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历史学院
  • EN
  • 办公网
  • 首页
  • 院情总览
    学院简介 历史沿革 学院黄页 研究所简介 教工名录 学者介绍 学院宣传片
  • 党政管理
  • 人才培养
  • 组织人事
    师资队伍
  • 科学研究
  • 交流服务
    继续教育
  • 校友天地
  • 首页
  • 院情总览
    学院简介 历史沿革 学院黄页 研究所简介 教工名录 学者介绍 学院宣传片
  • 党政管理
  • 人才培养
  • 组织人事
    师资队伍
  • 科学研究
  • 交流服务
    继续教育
  • 校友天地
  • EN 办公网
首页  新闻动态

新闻动态

  • 2024-06-17
    观通学社第九十五期 “天象、天度与器度:用仪器标记古代中国的天地与时空” 讲座纪要
    2024年6月12日晚,观通学社第95期暨古籍研究所“熔金铸古 综贯博通”系列讲座第八讲在紫金港校区成均苑4幢1213会议室顺利举行。本次讲座的主题为“天象、天度与器度:用仪器标记古代中国的天地与时空”,由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特任副研究员张楠主讲,浙江大学古籍研究所百人计划研究员赵江红主持,校内二十余位师生参加。张楠老师首先从天文学史的研究内容、研究群体、研究目的、研究方法四个方面介绍天文学史学科的发展历史与现状。之后从讲座海报的底图——清代徐扬《日月合璧五星联珠图》切入,张楠老师介绍乾隆二十六年正月初一午初三刻,确实出现了“日月同在元枵宫,躔女宿,如合璧。水星附日,躔牛宿。木火土金四星同在娵訾宫,躔危室二宿,如联珠”的天象及其古天文含义。日月合璧、五星联珠历来被视为祥瑞吉兆,又恰好出现在正月初一这天,故引得“臣民庆洽,朝野欢腾”。画卷末端款识提到的“仪象昭然”则另有深意。由《日月合璧五星联珠图》中描绘的两件天文仪器(天体仪、玑衡抚辰仪)进一步深入,张楠老师认为,“仪象昭然”的政治、文化内涵要从《尚书·尧典》“在璇玑玉衡以齐七政”讲起。“璇玑玉衡”,既可以是天象,也可以是仪象,恰是能够反映这次报告主题从天象到仪器的案例之一。也正因此,乾隆年间新造的浑仪被特别命名为“玑衡抚辰仪”。再从图中的仪器转到观象台本身,张楠老师提出从历史上观象台仪器的变化可以看到中国传统天文实践核心仪器的稳定传承、内在变革与中外会通的过程。   随后,张楠老师结合图像与文献,复原了古人如何使用圭表、漏刻、浑仪等天文仪器“定东西,立晷仪,下漏刻”“追二十八宿相距于四方”以及观测日月五星(七政)运行的具体实践。在讲解各类天文仪器设计制造及运作使用的过程中,张楠老师还探讨了古人实现天与地协的过程、和天地时空观念最终统一呈于物质资料(如天象图、式盘、浑仪等)的问题,并强调了使用天文仪器及其实践过程来理解古代中国时空与天地,以及标识古代天文学的重要价值。最后,张楠老师表示:“在古代中国天文律历的实践传统中,观星象、正天度、示昏明、验天运,是一套完整的思维方式与实践体系。每一个或一组天文仪器或实践步骤,都是为这些基础目标而制作和设定的。”在提问环节中,同学们就水运浑象仪模拟天象运动的原理、明代水运技术衰落的原因、中国古代天文仪器发展线索等问题与张楠老师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探讨。本次讲座在热烈的氛围中圆满结束。图:颜庭婷文:马温曼
  • 2024-06-11
    张逸旻老师《展翅与破格:安妮·塞克斯顿与美国现当代诗歌》近日出版
     
  • 2024-06-10
    “惟学·惟新”——第三届沪浙三校中文专业拔尖学生学术论坛成功举办
