩愈对传统史传文体的改造,但尚未脱胎其形制,鲁迅则在戏仿中实现了对此种文体的消解与颠覆。其次,韩愈的思想主张,本质上仍未摆脱自身所处阶级和自我社会身份的局限,鲁迅却能从革命者的身份脱离,实现角色换位。最后,两篇文章背后反映出文学文体的变异,《毛颖传》已颇具传奇小说色彩,至于中国新体白话小说的真正创建与发展成熟则由鲁迅完成。武汉大学博士研究生李继豪的发言题目为《废名谈新诗:〈尝试集〉的一种读法》,发言指出胡适的《尝试集》通常被认为是新诗史意义而非诗学意义上的经典。否定或贬抑其诗学价值,肯定或有所保留地看待其历史价值,已成为新诗研究中的叙述惯习。废名对《尝试集》的批评贡献了一种个性化读法。该读法以“诗的内容”为标准筛选新诗作品。“诗的内容”并不等同于诗歌内容,情感发生的偶然性和当下性以及经验表达的具体性和真实性是其主要意指。该读法为重读和重估《尝试集》提供了启示,同时与早期新诗的经典化问题构成对话。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研究生邓佳琨的发言题目是《作为“受害者剧本”的<沉沦>——从“自叙传”谈起》,发言指出1926年郁达夫南下广州常被看作其“方向转换”乃至创造社分化的关键环节。但郁氏曾多次将南下的革命热忱与此前一年的“衰颓到极点”联系起来。通过梳理1925年郁达夫任教武昌大学前后的线索,可见其在元老派、醒狮派、社会主义派、石瑛派等多股势力作用的校园政治中的具体处境,正是角力中的“恶浊空气”所引起的“幻灭与疑心”刺激了郁达夫“改过”,促成其怀抱热望奔赴革命策源地广州。对此一阶段的考察既有助于体贴郁达夫个人的生命动向,也为理解大革命前夜一批知识分子的境遇提供了重要参照。北京大学的博士研究生李雅杰的发言题目为《片断的“交通史”——卞之琳<山山水水>绎读》,发言指出卞之琳1940年代创作的《山山水水》(小说片断)是一份不完整而有限度的文本,透露出作者这一阶段“远取譬”的表达结构、思考方式与艺术特点,承担着残片的任务。《山山水水》诸章节对应着卞之琳不同历史时段的生命历程:《桃林:几何画》《海与泡沫》书写延安经验,其中“交通史”的动态展开“势/姿”笼罩着与小说片断构成互文的战地报告及《慰劳信集》;意象来自废名《桥》的《雁字:人》则是与一段倾心“京派”人事的生命历程作别的隐喻。《山山水水》以沟通小与大的“研究交通史”本色回应历史,提供了理解战时知识分子心灵与情感、战时处境与限度的样本,存留了一个俟诸来者的可能性。中国现代文学专场汇报吴翔宇教授、张广海副教授作点评 9月2日13:30-15:30,中国古代文学专场由浙江大学文学院咸晓婷副教授和仲瑶副教授负责点评。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硕士研究生方一然的发言题目是《魏晋南北朝小说中的复仇“头颅”——以<搜神记》“三王墓”和<幽明录>“庾宏奴”为例》,发言指出在中国古代复仇主题文学中,“头颅”一物往往出场于复仇双方的刃下,于断首瞬间展现复仇之成功与怨恨之宣泄。而在魏晋南北朝的志怪小说中,《搜神记》“三王墓”与《幽明录》“庾宏奴”二则却最早展现了一类化被动为主动、在主人身死后承继起重任的复仇“头颅”。其发言以此二则叙事为例,在分析其中复仇“头颅”之复仇方法与意涵的基础上,考论时人之复仇观,并简述此类复仇“头颅”在后世文学中的承袭与衍变。山东师范大学 的博士研究生李连秀的发言题目是《<文心雕龙·辨骚>之“文之枢纽”探微》,她在发言中指出刘勰《文心雕龙·辨骚》篇历来颇受学者关注。刘勰称《离骚》为“奇文”并作为诗赋创作之典范,则《辨骚》篇尤为重要。她通过对《辨骚》篇写作必然性的探讨、对“四同”“四异”的辨析、对“《雅》《颂》之博徒”中“博徒”的释义,来说明刘勰“奇正华实”的文论标准,即想象奇特、语言雅丽和思想纯正、内容充实,最终证明该篇应归入“文之枢纽”的行列。华东师范大学的博士研究生曲晟畅的发言题目为《新旧之间:吴梅在现代词学演化中的阶段与意义》,发言指出吴梅是现代词曲大家,最早进入大学开设词曲类课程。传统填词与现代研究的交汇,使得吴梅的词学呈现出“新旧之间”的状态,这体现在授课内容、教材体例和批评观点上。