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历史学院
  • EN
  • 办公网
  • 首页
  • 院情总览
    学院简介 历史沿革 学院黄页 研究所简介 教工名录 学者介绍 学院宣传片
  • 党政管理
  • 人才培养
  • 组织人事
    师资队伍
  • 科学研究
  • 交流服务
    继续教育
  • 校友天地
  • 首页
  • 院情总览
    学院简介 历史沿革 学院黄页 研究所简介 教工名录 学者介绍 学院宣传片
  • 党政管理
  • 人才培养
  • 组织人事
    师资队伍
  • 科学研究
  • 交流服务
    继续教育
  • 校友天地
  • EN 办公网
首页  新闻动态

新闻动态

  • 2024-09-10
    “生成式大语言模型距人类语言有多远——生成式语言大模型与人类语言生成的比较”顺利举行
    2024年9月8日,观通学社第100期暨清源学社名家讲坛——“生成式大语言模型距人类语言有多远——生成式语言大模型与人类语言生成的比较”,在成均苑4幢311会议室顺利举办。本次讲座由江苏师范大学杨亦鸣教授主讲,浙江大学文学院张广海副教授(观通学社副社长)主持,浙江大学生仪学院丁鼐研究员、浙江大学外国语学院杨静教授、浙江大学文学院史文磊教授(观通学社社长)、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方恺教授(清源学社社长)参与对谈。与会师生来自文学院、外国语学院、生仪学院、公共管理学院、竺可桢学院、心理学系等不同院系,共聚一堂,一同聆听了这场讲座。杨亦鸣教授首先回顾了语言学和大语言模型的发展史,指出语言学的研究对象,经历了从语言行为到语言能力的重大转变。自然语言模型则经历了从最初的“词典+规则”的符号派范式到如今的Transformer模型等多次迭代。杨亦鸣教授指出,大语言模型经历的从小模型到大模型,再到多模态模型的三个阶段,只是计算水平和自然语言处理能力的不同,本质上都基于概率统计。随后,杨亦鸣教授对比了大语言模型与人类语言的差异,具体表现在语言学习机制的差异和语言处理机制的差异两方面。在语言习得方面,大语言模型必须依据语言数据进行学习,而人类语言习得具有遗传机制,新生儿对语言具有敏感性,通过少量语言刺激输入即可习得语言能力。在语言处理机制方面,大模型与人类在信息输入、信息加工、信息理解、输出内容方面都存在差异,人类能够接受多模态信息输入、理解语义,并推动语言的创新,而大模型并不具备这些内容。大模型并不具备人类语言的生物学机制,只是对人类语言行为的模仿。杨亦鸣教授分析了大语言模型的问题,包括大语言模型的训练需要大量数据、大语言模型需要消耗大量计算资源、训练过程中存在错误信息和违背人类价值观的风险、内部组织架构有待完善、缺乏自我监督而产生“幻觉”等。在指出大模型的问题后,杨亦鸣教授提出了AI未来发展的方向,包括与物理世界互动、与人类社会互动、融入人类社会等发展方向。同时,杨亦鸣教授提出了大语言模型发展的另一条路线,即模仿人类语言的生物基础,建构以“预装”为基础的“算法脑”。最后,杨亦鸣教授呼吁未来的语言学家走出象牙塔,面向脑科学和经济、社会发展,推动大语言模型进一步发展。讲座结束后,杨亦鸣教授与在座师生进行了深入交流。方恺教授就“机器生成的语言是否会影响人类语言”和“机器能否产生自主意识”两个问题向杨亦鸣教授请教。杨亦鸣教授指出,机器生成的语言存在影响人类语言的可能性,但是生成的优质内容也可以促进人类语言内容的更新。在目前的情况下,机器并不与物理世界产生联系,因此不太可能存在自主意识,在未来经过具身发展后或许存在可能。丁鼐研究员提出了“为何大语言模型能够习得许多语言,而人类学习外语难度较大”和“大语言模型能否帮助人们探索语言产生的原因”两个问题。