    2024年6月1日,由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华东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浙江大学文学院联合主办,浙江大学文学院承办的“惟学·惟新——第三届沪浙三校中文专业拔尖学生学术论坛”于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顺利举行。在三校中文学科领导及教师们的鼎力支持下,三校学子肩负重任,独立承担此次论坛筹备的核心工作,包括稿件的广泛征集、议程的精心策划以及会议的全面宣传。怀揣着对学术的崇高敬意与无限期待,此次论坛成为三校学子们学术交流的璀璨舞台,尽情展现同学们的探索精神、学术追求与协作能力。智慧的火花在此碰撞,思想的洪流在此汇聚,深厚的情谊在观点的交融中生根发芽。惟学无际,惟新是求,在报名阶段,论坛收到来自三校中文专业本科生的踊跃投稿,最终遴选出30篇主题新颖、论证有力、问题意识突出的论文进行汇报交流。根据研究方向与核心关切,本届论坛共设置四个分会场展开探讨。开幕式本届论坛开幕式由浙江大学2022级本科生洪子婧主持,浙江大学文学院惟学书院院长胡可先教授,浙江大学文学院院长冯国栋教授,复旦大学中文系副主任段怀清教授,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副主任汤拥华教授致开幕辞,并由浙江大学吴秀明教授、汪维辉教授进行主旨发言。首先,浙江大学文学院院长冯国栋教授对参与筹备此次论坛的老师和同学们表示感谢,提出三校论坛的举办为三校同学之间搭建了学术友谊的桥梁,同学们得以互相认同、互相欣赏、互相扶持、互相成就。最后,他祝愿论坛取得圆满成功。浙江大学文学院胡可先教授从杜甫的《偶题》诗谈起,借“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作者皆殊列,名声岂浪垂”四句来表达他对学术研究的看法,并将之总结为定位、体悟、个性和影响四个关键词,鼓励同学们找准自己的学术定位,对问题有自己真切的体悟,并且在文章中体现自己的学术个性,最后才能拥有自己的学术生命力和影响力。复旦大学的陈特老师代为宣读复旦大学中文系副主任段怀清教授的致辞。段怀清教授首先代表复旦大学中文系向论坛的顺利开幕表示由衷祝贺,并提出本次论坛为三校优秀学生提供了很好的展示学术素养、学术思维和学术成果的平台,鼓励同学们将本科阶段的学术研究成果作为学术旅程的起点,不断深化追求创新,实现突破。华东师范大学的徐俪成副教授代为宣读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副主任汤拥华教授的致辞。汤拥华教授指出,此次论坛不仅给同学们提供了一个展现自己学术成果的机会,而且搭建了一个与同龄学人交流互鉴的平台,希望同学们能在此次论坛中开拓学术视野、结交学术友谊。接下来,浙江大学文学院吴秀明教授发表主题讲话,他从金庸先生“看破、放下、自在”等精神谈起,认为此次论坛的主题“惟学·惟新”就是在强调学术自在,鼓励同学们畅所欲言、无所拘束。同时,吴秀明教授从传统学科现代化和新兴学科历史化两个角度切入,阐释了中文学科未来可能的发展路径,展现出其深切的关切与思考。浙江大学文学院汪维辉教授首先充分肯定了本科生从事科研的巨大潜力,并从自身的科研经历出发,提示同学们做学问“入门需正,立志需高”,指出在本科阶段,同学们一定要打牢基础、拓宽视野,熟读、常读经典著作和学术论文;尊重兴趣、自由探索;同时处处留心,培养发现问题的敏锐眼光。最后,汪维辉教授强调,好文章是改出来的,同学们要勤练笔,才能将好问题表达清楚。