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历史学院
  • EN
  • 办公网
  • 首页
  • 院情总览
    学院简介 历史沿革 学院黄页 研究所简介 教工名录 学者介绍 学院宣传片
  • 党政管理
  • 人才培养
  • 组织人事
    师资队伍
  • 科学研究
  • 交流服务
    继续教育
  • 校友天地
  • 首页
  • 院情总览
    学院简介 历史沿革 学院黄页 研究所简介 教工名录 学者介绍 学院宣传片
  • 党政管理
  • 人才培养
  • 组织人事
    师资队伍
  • 科学研究
  • 交流服务
    继续教育
  • 校友天地
  • EN 办公网
首页  新闻动态

新闻动态

  • 2024-11-11
    中文文学经典化与中华文化传播:2024 浙江大学-哈佛大学世界汉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圆满举行
    2024年11月1日至3日,由浙江大学文学院主办,浙江大学亚洲文明研究院和浙江大学文学院海外华人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承办的“中文文学经典化与中华文化传播:2024浙江大学-哈佛大学世界汉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浙江大学校友楼紫金港厅如期举行,大会取得圆满成功。本次大会得到美国、日本、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和中国香港等各国和地区著名学者的响应,也受到浙江大学世界顶尖大学学科合作计划、浙江大学重要国家和区域研究专项、浙江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国际学术会议等项目的大力资助。大会总议题是“中文文学经典化与中华文化传播”,下设“中国现代文学经典化”“华文文学经典化”两个分议题。会议收入论文49篇,举行主题发言23场,主旨发言26场,评论8场。来自浙江大学、哈佛大学、早稻田大学、韩国外国语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山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山东大学、厦门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湖南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苏州大学、暨南大学、华南师范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中国传媒大学、郑州大学、河南大学、广西民族大学、福建师范大学、福建社会科学院、上海师范大学、华侨大学、新加坡社科大学、马来西亚拉曼大学、浙江师范大学、杭州师范大学、浙江传媒学院等80余位海内外高校的著名专家、学者参与此次学术盛会。学者合影本次会议由浙江大学文学院海外华人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金进研究员与哈佛大学东亚系、哈佛大学亚洲研究中心主任、燕京学社社长James Robson教授共同倡议,延续四届工作坊的合作传统,以自觉坚定的学术担当和严肃认真工作态度,以共同关注的学术话题,团结海内外顶尖学者,促进世界汉学研究发展。会议围绕金进研究员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华文文学经典化与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研究”(23&ZD301)这一课题,旨在探讨中文文学经典化的历史演变、文化价值及其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路径,关注中国现代文学、华文文学两个重要维度,探究两个维度与世界汉学的对话互动,厘清两个维度与世界汉学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所提供的文化支撑和理论基础。此外,会议试图促进不同文化背景的学者之间的对话,增进相互理解和尊重,推动跨学科和跨文化的合作,为中文文学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方法。最终,会议致力于服务社会发展,特别是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背景下,探讨如何通过文化传播促进全球和平与发展,为全球人文学科的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11月2日上午会见现场11月2日上午8时10分,浙江大学副校长周江洪教授会见了参加本次会议的部分重要嘉宾,周江洪副校长为各位资深学者介绍了浙江大学文科的发展情况,感谢各位学者在过去的岁月里对浙江大学文科的支持,也期待在座的各位嘉宾继续支持浙江大学的发展,为浙江大学的发展传经送宝。浙江大学亚洲文明研究院执行院长黄华新教授、浙江大学文学院党委书记李铭霞和浙江大学文学院海外华人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金进研究员参加会面。周江洪副校长会见部分重要嘉宾11月2日上午开幕式11月2日上午8时30分,大会开幕式正式开始,由浙江大学文学院党委书记李铭霞主持,浙江大学副校长周江洪教授、哈佛大学亚洲研究中心主任、燕京学社社长罗柏松(James Robson)教授、浙江大学亚洲文明研究院执行院长黄华新教授先后致辞。周江洪副校长热烈欢迎各位嘉宾来到浙江大学,并借此机会强调,今年标志着浙江大学走过了127年的辉煌历程,而本次国际学术研讨会无疑是我校人文学科领域的一项高水准盛事。他期待主办方与参会学者们能在此次盛会中获得丰硕成果,并表达了自己的两点期望:首先,他期望与会的国内外同仁能够利用此次大会为契机,进一步拓宽并深化中文文学经典与世界文学、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的交流互鉴,以此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其次,周校长鼓励在座的学者们展现出多元化的学术风采,为促进不同文明间的深入交流与相互借鉴,以及推动中华文化的传播与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罗柏松社长通过线上会议发表致辞。他回顾了哈佛燕京学社的成立历程和历任主任的贡献,并介绍了其与多所高校的合作项目。罗柏松教授还通过学社图书馆与哈佛大学图书馆的协作关系,强调了学社图书馆的丰富馆藏和学术价值。他概述了学社在亚洲思想文化研究领域的广泛活动和合作项目,并以自身作为第八任主任的身份,对浙江大学与哈佛大学在东亚、东南亚研究领域的发展潜力表示乐观,将进一步深化与浙江大学金进研究员的世界汉学研究计划。黄华新院长介绍了浙江大学亚洲文明研究院的前世今生,他认为浙江大学-哈佛大学世界汉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延续了五年,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学术平台,浙江大学亚洲文明研究院将继续支持这个平台的完善与发展,一直既往地支持金进研究员团队的学术活动。浙江大学文学院党委书记李铭霞主持浙江大学周江洪副校长致辞美国哈佛大学亚洲研究中心、燕京学社社长James Robson教授致辞浙江大学亚洲文明研究院执行院长黄华新教授致辞11月2日上午 大会主题发言第一场大会主题发言分为四场,23位学者围绕不同学科视域下的中文文学经典与中华文化传播研究展开演讲与讨论。第一场主题发言在11月2日上午9时正式开始,由南京大学文学院丁帆教授主持,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高玉教授点评。哈佛大学亚洲研究中心主任罗柏松(James Robson)教授以“《道德经》在全球汉学视野中的中国经典地位”为题发言。罗教授围绕这一中华经典的全球传播展开论述。《道德经》至今已有超过2000种不同语言的译本,其广泛的传播力可见一斑。自16世纪以来,《道德经》便在欧洲被译为多种语言,包括西班牙语和葡萄牙语。罗教授详细分析了该文献在西方国家的传播路径,并揭示了西方对《道德经》的跨文化误解及其历史影响。罗教授透露自己目前正致力于《道德经》的研究工作和撰书计划,致力于探索该文献在全球的翻译及对各国翻译活动的影响。罗柏松(James Robson)教授发言来自哈佛大学东亚系的唐丽园(Karen L. Thornber)教授进行了主题发言:What are Literary Classic? What is Literary Classicization? 唐教授首先提到,成为文学经典的作品通常被认为具有很高的文学性,但是对于文学性高低的理解会随着时间和地点的变化而变化,文学经典并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创造出来的,这个过程并不是一个自然的过程。最后,唐教授总结到,在人工智能时代,其必定会对我们对文学经典的理解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她对未来哪些作品会成为文学经典也十分好奇。唐丽园(Karen L. Thornber)教授发言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刘勇教授围绕“文学经典与文化传播的双向建构”开展主题发言。刘教授指出,在当前中国经典与世界经典不断互动、互融,中外思潮交汇辉映的历史节点之上,文明如何互鉴、经典何以构建的命题不仅关联着文学与文化的历程,更作用于当下和未来。在今天,文明互鉴应该更注重当下性与未来性,将世界文明经典纳入视野十分有必要,这种结合性研究不仅成就了五四新文学,更关系到今天我们对现当代作家研究理解的深度与厚度。在方法问题上,经典的双向建构还需要充分考虑到文化语境的两大差异,即经典研究的文化取向问题,和不同文化语境下经典评价的标准问题。同时,中国经典和世界经典要打通,还应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即“打通”。不能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里自娱自乐,更重要的是文学研究还要和历史、哲学、艺术等多个领域打通。刘教授还强调了从文本观到大文学观的转换,“大文学观”不仅是一种研究理念,更是一种跳出文学、研究文学的文化姿态,对文学学科回应国家社会要求、呼应世界范围内大文学思潮至关重要。刘勇教授发言复旦大学中文系郜元宝教授就“从‘区区一小草’到‘吾诚弱草’——《天演论》与《野草》得名之‘外典’”这一主题进行发言。他通过对《野草》与《天演论》的研究,述说了经典化与经典传播以及对文本构造进行研究的重要性。郜教授提出,《天演论》开头与结尾对“怒生之草”“黄芩之种”“区区一小草”和“吾诚弱草”之类充满文学气味的生动描绘,均可视为与《野草》得名有关的“外典”,他认为在核心题旨、关键意象、文体语言诸层面,《天演论》译文均给予鲁迅诸多启发。郜元宝教授发言第二场11月2日上午10时30分,第二场大会主题发言由华中科技大学人文学院何锡章教授主持,北京大学中文系贺桂梅教授点评。河南大学文学院关爱和教授以“走出憔悴忧伤的遗民情感自设——陈寅恪在王国维自沉事件后的思想升华”为题进行发言。他主要研究了陈寅恪与王国维两位国学大师的学术情缘及其对现代学术的贡献,论述了两人的学术合作、王国维的学术转型、政治动荡下的个人命运、陈寅恪的继承与升华、学术传统的延续等方面的问题。他先介绍了两人的合作与影响,随后着重讲述陈寅恪在王国维去世后的思想转变。具体而言,陈寅恪对王国维的精神进行了继承和升华,完成了从士大夫到现代知识分子的转变,强调独立和自由的精神,如在《再生缘》和《柳如是别传》中展现了对自由思想的重视。陈寅恪还总结了王国维的治学方法,并在此基础上发展了自己的学术研究,特别是在“唐史三稿”和《元白诗笺证稿》中,他采用了以诗证史、诗史互证的方法,为研究历史提供了新的视角。关爱和教授发言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王泽龙教授以“抗战诗歌文献收集整理与重释意义——《中国抗战诗集文献汇编》(30卷)前言”作主题发言。他在发言中提及抗战诗歌的历史文献价值。王泽龙教授指出对抗战诗集文献的收集整理与出版是一次革命历史文献与现代历史文化遗产的抢救性保护,应当正确认识中国现代文学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紧密的关系。他认为当今面临革命科学的新浪潮的时候,重新认识战争文学、革命文学极其重要,并指出了在现代文学史思想内涵多元化、复杂性的阐释中,需要把现代性、人性、日常性与革命性统一起来。