杨亦鸣教授指出,人类和机器的语言学习模式和语言处理模式存在本质区别,这决定了人类和机器在语言习得上的难度差异。对人类语言产生原因的研究,则需要从生物模式角度进行进一步研究。杨静教授提出“在AI冲击外语学科的背景下,是否会给外语学科带来新机遇”和“在大语言模型出现后,语言学的名词和动词之争是否还有意义”两个问题。杨亦鸣教授指出,大语言模型目前仍存在许多问题,需要进行人工干预,外语学习不只是对语言的学习,也是学习其他文化和锻炼自身思维的过程,机器并不能取代人类对文化和思维的习得。在大语言模型出现后,语言学要积极拥抱其他学科,进行交叉研究,才能更好应对AI的影响。语言学的名动之争尽管不能应用于大模型,但却是语言学研究本身需要的,对于研究人类语言的词类是否具有物质基础等重要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史文磊教授就“语言学理论研究在语法分析中很有用,但却无法应用于大语言模型,未来语言学家如何介入大语言模型的研究”这一问题提出疑问。杨亦鸣教授指出,语言学研究需要在垂直领域内深耕,对语法理论和人脑语言能力的研究,是对人类语言实质的研究,也可以在未来弥补大语言模型的固有缺陷,语言学领域仍存在许多应用性的现实问题有待语言学家的交叉研究。浙江大学文学院边田钢特聘研究员就“机器学习是否能够帮助学者进行语音材料整理”和“大语言模型能否辅助音韵学学习”两个问题提出疑问。杨亦鸣教授指出,在经过专门训练后,大语言模型可以在近代韵书音系的地域性和材料比对等方面为研究者提供辅助。音韵学的学习,更重要的是教师的授课。杨教授认为,目前的大模型更像一个解决问题的工具,如何辅助推广普及等方面值得进一步思考。本次讲座深入探讨了大语言模型的发展历程、大数据与预训练的重要性以及多模态整合的前景,涉及到语言学、计算机科学、神经科学、心理学、临床医学等多学科的交叉融合问题。讲座现场座无虚席,对谈环节气氛热烈,杨亦鸣教授对现场师生的提问进行了细致而深入的回答,为我们带来了一场专业而深刻的交叉学科讲座。文:刘金翔、贾明卓图:杨婷婷、贾明卓
  • 2024-09-02
    寻访华夏绿舟,共游武夷山水——文学院2024年暑期疗休养活动顺利举行
    为保障教职工身心健康,提高幸福感,打造“温情文院”,激发广大教职工的工作热情,增强凝聚力、向心力,更好地服务学院事业发展,文学院工会于7月15日-7月19日组织教职工前往武夷山进行了为期5天的疗休养活动。老师们先后游览了水帘洞、九曲溪、武夷宫、大红袍景区、天游峰、虎啸岩等景点,充分感受了华夏绿舟的魅力。旅程的第一天,老师们乘坐景区观光车来到水帘洞景区。水帘洞是武夷山著名的七十二洞之一,是武夷山风景区最大的岩洞。洞顶危岩斜覆,洞穴深藏于收敛的岩腰之内。洞口斜向大敞,洞顶凉爽遮阳。身处其中,老师们卸下忙碌与疲惫,静心感受大自然的脉搏,充分放松身心,共度美好时光。旅程的第二天,老师们前往竹筏码头体验九曲溪竹筏漂流。九曲溪位于武夷山的峰岩幽谷之中,蜿蜒十五华里。坐上竹筏,清风拂面,青山绿水近在眼前,山挟水转,水绕山行,每一曲都有不同景致的山水画意。下竹筏后,老师们步行前往武夷宫,游览这一历代帝王祭祀武夷神君之地。下午三点,坐上景区的观光车,老师们来到大红袍景区。“大红袍”名枞茶树,生长在九龙窠内一座高岩峭壁上,被誉为“茶中之王”,名闻海内外。景区内翠绿满眼,茶香弥漫,流水潺潺声常伴耳边,令人心旷神怡。第三天晨曦初露,老师们便前往天游峰景区登峰巅、望云海。天游峰为武夷山首胜,历来是文人墨客隐居养心之所。从山脚的入口进入,老师们沿着蜿蜒的山路向上攀登,沿途欣赏翡翠般的山水,经过茶洞,看五月第一壁“晒布岩”,一路上欢声笑语不断。旅程的第四天,到虎啸岩景区一探究竟。在武夷,一岩而兼有群峰之胜的,唯有虎啸。“虎啸”之声,来自岩上的一个巨洞,山风穿过洞口,便发出怒吼,声传空谷,震撼群山。老师们上观景台,登好汉坡,听泉水声,感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旅程的第五天,老师们来到武夷群峰的西南端,探索武夷最奇的岩洞。从伏羲洞进入,行到深处,抬头仰望,但见岩顶裂开一罅,从中漏进天光一线,这便是“一线天”。 阶梯极窄,往往需要侧身通过,惊险刺激。本次武夷山之行在充分领略自然奇景中顺利结束。此次旅行帮助老师们调养了身心,增进了彼此间的感情,留下了难忘的回忆。