吴梅在课上教授学生填词的基本知识,同时提供“词曲合并研究”“通代词史观”等基于填词法形成的研究思路;《词学通论》在形式上与传统词话、词选相似,但在“历代词概论”部分又接近于现代词史的论述,可见吴梅将传统词学资源转化为现代词学研究;吴梅在词学批评上承袭常州词派的比兴寄托,却与当时的“四声词”“梦窗热”保持一定的疏离。这种“新旧之间”的状态,是词学由传统批评向现代研究过渡的初始阶段,也是现代词学的起步阶段。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的博士研究生黄晓芊的发言题目为《回环的悼亡诗文——对潘岳的〈哀永逝文〉〈悼亡诗〉(三首)>及<为诸妇祭庾新妇文>》,发言指出潘岳的《悼亡诗(三首)》是古代诗歌史上最早確立形制的悼亡诗,然而在悼亡诗之外,他亦善哀、诔、祭等文体,其诗文的创作存在紧密联系。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的硕士研究生曹欣然的发言题目为《〈莺莺传〉研究中的“反客为主”》,发言指出《莺莺传》是唐传奇名篇,后世多有相关的研究和再创作,这些作品逐渐与其产生区别。而在《莺莺传》研究中,也出现了两种“反客为主”的现象,一为从《莺莺传》为元稹自传角度出发的“元稹自寓说”现象,一为以后世衍生作品为本解释评判原作的现象。她在发言中以《莺莺传》原文为“主”,围绕相关部分后世研究观点和其衍生作品改编思想展开讨论,比较他们与原作主旨和作者原意之间的差异,分析这两种“反客为主”现象的成因与表现。浙江大学博士研究生俞沁的发言题目是《写本与文本:敦煌本高适〈燕歌行〉新探》,发言指出文学作品在写本时代的传播,必然经历手工抄写或记忆口诵的偶然失误,因而文本的变更也在所难免。而追寻文本变易的轨迹,却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还原诗歌流传于世的微观过程,洞察唐诗在纸钞时代中的存在方式。高适是在敦煌地区受到欢迎的大诗人,其《燕歌行》被重复抄录于7个不同的敦煌写卷中,共抄了《燕歌行》的七个写卷之间,有着不可忽略的文献共性,揭示出这个写本群体的作家文学导向的文学性质,它们以诗文集抄的身份被阅读,频繁的传抄保证了诗歌的存续;人口传诵的群体记忆维持了诗歌的原貌。错讹与谬误无可避免,但是其异文却能局限于音形之讹变而保持诗歌原本形态的稳定。中国古代、近代文学专场汇报咸晓婷副教授、仲瑶副教授点评 9月2日15:30-17:30,文艺学及其他文学方向文学专场由浙江大学文学院邹广胜教授和朱首献副教授负责点评。中国人民大学的博士研究生曾思怡发言题目为《“为革命学文化”如何可能?——重读〈园丁之歌〉》,她指出,《园丁之歌》1970年代后期受批判与重评的命运,成为重新理解社会主义中国革命形势与群众政治的症候性文本。戏剧揭示出的劳动人民缺乏学文化意愿的问题,不止涉及知识分子认为的文化觉悟,还包含劳动人民对生产与学文化的关系、文化出路等问题的现实忧虑。以此为线索重读《园丁之歌》,分析“文化”内涵的变动及文化动员的策略,不仅有助于思考劳动人民的文化提高与革命实践的关系,也能够深化对“人民文化”、“文化翻身”等问题的理解。吉林大学博士研究生孟醒的发言题目为《试论教科书与当代文学经典化的关系》,二十世纪新文学写作与传播的历史进程,与20世纪中学语文教育的发展历程,二者相辅相成,既彼此协作,又都受到20世纪中国政治文化史的影响,呈现出复杂的面貌。“新文学选文的经典化问题”是在历时性研究之后,植根于历史经验提取出的理论命题,即新教育与新文学的互动,如何制造了文学经典,以及权威话语在其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语文教育如何既顺应又改造新文学传统,文学教育如何参与筛选、塑造文学经典,往往能够在语文教科书的新文学作品选文中折射出来。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硕士研究生张冰然的发言题目是《如何介入 怎样写实:呂正惠的当代文学批评——从〈小说与社会〉谈起 》,发言指出80 年代初期台湾的时代风潮及其对知识分子的圈层震动,让“在故乡失去 故乡”的吕正惠处于一种认知的矛盾挣扎中,使其因既厌恶外省权贵的反 动又震惊相熟友人的转向而落入狼狈。80 年代中期,以中国古典文学为研 究对象的吕正惠转而以卢卡奇的现实主义理论作为参照,试图回应其所面 对的台湾当代文坛困境,尝试思考文坛的可能出路;并且其批判话语背后 的文学期待也暗含着对祖国大陆的认同追踪。