分会场一:诗学·词学·文体学分会场一为中国古代文学、中国古典文献学专场,共有八篇论文,由浙江大学文学院2022级本科生洪子婧主持。汇报的上半场,戴思群同学对苏轼的“书意”和“文意”进行探讨,史珂欣同学阐释了江淹《杂体诗三十首》中的文学史构建问题,韩鸣筝同学对北宋词中“坊曲”称谓的雅化现象进行研究汇报,唐艺琳同学则从文体角度对《文心雕龙》赞语进行了深入思考和展示。本组汇报的评议教师为复旦大学的陈特老师,他首先肯定了四篇论文的创新性和前沿性,并依次进行点评。对戴思群同学,陈特老师提出了“范畴”和“概念”的区别,推荐其关注书法在文艺中的地位;对史珂欣同学,陈特老师指出其论文的研究过程就仿佛在脑子里做实验;对韩鸣筝同学,陈特老师肯定了其研究方法,并建议在研究过程中关注乐府等音乐文学的发展;对唐艺琳同学,陈特老师肯定了这篇论文走在了经典研究的路上,希望可以更加贴切刘勰的立场和研究,把他看的“更高一点”。下半场汇报中,许明博同学探讨了鲍照、江淹二人创作中的暮色书写,张子音同学详细考察了唐代陈郡殷氏家族的家族传承与文学创作,张子悦同学通过《西归集》探讨“诚斋体”的形成和初期面貌,赵颖洁同学梳理了明代丰坊著述的版本源流并论述了《书诀》和《笔诀》的异同。本组汇报的评议教师为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中国古代文学教研室的徐俪成副教授。首先,他肯定了许明博同学论文中“暮色”这个切入点,也指出不建议用后世的好诗标准来评判六朝的诗歌;肯定了张子音同学研究的创新性、广度以及掌握材料的丰富程度,也指出这种模式化研究缺少对材料的独特性发掘;肯定张子悦同学抓住了《西归集》“在路上”的特点,也指出要考虑作者个人经历对《西归集》的影响;肯定了赵颖洁同学对于版本的考察能力,并强调了文献学在研究中的基础性作用。分会场二:形式·理念·构建分会场二为中国现当代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场,共有九篇论文,由浙江大学文学院2022级本科生陈乐宣主持。汇报的上半场,艾佳仪同学谈到新时期文学感官的秩序重构,总结了文学从可听性向可读性的转变;窦淇儿同学的报告首先由《外套》的序及周边探讨韦素园对其的转写与附义,其次通过文本细读得出“直译”特色是形式协商的结果,最后深入分析了未名社的文化生产;蒋立雯同学试图探讨《兄弟》小说之中是否有一个支撑文体混用的工具,而在这个工具下的余华又用了哪些技巧来实现文体混用,并达到语言风格或者形式上内部统一的韧性;孙华坤同学的汇报认为小说的矛盾与巴金自身的矛盾同脉相连,指向了40年代巴金的真实面貌,此中内含了它独特的生命哲学;许静同学的汇报以丁宁的首部小说《在黑暗中》为例,展现其在1927-1936年间的接受途径。本组汇报的评议教师为浙江大学文学院张广海副教授,他肯定了艾佳仪同学提出的《春之声》中声音体验的独特性与声音转换方面不可能性的论述,同时也指出其论文论述方面的不足;认为窦淇儿同学把宏大的文学思潮、细腻具体的文学实践进行了很好地结合,也指出她在翻译方面和社团方面主题的割裂性,建议分为两篇论文书写;认可了蒋立雯同学文体混用的思路,充分肯定她文本细读的功夫,同样也指出文章文体概念太大的问题。同时,张老师肯定了孙华坤同学思想的敏锐度,认为她对巴金40年代创作的感伤气氛的阐释做出了很好的示范,也指出不能用巴金的创作去谈巴金的创作理念以及作品的不同版本;表扬了许静同学在阅读层面尝试打开现代文学研究空间的探索,也指出在文学研究时不能太依赖数据库,要做更多的数据调研。