  • 2024-09-02
    《王安忆的浙大文学课》出版
         近日,《王安忆的浙大文学课》由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本书为浙江大学“驻校作家”王安忆驻校讲课课程内容合集。   书名:《王安忆的浙大文学课》作者:王安忆著丛书:艺文观丛书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年:2024年4月定价:68.00元页数:151页开本:大32开(147mm*210mm)装帧:裸背护封平装ISBN:978-7-308-22038-5内容简介  历史上,许多杰出的作家都曾到大学上文学课,比如鲁迅、沈从文、老舍、梁实秋、钱钟书,等等。浙江大学推出“驻校作家”计划,聘请了王安忆驻校讲课。驻校期间,王安忆讲了八堂课,从小说的“物质”出发,通过马塞尔·普鲁斯特的《追忆逝水年华》讨论“小说的载体”、通过杰弗雷・乔叟的《坎特伯雷故事》讨论“小说的模型”,之后,取简·奥斯汀的《傲慢与偏见》讲“禁忌”、取巴尔扎克的《贝姨》讲“阶级”、取阿加莎·克里斯蒂的《ABC谋杀案》讲理趣、取列夫·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讲“贵族”、取杜鲁门·卡波特的《冷血》讲“纪实小说”,最后借由张爱玲的“五四遗事”归宿到了小说的“精神”。用王安忆自己的话说,无论是题材的历史感、思想的哲学性、社会生活的宏伟度,还是解读的勇气,都收缩了尺寸,回归世俗,合乎大众的品味。因此,这本课稿并不是象牙塔里的艰涩学术项目,如同这八次向社会开放的课堂一样,是献给所有文学爱好者们的一次对文字的亲近。  和浙江杭州的关系,可上溯曾祖辈,母亲的籍贯向来填的是杭州,此时结下的则是文缘。  ......  在我第一讲的开端,也是整个课程的开端,引用了艺术史家巫鸿教授关于中国玉器造型的解释,空间性的艺术可以将隐匿的性质外化为显学,语言艺术却是从隐匿到隐匿。当我整理讲稿的时候,又读到巫鸿教授另一本书《物·画·影》,以镜子的起源带入“镜像”的概念。书中写到法国凡尔赛宫著名的镜厅,面向拱窗等高等宽的镜子,将室外花园的景物映照其中。《扬州画舫录》卷十二,记“绿杨湾门内建事厅”中有一堂,壁画山水道路,“对面设影灯,用玻璃镜取屋内所画影”,于是,一真一幻,山重水复。小说也是镜像,起于复制,终于转换。这一过程在文字真不容易描绘,真和幻都在虚拟中,文字本就是个天大的虚拟。——王安忆作者简介  王安忆,1954年3月6日生,中国当代作家、文学家,现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上海市作家协会主席、复旦大学教授。 1976年,发表散文《向前进》;1986年,出版首部长篇小说《69届初中生》;1987年,调入上海市作家协会创作室从事专业创作;1996年,出版长篇小说《长恨歌》,于2000年获第五届茅盾文学奖;2004年,短篇小说《发廊情话》获第三届鲁迅文学奖优秀短篇小说奖;2012年,长篇小说《天香》获第四届世界华文长篇小说奖“红楼梦奖”首奖;2013年,获法兰西文学艺术骑士勋章;2020年,发表长篇小说《一把刀,千个字》。目录第一讲:小说的载体第二讲:小说的模型第三讲:禁忌第四讲:阶级第五讲:理趣第六讲:美国纪实小说第七讲:贵族第八讲:“五四遗事”
  • 2024-08-22
    胡可先教授编《夏承焘学记》出版
     
