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历史学院
  • EN
  • 办公网
  • 首页
  • 院情总览
    学院简介 历史沿革 学院黄页 研究所简介 教工名录 学者介绍 学院宣传片
  • 党政管理
  • 人才培养
  • 组织人事
    师资队伍
  • 科学研究
  • 交流服务
    继续教育
  • 校友天地
  • 首页
  • 院情总览
    学院简介 历史沿革 学院黄页 研究所简介 教工名录 学者介绍 学院宣传片
  • 党政管理
  • 人才培养
  • 组织人事
    师资队伍
  • 科学研究
  • 交流服务
    继续教育
  • 校友天地
  • EN 办公网
首页  新闻动态

新闻动态

  • 2024-07-23
    “传承伯温文化 赋能山水侨城”座谈会举行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浙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文源深、文脉广、文气足。《“浙江文化研究工程成果文库”总序》中,习近平指出,“浙江人民在与时俱进的历史轨迹上一路走来,秉承富于创造力的文化传统,这深深地融汇在一代代浙江人民的血液中,体现在浙江人民的行为上,也在浙江历史上众多杰出人物身上得到充分展示”。为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7月21日,“传承伯温文化 赋能山水侨城”座谈会在浙江大学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研究伯温文化的专家学者、文旅产业代表共聚一堂,深入探讨伯温文化的当代价值、时代内涵,推进伯温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打造“伯温文化发祥地”,建设更具文成标识度的“山水侨城”贡献强大的智慧力量。浙江省社科联党组书记、副主席郭华巍,浙江大学副校长周江洪,浙江大学文学院院长冯国栋、浙江大学社会科学院徐宝敏副院长、温州市社科联党组书记、主席潘晓勇,文成县委书记罗招政以及北京大学廖可斌教授、浙江大学楼含松教授、浙江大学徐永明教授、附件师范大学陈庆元教授、南京师范大学陈书禄教授、台湾中山大学简锦松教授等海内外多所院校的学者出席会议,文成县委常委、宣传部长项缪主持会议。潘晓勇表示,刘伯温是文成最具标识度的历史文化名人,也是温州历史文化名人的杰出代表。要把握正确方向,推进伯温文化行稳致远,深化理论研究,提高伯温文化时代价值,加强普及交流,推动伯温文化创新传承,强化人才培养,保障伯温文化发展活力,积极打造伯温文化特色科普品牌与科普阵地。要利用好浙江社科院、浙江大学、中国明史学会刘基分会等资源平台,深入挖掘伯温文化的多元内涵,以伯温文化赋能强城行动,加快建设新时代文化温州。   周江洪代表浙江大学对会议的召开表示祝贺。伯温文化研究是明史研究的重要内容,是温州学研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自2022年浙江大学与文成县合作以来,每年坚持联合举办伯温文化相关会议和活动,持续推出伯温文化课程和书籍,希望可以通过此次会议,持续搭建好海内外伯温文化研究与地方文化建设沟通协作的平台,使伯温文化传承与发扬向着更深入、更广阔、更创新的方向发展。同时,周江洪对文学院及徐永明教授团队在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及文化国际交流合作方面,作出的诸多重要成绩作出肯定。郭华巍表示,刘伯温是中国古代历史名臣,是浙江文化星河中的一颗璀璨明星。近年来,省市县社科联联动开展伯温文化研究宣传,通过发挥协同优势,汇聚专家智慧力量,增强伯温文化在全省乃至全国的品牌辐射力。下一步,要紧扣时代要求,强化系统研究,推进文化赋能,注重价值转化,通过不断挖掘和研究,传承和创新,让伯温文化活起来、传下去、走得远。