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引领促发展,行走乡村看振兴 ——浙江大学文学院党建骨干培训班顺利举办

  • 2024-07-09

  • 作者:

  • 浏览次数:99


文学院党委自4月开展党纪学习教育以来,坚持在持续抓好原原本本学《条例》的基础上,把开展党纪学习教育与巩固拓展主题教育成果紧密结合。为进一步将理论学习成果转化为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和事业发展的实际成效,增强党建骨干的综合素质,76日至78日期间,学院党委组织师生党支部书记、支委等近20名党建骨干前往浙江省仙居县所属乡镇开展集中实践培训,文学院党委书记李铭霞、纪委书记郑英蓓、党委委员窦怀永和汉语言研究所教授李旭平全程参与培训。

仙居,是中国万年文化史及世界稻作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底蕴深厚,2003年和2005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曾两次来到仙居县调研“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和新农村建设工作。学院李旭平教授作为首批省级文化特派员,结对仙居县皤滩乡山下村,将结合自己的专业知识,把文化注入乡村,协助当地政府开展文化服务供给、文化品牌打造、文化资源挖掘等。本次培训在做好党性教育的同时,聚焦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发挥文学院学科特色和党员师生专业特长,为“党建引领,文化赋能乡村振兴”建言献策。

一、探寻文化根脉,坚定文化自信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留住文化根脉、守住民族之魂,一直是习近平总书记的所思所行。

本次培训走访了仙居县皤滩乡下汤遗址。下汤遗址的上山文化时期,距今约10000年左右,将浙江先民活动推到了一万年以前。党员师生们实地参观了遗址所在地,仔细聆听考古老师的介绍,深切感受到华夏文明的厚重与深远,激发对民族文化根源的自豪感与责任感。

 “江南第一书院”桐江书院是文化传承的象征,师生们详细了解了书院的发展历史,感受浓厚的儒学氛围。书院中的御史文化馆讲述了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发展历程和御史监察官刚正不阿、两袖清风的精神品质和家风传承,鼓励党员师生坚定初心使命,筑牢廉洁底线,强化责任担当。

在山下村的古民居中,仙居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无骨花灯的传承人为师生们生动讲解了非遗技艺的传承和发展,党员师生们在看、学、做中领略非遗传统文化的魅力,感受敢于创新、坚守匠心、笃行不懈的精神。



二、沿着总书记足迹,感悟思想伟力

在传统村落保护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乡村文明是中华文明史的主体,村庄是这种文明的载体,耕读文明是我们的软实力”。2003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习近平一行前往仙居县考察调研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情况,在白塔镇高迁村深入了解了当地古民居保护开发工作。


二十年后,文学院党员师生沿着习近平总书记到访高迁村的足迹,实地走访高迁村,现场感受了以千万工程”为牵引,推动乡村环境改善与古民居保护开发利用有机结合,实现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推进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的生动实践。


三、文化赋能乡村振兴,共话发展道路

在两天的实践学习后,文学院全体参训师生党员在皤滩乡山下村与当地政府开展座谈会。座谈会由仙居县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吴凯主持,仙居县社科联副主席陈芳菲、仙居县皤滩乡乡长朱乘锋出席。双方围绕皤滩乡发展现状、文化建设现状及规划等开展交流讨论。


吴凯部长介绍了当地发展现状和发展思路。文学院党委书记李铭霞指出发挥党建引领的力量,结合文学院学科特色,深入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以学院李旭平老师担任当地文化特派员的契机,助力当地文化建设。李旭平老师也进一步详细阐述了对于推进山下村文化建设的规划。在场师生各抒己见,畅谈对当地乡村文化建设的意见建议。

此次党建骨干培训在仙居县的顺利举办,让文学院师生党建骨干深入浙江乡村,感受“千万工程”伟大实践;并在乡村文化建设中深入领会习近平总书记文化思想,深刻感受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给中国乡村带来的巨大变化,进一步明确了作为一名党员,必须勇于担当,敢于创新,结合所学专业知识,为乡村振兴聚力赋能,展现新时代党员的责任与担当。



:章君艳  图:仙居县委宣传部、刘其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