下半场汇报中,张婷怡同学提出何其芳《夜歌(二)》最为综合地展现了他对于集体座谈形式的语言架构实践以及成果,并通过四个板块,从个体如何凝聚为集体以及集体如何包含多元个体这两个视角进行考察分析;高珺扬同学通过追溯1925年沃尔夫日记中对于新小说文体的设想,将“挽歌”提炼为整篇论文论述的核心,并通过分析人物拉姆齐夫人与拉姆齐先生的表现,传达伍尔夫写作目的的实现;李珏同学讨论了胡适“世界主义”理念与实践,并以其《终身大事》文本探讨胡适本人对世界文学的忠诚和对国际关怀的忠诚之双重认同;朱怡辰同学通过对兰色姆的追认与“旧批评”定位、专业词汇表的建立及与美国通识教育的互塑三个板块回到历史语境重新表述“细读”概念。本组汇报的评议教师为浙江大学文学院龙瑜宬副教授,她首先肯定了同学们能够用新视角、新方法介入已经有定论的问题,提出不同的有新意的看法,认可同学们的问题意识,然后针对每位同学的论文做出点评。她提到,张婷怡同学关于何其芳的解读视角新颖,解读能力出色,也指出了论文论述有些分散的问题;认为高珺扬同学给经典译本纠错的功夫与心意值得学习,但也存在对伍尔夫进行身份预设,论述推导过快的问题;肯定李珏同学扎实的理论储备、细节考证和张弛有度的展示风格,同时也提出在关于胡适对世界主义阐释的特殊性方面论述还不到位,可以进一步修改;认为朱怡辰同学的论文非常成熟、结构得当,也提出需要注意第三部分对前沿研究或者说前沿观点的依赖程度相对较高的问题。分会场三:语音·语义·语法分会场三为汉语言文字学、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专场,共有八篇论文,由浙江大学文学院2022级本科生彭语嫣主持。上半场汇报中,匡一龙同学从文献角度和自然语料分析角度,以《沪谚》和真如、陈行方言为例,深入研讨了上海地区方言体助词“仔”的清浊分工规律,总结出上海城乡方言中“仔”读音的演变轨迹;牟静静同学讨论了“接种疫苗” 的“种”的读音问题,认为“种”被误读的原因主要是对词语内部结构的误解造成的音义错配;孙雪晴同学对四个秦汉时期的人名——“买得”“野臣”“贞夫”“羊舌与犀首”进行了意义辨析;王灿同学则发现,古代“粉”一词有和现代汉语不同的意义,对其颜色义的演变进行了深入研究。 本场评议的老师为浙江大学文学院罗天华教授和边田钢特聘研究员。老师们肯定了匡一龙同学对现实生活中方言现象共识与历史的结合,以及语音规律的多方面分析,就论文组织方面提出了几点建议。认为孙雪晴同学从汉语发展史角度分析解释了四个人名,阐释严谨,逻辑清晰,建议可以就人名的归属权和规范问题进行进一步探讨。认为牟静静同学的报告具有高度的现实针对性,认可她“双音节结构容易产生内部结构误解”的观点,并建议补充“应用场景限制”这条导致误读的原因。认为王灿同学对“粉”的颜色义演变问题进行了清晰的阐释,建议王灿同学就“粉”的颜色义发展过程是浓缩还是沾染,以及粉本身的意义如何在语言中逐渐改变形式等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并提出她可以就颜色词的汉语言研究继续深入探索。下半场汇报中,吴思燕同学从《苍顿篇》所保存的、不见于后代文献中的音义组合入手,对“薅”字的音义源流进行分析;张芷涵同学则主要就指示代词“时”与“是”的关系进行了阐述;柴昊阳同学首先分析了松阳汀州腔中的受事前置句这一具体现象,最后总结动结式和动趋式这两种造成动后限制的机制,认为语言接触是推动汀州腔动后限制模式演变的根本机制;李宇同学首先介绍了论题的研究情况,并基于神经影像学视角详细探讨大脑的结构性改变,而这一改变又有积极与消极之分,最后还对实验结果、实验方法进行了深入反思,并提出相关改进建议。  老师们认为吴思燕同学的选题非常好,无论是在文字还是在语音构建上,都解决了一个大难题,并建议她对“薅艸”的“薅”的问题深入论证。认为张芷涵同学做的例据十分清楚,具有科学性,同时建议文章在讨论过程中拿出一个观点的时候可以从观点出发,沿着某个路径去分析。