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9-02
作者:
浏览次数:166
近日,《王安忆的浙大文学课》由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本书为浙江大学“驻校作家”王安忆驻校讲课课程内容合集。
书名:《王安忆的浙大文学课》
作者:王安忆著
丛书:艺文观丛书
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2024年4月
定价:68.00元
页数:151页
开本:大32开(147mm*210mm)
装帧:裸背护封平装
ISBN:978-7-308-22038-5
内容简介
历史上,许多杰出的作家都曾到大学上文学课,比如鲁迅、沈从文、老舍、梁实秋、钱钟书,等等。浙江大学推出“驻校作家”计划,聘请了王安忆驻校讲课。驻校期间,王安忆讲了八堂课,从小说的“物质”出发,通过马塞尔·普鲁斯特的《追忆逝水年华》讨论“小说的载体”、通过杰弗雷・乔叟的《坎特伯雷故事》讨论“小说的模型”,之后,取简·奥斯汀的《傲慢与偏见》讲“禁忌”、取巴尔扎克的《贝姨》讲“阶级”、取阿加莎·克里斯蒂的《ABC谋杀案》讲理趣、取列夫·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讲“贵族”、取杜鲁门·卡波特的《冷血》讲“纪实小说”,最后借由张爱玲的“五四遗事”归宿到了小说的“精神”。用王安忆自己的话说,无论是题材的历史感、思想的哲学性、社会生活的宏伟度,还是解读的勇气,都收缩了尺寸,回归世俗,合乎大众的品味。因此,这本课稿并不是象牙塔里的艰涩学术项目,如同这八次向社会开放的课堂一样,是献给所有文学爱好者们的一次对文字的亲近。
和浙江杭州的关系,可上溯曾祖辈,母亲的籍贯向来填的是杭州,此时结下的则是文缘。
......
在我第一讲的开端,也是整个课程的开端,引用了艺术史家巫鸿教授关于中国玉器造型的解释,空间性的艺术可以将隐匿的性质外化为显学,语言艺术却是从隐匿到隐匿。当我整理讲稿的时候,又读到巫鸿教授另一本书《物·画·影》,以镜子的起源带入“镜像”的概念。书中写到法国凡尔赛宫著名的镜厅,面向拱窗等高等宽的镜子,将室外花园的景物映照其中。《扬州画舫录》卷十二,记“绿杨湾门内建事厅”中有一堂,壁画山水道路,“对面设影灯,用玻璃镜取屋内所画影”,于是,一真一幻,山重水复。小说也是镜像,起于复制,终于转换。这一过程在文字真不容易描绘,真和幻都在虚拟中,文字本就是个天大的虚拟。
——王安忆
作者简介
王安忆,1954年3月6日生,中国当代作家、文学家,现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上海市作家协会主席、复旦大学教授。 1976年,发表散文《向前进》;1986年,出版首部长篇小说《69届初中生》;1987年,调入上海市作家协会创作室从事专业创作;1996年,出版长篇小说《长恨歌》,于2000年获第五届茅盾文学奖;2004年,短篇小说《发廊情话》获第三届鲁迅文学奖优秀短篇小说奖;2012年,长篇小说《天香》获第四届世界华文长篇小说奖“红楼梦奖”首奖;2013年,获法兰西文学艺术骑士勋章;2020年,发表长篇小说《一把刀,千个字》。
目录
第一讲:小说的载体
第二讲:小说的模型
第三讲:禁忌
第四讲:阶级
第五讲:理趣
第六讲:美国纪实小说
第七讲:贵族
第八讲:“五四遗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