王泽龙教授发言王尧教授发言中山大学中文系谢有顺教授围绕“中国当代文学的经典化问题”展开发言。谢教授指出,文学研究者倾向于认为年代久远的作品更有价值的惯有观念,在今天应当有更审慎的思考。现代文学作家在现代汉语建构过程中的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而当代文学作家在成熟语言基础上的创作就面临更多挑战。今天中国当代文学类型丰富,百花齐放,各类文学写作汇聚于一炉,每个人都可以找到自己发力、施展的空间,而且每一种类型的写作,都开始形成自己的小传统及自己的代表性作家。他强调了当代文学目前所取得的成就,认为文学研究者应该关注当代文学,而不仅仅是历史作品,研究者应当有第一时间对新作家、新作品做出判断的勇气与艺术直觉。谢有顺教授发言上海外国语大学文学研究院宋炳辉教授以“唤醒记忆、疗治创伤与生态重建——阿来长篇小说《云中记》的叙事分析”为题发言。宋教授从阿来的写作历程判断其是中国当代具有鲜明生态意识的作家之一,介绍了其生态意识的形成过程,包括个体切身体验以及受20世纪90年代中国当代文坛生态思潮的影响。宋教授重点分析了阿来的长篇小说《云中记》,认为阿来本无意把它写成一部生态小说,但小说体现了其生态意识,将生死问题置于人与自然的关系系统中。此外,小说对“灾民心态”有批判,与原始苯教传统形成对照,同时也体现了作者对文学生态功能多样性的追求,为中国当代文学在多个向度上提供了启发。宋炳辉教授发言第三场11月3日上午8时,第三场主题发言正式开始。本场主题发言由河南大学文学院关爱和教授主持,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何言宏教授与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张洁宇教授点评。来自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的朱国华教授进行了“作为思想实验的虚构”的主题演讲。朱教授以阿多诺和本雅明为代表的批评理论视角,从三个方面对文学和实验的关系进行了重新理解。第一个方面,小说的情节、人物和故事往往是虚构的,但小说中富有表现力的文字会使我们暂停对小说虚构性的怀疑而更加专注于小说情节的发展。第二个方面,朱教授阐述了小说作为思想实验的运作方式。朱教授的理论基础来自于本雅明,即把文学作品当作一个“单子”。在中国,人们对于单子论的想象类似于“一花一世界”、“天人合一”。最后,朱教授指出,文学的接受过程是一场思想实验的过程,文学作品中的细节、隐喻、象征和具有表现力的语言本身,指引读者真正走入文学作品,拯救出被封闭在文学作品物质外壳中的意义世界,这个过程恰恰是文学作品意义的实现。朱国华教授发言来自早稻田大学文学学术院的千野拓政教授以围绕中国文学的想象巨变——边缘化?世界化?跨境界?”为题发言。首先,千野教授提出,现在我们能看到的现当代文学都算是某种程度上经典化的作品,而且不少人提到经典作品所具有的影响力和传播力。其次,青少年读者的文本阅读在阅读方式、作品和读者的关系以及阅读追求都发生了变化。现在的青少年更加希望通过阅读获得与同伴之间的交往,他们通过交往向同伴发出自己的看法或感想。与此同时,青少年也更加希望与文学作品产生共鸣,例如,村上春树作品中的“孤独感”和“虚无感”使得很多青少年产生共鸣。千野教授指出,传统的经典文学可能不能回答当前青少年在成长中遇到的问题,那么以后文学作品经典化的难度也会随之增大。千野拓政教授发言暨南大学中文系贺仲明教授以 “论 1930 年代的‘探寻源流’思潮——以废名、施蛰存小说创作为中心”为题发言。贺教授指出五四新文学基本思想是迎西否东,但之后又出现从古代文学找资源的思潮。周作人、胡适等人有相关理论,如周作人对国语文学有新认识,胡适反思新诗范本来源。贺教授认为,废名和施蛰存正是1930年代这一思潮的代表。贺教授强调,两位作家不是复古,而是创新,不满文学西方化,想走出新路径。但在当时背景下,这种思潮不符合时代发展和文学要求。他表示,新文学对西方文学认识不足,社会文化在前进,再用传统的这个方式来写现代小说的话,也就难以成功了。贺仲明教授发言韩国外国语大学中国语言文化学部朴宰雨教授以“鲁迅在韩国的经典化历程探索”为题作主题发言。朴教授通过对韩国鲁迅学一百年的发展历史研究,讲述了鲁迅在韩国的经典化历程。他在发言中厘清了韩国人对鲁迅的翻译与研究等接受鲁迅精神的历史脉络,梳理了鲁迅著作翻译出版普及与学术研究以及社会实践和人文实践。他认为,韩国学界对鲁迅研究的不断发展与研究水平的继续提高,对鲁迅经典化的成熟发展具有正面作用,也反映了鲁迅在韩国的经典化的水平。朴宰雨教授发言北京大学中文系贺桂梅教授以“21世纪中国文学经典建构的谱系与维度”为题进行发言。贺教授着重讨论了重建文学史与文学学科叙事体系的重要性,强调了文学经典在文学研究、教育、传播和书写中的核心地位。她呼吁构建新的经典序列、文学研究范式和文学史写作形态,强调需打破20世纪二元对立的思考方式,建立综合性框架,确立新的现代性,注重文明连续性而非断裂,以适应新的文明研究框架和文化实践需求,特别强调处理好中西、雅俗、左右等关系的重要性。贺桂梅教授发言山东大学文学院胡友峰教授就“元宇宙时代文论话语转型“这一主题进行发言。胡教授认为在当前国际局势、技术革命、社会转型和国家战略需求的背景下,中国文科学者面临着学术范式的重大转型需求。首先,国际局势的显著变化影响了高等教育和科研的发展。其次,新技术革命和社会转型要求文科领域的研究方式更新。最后,胡教授也指出国家和区域的重大战略需求为文科研究设立了新的方向标。这种背景下,固守传统学科边界的文科研究可能在未来资源竞争中被边缘化。学科调整的趋势表明,传统文科在缩减,而工科、交叉学科则因其对科技创新的直接贡献被大力支持。因此,胡教授认为文科研究者需提升站位,适应国家战略需求,寻找在新时代背景下文科的学术价值与作用。胡友峰教授发言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凌逾教授以“星际视野:跨媒介叙述前人类、后人类百科科幻——以《钦天监》《后人间喜剧》为例”为题发言。凌教授从科幻文学视角出发,先介绍了西西的《钦天监》,她表示该小说借讲钦天监来讲康熙朝代历史,具有科幻感和世界感,以对话体讲天文百科。通过讲述钦天监学习者的人生经历,串联起中西政治经济和历史文化故事,在中西文化冲突中思考天文科学的发展。凌教授还提到董启章的《后人间喜剧》,讲述香港模控学知名教授胡德浩受邀至新加坡参与创造 “后人类” 计划的故事,通过胡德浩个人经历探索人类发展的未来走向以及理想社会的最终模样。凌教授在发言中探讨了两部作品的跨界元素、假想性、人类中心等重要问题,它们从中国思维和中国文化出发,视野恢弘大气,有洞见有思想,昭示新路向,更有重要的文学价值和思想价值。凌逾教授发言第四场第四场大会主题发言由广西民族大学副校长黄晓娟教授主持,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朱国华教授、暨南大学中文系贺仲明教授点评。山东大学文学院黄万华教授就“在地经典化:海外华文文学典律建构的历史视角“这一主题进行发言。黄教授首先指出1992年马华文坛“经典缺席”的论争,是海外华文文学最早关于经典化的讨论。海外华文文学有着多个区域形态,其不同的区域形态来自各自在地的文学创作和传播。而历史所形成的东、西方华文文学的差异作为根源性因素,影响着不同地区的华文文学的典律建构。黄教授认为海外华文文学作为世界汉语文学的重要组成,其经典化具有“流动性”和跨时代性。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华文作家通过讲述“他乡的中国故事”,赋予作品典范性和当代价值。跨文化对话的艺术境界和“乡愁”美学成为典律的重要审美标准,构成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学表达。通过文学创作,华文文学形成了全球性的“审美共同体”,在多重文化语境中逐步累积其经典性。黄万华教授发言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张洁宇教授以“‘文学鲁迅’与中国现代文学经典研究的反思与重释”为题发言。她首先讨论了鲁迅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中的核心地位和深远影响,认为鲁迅是文化与社会变革的风向标,其作品和思想持续吸引广泛研究。随后,她回顾了鲁迅研究的历史背景,包括不同代际学者的研究方法与视角的变化,以及近20年来新方法的引入,如社会学、女性主义和政治学视角,以及对翻译文学和图像改编等新领域的探索。 她批评了90年代以来鲁迅研究中的两个倾向——向内转与学院化,以及对鲁迅政治实践的忽视,提出了“政治鲁迅”的概念,以重新评估鲁迅在政治与文学之间的关系。张洁宇教授发言广西民族大学副校长黄晓娟教授以“土地改革与民族精神的交融——《欢笑的金沙江》与《美丽的南方》的互文性解读”为题发言。黄教授就李乔的《欢笑的金沙江》和陆地的《美丽的南方》两部作品进行分析,分享了她在民族文学经典与红色文化传承方面的研究成果。黄教授指出,这两部作品同为涉及土地改革题材的民族经典文学作品,存在明显的互文关系。通过对两部作品进行互文性解读,挖掘民族文学经典与红色文化的深层互动关系,对探究新时代背景下民族文学经典中的红色文化传承意义非凡。黄教授强调,这两部作品是民族精神与红色文化相结合的经典佳作,对这两部作品的研究,有助于将我国边地民族的发展纳入国家整体现代化进程,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赓续民族文学经典中的红色文化根脉。黄晓娟教授发言 厦门大学台湾研究中心朱双一研究员就“‘中国式现代化’及其文学的经典化——以台湾文学为例”这一主题进行发言。首先,朱教授指出追求美好生活的“现代化”是中国近代以来的“梦想”,但现代化道路艰难曲折,尤其是在遭受外来侵略的背景下更显复杂。而这一过程在台湾文坛同样有所反映,特别是日据时期的“现代化”经验。1980年代起,台湾出现“日本统治带来现代化”的言论,受到台湾统左派林书扬等批判,并指出殖民者推行的现代化带来的是血腥压迫和虚弱的“拟似现代化”,唯有民族自主自力的近代化才是合乎进步法则的,具有真正的内在推动力的近代化。朱教授也指出经典化的标准不仅因个人而异,也会随着时代、社会思潮而转变,并希望能够有更多反映近代以来全体中国人追求“中国式现代化”的曲折过程和不懈奋斗的作品,成为民族的文学经典。朱双一教授发言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何言宏教授以“‘文学文化’的方法与文学经典的开放”为题进行发言。他围绕文学研究的新方法、文学与文化研究的发展、文学文化方法的实践、评奖文化和文学研究等话题展开讨论。他指出,在面对文学研究的挑战与机遇,特别是在后理论时代,研究方法需超越多样性,追求宏大包容性。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研究正迎来突破,文学史料与数据库建设的进展为新研究提供了基础。理论时代的终结促使研究者探索统合性理论,以创新文学研究路径。此外,他讨论了文学文化方法在当代文学研究中的实践,以及民间文学奖在丰富文学文化中的作用。何言宏教授发言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董丽敏教授做了题为“‘新的生活’与‘新的荆棘’:历史实践主体何为?——重读丁玲《在医院中》”的发言。董教授首先谈到了文学与社会历史的关系,强调每个时代的文学都是对那个时代社会历史的回应,并且具有独特的个性和行动潜能。董教授还讨论了丁玲的个人经历和创作意图,指出丁玲试图塑造一个坚强、战斗的女性形象,但最终没能在复杂、艰苦的历史转折中,为新的历史实践主体提供有说服力的突围方案。她认为,要理解《医院中》的复杂性,需要突破个人与组织、个人与政治之间的简单二元对立,找到两者之间的有趣联系点。董丽敏教授发言湖南大学文学院罗宗宇教授做了题为“沈从文对鲁迅译作的阅读与转用”的主题发言。在深入研读沈从文的著作并与学生深入讨论的过程中,罗教授萌生了对鲁迅翻译作品对沈从文创作产生影响的深入思考。罗教授通过对众多文献的详尽考证,追溯了鲁迅的翻译历程,并审视了沈从文的小说创作,揭示了沈从文如何积极地吸收《工人绥惠略夫》、《桃色的云》等鲁迅翻译作品的精华,并结合个人的实际生活、心理状态和文化素养,对这些作品进行了有选择性的借鉴和创新性的转化,其创作中多处流露出这种影响的痕迹。他强调,沈从文与作为翻译家的鲁迅之间的文学联系是理解两者关系的一个重要维度,并肯定了这一研究领域的重大价值。罗宗宇教授发言11月2日下午分会场11月2日下午,研讨会的小组主旨发言在紫金港国际饭店共设两个分会场,共计二十六位学者发言。“中国现代文学经典化专题”第一场由浙江大学黄擎主持,复旦大学张业松、北京师范大学沈庆利点评;第二场由学术月刊编审张曦主持,山东大学宫立、福建师范大学袁勇麟点评,共有十三位学者作学术发言。“华文文学经典化专题”第一场由山东大学黄万华主持,中国社科院张重岗、复旦大学梁燕丽点评;第二场由厦门大学朱双一主持,北京大学计璧瑞、福建师范大学朱立立点评,共有十三位学者作学术发言。中国现代文学经典化专题专场第一场何平教授发言宫立教授发言袁勇麟教授发言张曦教授发言陈建宁研究员发言陈济舟教授发言黄擎教授主持张业松教授、沈庆利教授点评第二场张业松教授发言叶祝弟教授发言沈庆利教授发言黄擎教授发言刘杨教授发言李雪梅教授发言华文文学经典化专题专场第一场计璧瑞教授发言朱立立教授发言樊洛平教授发言陆卓宁教授发言汤俏副研究员发言黄万华教授主持第二场张重岗研究员发言梁燕丽教授发言陈庆妃教授发言武琦教授发言骆世俊助理教授发言黄丽丽助理教授发言11月3日中午 闭幕式研讨会最后,浙江大学文学院海外华人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金进研究员作总结发言。他满怀感激地追忆了多年来与会学者们给予他的支持与激励,并向参与本次研讨会的国内外专家学者致以深深的谢意。他介绍了浙江大学与哈佛大学的顶尖高校合作计划,除了举办会议和编纂会议论文集外,还将启动一项宏伟的亚洲文史田野调查合作项目。此外,他宣布本次会议的论文将集结成册,题为《中文文学经典化与中华文化传播》,2025年10月由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金进研究员最后向在座的贵宾发出邀请,期待来年在第六届会议再次相聚于杭州/波士顿,届时将汇聚全球汉学研究领域的杰出学者,共同推进人文学科的进步,继续将研究的议题放置在全球亚洲的框架下,深入探讨文化、文学与人类社会发展之间的联系,提出新的实践策略和理论视角,以彰显世界汉学的责任与价值,并在文学领域内构建和巩固文学命运共同体的深刻内涵。
