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历史学院
  • EN
  • 办公网
  • 首页
  • 院情总览
    学院简介 历史沿革 学院黄页 研究所简介 教工名录 学者介绍 学院宣传片
  • 党政管理
  • 人才培养
  • 组织人事
    师资队伍
  • 科学研究
  • 交流服务
    继续教育
  • 校友天地
  • 首页
  • 院情总览
    学院简介 历史沿革 学院黄页 研究所简介 教工名录 学者介绍 学院宣传片
  • 党政管理
  • 人才培养
  • 组织人事
    师资队伍
  • 科学研究
  • 交流服务
    继续教育
  • 校友天地
  • EN 办公网
首页  新闻动态

新闻动态

    • 2023-12-01
      为何说敦煌学已超出传统汉学范围?
       
    • 2023-12-01
      风和日暖 冬意融融 ——文学院2023年第四季度集体生日会举行
      11月28日中午,文学院教职工齐聚一堂,在成均苑4幢100室一同度过本年第四季度的集体生日会。学院工会布置了温馨的场地,准备了丰盛的午餐与精美的蛋糕。冬节已至,还为各位寿星送上了柿饼,寓意祝福各位事事如意,心想事成。回顾了以往几个季度多样的生日会主题后,今天的工会活动依然新意满满,特别邀请了高兴就好的品牌创始人王崇均,就“浅谈会议与手机摄影”的主题从单反摄影概念、会议实拍分析、合影拍摄细节以及手机摄影内容等方面展开阐释,介绍了许多实用的知识与技能。集体生日会正式开始,十月份、十一月份生日的老师分上台,由李铭霞老师和何诗海老师为各位寿星佩戴了生日帽,并分发生日礼物。最后,老师们一同切分了生日蛋糕,全体老师们共同享用了这份甜蜜。午后的阳光暖融,伴随着生日快乐歌,全场洋溢着欢快的气氛。生日会在老师们的欢声笑语中圆满结束。再次诚挚地祝愿各位老师生日快乐、岁岁平安!
    • 2023-11-25
      世界汉学名家演讲系列第65讲: 生命的河流从废墟流过:对谈张翎《归海》
      2024年11月23日,知名加拿大华人作家、编剧张翎作客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在蒙民伟楼138报告厅开展题为“生命的河流从废墟流过:谈《归海》”的演讲。浙江大学文学院海外华人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金进研究员,浙江传媒学院文学院院长朱文斌教授,温州大学人文学院院长孙良好教授,浙大宁波理工学院传媒与法学院任茹文教授与张翎女士展开对谈。张翎是浙江温州人,后赴加拿大留学并定居,开始文学创作,其代表作有《劳燕》《余震》《金山》等。她被北美评论家陈瑞琳誉为海外新移民作家“三驾马车”之一,小说曾获华语传媒年度小说家奖,华侨华人文学奖评委会大奖(两度),中国时报开卷好书奖,香港红楼梦世界华文长篇小说专家推荐奖等两岸三地文学奖项。根据小说《余震》改编的灾难片《唐山大地震》,获得包括亚太电影展最佳影片和中国电影百花奖最佳影片在内的多个奖项,小说被译成多国语言。 《归海》的题目来源与写作触发点金进开场介绍到不久前北京、上海、温州等地学者都在热谈《归海》,从女性生命力量的礼赞、人性幽微的叩问、战争后遗症的书写、跨文化语境与中式留白等角度都有精辟的见解。而他认为小说中的悲悯情怀让人动容心折,认为《归海》他更愿意命名为“悲海”,因为整部小说就是历史与历史中的人的纠缠,历史中人的悲伤故事。张翎则表示更愿意把《归海》看作是一部正剧。她坦言小说题目的命名是写作过程中让她觉得最难的地方,“往往是一部小说写完了,题目还没有定。”有的题目甚至是她在梦中得到灵感,记录下来的。《归海》是张翎人生中第一部英文小说,中文标题“归海”是从英文Where Waters Meet翻译而来,即为“水相遇的地方”。复数的waters有多条河流的意思,也有不同文化融汇之意,译为“归海”没有英文原版涵义丰富,只能窄化意义,选择其中一种。  