  • 2024-08-21
    张涌泉教授《走近敦煌》出版
     
  • 2024-08-20
    我院多项成果获浙江大学第五届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优秀著作奖
    近日,浙江大学第五届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优秀著作奖获奖名单正式公布。经学者或学院(系)推荐、校内外专家评审、校文科发展领导小组审定和网上公示,共有21项成果获奖,其中专(编)著奖一等奖4项、专(编)著奖二等奖12项、译著奖2项、青年成果奖3项。按申报时作者所属单位统计,我院此次共有4项成果获奖,其中专(编)著奖一等奖1项(何诗海:《古书凡例与文学批评:以明清集部著作为考察中心》),专(编)著奖二等奖3项(胡可先、杨琼:《贞石留芳:唐代诗人四十家墓志疏证与研究》,虞万里:《中国古代姓氏与避讳起源》,姚永铭:《〈原本玉篇残卷〉校证》)。此外,吴笛教授与外国语学院聂珍钊、王永教授联合主编的《中国外国文学研究年鉴(2017-2020)(共四卷)》(以外国语学院申报)获专(编)著奖一等奖。成果名称古书凡例与文学批评:以明清集部著作为考察中心作者何诗海奖励类型专(编)著奖一等奖内容简介古书凡例不仅是图书编纂技术问题,更是编纂者学术理念的集中体现,是古人开展学术批评、文学批评的重要载体。本书在系统梳理古书凡例发展、演变历程的基础上,以明清集部著作为中心,深入探讨古书形态、编次体例所蕴含的文学史演进和文学观念嬗变的轨迹,在书信、序跋、诗话、文话、评点等传统文学批评体式之外,充分挖掘、揭示古书凡例独特的文学批评意义,其选题、内容、观点、研究视角和方法等,均有重要创新,有力推动了古代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书籍史研究。成果名称贞石留芳:唐代诗人四十家墓志疏证与研究作者胡可先、杨琼奖励类型专(编)著奖二等奖内容简介本著选取出土文献中具有代表性的唐代诗人墓志四十方,进行综合疏证与深入研究,深刻揭示了诗人的家族传承、婚姻关系、科第出身、出仕经历、交游往还、政治取向、文学活动、创作环境等多方面的内容,进而呈现唐代文学生态的多面向。重在利用新材料,解决新问题,开拓新空间。研究方法是以墓志文本为基础,诗人诗作为中心,印证史传文献,稽考历代典籍,梳理诗人事迹,还原创作环境,旁及文坛风会、历史事件、风俗习惯的流传演变,从而臻于“以诗证史”“诗史互证”的境地。成果名称中国古代姓氏与避讳起源作者虞万里奖励类型专(编)著奖二等奖内容简介本书由姓氏起源和避讳起源两部分组成,是作者在以往三十多年研究的基础上,综合利用传世和出土文献,对姓氏和避讳进行深入研究而得出的最新观点。姓氏是一个无人不晓的词汇,但很少有人知道姓与氏含义不同,来源各异。少数人虽然知道三代之前,姓氏分而为二,三代之后,姓氏合二为一,但绝无人知道我国远古只有氏而无姓。姓是周武王克商以后,分封三恪二王和其他一些著名氏族而冠予的特殊称号,是姬周安抚邦国、稳定时局,结交、联姻异族的政策和策略所孕育出的符号。姓是特定历史下的产物,随着姬周的灭亡而与氏合二为一,合称姓氏,混而不别。所以,历朝历代积淀下来的姓氏虽超过三万,而真正的古姓却不满五十。揭开历史的谜底,让你知道你我他的姓和氏。避讳与每个人的姓名相关。今人知道名字是一个人有别于他人的称谓,却少有人知道古人名是名,字是字。名与字含义不同却又有联系,古人的字是他本名的另一种表述,是他本人的品德表征,这就是所谓“字以表德”。古人二十而取字,所谓“冠而字之,敬其名也”。但在堂皇的“敬其名也”之背后,目的是要讳其名。为什么要讳名?表面看来是周代礼制的规定,实质却受到远古先民珍名心理的支配。珍名心理与巫术、鬼魂的原始思维有关,先民将个人名字视为身体的一部分,一旦被人或鬼知晓,便可能危及自身,所以必须珍视保护,另取一字,以代其名。到了郁郁乎文哉的周代,这种珍视保护名讳的原始思维已被堂皇的礼仪制度所掩盖,逐渐淡出了人们的意识。避讳由鬼魂波及生人,由宗法推衍到社会,于是产生称谥号、称官职、称庙号之种种避讳方法,形成中国古代特殊的称谓系统。在这一整套特殊的称谓系统中,作者特别对殷商日干庙号的考证用力最深,提出殷王日干“祔庙说”。他认为殷商日干是商代帝王、诸侯等死后祔庙日的日干,殷人将日干刻写在石主上,以便后世子孙依日干进行祭祀。这种考证已由避讳问题跨入古史领域,对殷商史研究有一定启发。