  • 2024-10-24
    傅强副书记走访调研文学院党员先锋示范平台
    10月24日上午,校党委副书记、组织部部长傅强来到文学院调研,实地走访“学长有约”党员服务站,听取了文学院党委书记李铭霞关于党员服务站建设情况汇报,并与参与党员服务站具体工作的学生代表开展座谈。傅强副书记表示,文学院的党员先锋示范平台建设特色明显,成效突出,为人文社会学科研究生党员服务引领学生成长成才提供了一个典型样板。他指出,对标学校“迈向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前列”的战略目标,党员先锋示范平台的建设应聚焦三个方面:一是目标上要聚焦一流,围绕事业发展和学生成长成才的实际需求,组织党员高于本职开展工作、发挥作用,体现奉献、引领和担当。二是作用上要讲求实效,在加强党员教育管理、推动高质量发展、联系服务群众等方面取得突出成效,覆盖面广、影响力大,参与的党员和服务的对象都能得到成长,有获得感,受众认可度高。三是机制上要常态长效,有相对固定的服务频率,完善的组织架构、运行机制、条件保障,并长期坚持。傅强副书记强调,文学院的党员先锋示范平台在实践过程中应坚持实事求是原则,真正面向学生成长成才的需求、学院发展的需求,从党员自身特点出发来开展服务,让更多的党员有机会展现综合能力素质,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在走向世界一流大学前列中做出更大的贡献。座谈会上,文学院本科生、研究生代表吴涵韬、李陶、李辰昊、王亚萍、许婷围绕参与党员服务的初心、参与具体服务工作等方面分享了自己在党员服务站的故事和感悟。他们真切感受到党员服务站不仅是提供咨询和服务的场所,更是文学院独特“家”文化的体现。文学院党委着力打造五位一体的党建引领体系,建设了“一站一品牌、四基地八岗位”的党员先锋岗综合体系,推动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发展。党员服务站自2022年11月成立以来,100余名研究生党员参与提供咨询服务,开展了重难点学科辅导、升学保研、出国就业、学术科研等各类分享会20余场,覆盖全院600余名学生,党员服务站成为了解决学生成长发展困惑的加油站和助推器。校党委组织部副处职组织员王芳、组织工作办公室主任贾红蕾陪同调研,文学院党委副书记郑英蓓、团委书记陶安娜、团委副书记徐麟、专职组织员章君艳参与调研。
  • 2024-10-16
    文学院2024年青年教师教学竞赛圆满举行
    为进一步加强青年教师队伍建设,促进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和业务水平,提升教育教学质量,2024年10月11日上午,文学院青年教师教学竞赛在成均苑4幢107举行,胡可先老师、咸晓婷老师、王胜群老师、陈玉洁老师担任评委,陈辰老师、黄鹏程老师参与比赛。本次竞赛参照学校青教赛比赛规则,从教学设计、课堂教学、教学反思三个维度进行分数评定。比赛伊始,胡可先老师充分肯定了青年教师们参与竞赛的热情,对学院今后的教学与成果创新提出殷切期盼,随后参赛教师依次进行教学展示。陈辰老师以“但丁与诗的多义性”为主题,用但丁的解释学理论指导阅读文学的方式,即需要技艺阅读来获得破解密码的快乐,启发对诗与哲学这一古老竞争的思考。黄鹏程老师讲解的是词体“本色”与性别特质,以李清照词为例,分析其词作的性别——身份隐显特征,深化对文本复杂性的认识。展示结束后,评委们围绕课件制作、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了细致的分析点评,高度评价了两位老师的课堂,也提出了诸多建设性建议。此次青教赛的成功举办为教师们提供了展示自我的舞台,也增进了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推动了文学院教育教学的进步。
  • 2024-10-16
    “文明互鉴视域下的中国现当代文学” 学术研讨会暨浙江省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2024年学术年会在杭州举行
    2024年10月12日至13日,“文明互鉴视域下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学术研讨会暨浙江省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2024年学术年会在杭州召开。本次会议由浙江大学文学院、浙江省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主办,浙江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与文化研究所承办,来自全国各地的一百二十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大会围绕中国现当代文学在文明互鉴视域下的文学性、思想性和技术性展开,就现当代文学的学科建制、文学经典的再阐释、跨语境文学创作与译介研究、文学与技术影像的关系等诸多议题展开了讨论,呈现出广阔的学术视野、多维的研究视角与深刻的学理思考,会议提交论文八十余篇。10月12日上午,大会开幕式在杭州华北饭店大会场举行。开幕式由浙江大学文学院教授陈奇佳主持,浙江大学文学院党委书记李铭霞致欢迎辞。李铭霞书记介绍了浙江大学文学院的办学历史与基本情况,向到会的陈坚、吴秀明老师等学科前辈、与会领导及诸位来宾表达了热烈的欢迎。浙江大学文学院教授吴秀明、人民日报海外版副主编、高级记者李舫分别致辞,吴秀明教授就当代文学研究的诸多问题展开思考与探讨,并对跨学科视野下现当代文学领域的更高建树表达了热切期待,李舫女士则从媒介的角度出发,就人民日报海外版的“海味”和世界格局演进的背景思考文学、文学研究与文明的关系,并表达了对更好与世界对话、向世界讲述中国的诚切企盼。浙江省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会长洪治纲致开幕辞,指出他者视野在文明互鉴视域中思考中国现当代文学的重要意义。开幕式结束后,举行了两场大会报告。分别由浙江传媒学院文学院院长朱文斌教授、浙江工业大学人文学院院长张晓玥主持并评议。北京师范大学刘勇教授,中宣部文艺局原局长刘汉俊先生,中国人民大学孙郁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刘勇教授,华东师范大学朱国华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孙郁教授,四川大学金惠敏教授,华东师范大学朱国华教授,浙江财经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周保欣教授分别进行主题发言。围绕文学经典的诠释、文学史写作、文学文化交流与研究等话题展开汇报。10月12日下午,大会开设了五个分会场进行分组讨论。就经典、文明、翻译、交流、技术、现代性等诸多话题展开深入探讨。学者们在文明互鉴的视阈下探讨现当代文学的学科建制、经典诠释、作家群落、思潮争论等问题;在全球化叙事与中西文化交流的学术背景中,对海外华文文学、跨语境作家写作与译介、晚清与西方的交互、中国文学与苏联经验等话题展开深入阐发;思考并讨论中国文学的现代化转型、文学与科技影像的关系、启蒙思潮与文学革命等诸多议题,呈现出广阔的人文社科研究视野。10月13日上午,大会举行了第三场和第四场报告。分别由浙江大学文学院教授翟业军、温州大学人文学院院长、图书馆馆长孙良好主持并评议。北京大学王风教授,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文学所刘奎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孙柏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陈太胜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陈涛教授,河北师范大学姜文振教授,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邵宁宁教授,分别进行大会发言。围绕文体、跨文化戏剧、纯诗、现代性等话题展开报告。紧接着大会发言,五场讨论组的评议人进行了分组发言的汇报。宁波大学南志刚教授、《文艺研究》副主编李松睿、湖州师范学院余连祥教授、浙大城市学院范雪教授、河北大学文学院刘起林教授,分别对本组的发言进行总结与评议。大会闭幕式由浙江大学文学院陈奇佳教授、浙江省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秘书长郭洪雷主持并作做总结发言,给予本次会议高度评价并向参会人员表达衷心的感谢和诚挚的祝福。最后,陈奇佳教授宣布大会闭幕。“文明互鉴视域下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学术研讨会暨浙江省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2024年学术年会会议圆满结束。撰稿人:周晓摄影:郑琦、叶芷汀、苏昊辰
  • 2024-10-12
    拓古韵,启新思:《出土文献研究》实践课走进图书馆
    2024年10月10日下午,一场别开生面的实践课在浙江大学图书馆古籍部碑帖中心拉开帷幕。文学院《出土文献研究》课程的同学们走出传统教室,亲身参与到出土文献的学习与研究之中。这已经是浙大文学院与图书馆古籍部联合举办的第四届实践课程了,课程主讲教师胡可先、杨琼,与图书馆古籍部的薛世良、李俊文两位老师,携手《出土文献研究》课程的全体同学,共同参与了此次意义非凡的教学活动。课程伊始,薛世良老师为同学们带来了一场关于浙大图书馆馆藏资源的精彩讲解。他从馆藏资源总览入手,逐一介绍了馆藏石刻拓片、拓片整理方法以及馆藏文献的获取途径。薛老师通过展示墓志、佛教塔铭、买地券、镇墓石、经幢和墓幢等珍贵图片,让同学们对馆藏资源有了直观的认识。随后,薛老师以馆藏《武周范君墓志》为实例,从用字、内容、体例、书法风格及石刻花纹等多个维度,深入浅出地进行了辨伪分析。为了让同学们更好地利用资源,薛老师还推介了多个查阅出土文献的数据库平台,如中国历代墓志数据库、CADAL通用特藏平台、籍合网、中国写本文献数字资源库以及IDP国际敦煌项目等,为同学们的学习与研究提供了宝贵的指引。紧接着,同学们在李俊文老师的带领下,走进了古籍修复室,亲身体验拓印技艺。李老师利用馆藏的墓志原石及志盖,为同学们现场演示了拓片制作的全过程,并特别展示了南方特有的鸳鸯双拓包模式。同学们在观摩了李老师的精湛技艺后,纷纷跃跃欲试。在李老师的悉心指导下,同学们热火朝天地投入到拓印实践中,每个人都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潜能,拓印出了多张精美的拓片,并尝试使用了不同的色彩。大家相互展示着自己的劳动成果,珍藏这些知识馈赠的礼物。课后,同学们纷纷表示:“这节课真是太有趣了!”通过亲身实践,他们不仅学到了出土文献的新知识,更体会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与韵味。图书馆是学校的教学参与体和科研合作体,本课程主讲教师此前利用图书馆碑帖中心收藏的拓片,进行《唐代诗人墓志汇编·出土文献卷》的整理工作,目前已在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在此基础上,还与图书馆古籍部联合举办了《昨夜星辰——浙江大学图书馆藏唐代诗人墓志拓片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这次策划也体现出“强基计划”汉语言文学(古文字学方向)培养的综合性与跨学科特点。浙江大学是教育部首批“强基计划”综合招生培养试点,需要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实践能力,指引他们的研究性学习路径,拓展他们的跨学科学习视野。每一位参与者都以认真与热情的态度,共同品味了这贞石遗芳的深厚底蕴,也在这段难忘的学习经历中,深刻体会到了浙江大学“强基计划”所倡导的综合性与跨学科教育理念。