张翎预计用十年时间完成“战争的孩子”三部曲,之所以选择写“孩子”而不是战争本身,是因为她想记录战争遗留的创伤,这与她做听力康复师时遇到各种战争难民和退伍军人,目睹各种战争所带来创伤痕迹的经历有关张翎认为,女性在战争书写中通常是缺席的,事实上她们在战争中承受了许多独属于女性的耻辱,这不单是战争本身带来的,更是之后世俗偏见带来的,张翎想写的正是战争中不被人关注的边缘人群的疼痛,以及她们的耻辱。“战争的孩子”第一部是2017年出版的《劳燕》,第二部就是最新出版的《归海》,在这十年计划中,她花了六年时间完成了前两部,剩下一部也有信心能在计划时间内完成。张翎:“水是我这部小说里刻意要表现的东西”无论是《阵痛》、《劳燕》还是《归海》,小说主人公无一例外都是女性,这些女性千疮百孔,受到很多伤害的同时又极具韧性,坚忍地活下来了。万流归宗,人的生命最终都有一个归宿,其象征的意义都是一样。朱文斌指出,为什么最后“归海”?因为海的成分是水,而水是没有皮肤的,水是坚忍的、无坚不摧的,正像如水的女人。张翎说,水是世界上最有生命力,最强悍,最顺应环境的。只要进入河床就立刻顺应,只要有一条缝就能渗透进去,在乱世中活下来。这是女性对抗逆境的一种方式,不同于男性洪亮的、爆发式的抵抗,女性对抗命运的时候更多呈现一种水的状态。孙良好也指出,如水的女人坚韧地活着,小说中的主要人物都是向死而生。张翎回应道:“乱世中只有一种人是不可以死的,那就是母亲。母亲承担养育儿女的责任,靠的就是水一样的力量。水是《归海》里刻意要表现的东西:女人沉静地应对各种生活的巨变,男人不能承受的事情,女人以水的姿势承受下来了。”任茹文在交流中提出,我们需要深刻的头脑反观我们的历史,就像小说中的女主人公在寻找母亲身世的过程中也发现一个全新的自我。朱文斌则认为关于女主人公晚年得了阿尔兹海默症(老年痴呆症)的问题,认为遗忘是否是张翎赋予女主人公身上的东西,因为遗忘她才能解脱。张翎认为这两点非常重要,也是她没有意识到的,确实这是一个非常重大的问题。因为潜意识的遗忘,但不能忘却,这种忘却而不得是非常有意思的文学命题。《归海》是张翎的第十部长篇小说,是继《劳燕》之后创作的“战争的孩子”三部曲中的第二部作品。这次讲座共有200位浙大学子参与,后半节的学生问答环节也是精彩备至,同学们向张翎讨教文学创作的经验与心得,收获颇丰。本次活动是浙江大学文学院海外华人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主办的世界汉学名家演讲第六十五讲。接下来,浙江大学文学院还将继续推动海外名家进校园,深化打造浙江大学世界汉学名家演讲系列品牌,深入探讨海外华人文学在当下的深刻内涵与意义。
    • 2023-11-24
      丁放教授“《删补唐诗选脉笺释会通评林》与明代唐诗学”讲座
      2023年11月16日晚,江苏师范大学特聘教授、安徽大学文学院教授丁放先生应浙江大学文学院数字人文研究中心邀请于成均院4幢1003室作了“智慧古籍平台”系列讲座第二十九讲——“《删补唐诗选脉笺释会通评林》与明代唐诗学”的专题讲座。讲座由胡可先教授主持,浙江大学文学院特聘副研究员杨琼老师及十几位同学到场聆听。在讲座的开头,丁老师指出,明代是唐诗学的繁荣时期,但明代唐诗选本的煌煌巨著《删补唐诗选脉笺释会通评林》却几乎无人问津,并针对此种现象提出了三点原因,即流传不广、字迹不清和卷帙浩繁。在此基础上,丁老师分五个部分对《删补唐诗选脉笺释会通评林》的基本情况进行了介绍。第一部分围绕着《删补唐诗选脉笺释会通评林》的编者周珽展开。丁老师分别从家世、师承、交游三个方面说明了周珽的基本情况及与《删补唐诗选脉笺释会通评林》的密切关系。首先是周珽的家世。据清人周广业说,周珽的祖上由汝南迁至海宁,本是汉朝开国名臣周勃的后裔,其先祖周敦颐为北宋理学名臣,周宣则是宋末以身殉国的忠臣,周珽为名门之后。而《删补唐诗选脉笺释会通评林》,也正是周珽花费二十年时间,在周敬残稿的基础上编成的,这一巨著,完成了周敬未竟之业。其次,丁老师借陈仁锡之《序》指出了周珽的学术渊源,说明了其师承屠隆,并受到前后七子至末五子的影响。最后,丁老师介绍了周珽的交游,指出周珽的朋友圈可考的主要是萍社诸人,多为忠君爱国的志士或知名学者。