省社科联将一如既往地支持文成开展好伯温文化研究,提供伯温文化重大课题研究支持,推出一批伯温文化研究精品成果,擦亮伯温文化品牌标识,更好赋能文成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专家、学者、文成乡贤围绕伯温文化,从文史、文创、文旅等多个方面展开深入探讨与分享。在座谈会上,“刘基文化系列研究与数据库建设”的阶段性成果作了展示,徐永明教授详细介绍了智慧古籍平台和学术地图发布平台上刘基世系图、社会网络关系图以及代表著述分析的使用,廖可斌、徐永明作为高校院系代表,与中共温州市文成县委宣传部签约,共同开展“伯温文化新时代价值研究项目”研究。会议最后,罗招政代表文成县委、县政府向与会领导和专家学者表示感谢。文成因伯温而得名,一直以来,文成县委、县政府坚持把伯温文化作为区域文化标识来打造,始终致力于挖掘、保护、传承和弘扬伯温文化。接下来,文成将不断强化对标执行力、传播吸引力和内生驱动力,把传承伯温文化与政治引领、守正创新和区域发展等方面结合,重点打造伯温文化十大场景,全面提升“伯温文化发祥地”的海内外知名度美誉度,让研究挖掘更深、人才队伍更强、品牌影响更大,希望大家能一如既往地关心文成、宣传文成、支持文成,加大伯温文化研究深度、阐释力度、合作密度,持续激发伯温文化的蓬勃生命力,更快更好赋能“山水侨城”建设出新出彩。
  • 2024-07-22
    金声而玉应,继体更能贤:伯温文化学术研讨会召开
    刘基(1311-1375)字伯温,谥曰文成,元末明初杰出的军事谋略家、政治家、文学家和思想家,浙江文成南田(原属青田)人,明洪武三年封诚意伯,武宗正德九年追赠太师,谥号文成。刘伯温是中国古代的一位传奇人物,至今在中国大陆、港澳台乃至东南亚、日韩等地仍有广泛深厚的民间影响力。       2024年7月20日下午,浙江大学文学院主办的伯温文化学术研讨会在浙江大学召开,共四十余位海内外学者参会,共襄盛举。浙江大学文学院院长冯国栋致辞,对徐永明教授及其数字人文团队取得的成就作出高度评价。       北京大学廖可斌教授、中山大学黄仕忠教授、浙江大学徐永明教授、中山大学周松芳教授、南京大学周群教授、台湾中山大学简锦松教授、南京师范大学陈书录教授、福建师范大学陈庆元教授等出席。此次会议共收录25篇论文,内容从版本的梳理、作品的解读、行实的考证、世系的传承、到刘基思想的挖掘、文化的传播,不一而足。廖可斌教授和黄仕忠教授分别围绕高明拒绝应召的全过程,以及刘基选择扶持朱元璋的动因进行展开。周群教授认为民本是传统政治思想的精华,也是刘基社会政治思想的核心,且呈现了较完备的理论形态,这与刘基学究天人的学殖有关。其中,中国传统思想中正德、利用、厚生三事惟和的系统性思维,隐然体现在刘基的民本思想的构建与实践中。简锦松教授基于自身对官方驿路以及民间商旅使用私路的实地考察的经验,全面掌握了刘伯温的行迹。认为由掌握行迹,进而解读他的诗篇,才是真正的了解刘伯温。陈书录教授认为明清时期包括文成刘基在内的浙东是士农工商相依相补、异业同道的兴旺之地,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将文成乃至浙东经济高质量的发展战略,与文成乃至浙东文化(包括儒商廉吏文化)高质量发展战略结合在一起研究,把握文成乃至浙东文化与经济之间共生、同构和互动的规律,在制定文成乃至浙东规划中不仅有经济发展战略的创新,而且也有文化发展战略的创新,继承并且发扬包括元末明初文成乃至浙东文人与商贾互动在内的文成乃至浙东文化的优良传统,发掘其生生不息的原动力。陈庆元教授根据刘基纪行诗,结合其他文献,描绘其入闽出闽驿站、道里、行迹,了解其沿途之观感。纪行诗与游览诗有关联,但却是两类不同的诗歌题材,分而论之。吕立汉介绍了其《千古人豪——刘基传》修订版的几处重要修改;陈庆元教授分析了刘基从白沙到铅山所作五言纪行诗,有谢灵运行旅、游览诗的诗味;陶然读刘基《写情集》讨论其集句词的用调、语源,关注到了刘基在诗歌领域的知识世界;任红敏认为奉使宣抚制度对元代朝野秩序与政治生活影响很大,围绕这一活动催生了大量以奉使宣抚为核心话题的诗文、民谣俚曲等文学作品,构筑出表现元代社会现实的纪实性文学与稳固皇权、重整吏治的政治正统思维文学。