  • 2024-09-13
    2024浙江大学文学院SDG全球暑期学校: 当代文学与全球可持续发展 圆满举办
      2024年7月22日-8月4日,为期十四天的,由浙江大学文学院主办的“2024浙江大学SDG全球暑期学校:当代文学与全球可持续”圆满举办。本次论坛由浙江大学文学院主办,浙江大学文学院海外华人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承办,在十四天的暑期学校系列里,十五位国内外知名学者分享了二十场中文学科专题讲座,其中英文演讲十四讲,中文演讲六讲,演讲内容涉及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文艺学、外国文学和语言学等诸多学科。本年度暑期学校面向全球知名高校中文学科招生,共收到178份申请,最终录取50人,其中校外37人,本校13人,其生源来自浙江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剑桥大学、匈牙利罗兰大学、悉尼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马来亚大学、台湾大学、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澳门大学。演讲嘉宾包括新加坡国立大学涂航;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崔峰;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教育学院陈志锐;美国哈佛大学曲洋;美国罗格斯大学东亚系宋伟杰、王晓珏;台湾“中研院”文学所杨小滨;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陈济舟、南京大学文学院王彬彬;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罗岗;浙江大学外国语学院杨革新;浙江大学文学院方一新、楼含松,浙江工商大学人文学院蒋承勇;浙江工业大学文学院肖瑞峰等学术名家。嘉宾阵容强大,受邀请学者都是饮誉海内外的东亚语言与文化研究方面的重要代表。文学院李铭霞书记致开幕词2024年文学院暑期学校第一环节:海内外名师线上演讲系列2024年7月22日上午9:00-11:00,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教育学院陈志锐教授(Prof. Tan Chee Lay)带来本次暑期学校的第一讲:Uncovering multilingualism and multiculturalism in Singapore Chinese literature,本次暑期学校拉开序幕。陈志锐教授在讲座中主要探讨了新加坡的多语言和多元文化如何反映在其文学中,以及新加坡华语文学如何融合不同的语言和文化,从而帮助新加坡人形成自己的国家认同。有助于参会者对新加坡的文化多样性和文学发展有了更深入的理解。陈教授首先探讨了新加坡文学作品中语言的变迁问题。新加坡在1965年以后独立,选择以英文作为官方语言、工作语言和生活用语,使得新加坡的中文地位逐渐降低,导致中文在新加坡的流失。在新加坡,语言政策的转变使得三代人从中文到英文的转变非常的明显。新加坡的英文创作能力较高,但中文创作却相对较少。与此同时,年轻一代对文言文的接受程度较低,进而导致文言文的流失。此外,陈教授也讲述了在新加坡的文学作品中,英语和中文的混合使用现象普遍存在。新加坡的文学作品中的中英文混合使用的现象反映了新加坡社会的多语言环境。于此同时,陈教授也就新加坡的中文教育与文化认同的问题进行了探讨。最后,陈志锐教授强调了新加坡文学的多样性和独特性,并对其未来的发展进行了展望,同时也鼓励大家多了解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背景,以便更好地理解和欣赏现代汉语文学。陈志锐教授讲座剪影7月22日下午4:00-6:00,南洋理工大学中文系崔峰教授为同学们带来第二场主题讲座:Theory Principles and Methods research insights on Contemporary Chinese Translation History and literary Translation Journals。作为彼时中国大陆唯一公开发行的专门译介外国文学作品的期刊,《世界文学》是当时中国国民了解、认识外国文学及文艺动态的主要渠道之一。以《世界文学》的三个发展阶段为论述框架,崔峰教授分享了自己分析具体编译实践及体制构成,剖解翻译文学与意识形态相互纠结、角力之互动关系的过程。崔峰教授强调研究的课题需有历史的纵深感,研究者应将其置于思想史的脉络中考量。1950年代初中国大陆的文化、政治生态在文学翻译出版领域表现为空前加强的组织性,少数几家专门翻译、出版外国文学的出版社在翻译界的影响力逐步扩大,翻译家被逐步纳入“组织”、“系统”的范围中来。《译文》发展的第一阶段,即1953年至1956年期间,在中苏“蜜月期”影响下,苏俄文学的大力译介成为该阶段《译文》的首要任务,“日丹诺夫主义”大行其道。至第二阶段,对资本主义现代派文学进行审美、“诗学”层面的评价开始消失,取而代之的评判特征是价值观念、意识形态,更重要的是出现了自创刊以来第一次对亚非拉文学作品的大规模、集中性的连续介绍。崔教授以《恶之花》的翻译为例来分析对翻译界对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文化敌视态度的“松动”,作为整个1950年代《译文》唯一一部译介的现代主义文学作品,其翻译实践对诗歌美学意义的探讨是颠覆性的,不同于过往围绕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诗歌的探索。最后,崔教授向同学们呈现了诸多富有研究意义的问题,在作家、译作、读者、译入语文化多元系统内外等层面延伸开去,极具启发性。崔峰教授讲座剪影7月23日上午9:00-11:00,南洋理工大学教育学院陈志锐教授为同学们带来第三讲:“On 2 Literary Giants in Singapore Chinese Literature: Yeng Pway Ngon(英培安)& Wong Yoon Wah”。讲座伊始,陈志锐教授先向同学们介绍了新华作家及其创作概况,紧接着介绍了新华文坛中的两位代表性作家Yeng Pway Ngon(英培安)和Wong Yoon Wah(王润华),希望通过对这两位新华文坛上璀璨的星辰的介绍,使同学们了解到、感受到新华文学的一点底色。首先是对Yeng Pway Ngon(英培安)创作的介绍。陈志锐教授介绍道,在新加坡、马来西亚、中国香港和中国台湾,英培安以诗人、小说家、批评家的身份在华语文坛崭露头角。他是一个多产的作家,作品被翻译成英语、马来文、荷兰语、意大利语在海外广泛传播。回顾英培安的求学生涯,其中学时代就展露出了对文学和艺术的天赋,进入大学以后,在台湾现代主义运动和杨牧、瘂弦和周梦蝶等现代派诗人的影响下,英培安开始创作和投稿。陈志锐教授介绍了英培安三部获得新加坡文学奖的作品,分别是《骚动》(2002)、《我与我自己的二三事》(2006)、《画室》(2011),其中,后两部作品被亚洲周刊选为年度十大最佳中国小说。陈志锐教授以《一个像我这样的男人》(1987)、《孤寂的脸》(1989)、《骚动》(2002)这三部小说为具体文本,讲述了作家的具体生活与其作品之间隐秘的联系以及作家的多面性话题。作家在写作中将自己的经历转换、磨砺,最终呈现为文本所呈现给我们的样子。陈志锐教授讲道“寂寞,这个词对英培安非常重要”,以及英培安早年办茶座、办草根书店的经历,都成为了其作品中鲜活的基底。英培安最早用不同人称写小说的模式、甚至让小说的主人公离开情节,与读者对话,在小说实验中品尝着寂寞的滋味。陈志锐教授感慨地说道:“必须有这样的人走在前面,你才知道坚持文学、坚持写作、坚持孤独是值得的。我们需要这样一个人让我们去仰望,一个文学偶像、学术偶像、学者作家偶像。”在对作家Wong Yoon Wah(王润华)的介绍中,陈志锐教授称其为一个“左手创作,右手学术”的创作者。与英培安不同,王润华创作非常特别的一点是,把他的学术融入创作,是新加坡少有的具有国际性的诗人、批评家、学者,一个跨国界、跨地区、跨区域的一个作家。王润华主要研究领域有中西文学比较研究、唐诗及诗论研究、现代中国文学、中国文学与电影等。而关于王润华的创作,早年住在橡胶种植园的成长经历深深地嵌入了他的作品,早年在台湾受到现代派的影响非常大。在他的《地球村神话》(1999)、《热带雨林与殖民地》(1999)、《新村》(2012),可以看到这两段生活经历对其创作的影响和在其作品中的呈现。王润华的作品,是他对于诗和历史的反思,也是其对荒诞、神话等元素着迷的一种表达。陈志锐教授讲座剪影7月23日下午2:00-4:00,南洋理工大学中文系崔峰教授带来第四讲:literary tranlation during a turning point political influence on Translation Seen through the Cessation and Resumption of Shijie Wenxue (Late 1970s to Early 1980s)。崔教授以三个案例为对象,意图通过研究1977年初期出版了两期“内部流通”版本及随后在1978年出版了四期背后的曲折,结合复刊时采用的形式内容,探索翻译实践背后的主导原则及期刊与彼时政治环境之间的联系,展现翻译文学在过渡期的隐形抵抗形式。其一是反苏联修正主义,即中国文坛的“反修正主义”浪潮影响了苏联文学的译介。在政治气候转换的年代,《世界文学》长期保持谨慎小心的稳态,这一点由1966年停刊前最后一期与文革结束后的第一期首篇高度相似、重视意识形态旗帜的标题所体现。开始实践内部出版之后,《世界文学》在政治功能方面,一方面延续了对20世纪60年代反殖民主义和民族解放斗争的关注,另一方面彰显出中美关系变动所带来的新内涵,即通过翻译亚非拉及第二世界的文学作品来反对苏联霸权的策略。以被定位为苏联修正主义作品的小说《这里的黎明静悄悄》(王金陵译)为例,其作为批评对象与附上的副文本一同被定向地翻译、传播。尽管当时的政治气候已经开始转变,但基于对潜在风险的忧虑,编译者们所采取的翻译策略是将批判四人帮的文章、对苏联修正主义小说的批评与《这里的黎明静悄悄》一并连载。实际上,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内部出版物已通过各种渠道进入公共领域,如读书会、通讯会、沙龙及个人间的互通等等。相较之下,译者王金陵在1980年再版时所作的后记似乎开始放弃意识形态批判话语,意图回归文学作品的诗学层面,而这背后仍存有过渡时期艰涩的徘徊,如认为感伤主义情绪成为了作品中不合时宜的色彩。崔峰教授讲座剪影7月24日上午9:00-11:00,台湾“中研院”文哲所杨小滨研究员带来第五讲:The Alienation/Separation of the Subject and Problem of the Modern Other: A Psychoanalytic study of Edward Yang’s Film。在本场讲座中,杨小滨教授论及电影与现代社会的探索与反思、哲学思想与电影艺术的融合、成长与欲望的探索与解读、独立性与个人主义的探讨、电影中的潜意识与现实、现代社会与个人主义的哲学思考、电影与文学的跨界思考等话题,并对贾樟柯、姜文、侯孝贤和杨德昌四位导演的电影创作进行比较分析。杨小滨教授认为,杨德昌导演影片中的美学性在于一种穿越幻想的尝试。其影片通过他者的符号建构,直面创伤的本源。杨德昌电影中的一个重要维度是通过不可能的欲望,在现代性的象征结构中体验创伤性的遭遇。相比蔡明亮的电影更加关注现实真实,侯孝贤和杨德昌的电影则更多地涉及象征和现实。杨小滨研究员讲座剪影7月24日下午2:00-4:00,台湾“中研院”文哲所杨小滨研究员带来第六讲:The Critique of Pure Language: Proletarian Poetry as a Revolution of Form。杨小滨教授首先介绍了由吴飞跃和秦晓宇导演的纪录片电影《我的诗篇》,这部影片以细密缓慢的节奏勾勒了陈年喜、邬霞、乌鸟鸟、老井、吉克阿优和许立志这六名漂泊于故乡与城市之间的打工者的生活,他们忙碌于幽深的矿井与轰鸣的流水线,他们将他们的生活写成了诗,那些来自地心深处、矿洞尽头、归乡途中的诗歌,每一句诗都凝聚着粗砺而真实的生活经验,纪录片将这种经验暴晒于日光之下。杨小滨教授以具体的诗歌文本作为载体,带领在场的同学们在具体文本中体验工人诗歌中的铁与现实、荒诞与痛苦。于此同时,杨小滨教授还谈到底层诗歌的创作和挖掘、底层诗歌语言创伤性话题。杨小滨教授提出,在对底层诗歌的挖掘过程中,需要从语言角度去发现语言层面的创伤性,而不是仅仅关注生活苦难。