成果名称《原本玉篇残卷》校证作者姚永铭奖励类型专(编)著奖二等奖内容简介《玉篇》是南北朝时期顾野王所编的一部字书,它是我国第一部以楷书形体编纂的字典。魏晋南北朝是汉字发展史上的重要时期,曾出现大量字书,只是这一时期的字书大都失传,惟顾野王《玉篇》留传后世。《玉篇》由于卷帙繁重,难以传写,唐宋时期曾多次修订为增字减注节本,而与顾氏原本《玉篇》差别甚大。今传《玉篇》有原本与今本。今本是指宋代大中祥符年间重修的《大广益会玉篇》;而原本是指清代光绪年间黎庶昌出使日本时所发现的原本《玉篇》残卷。黎氏后来将它刻入《古逸丛书》中,国内学者才得以见原本《玉篇》真貌。此后又有罗振玉本、中华书局本、续修四库全书本三种影印版本。本书为2022年度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全书共119万字,以续修四库本为底本,参校“中华本”,利用现存古籍和日本有关材料,吸收前贤的相关成果,穷尽式搜求《原本玉篇残卷》每个义项的释义和书证出处,校正《残卷》在传抄过程中产生的讹误,增补条目,增补缺漏,为使用者提供一个可以依据的善本。在此过程中,也校正了其他文献的错误。这是目前为止最为精善的一个《残卷》整理本。
  • 2024-08-06
    浙大文学院师生赴日本关西大学参加六校研究生工作坊
    2024年7月28日至8月4日,应关西大学东亚研究科池田智惠教授邀请,浙江大学文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与文化研究所六位博士研究生在陈力君、翟业军老师带领下,赴日本关西大学参加六校研究生工作坊。本次活动由来自浙江大学、南开大学、上海大学、东京大学、关西大学、早稻田大学等学校的师生参会。南开大学周志强教授、上海大学罗小茗教授、东京大学铃木将久教授作开幕致辞。进入专题报告阶段,浙大现当代研究所杨婷婷、周诗寒、唐秀清三位博士研究生向大会作论文报告。杨婷婷讨论了受日本轻小说影响的“国轻”小说在中国动漫脚本叙事创新方面的贡献。周诗寒的发言讨论了“主流”文学批评在20世纪80年代“现代派”论争场域中的权力生成作用。唐秀清则返回到作家创作的文化历史语境,对路遥小说情感脉络中的“羞耻感”进行分析。李杨帆、姚悦、郑梦琦三位博士研究生分别评议了来自东京大学、早稻田大学和南开大学等学校的研究生论文,并与发表的同学进行了良好的互动。全部论文报告交流后,进行研究生自主讨论的圆桌会议。圆桌会议不以达成共识为目标,主要促进年轻学者间的交流,使参与者能畅所欲言,各抒己见,不避锋芒,引发青年学者的现实关怀和问题意识。浙大六位博士研究生分两组与各校同学就“疫情后青年学者的问题与现状”、“社会中存在哪些性别困境”两大议题展开交流,深刻领略思想碰撞带来的学术激情和魅力。圆桌会议结束后,浙江大学翟业军教授、南开大学陈琰娇教授、关西大学池田智惠教授作闭幕词。与会六校教师深入商谈六校研究生培养和学术研究的合作机制,达成若干共识,以期待将来进一步深度交流。此次参会,让同学们就学术论题与国内外的年轻学人进行广泛深入的交流,聆听了不同方向和论题的报告,接触了不同学校的研究思路和风格,开阔了视野。2025年工作坊将移步南开大学。撰文:周诗寒
  • 2024-07-31
    第九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揭晓,文学院喜获佳绩
     
    • 每页 8 记录  总共 524 记录 
    • 第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 页码 6/66 跳转到 
  • 地址: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余杭塘路866号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成均苑4幢 联系电话:0571-88273103

  • 浙江大学文学院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21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寸草心科技 管理登录 您是第 1000 位访问者

官方微信

友情链接

浙江大学 浙江大学社会科学研究院 研究生院 本科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