凌硕为、吕立汉在整理《新校刘基文集》时,以成化本《诚意伯刘先生文集》为底本,并在厘定文字的同时,尽最大可能保持成化本的原貌,以期还原出接近成化本最初面貌的刘基文集善本;魏青从刘基和朱元璋众人思想以说理方式进行了双向的关照的一个分析;林施望对刘基的生平活动轨迹与刘基诗文内容的转变进行了时段性考察;郑碎丹认为刘基的儒学思想体现了宋明新儒学在元末明初承袭两宋、合汇朱陆的发展特征,刘基以其儒学思想为哲学本体论的逻辑支撑,构建起以民为本、寡欲崇俭、德主刑辅为丰富内涵的廉政思想体系,对推进新时代廉政建设具有极大的借鉴意义;刘晓宾作为刘基后裔,考察了刘基文集在明清多次刻印情况,并对清初刻印篡改者的身份和动因进行考证,还对刘基《覆瓿集》明初刻本进行考订。周松芳对刘基如何走上太师之路索隐发覆,揭示何以会出现大量的传说,认为这些传说虽然字面意义或不经,而本质真实不容多疑;余来明围绕“谁为明诗第一人”这一议题,深入文学史中诗学统系意识、宗法观念等方面的分野,以及对明诗经典作家的不同认识;徐永明从作品出发论述了刘基眼中的黄帝文化,并对其缙云行迹进行考证;李舜华总结了刘基的华夷论、乐论和文统论;邱江宁立足刘基《郁离子》文本细读,借由其文虽无意拟古,却“神情悠邈,才气雄豪”,古韵盎然的基本特征,将从“古雅细腻的‘非此界’描述与‘国潮’消费群体趣味的贴合”“诡谲奇幻的写物造境与‘国潮’创造精神的呼应”“进于‘文明’的述求与‘国潮’主旨的当代共情”三个维度来讨论《郁离子》的文本构建主旨,阐释其在用词造境、写物抒情、主旨抉发等方面对于“国潮”的启发意义;朱睿达通过梳理刘基《天地之盗》中天人关系的部分传统思想渊源,阐析其与新时代生态发展观的贯连处与一致性;黄鹏程关注了刘基为代表的元末浙东文人群体,基于诗、乐关系勾稽诗歌演变的发展脉络,建构起诗、乐、律的生成关系,尤其注重辨析古律之变及其产生的文学史影响,由此提倡诗歌音调的尚古;澳大利亚籍硕士安心冉通过研究《郁离子》等原始文本,突出了刘基对战争、治理和道德行为的见解,并考证了西方假托刘基作品的《百战奇略》的作者;胡正裕对文学作品中刘基传说承袭与转译进行细致梳理和辨析;高明辉对刘基所著《在齐余政》三种的传世文献记载与日藏孤本的发现并进行简要的学术梳理。总结环节中,黄鹏程对与会专家学者们的题目类型和取得的突破进行了分类探讨,本次会议从文献辨析、历史考证、文学书写、思想建构、传说流变等方面都深化了刘基研究,会议圆满结束。
  • 2024-07-15
    翟业军教授领受首届雪峰文论奖
    7月14日晚,“2024雪峰文论奖之夜”在冯雪峰的故乡——浙江义乌神坛村隆重举行,现场揭晓了本届雪峰文论奖获奖名单。翟业军教授凭借《西窗雨,叩响一口钟——论汪曾祺与外国文学》斩获论文奖。雪峰文论奖由人民文学出版社设立,是以中国现当代著名文艺理论家、作家和诗人冯雪峰同志命名的文学理论评论奖项,两年评选一届,每届设著作奖不超过3部、论文奖不超过8篇。首届雪峰文论奖初评工作于2024年5月启动,共收到24位提名人推荐的论文99篇,著作44部,当晚颁出了首届11部(篇)作品。授奖词翟业军:《西窗雨,叩响一口钟——论汪曾祺与外国文学》自如运用比较文学和文学批评两种方法,悉心揣摩汪曾祺对中外作家、翻译家、学者的契合与疏离、亲近与告别、理解与误解,展现了文学批评之灵气与学术研究之勤勉的协调配合,抵达了汪曾祺研究的新境界。对青年汪曾祺由转益多师到找回自我的描述,构成了别具审美意蕴的精彩华章。将文学研究创造成一个个迷人的文学故事,正是批评家翟业军的专长与特色,由追随者到开拓者,由迷惘回归坚定,翟业军在叩问汪曾祺文学生涯的过程中,再次确认了自我的前进方向。个人简介   翟业军,浙江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韩国崇实大学客座教授、韩国外国语大学访问学者。兼任世界汉学研究会(澳门)副秘书长、浙江省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秘书长。已发表论文一百多篇,百万字。出版专著《春韭集》《金风集》《洞穴与后窗》。主持国家、教育部和江苏省项目多项。获得第十届(2020年)唐弢青年文学研究奖、第二十一届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浙江省优秀文学作品奖(2018—2020)、首届雪峰文论奖等奖项。