此外,杨小滨教授对于底层诗歌与现代主义风格、底层诗歌与非虚构写作的关联性以及艺术创作与翻译的平等性、诗歌创作与美学价值的理性与感性认知等话题,也在讲座中逐一探讨。杨小滨研究员讲座剪影7月25日上午9:00-11:00,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陈济舟教授带来暑期学校讲座第七讲:The Dust Cloak and the Magical Drum: Speculative Memoriality and Regenerated Materials in the (Non-)Fictional Narratives on the 2008 Wenchuan Earthquake。陈济舟教授以西南风物“尘衣”(the dust cloak)及神鼓(the magical drum)为切入点,意图还原作家阿来的非虚构叙事作品《云中记》之多重意涵。2008年汶川大地震所发生的西南区域是一处语言形态、地形地貌多元多样的瑰地。藏羌彝走廊、四川盆地、云贵高原、亚热带季风气候是我们对其鲜明而突出的印象。陈教授通过分享《云中记》中的一段关于尘衣的刻画,引入了“记忆性”(memoriality)这一概念,其并非我们用于判断一件事是否值得记忆的特质,而是在一种不同的时间观及能量场所导致的混乱的记忆时刻,所产生的记忆性的加工。陈教授通过展示羌族年长者以地方方言讲述起源神话的视频,意图经由神话故事所隐射出的民族心灵图式还原文化的在地性。在这一叙述中,经书被重新召唤的过程得以呈现,通过动物,舞步,传递到膝盖、心灵、嘴巴,最终成为具备多元多样形态的“文”,构成叙事的力量。陈济舟教授讲座剪影7月25日下午2:00-4:00,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涂航教授带来暑期学校讲座第八讲:Left-Wing Melancholy: A Dialogue between Chen Yingzhen and Wang Anyi。讲座探讨当代中国及华语文学中左翼忧郁的美学、情感及政治维度。涂教授将重点放在台湾马克思主义者陈映真(1937-2016)与上海小说家王安忆(1954-)之间的文学和思想交流上,以说明海峡两岸的作家是如何接受社会主义思想的。通过聚焦陈映真和王安忆的文学交流,涂教授展示了中国语境下的左翼忧郁的具体表现。台湾左翼作家陈映真深受毛泽东思想的影响,他的忧郁反映了对左翼理想的坚持,而大陆作家王安忆则通过对上海革命历史的书写,表达了对消费资本主义的反思和批判。涂教授指出,尽管两者在对社会主义的文学表现形式上存在分歧,但他们的叙述共同展现了在激烈变动的当下,对社会主义文化的深刻思考。涂航教授讲座剪影7月26日上午9:00-11:00,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涂航教授带来暑期学校讲座第九讲:Forbidden Romance in Modern Times: China and the West。演讲主要通过研究中西方的文学名著,探讨了现代自由意志和解放主体性的诱惑如何驱使中国知识分子、华语作家及同时代的西方作家重新定义爱情、欲望、激情、忠诚和牺牲等情感术语。涂航教授在演讲中提到中国现代作家在处理爱情与政治的关系时,借鉴了西方浪漫主义思想,这有助于他们更好地表达现代社会中的情感冲突。过去,西方学术从理性转向情感研究,这一趋势也影响了中国学者,他们开始更加关注情感与社会结构的关系。研究这些文学与文化现象有助于理解中国现代文学的浪漫主义思潮及其在社会变革中的重要作用。涂航教授讲座剪影7月26日下午2:00—4:00,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陈济舟教授带来暑期学校讲座第十讲:Resetting the Southwest Narrative: Sichuan Pepper, Clown, and Qiu Jiongjiong’s A New Old Play。陈教授从邱炯炯的《椒麻堂会》切入,详细介绍了邱炯炯的个人经历及其拍摄的一些纪录片作品,并对“堂会”这一戏曲专业名词作了解释。陈教授认为,当我们在讨论华文文学时,不仅需要把注意力放在中国以外,在中国以内,也有许多少数民族地区,有群体以其特定的方言进行写作和交流。我们需要找出在描绘中国历史和文学的广阔图景时常常被忽略的地方,例如西南地方叙事。随后,他对西南地区文学研究的深度与广度,和文学与中国的地方主义展开了深入讨论。在“风物”部分,陈教授以“麻”举例,强调风物是一个感知系统和观测角度,以此带出《椒麻堂会》这部电影中的隐喻,展现人们在频繁的历史事件中所表达的冷漠无情。陈济舟教授讲座剪影7月27日上午9:00-11:10,美国罗格斯大学东亚系宋伟杰教授带来暑期学校讲座第十一讲:Environmentality and Ide(c)ology: Objects, Storytelling, and Chinese Ecowriting。在本次讲座中,宋教授深入探讨了生态文学和环境人文的研究、现代和当代文学中的生态意识以及城市与乡村的关系等多个主题。宋教授将生态文学和环境人文的研究分为三个浪潮:1970年代的环境哲学、生态学和环境伦理学,1980年代的环境历史和生态文学以及1990年代以来的生态危机、可持续发展和跨学科的生态研究。他特别强调了环境物象的研究,包括水、空气、塑料、树和森林等,这些物象不仅是具体的物质存在,也是观念和概念的化身。宋教授通过引入“环境性”(environmentality)、“意识形生态”(ideology)、“生态写作”(ecowriting)、 “环境物”(environmental objects)等核心概念,分析了现当代中国的生态环境问题,并探讨了这些问题在文学和多媒体展览中的表现形式。宋伟杰教授讲座剪影7月27日下午2:00-4:00,南京大学文学院王彬彬教授带来暑期学校讲座第十二讲:《作为批评方法的文本细读》。王彬彬教授围绕文本细读的理论与实践进行了深入讨论,分享了他对这一文学批评方法的独到见解。首先,王教授强调了文本细读的重要性,认为这是文学欣赏的一种特殊能力,需要与优秀的文学作品相遇才能发生。文本细读不仅是一种批评方法,更是文学研究的基础,并提出了文本细读发生的两个条件:读者需要具备对语言的敏锐感受能力、良好的联想和想象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充分的尝试;同时,文学作品本身也需要具有值得细读的品质。在讨论文本细读的理论品格时,王教授强调,不应以理论先行的方式解读作品,而应在感受作品的基础上抽象出理论。他认为,批评者应该从具体的作品感受出发,将这些感受抽象为某种概念或理论原则,以提升文学批评的理论品格。王教授还探讨了文本细读的实践与挑战。文本细读中可能出现过分解读的问题,这与具体方法无关,而是与读者的解读能力和态度有关。此外,他还讨论了作者意图与解读的关系,认为在文本细读中,如何处理作者主观意图与解读结果之间的关系是一个重要问题。在讲座中,王教授还特别提到了诗歌语言的特殊性,探讨了如何在诗歌中进行文本细读。他还讨论了作家创作与文学批评之间的平衡,认为创作者应从个人情感体验出发,用高超的表达能力表达独特的人生体验,同时在学习前人创作的过程中避免被理论束缚,保持创作个性。王彬彬教授讲座剪影7月28日上午9:00-11:00,美国罗格斯大学东亚系王晓珏教授带来暑期学校讲座第十三讲:The Silver Screen and the Bamboo Curtain: Eileen Chang in the Early Cold War Era。王晓珏教授在学术会议上对张爱玲在冷战初期的文学作品进行了深入探讨,特别是张爱玲的两部文学作品《借银灯》《年华风格的<太平春>》与桑弧导演的电影《太平春》之间的互文关系。王晓珏教授认为,张爱玲既不是一个文化上的冷战主义者,也并非一个超越政治的艺术家,而在两种文化间展现出独特的纠缠和跨越。王晓珏教授讨论了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和在全球治理中的角色,包括外交和文化交流方面。同时,对中国文化的自由发展进行了展望,并围绕电影《太平春》的创作过程,探讨了中国1949年以来的发展历程和在国际政治中的作用。张爱玲的个人经历,特别是她离开上海后的生活和创作尝试,以及在美国学术界的研究路径,为理解她的文化贡献提供了新的视角。王晓珏教授讲座剪影7月28日下午2:00-4:00,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罗岗教授带来暑期学校讲座第十四讲:“远方”的虚妄或实存:一种“电影地理学”的可能。罗岗教授以“远方”这一悬而未决的方案为引,以张爱玲的《银宫就学记》为例,深入探讨了上海的历史背景及其对张爱玲成名的影响,上海电影业在战争时期的变迁以及国难地理学与电影地理学的关系。首先,他指出张爱玲的文学成就与其生活的时代密切相关,特别是上海孤岛时期和沦陷区时期的特殊历史背景。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上海被日本占领,公共租界陷入混乱,为张爱玲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与此同时,张爱玲对“远方”的质疑来源于她的生活理念与创作理念,她强调平凡日常生活的重要性,反思战争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其次,罗岗教授聚焦于上海沦陷区的电影产业,特别是1942年日本占领租界后,上海电影业受到日本人的控制,张善琨的新华影业成为行业龙头。这一时期的电影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也体现了电影在现代城市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具有教育民众的重要使命。最后,罗岗教授深入分析了张爱玲对上海电影的批评与反思,她对教育电影的工业化影响持批判态度,并对特定电影及其主演进行了评价。张爱玲的电影思想不仅关注电影的艺术性,也关注其在社会和文化中的作用。此外,在会议的讨论中,还涉及了中国现代农业的崛起、电影院的多重意义以及“大东亚共荣圈”与日本外扩思想的关联等多个方面。这些讨论不仅丰富了对张爱玲及其时代背景的理解,也展现了电影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意义和影响。罗岗教授讲座剪影7月29日上午9:00-11:00,哈佛大学南亚系曲洋带来暑期学校讲座第十五讲:“Like the Changi Sea”: Exploring Changing Chinese Literature through the Example of Singaporean Tamil Literature。曲洋通过南洋的概念与历史变迁,引出对新加坡多元文化背景的讨论。历史上,不同语言和文化背景的群体之间存在着文化冲突,如华人与马来人通婚,泰米尔人坚持使用泰米尔语等,这些文化现象在新加坡的文学作品中得到了生动的体现,展现了不同文化背景下人物的生活状态和内心世界。此外,演讲还讨论了新加坡文学的创作和影响,以及关于华人和非华人的身份认同问题,揭示了文学在探讨身份、文化认同和社会融合方面的独特价值。演讲的另一个重点是泰米尔文学与华人文化的交融。泰米尔文学中,泰米尔人对自身语言和文化的坚持,以及与华人文化接触时产生的冲突和融合,为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泰米尔男子与华人女子之间的爱情故事,以及由此引发的改名换姓等情节,反映了文化融合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最后,演讲深入讨论了文学与政治的关系,重点在于南印度文学传统与印度教的关系,以及英国对印度和印度教的定义。通过这些讨论,曲洋呼吁文学研究者超越语言和背景的限制,将更多非华语写作的作品纳入研究视野,以促进文学研究的多元化和深入发展。曲洋讲座剪影7月29日下午2:00-4:00,浙江大学外国语学院杨革新教授带来暑期学校讲座第十六讲:Ethical Selection: A Key Term of Ethical Literary Criticism and Its Application。杨革新教授围绕自然选择与伦理选择、文学与伦理的关系以及 AI 人工智能与文学的关系等主题展开了深入探讨。在自然选择与伦理选择方面,教授指出人类通过自然选择获得身体形式,而在伦理选择中定义了人性,实现了从动物到人的转变。这表明伦理选择对于人类的重要性,它塑造了我们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关于文学与伦理的关系,教授认为文学与伦理紧密相连。文学作品中的伦理选择反映了人类的道德和理性,通过分析文学作品中的伦理元素,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类的身份和道德观念。文学在传递价值观和道德规范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 AI 人工智能与文学的关系上,教授表示随着技术的发展,文学创作既面临挑战也迎来机遇。