在这种介入与不介入的暧昧 实践中,吕正惠的当代文学批评在成为其个人的反抗外,也内蕴超出个人、台湾、东亚又恰恰是个人、台湾、东亚的意义。清华大学博士研究生董小双的发言题目是《当代英国移民文学的中国人物形象书写》,发言指出奈保尔和石黑一雄是当代英国移民作家中的典型代表,在移居英国之前,他们分别在印度文化和日本文化的熏陶下成长,复合文化背景下的独特经历,让他们能够用开阔和批判的视角去看待异质文化。研究当代英国移民作家笔下的中国形象书写,是站在东方文化、西方文化的中间地带,用独特的视角去审视移民作家和他们眼中的中国。她在研究中发现,在看似国际化的作品中,独立、客观、包容的创作视角依旧十分稀缺,中国人物形象在英国社会群体的文化定势上表现相似,在作家个体认识上则有所区别。浙江大学硕士研究生朱茗鹭的发言题目是《中国人的“别致”:论李健吾对<麦克白>的改编》,发言指出沦陷时期的上海剧坛改编剧盛行,李健吾改编自莎士比亚戏剧《麦克白》的古装剧《王德明》是其中的佳构。在“艺术幻象说”的指导下,李健吾运用中国化的改编策略,成功塑造了以王德明、独孤秀、李震、王熔为代表的人物形象,批判了中国人“别致”的国民性。李健吾对国民性的思考部分继承了“五四”以来的国民性批判传统,同时呈现出抗战胜利前夕和初期的知识分子试图变诸前辈的、重建道德规范的诉求。文艺学及其他方向文学专场汇报邹广胜教授、朱首献副教授点评 9月3日9:00-12:00的是华文文学专场,由暨南大学文学院白杨教授、浙江科技学院人文学院刘红英教授和浙江大学文学院金进研究员负责点评。北京大学博士研究生王睿妍的发言题目是《“我”/“他”之间:从“写真”意象看不同世代台湾作家的写作——以<玉兰花>、<风前尘埃>、<被写体の幸福>为例》,她在发言中谈到,作为日据时期殖民现代性的重要表征之一,“写真”这一意象在台湾作家的笔下经常具有或鲜明或隐微的重层内涵,为“写真”这一现代技艺赋予了超越视觉感官与艺术审美的意义增殖,尤其是拍摄双方透过照相机所构成的“我”/“他”之间的联系与分界,更隐喻着台湾与日本之间复杂纷乱的历史关联。她以日据时期台湾作家吕赫若的《玉兰花》、战后出生的第一代台湾作家施叔青的《风前尘埃》和80后在日台湾人作家温又柔的《被写体の幸福》这三部出自不同世代台湾作家之手的作品为中心,以其中的“写真”意象及其寓意为切入点,分析不同世代台湾作家的写作。南京大学硕士研究生奚炜轩就《旧体诗、遗民与遗落的共同体——吴浊流〈亚细亚的孤儿〉新论》发言,他指出,针对台湾地区作家吴浊流的长篇小说《亚细亚的孤儿》,学界往往聚焦于所谓的“孤儿意识”,而对小说中的历史认知方式考察不足。吴浊流旅居大陆期间的旧体诗写作与《亚细亚的孤儿》存在互文性关系,作家以中国古典诗学为认识装置,再现了殖民地知识者与祖国大陆的身心联结。同时,吴浊流调用中国历史上的遗民传统来命名“孤儿”,“遗民”与“孤儿”实为主体想象的一体两面。战时被复活的遗民话语虽与现代中国难言兼容,但也提供了主体自我超克的思想动能。而“孤儿”之前缀“亚细亚”则与20世纪上半叶的弱小民族议题相关,小说还内蕴了一份生成于弱小民族话语的革命共同体想象。浙江大学博士研究生赵芷萱的发言题目为《读刘以鬯〈对倒〉——“流动”张力下的连结》,她提到2000年出版的《对倒》,将1972年连载于《星岛晚报》副刊的长篇版本和1975年改写的短篇版本合为一本书。该小说除了可以持续感受到刘以鬯的时代省思和人文关切外,不少学者围绕“对倒”这一核心概念,以突破传统小说主题和创新写作手法两方面入手,聚焦于该小说无戏剧情节、双线并行发展、意识流书写等特点进行分析。一一读来,此类论述似乎已形成典型分析范式,在点明重点的同时,也忽略了一部分“典型”之外的思考向度。她希望能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对倒”的重要意义,以期找到新的诠释可能,更好地把握刘以鬯在小说主题和写作手法上的妙用。南京大学博士研究生赵薇的发言题目为《历史·宗教·传说——张草小说研究》,她向与会同学们介绍了祖籍广东南海、作为第三代马来西亚华侨张草及其代表作品,例如《云空行》《双城奇谭》以及“明日灭亡”三部曲(《天气爆炸》《地球觉醒》《末日涅槃》)和“庖人”三部曲(《庖人志》《蜀道难》《孛星志》)等。他的作品风格独特,善于从历史故事、神话传说中汲取灵感进行再创作。