  • 2024-07-09
    党建引领促发展,行走乡村看振兴 ——浙江大学文学院党建骨干培训班顺利举办
    文学院党委自4月开展党纪学习教育以来,坚持在持续抓好原原本本学《条例》的基础上,把开展党纪学习教育与巩固拓展主题教育成果紧密结合。为进一步将理论学习成果转化为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和事业发展的实际成效,增强党建骨干的综合素质,7月6日至7月8日期间,学院党委组织师生党支部书记、支委等近20名党建骨干前往浙江省仙居县所属乡镇开展集中实践培训,文学院党委书记李铭霞、纪委书记郑英蓓、党委委员窦怀永和汉语言研究所教授李旭平全程参与培训。仙居,是中国万年文化史及世界稻作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底蕴深厚,2003年和2005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曾两次来到仙居县调研“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和新农村建设工作。学院李旭平教授作为首批省级文化特派员,结对仙居县皤滩乡山下村,将结合自己的专业知识,把文化注入乡村,协助当地政府开展文化服务供给、文化品牌打造、文化资源挖掘等。本次培训在做好党性教育的同时,聚焦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发挥文学院学科特色和党员师生专业特长,为“党建引领,文化赋能乡村振兴”建言献策。一、探寻文化根脉,坚定文化自信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留住文化根脉、守住民族之魂,一直是习近平总书记的所思所行。本次培训走访了仙居县皤滩乡下汤遗址。下汤遗址的上山文化时期,距今约10000年左右,将浙江先民活动推到了一万年以前。党员师生们实地参观了遗址所在地,仔细聆听考古老师的介绍,深切感受到华夏文明的厚重与深远,激发对民族文化根源的自豪感与责任感。 “江南第一书院”桐江书院是文化传承的象征,师生们详细了解了书院的发展历史,感受浓厚的儒学氛围。书院中的御史文化馆讲述了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发展历程和御史监察官刚正不阿、两袖清风的精神品质和家风传承,鼓励党员师生坚定初心使命,筑牢廉洁底线,强化责任担当。在山下村的古民居中,仙居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无骨花灯的传承人为师生们生动讲解了非遗技艺的传承和发展,党员师生们在看、学、做中领略非遗传统文化的魅力,感受敢于创新、坚守匠心、笃行不懈的精神。二、沿着总书记足迹,感悟思想伟力在传统村落保护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乡村文明是中华文明史的主体,村庄是这种文明的载体,耕读文明是我们的软实力”。2003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习近平一行前往仙居县考察调研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情况,在白塔镇高迁村深入了解了当地古民居保护开发工作。二十年后,文学院党员师生沿着习近平总书记到访高迁村的足迹,实地走访高迁村,现场感受了以“千万工程”为牵引,推动乡村环境改善与古民居保护开发利用有机结合,实现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推进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的生动实践。