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届语言库藏类型学工作坊成功举办

  • 2023-11-23

  • 作者:

  • 浏览次数:266


20231117日至19日,第三届语言库藏类型学工作坊会议在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召开。本次工作坊由浙江大学文学院主办、深圳大学人文学院协办,旨在继承和推动语言库藏类型学研究,为类型学领域的研究与开拓提供学术交流平台。本次议题主要包括:库藏类型学理论概念在句法、词汇、语义等领域的应用;库藏类型学视角下的共时、历时语言比较;库藏类型学的理论思考;等等。共有60余位专家学者向本次工作坊提交了稿件,并在为期三天的讨论中贡献了精彩深刻的发言。浙江大学文学院多名研究生参加了此次会议。

1118日上午,工作坊开幕式在成均苑4幢(文学院大楼)100会议厅隆重举行。我院王云路教授、汪维辉教授、庄初升教授、李旭平教授与陈玉洁副教授出席仪式。开幕式由李旭平教授主持,王云路教授、深圳大学人文学院刘丹青教授分别致欢迎辞。王云路教授对与会嘉宾的到场表示了热烈欢迎与诚挚感谢,她充分肯定了库藏类型学理论的重要价值,希望本次工作坊能够推动相关领域理论方法的深入探讨。刘丹青教授对浙江大学文学院及工作人员的筹备工作表示感谢,也向踊跃参加工作坊的同行学者致以谢意,他概括了库藏类型学的发展历史和理论特性,希望库藏类型学能够带着中国印记走向世界理论语言学界。

开幕式结束后,主会场100会议厅进行了第一场大会报告。刘丹青教授作了题为“语言库藏类型学的(当前)概念系统——兼及ChatGPT的库藏类型学思考”的报告,系统地梳理、解释了语言库藏类型学的核心概念,并结合大语言模型ChatGPT对传统语言研究提出的挑战,指出了库藏类型学理论的优势在于超越了对自然语言形义关系的简单化认知,因而能够帮助理论语言学研究重回人工智能的阵地。报告材料丰富、观点独到,引起与会者热烈反响。本场报告中,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的麦耘教授与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所的黄成龙教授也分别就“广州话的单音节性”和“藏缅语的互动及其相关标记”进行了报告,从语音、句法等角度阐释了汉语以及相关语言和方言的库藏类型学特征。上午的第二场报告由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的宗守云教授主持,北京语言大学的崔健教授、朴贞姬教授就“语言中的‘分合’现象”进行报告;中央民族大学的胡素华教授就“彝语名词和动词间的转化——兼与古汉语比较”进行报告;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的王珏教授进行了题为“语气词的三个系统及其内在关联性”的报告。

18日下午,主会场中继续进行了本次工作坊的第三和第四场大会报告。第三场大会报告由胡素华教授主持,上海师范大学的王双成教授以“西宁方言的话题结构与宾动结构”为题进行报告;中山大学的龙海平教授以“汉语及相关语言系词——形容词同形现象的语法化和接触类型研究”为题进行报告;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的唐正大研究员以“言外之外的‘啊’——语气词库藏与言语行为”为题进行报告;莆田学院、华侨大学的侯国金教授以“也论沈氏‘名动包含说’:词汇—构式语用学视角”为题进行报告;西南大学的成军教授以“音系-形态库藏对交际效率的影响——汉英对比”为题进行报告。第四场大会报告由龙海平教授主持,上海师范大学的宗守云教授、赵慧媛以“张家口方言‘认识-示证’情态词‘想’及其情态化历程”为题进行报告;浙江大学文学院的李旭平教授、浙江大学国际教育学院的吴剑助理研究员以“吴语的进行体标记”为题进行报告;深圳大学人文学院的宫钦第副教授以“从儿化看胶东方言日母的演变”为题进行报告;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语言研究所的夏俐萍研究员以“语义分化与语音裂变——以‘还”为例’为题进行报告;深圳大学的吴芳老师以“揭阳闽南方言句首发语词的库藏类型”为题进行报告;复旦大学的盛益民教授以“从库藏类型学看冠词的认定”为题进行报告。

1119日上午,文学院100会议厅、107会议室中同时进行了分会场报告。来自复旦大学、湖南师范大学、天津师范大学、浙江大学、云南师范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深圳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江西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常州大学、菏泽学院、嘉兴学院、浙江外国语学院、南开大学等高校与科研机构的70余位师生学者围绕着库藏类型学的理论与研究进行了分享交流。

 19日下午,主会场100会议厅中继续进行本次工作坊的最后两场大会报告,分别由浙江大学的庄初升教授、上海师范大学的王双成教授主持。香港城市大学翻译及语言学系的李彬副教授等作了题为“基于嗓音起始时间的跨语言语音感知研究”的报告;湖南师范大学的丁加勇教授作了题为“连类复数的源和流:以助词‘等’为例”的报告;浙江大学的陈玉洁副教授作了题为“汉语量词的语义凸显与义项非独立性”的报告;社科院语言所的周晨磊副研究员、夏俐萍研究员作了题为“论语义的寄生、多重寄生和去寄生”的报告;深圳大学英语系的高华副教授等作了题为“汉语口语中的三叠连构式——以回应语‘对对对’为例”的报告;常熟理工学院中文系的柳俊老师作了题为“库藏类型学对于语言纵横关系研究的意义——以藏缅语施受语标库藏为例”的报告;浙江大学汉语史研究中心的庄初升教授等作了题为“闽北方言‘弱化声母’及‘第九调’的来源新探”的报告;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的胡方研究员作了题为“北方汉语的阿尔泰化与语音库藏的演变:宏观视野与微观证据”的报告;最后,由浙江大学的汪维辉教授作了题为“汉字与汉语关系二题”的报告。

报告结束后,在场嘉宾就语言库藏类型学相关学术问题展开了自由探讨。人类语言能力发展、汉字演变规律、汉字与汉语的关系等话题引发了学者们的热烈讨论。临近闭幕,与会代表对本次工作坊的学术价值和组织服务给予高度评价,肯定了活跃的学术氛围和周到的会务服务使师生们在此行中实现了充分交流。工作坊中形成的研究理念与工作共识,将在今后持续推动语言库藏类型学以及相关学科的发展。


撰稿:徐君颐

摄影:屈美辰 邓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