第二部分围绕着的《选脉》的体例与版本展开。体例方面,丁老师先从周敬所作《唐诗选脉》着手,指出周敬的创见在于以“诗脉”论诗,并将两书进行比对,从以下四个方面列举了周珽《删补唐诗选脉笺释会通评林》对周敬《唐诗选脉》的整理:在原书的基础上进行删、补,主要是更换或增加诗篇;增加了大量的注释;为所选诗作释其大意;增加诸家评论。版本方面,丁老师亦从周敬《唐诗选脉》的版本入手,进一步对《删补唐诗选脉笺释会通评林》的版本进行了考证分析,指出除崇祯本外,还应有清代重刻本。第三部分围绕着《删补唐诗选脉笺释会通评林》对历代唐诗选本的继承和发展展开。丁老师首先介绍了唐诗选本在各代的不断发展和几种类型,认为到周珽《选脉》始集其大成,并针对《四库全书总目》认为《选脉》主要受到《唐诗正声》和《唐诗选》影响的说法提出了质疑。丁老师指出,周珽《选脉》在很大程度上能取唐、宋至明代诸家唐诗选本之长而去其所短,兼收并蓄,取精用弘,加以几代人的努力,特别是周珽二十年的辛勤工作,终于成就了一部集历代唐诗选本之大成的巨著,具有总结性意义,是明代以来唐诗学繁荣盛况的最直接的表现。第四部分围绕着《删补唐诗选脉笺释会通评林》评语的学术价值展开。丁老师分别从序跋、总评、眉批、训等角度对《选脉》的评语进行了详细介绍,分别指出其意义所在,并举例了部分引用《选脉》评语的书目,进一步分析了《选脉》的学术价值。第五部分围绕着《删补唐诗选脉笺释会通评林》的学术价值展开。丁老师指出,《选脉》的眉批具有很高的文献价值与诗学意义,是此书最具学术价值和开发意义的部分。其次是选诗歌,《选脉》选诗多录异文,对考证唐诗异文有重要价值。再次是注释,此书不仅广泛继承了前人原有的唐诗注释,对小家作品周珽也有自己作注,内容丰富,值得深入研究。最后,丁老师针对四库馆臣评此书“贪多务博,冗杂特甚,疏舛亦多”的观点提出质疑,认为《选脉》确实存在个别考证史实不够准确或引用失误之处,但数量并不多,绝大多数材料和观点都是较为可靠的,不宜因其卷帙浩繁,就指责作者“贪多务博”。胡可先教授作最后总结。胡老师对本次的讲座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讲座为青年研究学者的专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范例。胡老师指出,体例和版本是专书研究的两大根基,但仅仅做到这两点却远远不够够的,专书的价值体现也是重要的一环。以丁放教授整理《选脉》时的体会为例,胡老师进一步强调系统全面地对专书进行研究的重要性,并对青年学者表达了殷切期望。
    • 2023-11-23
      第三届语言库藏类型学工作坊成功举办
      2023年11月17日至19日,第三届语言库藏类型学工作坊会议在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召开。本次工作坊由浙江大学文学院主办、深圳大学人文学院协办,旨在继承和推动语言库藏类型学研究,为类型学领域的研究与开拓提供学术交流平台。本次议题主要包括:库藏类型学理论概念在句法、词汇、语义等领域的应用;库藏类型学视角下的共时、历时语言比较;库藏类型学的理论思考;等等。共有60余位专家学者向本次工作坊提交了稿件,并在为期三天的讨论中贡献了精彩深刻的发言。浙江大学文学院多名研究生参加了此次会议。11月18日上午,工作坊开幕式在成均苑4幢(文学院大楼)100会议厅隆重举行。我院王云路教授、汪维辉教授、庄初升教授、李旭平教授与陈玉洁副教授出席仪式。开幕式由李旭平教授主持,王云路教授、深圳大学人文学院刘丹青教授分别致欢迎辞。王云路教授对与会嘉宾的到场表示了热烈欢迎与诚挚感谢,她充分肯定了库藏类型学理论的重要价值,希望本次工作坊能够推动相关领域理论方法的深入探讨。刘丹青教授对浙江大学文学院及工作人员的筹备工作表示感谢,也向踊跃参加工作坊的同行学者致以谢意,他概括了库藏类型学的发展历史和理论特性,希望库藏类型学能够带着中国印记走向世界理论语言学界。开幕式结束后,主会场100会议厅进行了第一场大会报告。