三、文化赋能乡村振兴,共话发展道路在两天的实践学习后,文学院全体参训师生党员在皤滩乡山下村与当地政府开展座谈会。座谈会由仙居县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吴凯主持,仙居县社科联副主席陈芳菲、仙居县皤滩乡乡长朱乘锋出席。双方围绕皤滩乡发展现状、文化建设现状及规划等开展交流讨论。吴凯部长介绍了当地发展现状和发展思路。文学院党委书记李铭霞指出发挥党建引领的力量,结合文学院学科特色,深入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以学院李旭平老师担任当地文化特派员的契机,助力当地文化建设。李旭平老师也进一步详细阐述了对于推进山下村文化建设的规划。在场师生各抒己见,畅谈对当地乡村文化建设的意见建议。此次党建骨干培训在仙居县的顺利举办,让文学院师生党建骨干深入浙江乡村,感受“千万工程”伟大实践;并在乡村文化建设中深入领会习近平总书记文化思想,深刻感受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给中国乡村带来的巨大变化,进一步明确了作为一名党员,必须勇于担当,敢于创新,结合所学专业知识,为乡村振兴聚力赋能,展现新时代党员的责任与担当。文:章君艳  图:仙居县委宣传部、刘其卓
  • 2024-07-05
    浙江文学院(浙江文学馆)与浙江大学文学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签约暨浙江大学“凌云”计划研究生实践基地揭牌仪式举行
    2024年7月4日下午,浙江大学文学院与浙江文学院(浙江文学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签约暨浙江大学“凌云”计划研究生赴重点单位社会实践基地揭牌仪式在浙江文学院(浙江文学馆)成功举行。浙江省作家协会党组书记、副主席叶彤,党组成员、秘书长晋杜娟,党组成员、办公室主任朱丽军,浙江文学院(浙江文学馆)院(馆)长程士庆,副院(馆)长章伟梁,院(馆)委会成员、办公室主任胡国洪,创研宣教部主任郑翔、张继宝,展陈外联部负责人徐静,办公室干部卢山,浙江大学文学院院长冯国栋,党委书记李铭霞,党委副书记郑英蓓,浙江大学文科领军人才陈奇佳教授,浙江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与文化研究所副所长陈力君副教授等出席仪式。仪式由浙江文学院(浙江文学馆)院(馆)长程士庆主持。仪式现场,在与会嘉宾的共同见证下,程士庆与冯国栋代表双方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叶彤与李铭霞代表双方为浙江大学“凌云”计划研究生赴重点单位社会实践基地揭牌。浙江省作家协会党组书记、副主席叶彤指出,实践基地的设立是浙大文学院与浙江文学院(浙江文学馆)合作关系进一步深化的开始。他希望双方整合优质资源,发挥平台优势、学科优势、师生力量,聚势齐心共同发展,积极探索全方位多领域深层次的合作与交流。他也希望以此合作为契机,让更多的浙大师生参与到中国新时代文学大数据中心和当代儿童文学创作研究中心等国字号中心的建设中,参与到省作协和浙江文学馆文学品牌活动建设和浙江文学馆日常运营及研究策展中,为浙江文学的建设和发展带来更多的新动力和可能性。浙江大学文学院院长冯国栋诚挚感谢浙江省作家协会关心和支持,感谢浙江文学院的积极推动。他指出,浙江文学馆已成为浙江大学“凌云”研究生赴重点单位社会实践行动计划(第五期)社会实践基地。他表示,未来双方将在文学创作、文学研究和文学教育等方面展开深入合作,两院也将共同携手,充分发挥文学的社会功能,共同推动文学创作、知识普及和文学人才培养,打造在全国具有创新性标志性的文学阵地。浙江大学文学院蒋立雯作为实习学生代表,真诚感谢浙江文学馆提供的实习机会。她表示,通过浙江文学馆实践平台,她实现了从学生到实习生的身份转换,她以专业学科知识提供社会服务,不断探索能力的延伸方向,以更生动亲切的方式让文学落在人们生活的土地上。仪式后,叶彤主席亲切慰问在馆实习的学生代表,感谢他们用知识和热情为文学馆策展、宣传等工作做出的贡献。