她在发言中欲从其作品所涉及的历史记忆、宗教文化和民间传说几个方面,对其作品奇幻风貌之下所展现出的文化心理进行探究,分析作为马来西亚华人作家的张草在作品中是如何处理族裔问题和身份认同问题的,并考察其在处理此类问题方面的优势及其对马华文学发展的启示。复旦大学的硕士研究生洪可恩的发言题目是《论黄锦树小说的身体政治性》,她通过追溯早期华人移民史中的身体苦力所隐含的身体政治脉络,聚焦于黄锦树中的身体政治性,关注其书写中的身体美学形构,探讨背后的身体政治指向。四川大学硕士研究生关泽琳的发言题目为《王德威的沈从文阐释与<哈佛新编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史观建构》,发言指出《哈佛新编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史观建构与王德威早先围绕沈从文展开的“抒情现代性”范式具有内在关联。通过对“抒情考古”“有情历史”等命题的重释,王德威将沈从文功能化为“抒情现代性”范式的意义枢纽。这种理论建构被王德威内化在其述史基础中,表现为情本位的史观、以文述史的写法、对感性媒介的强调、对抒情政治的关涉。结合“华语语系”与“势的诗学”,王德威还在更立体的时空视野与多元视角中对“抒情现代性”予以延伸。浙江大学硕士研究生朴努力从冷战文化的角度对20世纪六十年代韩华杂志《春秋》进行了深入研究,拓展了华文文学的研究空间,其研究极具文学史价值和意义。华文文学专场汇报白杨教授、刘红英教授点评金进研究员作大会总结 本次论坛就学科前沿问题展开了深入而有前瞻性的探讨与展望,学员们踊跃发言,认真学习。参会的80名学生分别来自新加坡国立大学、南洋理工大学、香港大学、马来亚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四川大学、山东大学、厦门大学、暨南大学等国内外知名高校,大家齐聚一堂,教学相长,畅谈学术,切磋思想,共襄盛举。 浙江大学文学院研究生暑期学校近六年来都由文学院海外华人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组织,采用的是学术论坛的形式。研究生中文学术论坛是浙江大学文学院响应建设一流学科的号召,积极参与中国文化自信建设,拓展中文学科学术视野,推动全球中文学术发展,提升文学院在全球中文研究领域形象的重要尝试。论坛为东西方大学研究生提供了一个跨学科、跨文化、跨语际的学术交流平台,研究生们既是参与者,也是讨论者,有利于培养青年学子的多元文化视野,加强海内外高校之间的交流合作。论坛长期合作方为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迄今为止已成功举办六届,后续将持续推出,浙江大学文学院将为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品牌学术活动而不懈努力。附中文论坛议程:(撰稿人:李扬帆、袁一丹、朴努力、赵芷萱、李一扬、朱钰婷、倪子惠、李知泳、曾宇昕、温衍晴)
    • 2023-09-25
      我院6个项目获批2023年度国家社科基金年度项目和青年项目
        日前,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公布了2023年度国家社科基金年度项目和青年项目立项名单,浙江大学共计37个项目获批立项,我院获批6项,包括一般项目4项和青年项目2项。朱大星:敦煌吐鲁番出土诸子文献综合研究本课题将通过对敦煌吐鲁番出土诸子文献典籍的横向研究与专题的纵向研究,探讨这些中古社会抄写的敦煌吐鲁番出土诸子文献写本的学术价值,揭示敦煌吐鲁番出土诸子文献与当时的社会文化、教育状况、中古宗教,以及敦煌吐鲁番地区与周边地区的文化交流之间的关系,为敦煌吐鲁番诸子学的纵深研究,为敦煌吐鲁番学中其他相关学科的研究以及诸子学史的研究提供参考。张广海:阿英佚文的搜集、整理与研究本课题将在考索发掘阿英佚文的基础上,对其文坛活动展开深入研究。主要目标是将散落于各处的阿英佚文充分勾稽出来,校勘整理为一部佚文集,并以此为基础,对阿英被学界忽视的若干方面,比如通俗文学活动、报刊编辑活动等展开深入研究,形成研究专著。