一方面,文学研究者应拥抱新技术,利用 AI 技术丰富文学研究和创作;另一方面,文学创作者要保持独立思考,避免过度依赖 AI 技术。这提醒我们在利用新技术的同时,不能失去人类的创造力和批判性思维。杨革新教授讲座剪影十一位系列演讲嘉宾分别聚焦各自领域,对多个学科前沿问题发起探讨,内容详实,深入浅出,得到了广大学员们的热烈响应。互动环节为同学们提供了充分交流的机会,大家都积极向老师提问请教,增进交流,场面热闹,每场互动答问环节都将近一个小时。在紧凑、热烈的学术研讨中,嘉宾教授们充分肯定了同学们活跃的思维能力、浓厚的问题意识,耐心地为大家答疑解惑,他们所分享的海外汉学的文化研究方法对广大学员们启发良多,至此,“2024浙江大学SDG全球暑期学校:当代文学与全球可持续发展”的系列演讲部分告一段落。二、2023年文学院暑期学校第二环节:文学院名师线下演讲系列7月30日早上8:30,“2024浙江大学文学院SDG全球暑期学校:当代文学与全球可持续发展”开幕式准时开始,由金进研究员主持,浙江大学文学院党委书记李铭霞致开幕辞,李书记代表浙江大学文学院向各位参会嘉宾、点评专家和各位海内外高校研究生学员表示热烈的欢迎和真诚的问候。她提出世界正处于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人类比任何时候都渴望全球合作。浙江大学一直坚持“创新、开放、协同、人本、改革”的发展理念,追求“更高质量、更加卓越、更受尊敬、更有梦想”,继续拓展新格局,开启新征程,坚定不移地走向世界一流大学前列。期待大家共同努力,一定能够让更多思维、理念、研究在“SDG全球暑期学校:当代文学与全球可持续发展”这一优质的学术平台上夯实与成长,同时,李书记也殷切期待不久的将来大家踊跃报考浙大文学院,在美丽杭州求学问道,成就自己的学术人生。文学院李铭霞书记开幕式致辞接着,浙江大学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主任、浙江大学汉语言研究所所长方一新教授为同学们带来第一场主题讲演,题为《东汉安世高可疑译经考辨的步骤与方法》。方一新教授在演讲开始,就向我们解释了“为何要鉴别古籍“这一重要问题。方教授表示,目前现存古籍有8-10万种,数量极其庞大,其中有很多伪书。借此,他向我们详细介绍了鉴别早期可疑佛经的方法与步骤。首先他讲述了前人时贤考辨的概况,其次他重点强调了需要鉴别的语料:一种是全书都是伪的,另一种则是部分章节或条目是伪的、不可靠的,有后代的语言成分。方教授对需要鉴别考辨的汉译佛经进行了梳理。接着,方教授以安世高可疑译经的考辨为例,深入讨论了大家在学术研究中应该如何进行译经语料的鉴别。首先要着重关注目录版本等文献学方面的证据,他对东汉佛经的概貌进行了介绍,并对“可疑佛经“界定了范围。第二,方教授强调要有一个比照对象的确立。最后是语言证据的提取。为了进一步说明考辨的细节,方教授以旧题安世高译《处处经》译经年代考为例展开分析。此外,方教授还强调要从语言角度来看翻译年代。方教授表示,可疑佛经的考辨,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兼顾文献、语言、思想、义理等因素综合考量。为了鉴别这些古书,方教授提出了利用语言模型进行考定的方法。语言模型是一种人工智能系统,可以用来理解生成自然语言的文本。通过大规模的数据集预训练,然后在佛经语料数据集上进行微调,可以提高对可疑古书的判断准确性。此外,方教授还强调了大数据在未来人文研究领域中的作用,认为它可以提高研究的准确性和可信度。方一新教授主题演讲紧接着,由浙江大学文学院楼含松教授带来题为《古代小说研究的基本范畴和前沿进展》的第二场主题讲演。楼含松教授向我们阐释了“小说史”这一领域中的重要问题。他从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出发,详细介绍了小说史研究的百年历程,梳理了在此期间不同时期的研究方法与特征。楼教授还探讨了小说史研究的影响、研究进展、学术市场等多个方面的发展情况。接着,楼教授深入讲解了小说史研究的基本范畴,涉及史实考证,小说观念的演变、小说理论以及小说史学史的发展。他指出,史实的考证是小说史研究中的关键环节,而意义的阐释则可以通过不同的视角来展开。意义阐释方面,楼教授提出了三个切入点:文化视角、思想视角和美学视角。在文化视角下,他认为可以从历史、社会、政治、宗教、地域等多方面阐释小说中的文化因素。通过文本细读,揭示作品的主题与情感表达。则从人物、结构、语言、文体、类型等方面入手,分析小说的美学价值。楼教授进一步指出,小说作为一种综合性文体,包含了丰富且复杂的内容,涉及到大量的知识。因此,小说研究需要打破学科界限,进行多学科的交叉研究,以全面理解和分析小说的内涵。他还强调了文学本位与跨学科研究之间的平衡问题。在进行跨学科研究时,必须确保文学研究的核心地位不被削弱,尤其是在处理历史真实与文学表现之间的关系时,需谨慎反思如何坚守小说史研究的本味。楼含松教授主题演讲7月31日早上8:30,浙江工商大学蒋承勇教授为同学们带来第三场主题讲演,题为《自然科学-传播媒介-文学跨学科研究——以19世纪欧洲小说中心》。蒋承勇教授在讲座中主要讨论了文学跨学科研究以及文学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其中主要探讨了文学与社会发展、科学、艺术、哲学等多方面的关系,强调了文学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以及文学在不同学科背景下的影响和作用。蒋教授首先就文学与跨学科研究的边界问题进行讨论。蒋教授认为,文学研究可以与其他学科产生互动,以拓展我们对文学研究的视角,深化对文学本身的认识。蒋教授也讨论了科学和文学之间的关系,以及19世纪欧洲科学和文学的发展,强调了科学和文学在很大程度上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此外,蒋教授也就小说创作与传播的历史变迁进行了讨论。其中提到了小说的起源和发展,从古代到现代、长篇到短篇、纸质到数字化等不同形式的变化。同时也分析了影响小说发展的因素,如印刷技术、出版业等。另外,也讨论了数字化对小说发行量的影响,以及如何通过经济科学基地来推动小说的繁荣。接着,蒋教授认为科学和文学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科学为文学提供了思想基础,而文学则通过艺术形式展现了科学的魅力。同时,他也还强调了跨学科、科学与文学之间的关系,认为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定律。最后,蒋教授主要讨论了文化自信和文化创新。他强调了中华文化走出去的同时,也要保持古为今用的态度,继承和发扬优秀的文学传统。蒋承勇教授主题演讲紧接着,由浙江工业大学肖瑞峰教授带来题为《中国文学中的别离主题》的第四场主题讲演。肖瑞峰教授在演讲开始,就向我们解释了中国文学史上有许多为历代作家传承并赋予新意的文学主题,其中别离主题便是其中之一。肖教授通过多个文学作品考察了各种别离场景。他以《三国演义》《西游记》《史记·刺客列传》为例分析了“慷慨悲壮的君臣之别”。以《史记·项羽本纪》《长生殿·埋玉》《雨霜铃》等为例探讨了“凄恻缠绵的情侣之别”。以《山中送别》《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等为例分析了“深婉沉著的友朋之别”。最后,他以《悲愤诗》和《游子吟》为例探讨了“哀伤愁苦的骨肉之别”。接着,肖教授通过四个历史时期解释了别离文学的发展历程:先秦的滥觞期,汉魏六朝的成熟期,唐宋的繁盛期,以及元明清的嬗变期。他全面梳理了别离文学从初步形成到成熟、从繁荣到嬗变的发展轨迹。为了进一步阐明细节,肖教授还分析了别离主题赖以生发的意象,如柳、水、酒、月等。他辨析了别离主题中哀婉愁苦的主旋律和刚健昂扬的变奏曲,并探索了蕴含在别离主题中的生命与艺术奥秘,肖教授从别离主题的角度完成对中国文学的历史流程的独到概括。肖教授还强调,诗歌作为文学创作的一种重要形式,不仅是理想的助推器、现实的晴雨表和心灵的休憩所,还是情感的传声筒、生命的加油站以及人脉的润滑剂。读诗和写诗能够激励志向,并为人生提供帮助和指引。肖瑞峰教授主题演讲三、2023年文学院暑期学校第三环节:2024浙江大学SDG全球暑期学校:当代文学与全球可持续发展学术论坛系列7月30日下午2:00-4:00,开启本次研究生论坛第一场是中国当代文学专场,浙江大学文学院陈奇佳教授、杭州师范大学刘杨副教授负责点评。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生安子瑜的发言题目为《从“超临一切”到指向“具体”:杜运燮诗歌中的主体状态研究》,认为杜运燮的早年诗作崇尚描写“超临一切”的主体状态。“超临一切”的诗歌理想,让主体获得观照现实世界的新的聚焦方式。在以自然为中介、超越现实困境的过程中,诗歌成为改变主体状态、想象性地建立新秩序的装置。结合《登龙门》与《月》二诗,尝试分析杜运燮诗中主体状态与具体情境发生互动的不同方式。浙江大学文学院本科生肖伊萌的发言题目为《互文本意义下的“油滑”与“诚敬”新解——以<奔月>》为例》,从互文本性的基础视域出发,分别从创作手法、叙事话语等多个角度提出对鲁迅创作中的“油滑”与“诚敬”的新解读,并选取《故事新编》中的《奔月》一篇进行集中研究。浙江大学本科生陈亭筱的发言题目为《从<寄给一个失恋人的信>看梁遇春的“失恋”》,认为在深入阅读梁遇春先生的散文时,我们可以清晰地感受到他笔下的情感流转,无论是早期洋溢的青春激情与少年意气,还是后期透露出的沉稳与沧桑之感,都别有一番滋味。他的文字始终保持着对世界的热忱与探索,展现着不屈不挠的精神风貌。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生王都的发言题目为《十七年科幻小说的近未来叙事与时间政治》,认为科幻小说中的“科学”和“幻想”构成了具有能动性的文本结构,这一结构的基础命题是时间叙事。“近未来”(near future)是十七年时期中国科幻小说的主要特征。这种“近未来”叙事可以作为剖解当时社会意识形态和文化心理状态的重要入口,它描绘的是一种“社会主义现代性”的想象图景和经验结构。浙江大学文学院本科生赖晨雪的发言题目为《新时期汪曾祺的文化小说——京派文脉的接续与发展》,认为新时期的汪曾祺早已将自己的政治神经钝化,没有急于用文学参与和回应政治;他将时代感虚化,写时代主题之外的古老乡镇普通人辛劳而认真的日常生活,写实的严谨和写意的空灵交织而成文字,岁月沉积的风物人情、浓酽厚重的生活趣味、无法逃避的生命悲凉都是汪曾祺文章的真实思想状态。北京大学中文系硕士生徐濬思的发言题目为《生命、反叛、自由、性——王小波<黄金时代>的四重奏》,通过对王小波《黄金时代》一文本进行细读,重点从生命、反叛、自由三方面论述,以“性”为线索贯穿其中,从“性”感知生命力与生命意义、到个体面对权力制度的反叛、又通过反叛获得主体性与自由,彼此之间相互缠绕,共同构成该文本的四重奏。浙江大学文学院本科生宋承旭的发言题目为《守序与混乱的共存:简析<白鹿原>中白鹿两家关系及变迁——结合<乡土中国>视角分析》,分析《白鹿原》中两个家族成员的发展和关系变化,试图费孝通的《乡土中国》,以这本书观察乡村社会的视角审视白鹿两家的发展变迁。认为二十世纪上半叶的陕西农村白鹿村,在政局变幻莫测、新文化迟钝地叩击乡民和新经济因素影响农村生产的大背景下,原有的乡村文化体系和治理格局遭受着极大的冲击,也正是在这种冲击下,白鹿两家的裂痕愈发走向不可弥合的地步,在时代车轮的催迫下走向殊途。浙江大学文学院本科生俞姝婕的发言题目为《纪实与虚构——以王安忆<考工记>为讨论对象》,认为王安忆的小说既是一种对真实的虚构,也是一种再现真实的方式,是与“真”并列的一个存在,是抵抗虚假的一大利器。在她的作品《考工记》中,王安忆构造了极具特点的核心意象和人物,深刻诠释了她对小说虚构技艺的理解。匈牙利罗兰大学远东系博士生Laura TORMA发表论文Generational Challenges Through Changing Times in Lu Min’s This Love Could Not Be Delivered,她认为The second half of the 20th century in China witnessed rapid economic and social change that formed the lives of Chinese people in a significant way. Different changes and challenges affected different generational groups who in turn reacted and coped in different ways. Lu Min’s novel This Love Could Not be Delivered is a family saga displaying three subsequent generations set against the backdrop of the rapidly changing Chinese society in the 1980s, 1990s and early 2000s.