最后,在浙江文学院(浙江文学馆)院(馆)长程士庆陪同下,冯国栋院长、李铭霞书记一行参观了浙江文学馆“鲁迅与茅盾‘双子星’特展”。浙江大学于2020年启动“凌云”研究生赴重点单位社会实践行动计划,以服务国家战略为导向,依托院系专业学科力量,面向国家重要领域和在行业、专业领域内有较大影响力、符合学科方向的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非盈利机构和组织,探索建设研究生社会实践基地,沉浸式开展研究生社会实践,厚植家国情怀和担当意识,切实提升在核心关键领域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 2024-06-30
    ​浙江大学“驻校作家”孙甘露系列讲座:“文体:小说、诗歌与随笔”顺利举行
    2024年5月30日晚,“驻校作家”孙甘露系列讲座之“文体:小说、诗歌与随笔” 在成均苑4幢100报告厅举行。浙江大学驻校作家、茅盾文学奖获得者孙甘露先生与《上海文化》杂志社编辑张定浩、《思南文学选刊》副主编黄德海围绕小说、诗歌和随笔这三种文体进行了深入探讨。会谈主持人为浙江大学文学院教授翟业军老师。随笔是真实还是虚构?黄德海老师阐释了自己对于讲座主题的理解,他提及昨天讲座的主题是“小说:虚构的技艺”,在他看来,小说、诗歌、随笔这三种文体都是一种创造,都是一种虚构。“不管是小说、诗歌还是随笔,我们都能辨认出来,这是一个文体的问题。文体是一个创造的过程,它不是天然有的,是人写出来的内容,是创作出来才有,而不是有了这个东西(文体)我们创造。”他还特别以“随笔”的词源解释“随笔为何是虚构”。他说:“最早使用‘随笔’这个词的人是蒙田。其实《蒙田随笔集》这本书的源头与胡适的《尝试集》同名,随笔在法语中的尝试的意思。故而随笔也属于虚构的一部分。”张定浩老师认为是否摆脱时间的束缚,是否具有陈旧感,是衡量文章质量的标准。他分享说:“我读了很多的随笔和诗歌,我注意到很多文章都没有标时间,故意把时间都去掉了。每一篇文章的时间都去掉之后,读起来会有一种奇异的感觉,它仿佛超越了时间的束缚。我觉得这样子特别好,这是写作的一个目标,每个艺术家、作家的目的就是超越时间的束缚。”孙甘露老师也对随笔散文是否真实,表达了自己的理解:“随笔散文一直被认为是写真实的事情,但其实是吗?自传、评传、日记、回忆录,看着好像是写的都是真实的人或事物,但这里面有多少真实?我觉得写作这件事情本身就是包含虚构的事物。是在创造一个世界,而不是简单的描摹,当然,这两者可能是合在一起。”《千里江山图》张定浩老师回溯了中国浪漫主义的发展历史,他认为浪漫主义的根在中国一直没有得到完成,但是他从孙甘露老师的作品中看到了先锋背后的一个浪漫主义的底子。他由孙甘露老师曾说的“先锋是别人给予的一顶文学礼帽”引申开来,说:“礼帽是一个保守的、绅士的,不像是先锋的、唱跳摇滚的人会戴的,在这个意义上先锋往后退一步,回到浪漫主义,有了(浪漫主义的)底子作为支撑,先锋才足够有力量。”在他看来,《千里江山图》背后也有浪漫主义的底子。“(《千里江山图》)背后有一封写给上海的情书,当读到这封信的时候,整个前面的节制和自我的控制得到了一个完整的释放。”他还引用美国诗人史蒂文斯的诗歌《雪人》,诗中写道:“他在雪中倾听,完全不是自己,他看见一切又看见一切中的虚无。”他认为《千里江山图》的背后也有这样一个“冰雪的、虚无主义的底子”。黄德海老师主要从语言的角度分享阅读《千里江山图》的感受。他说:“读这本书的过程中会觉得非常过瘾,(我觉得最过瘾的)不在于紧张的情节、丰富的故事内核,而是语言。(《千里江山图》的语言)优雅、精致、从容。(我)好久没有看到过这么干净的语言,那种兴奋感比故事本身更刺激我。”他将《千里江山图》的语言与孙甘露老师先锋小说时期作品的语言进行了对比,并总结说:“语言比原来透明了,原来的语言从容优雅,但是语言的质地里好像还有点杂质。《千里江山图》的语言变得很清晰,清晰的语言很容易变得轻浮,但这部作品语言的节制把原本倾向于轻浮的这一面拉回来了。”从文体角度上看,他不同意将《千里江山图》归为谍战小说或红色题材小说,他认为应该从文学文本意义上去看待这部作品。最后的互动环节中,同学们就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对三位老师进行了提问。三位老师结合自身经验就长篇小说写作节奏、长篇小说是否需要结构、写作是为了自己还是为了他人以及如何平衡文学批评、文学创作和文学评论三者之间的联系等问题进行了解答。本次对话会在热烈的氛围中圆满结束。
