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多项成果获浙江大学第五届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优秀著作奖

  • 2024-08-20

  • 作者:

  • 浏览次数:145

近日,浙江大学第五届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优秀著作奖获奖名单正式公布。经学者或学院(系)推荐、校内外专家评审、校文科发展领导小组审定和网上公示,共有21项成果获奖,其中专(编)著奖一等奖4项、专(编)著奖二等奖12项、译著奖2项、青年成果奖3项。

按申报时作者所属单位统计,我院此次共有4项成果获奖,其中专(编)著奖一等奖1项(何诗海:《古书凡例与文学批评:以明清集部著作为考察中心》),专(编)著奖二等奖3项(胡可先、杨琼:《贞石留芳:唐代诗人四十家墓志疏证与研究》,虞万里:《中国古代姓氏与避讳起源》,姚永铭:《〈原本玉篇残卷〉校证》)。此外,吴笛教授与外国语学院聂珍钊、王永教授联合主编的《中国外国文学研究年鉴(2017-2020)(共四卷)》(以外国语学院申报)获专(编)著奖一等奖。



成果名称

古书凡例与文学批评:

以明清集部著作为考察中心

作者

何诗海

奖励类型

专(编)著奖一等奖

内容简介

古书凡例不仅是图书编纂技术问题,更是编纂者学术理念的集中体现,是古人开展学术批评、文学批评的重要载体。本书在系统梳理古书凡例发展、演变历程的基础上,以明清集部著作为中心,深入探讨古书形态、编次体例所蕴含的文学史演进和文学观念嬗变的轨迹,在书信、序跋、诗话、文话、评点等传统文学批评体式之外,充分挖掘、揭示古书凡例独特的文学批评意义,其选题、内容、观点、研究视角和方法等,均有重要创新,有力推动了古代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书籍史研究。



成果名称

贞石留芳:唐代诗人四十家

墓志疏证与研究

作者

胡可先、杨琼

奖励类型

专(编)著奖二等奖

内容简介

本著选取出土文献中具有代表性的唐代诗人墓志四十方,进行综合疏证与深入研究,深刻揭示了诗人的家族传承、婚姻关系、科第出身、出仕经历、交游往还、政治取向、文学活动、创作环境等多方面的内容,进而呈现唐代文学生态的多面向。重在利用新材料,解决新问题,开拓新空间。研究方法是以墓志文本为基础,诗人诗作为中心,印证史传文献,稽考历代典籍,梳理诗人事迹,还原创作环境,旁及文坛风会、历史事件、风俗习惯的流传演变,从而臻于“以诗证史”“诗史互证”的境地。


成果名称

中国古代姓氏与避讳起源

作者

虞万里

奖励类型

专(编)著奖二等奖

内容简介

本书由姓氏起源和避讳起源两部分组成,是作者在以往三十多年研究的基础上,综合利用传世和出土文献,对姓氏和避讳进行深入研究而得出的最新观点。

姓氏是一个无人不晓的词汇,但很少有人知道姓与氏含义不同,来源各异。少数人虽然知道三代之前,姓氏分而为二,三代之后,姓氏合二为一,但绝无人知道我国远古只有氏而无姓。姓是周武王克商以后,分封三恪二王和其他一些著名氏族而冠予的特殊称号,是姬周安抚邦国、稳定时局,结交、联姻异族的政策和策略所孕育出的符号。姓是特定历史下的产物,随着姬周的灭亡而与氏合二为一,合称姓氏,混而不别。所以,历朝历代积淀下来的姓氏虽超过三万,而真正的古姓却不满五十。揭开历史的谜底,让你知道你我他的姓和氏。

避讳与每个人的姓名相关。今人知道名字是一个人有别于他人的称谓,却少有人知道古人名是名,字是字。名与字含义不同却又有联系,古人的字是他本名的另一种表述,是他本人的品德表征,这就是所谓“字以表德”。古人二十而取字,所谓“冠而字之,敬其名也”。但在堂皇的“敬其名也”之背后,目的是要讳其名。为什么要讳名?表面看来是周代礼制的规定,实质却受到远古先民珍名心理的支配。珍名心理与巫术、鬼魂的原始思维有关,先民将个人名字视为身体的一部分,一旦被人或鬼知晓,便可能危及自身,所以必须珍视保护,另取一字,以代其名。

到了郁郁乎文哉的周代,这种珍视保护名讳的原始思维已被堂皇的礼仪制度所掩盖,逐渐淡出了人们的意识。避讳由鬼魂波及生人,由宗法推衍到社会,于是产生称谥号、称官职、称庙号之种种避讳方法,形成中国古代特殊的称谓系统。在这一整套特殊的称谓系统中,作者特别对殷商日干庙号的考证用力最深,提出殷王日干“祔庙说”。他认为殷商日干是商代帝王、诸侯等死后祔庙日的日干,殷人将日干刻写在石主上,以便后世子孙依日干进行祭祀。这种考证已由避讳问题跨入古史领域,对殷商史研究有一定启发。


成果名称

《原本玉篇残卷》校证

作者

姚永铭

奖励类型

专(编)著奖二等奖

内容简介

《玉篇》是南北朝时期顾野王所编的一部字书,它是我国第一部以楷书形体编纂的字典。魏晋南北朝是汉字发展史上的重要时期,曾出现大量字书,只是这一时期的字书大都失传,惟顾野王《玉篇》留传后世。《玉篇》由于卷帙繁重,难以传写,唐宋时期曾多次修订为增字减注节本,而与顾氏原本《玉篇》差别甚大。今传《玉篇》有原本与今本。今本是指宋代大中祥符年间重修的《大广益会玉篇》;而原本是指清代光绪年间黎庶昌出使日本时所发现的原本《玉篇》残卷。黎氏后来将它刻入《古逸丛书》中,国内学者才得以见原本《玉篇》真貌。此后又有罗振玉本、中华书局本、续修四库全书本三种影印版本。

本书为2022年度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全书共119万字,以续修四库本为底本,参校“中华本”,利用现存古籍和日本有关材料,吸收前贤的相关成果,穷尽式搜求《原本玉篇残卷》每个义项的释义和书证出处,校正《残卷》在传抄过程中产生的讹误,增补条目,增补缺漏,为使用者提供一个可以依据的善本。在此过程中,也校正了其他文献的错误。这是目前为止最为精善的一个《残卷》整理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