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生苑博的发言题目为《新中国成立后报刊传播空间的地方重建与地方期刊的出版(1949-1956)——以湖北省和<长江文艺为例>》,认为文学期刊是文学生产与传播的重要媒介,同时也构成当代文学制度的一部分,哪些作品可以刊发,哪些作品不能刊发,不仅出于编辑群体在审美上的考虑,同样受制于意识形态的规约。考察新中国成立后的地方文学期刊,《长江文艺》是一个极具代表性的讨论对象。中国当代文学专场汇报陈奇佳教授、刘杨副教授点评7月30日下午4:00-6:00是文艺学与中国现代文学专场,浙江大学文学院邹广胜教授、朱首献副教授负责点评。剑桥大学硕士生黄雨晴的发言题目为A Tale of Two Locales: On the Film Adaptation of Flowers of Shanghai,她认为the novel titled The Sing-song Girls of Shanghai (海上花列传, 1894) written in Wu dialect (苏州白话) by Han Ziyun (韩子云), received some of the most positive comments from influential literati at the time.Eileen Chang devoted herself to translating it into Mandarin and English versions to popularize the novel on an international scale. Hsiao-hsien Hou adapted TSGS into the film Flowers of Shanghai (海上花) in 1998. This film features a unique aesthetics, which was well-received and earned Hou’s fourth entry into the Official Competition of the Cannes Film Festival. 浙江大学文学院本科生谷子轩的发表题目为《小写历史的影像实验——以侯孝贤的<悲情城市>为中心》,认为侯孝贤他本人的质地与他所涉入的历史领地发生某种微妙的反应,而静观这场反应的观众们直观地发现,历史虽由口耳相传的故事构成,可生活在历史褶皱里的个体却各有各的命运,重要的是人如何活着,如何死去,又如何把自己置身于这座悲情城市里。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本科生雷欣怡的发表题目为《女性题材电影中女性的“看”与“被看”》,以劳拉·穆尔维提出的电影中“看与被看”的视角来解析近年爆火的女性题材电影《你好,李焕英》、《消失的她》和《我的姐姐》,进一步探究在女性观影者的快感获取以及其视角下两性的权力置换。香港大学中文系博士生陆丹琦的发表题目为《媒介/环境视域下的“楚原+古龙”电影布景研究》,认为中国香港导演楚原于20世纪70年代拍摄了一系列古龙小说改编的电影,其布景、美术别具“邵氏”片场特色。此类布景装置不仅服务于香港影像“武托邦”的呈现,也为在“媒介/环境”视域中重新理解布景团队配合、设计思维及影像视觉表达提供了重要视角。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生颜诗桐发表的题目是《荒寒的表达与限度:<生吞>及短剧集<胆小鬼>的改编》,认为这些影视剧对东北进行的再生产给了东北“荒寒”具象化表达的空间和被消解被抵抗的可能,得以从中窥见东北荒寒美学所被赋予的文化政治与时代隐喻。马来亚大学中文系硕士生黄玉琴发表的题目是《复古的技艺:〈汉宫秋·饯别〉的当代演绎》,认为《汉宫秋·饯别》一折重点刻画了汉元帝的人物性格,而新昌调腔的戏曲演绎让人无法不惊叹于演员的表演艺术。新昌调腔以其独特的“干唱”特色让一台之戏落在了演员身上,最大程度还原了元杂剧“一人主唱”的演出特征。以保留最纯正的杂剧形式之名,新昌调腔的传统古戏声名远扬。南京大学硕士生解海宁发表的题目为《摹仿与创作——谈施蛰存小说<娟子>对夏丏尊译著<绵被<的摹仿》,认为《娟子》并不是是对《绵被》的单纯摹仿。《娟子》这篇仿作与《绵被》之间,若要强言相似之处,恐怕也仅在身为师长的知识男性对于寓居家中的求学女性的爱欲这一大的情节设置上,而在其余情节和主旨上均有较大差异。悉尼大学硕士生赵含章发表题目为Towards new future terrains: The rise of female science fiction authors in China,她认为The rise of She-SF challenges the male-dominant voice and brings a feminist perspective into the sphere of Chinese science fiction. This essay examines the subversive potential embedded in the female perspective towards the human future. In particular, it is crucial to map the works by these new generation writers with previous female SF authors in China and the world.台湾大学中文系硕士生陈志纬发表题目为《似通非通:赵元任译<阿丽思漫游奇境记>中的跨语际实践》,试图从三方面讨论赵元任的《阿丽思》译本。首先从一则“译者序”讨论英文本Alice’s Adventures in Wonderland与中译本入手,谈论潜藏在《阿丽思》译本中1920年代中国语言改革的语境与脉络。同时从汉英人称的对应问题切入,探寻赵元任对于在语言内建立细致区别的重视。马来亚大学中文系硕士生许美薇发表题目为《林纾、夏康农和王振孙三种<茶花女>翻译的比较》,试图从三个时期的《茶花女》译本着手,探究《茶花女》不同时段重译的文学需求,并通过比较译本,探讨域外小说初入中国至80年代在不同世代中的转变,以获得文学于其时代读者群体产生的意义及影响。香港大学中文学院博士生徐卓然发表题目为《自由而保守:张竞生与他的性学理论》,试图以张竞生在1920年代发表的关于爱情和性的理论来探索五四后期性与爱情理论的开放性与保守性。认为张对于性快感的维护可被看作是对个人主义的声援,但若这种维护的最终目的仍是繁衍,那么这种个人主义仍是服从于民族主义和集体主义。张的理论给予女性一部分自由,而又并不想让女性脱离家庭;关注个人主义,而又希冀效力于民族主义。因而他的性学和爱情理论带有自由而保守的矛盾感,而这种矛盾感也同样体现于30-40年代女作家的写作和个人命运之中,有待我们进一步探索。文艺学与现代文学专场汇报邹广胜教授、朱首献副教授点评7月31日2:00-4:00,台湾文学与欧美澳华人文学专场由中国社科院文学所张重岗研究员和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沈庆利教授负责点评。复旦大学中文系博士生储梦雨发表题目为《“爱”与“希望”的重构与重构之难——重读陈映真<万商帝君>》,通过分析《万商帝君》中“爱”的无力、主人公林德旺的主体症状以及小说暴起暴落的结局,探讨陈映真对台湾社会所存在的巨大断裂的敏锐把握,与将“爱”和“希望”的内涵历史化、政治化理解的自觉意识。澳门大学人文学院博士生张逸静发表题目为《白先勇香港空间书写——以<香港—— 一九六〇>为例》从空间角度探析<香港——一九六〇>》,认为该作品呈现出的以香港城市为代表的典型空间书写,和香港镜像空间与主人公身份认同等问题之下蕴含着《局外人》对白先勇的深邃影响,以及白氏自身故土危机和边缘化情绪的隐晦表露。清华大学中文系本科生金蒙璐发表题目为《陈映真小说中的基督教观念》,从具体文本出发分析蕴藏其中的嵌合时代与社会背景的基督教观念。陈映真理想的基督教的一系列观念的产生与左翼思想对其的影响有深刻联系,可以说基督教与社会主义的结合构成了陈映真的信仰体系。南京大学文学院博士生奚炜轩发表题目为《社会讽喻、中国想象与爱的思索——陈映真小说<猫牠们的祖母>新论》认为陈映真1961年发表的短篇小说《猫牠们的祖母》与1960年发表的小说群具有“原点”意义,这篇小说之于陈映真文学、思想乃至当下的意义,应得到更充分的评估,需要我们辩证统一地认识青年陈映真的诗学探索与思想探索过程。澳门大学文学院硕士生陈子仪发表题目为《耽美的迷思——论朱天文<荒人手记>中同性恋话语的书写》,认为《荒人手记》以第一人称“我”细细切开了一位男同性恋者的回忆、迷惘、体验和想象,有关过去与未来、真实与虚拟、狂热与孤独、信仰与虚无,均碎片化地呈现在小说近乎意识流形式的叙述中。浙江大学文学院博士生倪子惠发表题目为《重拾“地母”传统与矛盾的女性主体写作——论张翎的女性书写》,认为张翎带着那一代人童年时期的创伤记忆和青年时期的文学记忆来到海外,既受到国内“主流”文化潜移默化的形塑,又在漫长的海外生活过程中接纳另一方“主流”对她的补足。她的创作立足于对原乡中国的体验与记忆,又在跨文化的背景下受到世界性的观念和多重经验影响,通过对各种以女性为主要书写对象的叙述,精妙地展现了女性性别体验的书写意义,丰富了独特的性别叙述视点。西南交通大学文学院本科齐书雯发表题目为From Tradition to Transformation: Reproductive Rights in Chinese American Women's Writings,论文中argues that Chinese American women's views on reproduction are closely linked to their process of forming an identity. Their reproductive choices involve redefining their identity. Additionally, this study elucidates how the conflicts between traditional Chinese ideologies and contemporary Western feminism significantly impact the experiences and decisions of Chinese American women in regard to reproductive rights. This paper aims to contribute to the discussion on how reproductive rights and cultural identity intersect and shape the experiences of Chinese American women in navigating societal expectations and personal agency.剑桥大学远东系硕士生杨易凡发表题目为The Mother-Daughter Plot in The Joy Luck Club (1993),认为 the joy luck club is not only a club of mahjong gathering, but also a way to adjust the traditional family kinship to move away from its patriarchal aspect and imagine a sisterhood community based on Chinese-American female mutual support and the common cultural bond.  浙江大学文学院博士生吴晨璐发表题目为《萧红<呼兰河传>在美国的传播与接受研究》,通过美国学术专著论述和报刊网络书评,发现精英读者比较认可《呼兰河传》的农民描写、女性主义和艺术特色。通过美国版Amazon和Goodreads的读者评级评论,发现各版本《呼兰河传》在美国的认可度普遍较高,普通读者对小说的艺术手法和跨越文化界限的精神内核表示欣赏。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生张晋业发表题目为《1990年代中国的“世界”/“中国”想象及其反思——以<北京人在纽约>为中心》,认为《北京人在纽约》是理解1990年代中国“世界”想象与主体认知的重要文本。小说原著提供了具有1990年代特质的个人奋斗神话与“世界”(“美国”)想象的雏形。电视剧以“去政治化”的修辞策略言说出小说隐含的某种民族国家未来发展路径幻想,也症候性地暴露出其局限。难以自洽的幻想表征着1990年代中国面临世界格局错动时的压力及相关“政治无意识”与“情感结构”的变化。台湾文学与欧美澳华人文学专场汇报张重岗研究员、沈庆利教授点评7月31日4:00-6:00,香港文学与东南亚文学专场由暨南大学文学院白杨教授和浙江大学文学院金进研究员负责点评。浙江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赵芷萱发表题目为《叙述者声音下的个人与历史——研读<烈佬传>》,认为在黄碧云的个人表述中,该小说的“人”与“历史”之间还有很大的讨论空间。