刘丹青教授作了题为“语言库藏类型学的(当前)概念系统——兼及ChatGPT的库藏类型学思考”的报告,系统地梳理、解释了语言库藏类型学的核心概念,并结合大语言模型ChatGPT对传统语言研究提出的挑战,指出了库藏类型学理论的优势在于超越了对自然语言形义关系的简单化认知,因而能够帮助理论语言学研究重回人工智能的阵地。报告材料丰富、观点独到,引起与会者热烈反响。本场报告中,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的麦耘教授与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所的黄成龙教授也分别就“广州话的单音节性”和“藏缅语的互动及其相关标记”进行了报告,从语音、句法等角度阐释了汉语以及相关语言和方言的库藏类型学特征。上午的第二场报告由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的宗守云教授主持,北京语言大学的崔健教授、朴贞姬教授就“语言中的‘分合’现象”进行报告;中央民族大学的胡素华教授就“彝语名词和动词间的转化——兼与古汉语比较”进行报告;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的王珏教授进行了题为“语气词的三个系统及其内在关联性”的报告。18日下午,主会场中继续进行了本次工作坊的第三和第四场大会报告。第三场大会报告由胡素华教授主持,上海师范大学的王双成教授以“西宁方言的话题结构与宾动结构”为题进行报告;中山大学的龙海平教授以“汉语及相关语言系词——形容词同形现象的语法化和接触类型研究”为题进行报告;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的唐正大研究员以“言外之外的‘啊’——语气词库藏与言语行为”为题进行报告;莆田学院、华侨大学的侯国金教授以“也论沈氏‘名动包含说’:词汇—构式语用学视角”为题进行报告;西南大学的成军教授以“音系-形态库藏对交际效率的影响——汉英对比”为题进行报告。第四场大会报告由龙海平教授主持,上海师范大学的宗守云教授、赵慧媛以“张家口方言‘认识-示证’情态词‘想’及其情态化历程”为题进行报告;浙江大学文学院的李旭平教授、浙江大学国际教育学院的吴剑助理研究员以“吴语的进行体标记”为题进行报告;深圳大学人文学院的宫钦第副教授以“从儿化看胶东方言日母的演变”为题进行报告;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语言研究所的夏俐萍研究员以“语义分化与语音裂变——以‘还”为例’为题进行报告;深圳大学的吴芳老师以“揭阳闽南方言句首发语词的库藏类型”为题进行报告;复旦大学的盛益民教授以“从库藏类型学看冠词的认定”为题进行报告。11月19日上午,文学院100会议厅、107会议室中同时进行了分会场报告。来自复旦大学、湖南师范大学、天津师范大学、浙江大学、云南师范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深圳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江西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常州大学、菏泽学院、嘉兴学院、浙江外国语学院、南开大学等高校与科研机构的70余位师生学者围绕着库藏类型学的理论与研究进行了分享交流。 19日下午,主会场100会议厅中继续进行本次工作坊的最后两场大会报告,分别由浙江大学的庄初升教授、上海师范大学的王双成教授主持。