  • 2024-06-20
    讲座回顾:从英雄到凡人 马华文学史上的南侨机工
    2024年6月3日晚,由浙江大学文学院主办的观通学社第93期学术讲座《从英雄到凡人:马华文学史上的南侨机工》在成均苑4幢1005室顺利举行。本次讲座由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新加坡作家协会理事张松建主讲,由浙江大学文艺学研究所副教授朱首献主持,多名师生到场听讲并积极参与讨论,讲座取得圆满成功。张松建老师首先为大家精炼介绍了新马历史概况,同时阐述了20世纪上半叶马华新文学在特殊历史背景之下的诞生过程。“五四”运动激起了离散华人的侨民意识和民族主义,并引发了他们对故国原乡的浓烈情怀。1937年日本全面侵华,海外华人的民族主义进一步高涨,抗日救亡运动如火如荼,华商侨领陈嘉庚发起“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南侨机工这一独特群体随即诞生,他们在抗战期间积极参与各类军用物资的运输活动,冒着生命危险为抗战的胜利做出了卓越贡献。1942年缅甸沦陷后,为阻止日寇进犯云南,中国政府遣散南侨机工,自谋生路的南侨机工生存艰难,除去在战争中牺牲的一部分之外,剩余群体滞留在中国或辗转回到南洋。从1939年到1960年,马华作家通过文学创作讲述了该时期属于南侨机工的众多故事,而张松建老师由此总结出南侨机工在此类文学作品中的几种形象:归国之前的热血英雄、身处战时中国的苦闷边缘人以及回到南洋的失败者。张老师以具体作品为例娓娓道来,为我们分别讲述了这三种典型人物形象在马华作家笔下的呈现方式以及所传达的中心思想,并重点阐述了离散华人的远程民族主义。张松建老师的讲解生动形象、引人入胜,帮助大家全面理解了南侨机工文学的内容特征,带领听众跨越时代,深切感受到马华新文学作家们所创作的感时忧国的下层故事以及底层书写。发生在不同的时间和空间之下的三种典型人物形象叠加在一起,共同记录了南侨机工关于奋斗与失败的记忆,在马华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令人深受触动。在最后的提问环节,师生积极踊跃围绕讲座主题展开了讨论,张松建老师在答疑解惑的同时,还从一名资深学者的角度出发,结合自身经验为大家提出了若干关于学术研究的建议,令在座学子获益匪浅。(陆舟 图文)
  • 2024-06-17
    我院六本教材入选浙江省普通本科高校“十四五”第二批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重点教材建设项目
     
    • 每页 8 记录  总共 524 记录 
    • 第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 页码 7/66 跳转到 
  • 地址: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余杭塘路866号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成均苑4幢 联系电话:0571-88273103

  • 浙江大学文学院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21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寸草心科技 管理登录 您是第 1000 位访问者

官方微信

友情链接

浙江大学 浙江大学社会科学研究院 研究生院 本科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