因此,该文试图以阿难的叙述者声音为主要线索,思考《烈佬传》中时间、“烈佬”与历史的联结。澳门大学中文系博士生蒋婷发表题目为《“诗城”重建与“他城”镜像——澳门新诗中的城市书写》,认为城市文化改变了诗人认知与感受世界的基本模式,作为“诗城”的澳门用现代的诗形状写城中人现代的情绪。澳门新诗中投射出中国大陆、港台地区、葡萄牙及西方的城市镜像,在呈现镜像的表征上澳门诗歌承续了中华文化的“大传统”,保留或衍生出了本土地方的“小传统”。浙江大学文学院硕士生沈一朵发表题目为《从“黄梅调”到“新武侠”——论1950-60年代邵氏电影中的“文化中国”》,认为从五十年代起,面对兴起的海外华人市场,邵氏公司选择了一条“文化中国”的路径,先后拍摄了一批优秀的黄梅调电影与“新武侠”电影。但结合电影上映之时香港本土报刊的评论文章与宣传广告,首先可以发现一些站在后来者立场上产生的认知错位。邵氏电影从“黄梅调”到“新武侠”,体现的正是这样的一套发展逻辑。浙江大学文学院本科生虞晴发表题目为《关于创伤文学的解构:论史铁生与邱妙津的书写审美》,分析史铁生与邱妙津两位作家创伤文学的书写审美,对创伤文学何以富有文学张力进行一定的解构,并简要延申作家书写创伤的意义。台湾大学中文系博士生潘舜怡发表题目为《战后香港电影的“马来亚化”声音想像与再现》,以1950年代电影《槟城艳》作为分析个案,探讨马来亚本土文艺圈热烈地以“马来亚化”为创作母体的时代背景当中,由香港南来影片的介入如何透过“声音”与“影像”的元素,作为再现南洋色彩或马来亚本土性的操作模式,透过相互碰撞与交织的听觉符码所实践的再现空间(spaces of representations)意义。南洋理工大学博士生贺倩茹发表题目为《文化焦虑:新加坡华文诗歌的主题研究》,通过对新加坡当代诗歌的系统性研究,发现新加坡文化焦虑的起源和变迁,并结合新加坡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情况,解释和解答了新加坡文化焦虑出现的原因与消解的可能性。台湾大学中文系硕士生林良发表题目为《雨林寻味:砂拉越饮食书写的多重演绎》,尝试探讨分析三位位置与视角(在地、旅外、外地)各异的作家如何以“砂拉越饮食”为题展开书写,及其背后的核心关怀为何。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本科生黄惠恩发表题目为《随风待归:论宋子衡〈魂归何处〉的离散叙事》,试图论证〈魂归何处〉彰显了离散命运的悲剧性并非在于移民轨迹的游移不定,而是恋地归化的欲望无从实现的被动困境,从而强调离散想象在设立地缘认同的同时,亦警示了欲求归属的不可及。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硕士生古昀翰《逃逸的诗学:论<大象死去的河边>中的马华主体性》,借助后结构主义的视角阐释黄锦树的文学实践及其所呈现的马华主体想象,旨在透过分析《大象死去的河边》的叙事及其美学实践,描绘黄锦树孜孜创造的文学图景,以其现代主义文学手法为线索,探讨黄锦树的文学理念与实践,并进一步叩问他念兹在兹的马华主体性与现代主义文学之间的关系。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硕士生陈晓晴发表题目为《从结社到社交:战前新加坡华商俱乐部的历史角色与社会功能》,旨在探讨战前新加坡华商俱乐部在社会结构中的历史地位及其在民间所扮演的角色。著名的华商俱乐部包括怡和轩俱乐部、醉华林俱乐部、吾庐俱乐部、海天游艺会和为基利俱乐部。本文旨在说明其除了“休息娱乐”的性质以外,仍在社会上扮演重要的角色。而在发挥这些功能的同时,英殖民政府的力量也在牵制他的作用。香港文学与东南亚华文文学专场汇报白杨教授、金进研究员点评2024年文学院暑期学校第四环节:教学实践与文化采风  2024年8月1日下午2:00-5:00,暑期学校学生在浙江大学图书馆古籍馆进行传拓和线装书装帧活动。分两组进行,有文学院古籍所韩秀丽等老师现场教学。  2024年8月2日全天,暑期学校学生赴绍兴参观鲁迅故里,游览中国现代小说奠基人鲁迅先生故居,感受江南水乡文化。  2024年8月3日全天,暑期学校学生赴海宁参观金庸书院和金庸故居,游览中国武侠小说巨擘金庸故居,感受武侠文学与江南士风的关系。  2024年8月4日上午,暑期学校负责人浙江大学文学院华人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金进研究员作总结,“2024浙江大学SDG全球暑期学校:当代文学与全球可持续发展”完成既定教学和科研任务,顺利结束。金进研究员作暑期学校总结本次暑期学校就学科前沿问题展开了深入而有前瞻性的探讨与展望,学员们踊跃发言,认真学习。浙江大学文学院暑期学校近八年来都由文学院华人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组织,采用的是“系列演讲+学术论坛+文学实践活动”的组织形式。“2024浙江大学SDG全球暑期学校:当代文学与全球可持续发展”是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资助,也是浙江大学文学院响应建设一流学科的号召,积极参与中国文化自信建设,拓展中文学科学术视野,推动全球中文学术发展,提升文学院在全球中文研究领域形象的重要尝试。论坛为东西方大学研究生提供了一个跨学科、跨文化、跨语际的学术交流平台,暑期学校的学生既是参与者,也是讨论者,有利于培养青年学子的多元文化视野,加强海内外高校之间的交流合作。论坛长期合作方为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迄今为止已成功举办八届,后续将持续推出,浙江大学文学院将为打造和夯实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品牌学术活动而不懈努力。附部分活动照片:附中文论坛议程:撰稿人:赵芷萱、温衍晴、李扬帆、李知泳、吴晨璐、谷子轩、宋承旭
  • 2024-09-12
    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对口西藏察隅县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能力提升在线示范培训圆满完成
    2024年8月,由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管理司主办,西藏自治区林芝市察隅县教育局协办,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浙江大学)承办的2024年对口民族地区和农村地区教师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能力提升在线示范培训班顺利举行。浙江大学本科生院、文学院、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高度重视培训工作,制定了周密的教学计划,圆满完成了此次培训任务。培训采用远程互动、线上网络教学的方式,共有来自察隅县的50位中小学教师参加培训。8月5日,培训开班仪式在“腾讯会议”举行。基地副主任陈玉洁主持。浙江大学文学院副院长真大成、基地主任方一新、执行主任庄初升、副主任罗天华,全体培训教师及全体学员参加了开班仪式。真大成副院长对参加培训的学员表示欢迎,并介绍了学院、基地的发展情况。方一新教授介绍了基地的相关工作。开班仪式后,培训正式启动。培训采用“小课+大课”模式,小课辅导共计36课时,大课讲座共计24课时。小班训练分为5小组,各小组教师依托培训教材《藏族学生普通话教程》,分别从声母、韵母、声调、轻声、儿化、词汇、语法、朗诵等多个部分对学员展开辅导训练。大班讲座每周两讲,由语言文字学专家讲授,包括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王云路、国家级普通话测试员伍巍教授、李贞教授等。讲座内容贴近中小学教师的教学工作内容,在力求提升学员普通话水平的同时,帮助学员们将相关知识运用到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去。8月31日,结班仪式在“腾讯会议”举行。方一新教授作培训总结,他指出,本次培训中,所有教师均积极了解学员情况,因地制宜制定教学方法,展开了高质量的课程建设和高水平的课程教学;学员们克服各种困难,自始至终精神饱满地加了培训活动,学习热情高涨。培训得效果非常显著,切实提升了民族地区教师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能力和教学水平。基地方一新教授作培训总结结班式上,第一组学员代表杨云超代表全体参训学员分享了自己对本次培训的感想。他表示,一个月的培训使他受益匪浅,在小班授课过程中,教师专业、认真、负责,对于学员发音练习中出现的问题会及时进行讲解和纠正;大班讲座也极大地丰富了他的知识面,如王云路教授的讲座引发了他对《说文解字》的强烈兴趣,他还向池昌海教授、李贞教授请教中小学生学写作中网络用语的运用,朗诵过程中怎样更好地做到“情真意切”等问题。今后,他会将培训中学习到的知识运用到教育教学实践中去。本次培训聚焦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热点,致力于提升少数民族地区中小学教师使用通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助力乡村振兴。浙江大学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将以此次培训的经验为基础,认真对培训活动作进一步的总结和反思,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线上培训教学模式,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推广普及工作贡献力量。
  • 2024-09-10
    触角与切面——“世界名诗导读”2024结课展览回顾
    1812 年,诗人柯尔律治使用“intermedia”一词,来定义那些居于多重既有媒介之间的作品状态。时至今日,诗歌跨媒介的纷繁尝试,使得语词得以从私密的喁喁低语趋向公众的展陈亮相,从纸页的平面跃向具身的空间,从线性的视觉阅读突围至触觉、听觉乃至味觉的五感开放体验。本次“触角与切面”展览中的每个作品都由《世界名诗导读》课程学生原创。在长达十六周的课程中,同学们每人从课内共读的 30 余首诗歌中选取一首,并将自己对诗的理解以装置或视觉艺术等方式进行落地,以自己的巧思来打开一首诗中的新的可能性。经由这样的深度转译,诗歌阅读有可能被制作为第二种书写,一次带有自我辨认意味的展呈。在现场空间,每件作品的展签上都包含作品介绍与诗歌原文,以此实现诗文的循环与流通,使得主图二楼这样的公共流动空间有可能重新变为诗歌的阅读之所。2024 年 6 月 24 日上午,浙江大学“世界名诗导读”2024 结课展于紫金港图书馆主馆开幕。开幕式由浙江大学文学院特聘研究员张逸旻主持,浙江大学图书馆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余敏杰,浙江大学文学院副院长、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何诗海,浙江大学百人计划研究员、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博士生导师肖剑,浙江大学建筑学系副主任、建筑设计及其理论研究所副所长王卡出席本次活动。文学院何诗海教授如是解读:“或许,触角代表着我们对于诗歌的渴望和探索,而切面则象征着我们的切身体悟。”肖剑老师则从媒介演化的角度,重申了诗歌从文本走向展陈的重要性,并结合自身经历,有感于策展过程中的诸多不易,进而对本次结课展的开幕表示衷心祝贺。王卡老师同样提到展览这一形式在知识呈现与传播方面的突出价值,并着重强调诗歌与传媒、建筑的交叉融合,对未来的跨学科合作提出了展望。
    • 每页 8 记录  总共 524 记录 
    • 第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 页码 5/66 跳转到 
  • 地址: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余杭塘路866号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成均苑4幢 联系电话:0571-88273103

  • 浙江大学文学院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21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寸草心科技 管理登录 您是第 1000 位访问者

官方微信

友情链接

浙江大学 浙江大学社会科学研究院 研究生院 本科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