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放教授“《删补唐诗选脉笺释会通评林》与明代唐诗学”讲座

  • 2023-11-24

  • 作者:柳畅

  • 浏览次数:322


20231116日晚,江苏师范大学特聘教授、安徽大学文学院教授丁放先生应浙江大学文学院数字人文研究中心邀请于成均院41003室作了“智慧古籍平台”系列讲座第二十九讲——“《删补唐诗选脉笺释会通评林》与明代唐诗学”的专题讲座。讲座由胡可先教授主持,浙江大学文学院特聘副研究员杨琼老师及十几位同学到场聆听。



在讲座的开头,丁老师指出,明代是唐诗学的繁荣时期,但明代唐诗选本的煌煌巨著《删补唐诗选脉笺释会通评林》却几乎无人问津,并针对此种现象提出了三点原因,即流传不广、字迹不清和卷帙浩繁。在此基础上,丁老师分五个部分对《删补唐诗选脉笺释会通评林》的基本情况进行了介绍。



第一部分围绕着《删补唐诗选脉笺释会通评林》的编者周展开。丁老师分别从家世、师承、交游三个方面说明了周的基本情况及与《删补唐诗选脉笺释会通评林》的密切关系。首先是的家世。据清人周广业说,周的祖上由汝南迁至海宁,本是汉朝开国名臣周勃的后裔,其先祖周敦颐为北宋理学名臣,周宣则是宋末以身殉国的忠臣,周为名门之后。而《删补唐诗选脉笺释会通评林》,也正是花费二十年时间,在周敬残稿的基础上编成的,这一巨著,完成了周敬未竟之业。其次,丁老师借陈仁锡之《序》指出了周的学术渊源,说明了其师承屠隆,并受到前后七子至末五子的影响。最后,丁老师介绍了周的交游,指出周的朋友圈可考的主要是萍社诸人,多为忠君爱国的志士或知名学者。



第二部分围绕着的《选脉》的体例与版本展开。体例方面,丁老师先从周敬所作《唐诗选脉》着手,指出周敬的创见在于以“诗脉”论诗,并将两书进行比对,从以下四个方面列举了周《删补唐诗选脉笺释会通评林》对周敬《唐诗选脉》的整理:在原书的基础上进行删、补,主要是更换或增加诗篇;增加了大量的注释;为所选诗作释其大意;增加诸家评论。版本方面,丁老师亦从周敬《唐诗选脉》的版本入手,进一步对《删补唐诗选脉笺释会通评林》的版本进行了考证分析,指出除崇祯本外,还应有清代重刻本。

第三部分围绕着《删补唐诗选脉笺释会通评林》对历代唐诗选本的继承和发展展开。丁老师首先介绍了唐诗选本在各代的不断发展和几种类型,认为到周《选脉》始集其大成,并针对《四库全书总目》认为《选脉》主要受到《唐诗正声》和《唐诗选》影响的说法提出了质疑。丁老师指出,周《选脉》在很大程度上能取唐、宋至明代诸家唐诗选本之长而去其所短,兼收并蓄,取精用弘,加以几代人的努力,特别是周二十年的辛勤工作,终于成就了一部集历代唐诗选本之大成的巨著,具有总结性意义,是明代以来唐诗学繁荣盛况的最直接的表现。



第四部分围绕着《删补唐诗选脉笺释会通评林》评语的学术价值展开。丁老师分别从序跋、总评、眉批、训等角度对《选脉》的评语进行了详细介绍,分别指出其意义所在,并举例了部分引用《选脉》评语的书目,进一步分析了《选脉》的学术价值。

第五部分围绕着《删补唐诗选脉笺释会通评林》的学术价值展开。丁老师指出,《选脉》的眉批具有很高的文献价值与诗学意义,是此书最具学术价值和开发意义的部分。其次是选诗歌,《选脉》选诗多录异文,对考证唐诗异文有重要价值。再次是注释,此书不仅广泛继承了前人原有的唐诗注释,对小家作品周也有自己作注,内容丰富,值得深入研究。

最后,丁老师针对四库馆臣评此书“贪多务博,冗杂特甚,疏舛亦多”的观点提出质疑,认为《选脉》确实存在个别考证史实不够准确或引用失误之处,但数量并不多,绝大多数材料和观点都是较为可靠的,不宜因其卷帙浩繁,就指责作者“贪多务博”。

胡可先教授作最后总结。胡老师对本次的讲座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讲座为青年研究学者的专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范例。胡老师指出,体例和版本是专书研究的两大根基,但仅仅做到这两点却远远不够够的,专书的价值体现也是重要的一环。以丁放教授整理《选脉》时的体会为例,胡老师进一步强调系统全面地对专书进行研究的重要性,并对青年学者表达了殷切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