将为学术界与文化界全面深入认识阿英,既提供基础的文献资料,也提供必要的学术参考,亦可为条件成熟时修订或重编《阿英全集》做基础性铺垫。彭利贞:汉语情态与体的同现限制研究本课题以“范畴相互限制”为基本思路,以“同现限制”为观察入口,依托大型语料库,以汉语及其方言为考察对象,充分调查和占有实际语料,对语料进行描写、统计、分析和归纳,全面而深入地考察汉语情态与体这两个句法范畴之间的相互限制关系。建立汉语情态与体范畴的相互语义解释系统,推进汉语情态、体范畴及其相互限制关系的研究,为情态范畴、体范畴研究及其相互限制关系理论的发展增加汉语元素。王诚:字词关系视角下的汉语复合词形成与演变研究本课题的研究以历史传承复合词为主要对象,拟围绕字形与音义之间的关系展开,上溯渊源,下探流变,从字词关系的视角考察汉语词汇双音化,分析汉字在复合词形成与演变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探讨异形复合词的来源和形成机制等。李周渊:10-13世纪汉文佛教大藏经的传承谱系本课题以宋刻藏经为研究对象,旨在从源头上厘清诸本藏经的关系。主要目标是梳理出宋刻本藏经的传承关系,突破学界对藏经三大系的宽泛认知;说明宋刻本藏经的修订状况,为学界准确利用佛经文献提供参考;解释宋刻本藏经的演变背景,为佛教史、社会史的发展提供新的例证。张弛:北宋中后期学校制度变革与文学研究本课题以北宋神、哲、徽宗三朝经由学校制度培养、选拔入仕的士大夫为研究对象,通过考察他们的学校经历,讨论北宋中后期学校制度建设对数代士大夫学术、仕宦、交游、创作乃至当时社会文化生态的深层影响。意在突破党争思路的局限,以学校制度为线索勾勒北宋中后期文学史发展脉络,既可回看庆历兴学的得失功过,又能为南宋学校与文学研究提供新思路,从而深化学界对宋代科举与文学关系的认识。祝贺老师们!
    • 2023-09-21
      金秋九月,暖心相伴——2023年第三季度生日会举行
      秋风送爽,天高云淡。9月20日中午,文学院的老师们欢聚在成均苑900室,共度初秋时节的集体生日会。 会场气氛温馨,精致的点心、美味的蛋糕、新鲜的水果、可爱的装饰,伴随着老师们欢快的笑声,浓浓温情洋溢其中。此次生日会由学院党委副书记、工会主席郑英蓓老师主持。李铭霞书记祝愿各位寿星老师们健康、快乐、美满,也预祝大家中秋国庆双节快乐!《生日祝福歌》响起,生日会拉开帷幕。李铭霞书记、冯国栋院长、真大成副院长依次为寿星老师们戴上生日帽,送上了精美的贺卡、礼物和真挚的生日祝福,老师们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寿星老师们一同切开蛋糕,许下了美好的心愿。  分享完美食后,在专业糕点团队的指导下,老师们开始亲手制作中秋月饼。  经过揉捏面团、添加馅料、脱出磨具等步骤后,一枚枚精美的月饼完美成型。老师们互相交流心得、展示成果,会场内充满了欢声笑语。  生日会在温馨的气氛中圆满结束。  再次祝各位老师生日快乐,所得皆所愿!
    • 2023-09-21
      党建引领|如何引导党员持续参与志愿服务?文学院党委打造​“学长有约”党员服务站
       
      • 每页 8 记录  总共 524 记录 
      • 第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 页码 17/66 跳转到 
    • 地址: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余杭塘路866号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成均苑4幢 联系电话:0571-88273103

    • 浙江大学文学院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21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寸草心科技 管理登录 您是第 1000 位访问者

    官方微信

    友情链接

    浙江大学 浙江大学社会科学研究院 研究生院 本科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