香港城市大学翻译及语言学系的李彬副教授等作了题为“基于嗓音起始时间的跨语言语音感知研究”的报告;湖南师范大学的丁加勇教授作了题为“连类复数的源和流:以助词‘等’为例”的报告;浙江大学的陈玉洁副教授作了题为“汉语量词的语义凸显与义项非独立性”的报告;社科院语言所的周晨磊副研究员、夏俐萍研究员作了题为“论语义的寄生、多重寄生和去寄生”的报告;深圳大学英语系的高华副教授等作了题为“汉语口语中的三叠连构式——以回应语‘对对对’为例”的报告;常熟理工学院中文系的柳俊老师作了题为“库藏类型学对于语言纵横关系研究的意义——以藏缅语施受语标库藏为例”的报告;浙江大学汉语史研究中心的庄初升教授等作了题为“闽北方言‘弱化声母’及‘第九调’的来源新探”的报告;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的胡方研究员作了题为“北方汉语的阿尔泰化与语音库藏的演变:宏观视野与微观证据”的报告;最后,由浙江大学的汪维辉教授作了题为“汉字与汉语关系二题”的报告。报告结束后,在场嘉宾就语言库藏类型学相关学术问题展开了自由探讨。人类语言能力发展、汉字演变规律、汉字与汉语的关系等话题引发了学者们的热烈讨论。临近闭幕,与会代表对本次工作坊的学术价值和组织服务给予高度评价,肯定了活跃的学术氛围和周到的会务服务使师生们在此行中实现了充分交流。工作坊中形成的研究理念与工作共识,将在今后持续推动语言库藏类型学以及相关学科的发展。撰稿:徐君颐摄影:屈美辰 邓舒文
    • 2023-11-07
      国家图书馆立法和决策服务部田贺龙副主任一行来我院考察调研
      2023年11月3日上午,国家图书馆立法和决策服务部田贺龙副主任、部级领导干部历史文化讲座组孙阔组长、张可助理馆员来我院调研。文学院院长冯国栋、党委书记李铭霞,文艺学研究所朱首献老师、综合办主任王国英参加了本次座谈。冯国栋院长对来访嘉宾表示热烈欢迎,就文学院的学科设置、优势专业等展开说明,重点介绍了文学院的师资情况及下设特色研究机构,并针对我院教师的研究方向及近年研究成果作了详细阐述。田贺龙副主任介绍了国家图书馆立法和决策服务部的基本职能,并指出调研目的是为服务于部级领导干部历史文化讲座。此讲座主要由中央和国家机关工委、文化和旅游部、中国社会科学院联合主办,国家图书馆承办,目前已成为部级领导干部业余学习的重要阵地。双方就文学院开设学术讲座、国家精品课程等方面,以及文学文化讲座的具体要求、选题方向等展开交流探讨。田贺龙副主任表示,浙大文学院在文学研究领域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和悠久的学术传承,此行进一步拓宽了文学类讲座选题思路,文学院学养深厚、授课生动的专家学者也丰富了专家资源。此次座谈增进了我院与国家图书馆的情谊,双方表示将保持联络,进一步交流,为日后合作及人才输送打下坚实基础。
    • 2023-11-07
      讲座纪要丨王宁:语义与语境
      2023年11月3日上午9:30,“浙大东方论坛”第252讲“语义与语境”在紫金港校区成均苑4幢100报告厅开讲。此次讲座由浙江大学社会科学研究院、浙江大学图书馆共同主办,浙江大学文学院承办,特邀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王宁先生主讲。王宁教授长期从事传统语言文字学的研究,是章黄学派重要的继承人,她鲜明地提出且数十年坚守“走适应汉字汉语特点的自主创新之路”的学术理念。讲座由浙江大学古籍研究所王云路教授主持,包括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王立军教授、浙江大学文学院汪维辉教授和庄初升教授在内的校内外两百五十余位师生参加,会场济济一堂,座无虚席。王宁先生首先介绍了汉语作为词根语语义丰厚、语法形式不明显的特点,由此指出语义对双音合成与句子组成的重要作用,引入语义与语境问题。她指出,西方系统功能语言学提出了语言的概念、人际、组篇三大元功能,将语言分析的单位扩大到了语篇层面,由交际效果出发建构了语境理论,中国传统语言学中的训诂学在与汉语语义学对接时同样要面对语义与语境问题,二者的不同在于训诂学研究关注的是语义的解释。具体而言,训诂学主要解决古代经典书面语的语义问题,针对的是语境中的意义,这种意义同时具备社会的确定性、文化的特异性和个人的经验性,阐释这种确定性的可能性是相对的,而语境的全面开启是实现阐释可能性的必要条件。随后,王宁先生结合生动的语例分析详细讲解了语境的定义与作用。她指出,在训诂学里,语境是某个语言单位(词、句、段)所存在的话语环境和相关情境。语用的话语环境,包括现实的(存在语境)和历史的(传承语境);在书面语里,所谓相关情境,也是指从文本中搜索到或考据出的情境。在训诂学的材料(释义、纂集、考据)里,可以确定语境对语义的解释具有择定、注入、释放三种作用:择定作用是指言内语境可以激活相关词语中不同的内涵;释放作用指语境能够将词根中包括在概括意义里的具体内涵释放出来;注入作用则是指语境可以把话语的内在经验注入词句中,完成言外之意的表达。从语境的概念又可以引出语义内涵、话语体系两个语义学概念:语义内涵是指语句在语言环境里具有概括性的词义与句义,同时也表现出语境为之注入的具体内容;而话语体系则是一种出于语义系统研究的最大语境,属于操作概念。这样一来,解决语境问题时就有了术语可用。接着,王宁先生指出,语言的传承是十分明显的,尽管词语本身不具备意识形态,但有一部分语词经由中华民族上、中、下三层文化的传承保留了下来,储存于历代文本之中,这部分词语已经附带了传承语境。她选取唐诗诗句为例来阐述传承语境对语义理解的作用,分析了唐诗离别母题中离草、浮云等景物物象和“饮饯”“梦魂”“赠言”等事象构成的传承语境;又结合各个时代的相关用例,应用语境分析的方法揭示了孟浩然的诗句“八月湖水平”中“湖水平”的语义内涵。这一系列分析向我们展示了关联语义和语境二者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在阅读层面,通过搜求语境所挖掘出的语义内涵越丰富,对文本意涵的读解就越准确、越深刻;在研究层面,从语境中提取话语的具体义值是可实现的,无论是显性还是隐性的语义内涵都能够经过考察和论证来确定。最后,王宁先生提出,语境是训诂学理论与应用的交汇点,训诂学解释字词之义,最后一定要回归语境、回到语词所建构起来的大整体中。其中,“传承语境”这一语境类别需要树立起来,它不仅对我们理解文意、读懂作品有所帮助,更与汉语及中华文化精华的传承发展息息相关。同时,汉语的研究不能只按照结构主义的思路进行,而应该重视汉语自身的文化内涵,回归到语义上,语义研究是汉语语言学研究本应有的出口,切合汉语自身特点的语言研究才能发挥更好的功用。讲座高屋建瓴,内容丰富,逻辑缜密,令在座师生深受启发,获益良多,并且感到意犹未尽。在互动交流环节中,现场师生踊跃提问。王宁先生就义素分析法、语义场与语境研究的关系,如何看待跨语言研究中“高语境语言”“低语境语言”等问题给予了精彩的回答,并且勉励同学们通过读书开阔视野,而不仅仅局限在自己的专业领域。讲座在长久热烈的掌声中圆满落下帷幕。讲座结束后,现场数十位听众带着王先生的著作排起长队,请先生签名留念。撰稿:陆海燕 刘禹同摄影:苏开颜 杨凯琳
    • 2023-11-06
      宋学大讲堂第8讲“数字人文对宋史研究的贡献——以中国历代人物传记资料库(CBDB)为例”顺利举办
       
      • 每页 8 记录  总共 524 记录 
      • 第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 页码 16/66 跳转到 
    • 地址: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余杭塘路866号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成均苑4幢 联系电话:0571-88273103

    • 浙江大学文学院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21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寸草心科技 管理登录 您是第 1000 位访问者

    官方微信

    友情链接

    浙江大学 浙江大学社会科学研究院 研究生院 本科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