认可了柴昊阳同学对方言领域的深厚兴趣和扎实基础,并建议作者在评估方言复杂度时更加系统地参考相关文献,明确区分结构复杂性和成分复杂性,关注线性序列的长短等问题。认为李宇同学这篇综述性文章展现了其广阔的研究视野和扎实的文献功底,并建议作者将部分图表和引用适当翻译成中文,有助于更广泛的读者群理解和接受。最后,边田钢老师对同学们的发言给予高度评价,并强调学术论文写作中的评分标准,引言部分应清晰概述问题本质、争议及重要性,并阐述选择题目的原因、新研究方法与材料,以激发读者兴趣。他强调引言非综述,而是文章开篇,审稿人常先关注背景和结论,因此精彩的引言至关重要。分会场四:结构·批判·书写分会场四为文艺学专场,共有五篇论文,由浙江大学文学院2022级本科生安洋阅主持。上半场汇报中,曹蔚同学的报告围绕德勒兹的哲学思想展开,主要讨论其研究历程中的批判时期;刘锦帆同学主要探讨了夏目漱石对“风景”的书写和态度,以及夏目漱石与日本现代文学的关系;武婧涵同学通过探究巴迪欧对帕索里尼诗歌的认识,进一步探索其对诗歌与真实关系的理解。本场评议的老师是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副主任汤拥华教授。汤老师肯定了曹蔚同学梳理复杂理论的创新性,并指出曹蔚同学目前存在的问题是缺乏专门性,需要具体到诗歌文学作品中进行更深刻的理解。认为刘锦帆同学以理论家和作家的对话作为一个线索,在其论证中,风景本身是一套幻觉,但她没有将两重风景的幻觉完全说出来,需要说明为什么风景问题的思考可以推动对自我问题思考,以此来完善论文逻辑。认为武婧涵同学论文问题意识非常强烈,论证语言非常优美具有诗性,但在撰写论文时要处理好巴迪欧、帕索里尼和自己的关系,重视结构和材料的平衡。下半场汇报中,严艺凡同学讨论了列维-斯特劳斯的古代神话二元结构分析模式,认为其提供了将历史、科学都看作一种现代“神话”来解读的可能;周玮譞同学提出了“虚拟诗学”这一概念,通过古今中外文论的比较,论证了虚拟诗学的基本属性和价值。汤拥华老师认为严艺凡同学论文问题意识很清楚,但其论证前期稍显庞杂,应该多采取论证方法进行书写。认为周玮譞同学提出的虚拟诗学是非常有难度的问题,为中西比较文论寻找了新的生长点,但要搞清楚虚拟是一个概念,要做到梳理好时间上古今,空间上中西的比较,要知道今天谈虚拟是在解决什么问题。闭幕式本届论坛闭幕式由浙江大学文学院惟学书院副院长陶然教授主持,浙江大学文学院副院长何诗海教授,复旦大学中文系副主任段怀清教授,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副主任汤拥华教授致闭幕辞。复旦大学中文系本科生张婷怡、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本科生周玮譞、浙江大学文学院武婧涵作为三校学生代表发言。浙江大学何诗海教授首先从自身的学术经历出发,对参会的同学们提出始终坚持人文关怀、培养问题意识、保持开阔的视野和胸襟三点建议,并希望论坛能够持续举办,成为三校师生学术交流的重要平台,为三校中文专业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带来源源不断的生机和活力。华东师范大学汤拥华教授对三校论坛的未来发展提出了更多的期待,无论是在时间安排还是活动形式方面,能使更多的同学加入进来。并鼓励同学们拥有更大的志气,好好学习,好好努力,去更好的学校深造,取得更大的成绩。最后,他诚挚地希望三校论坛的交流活动能够持续地为同学们的理想护航。复旦大学段怀清教授在线上发表了诚恳的致辞,他分别对陶然教授为这一次三校论坛做出的杰出组织和指导工作表示感谢,对三校论坛筹备组同学们的辛苦付出表示感谢,对三校参加论文报告分享的同学们表示感谢,并且期待能继续扩大三校论坛的规模,为更多的同学提供分享学术研究成果的机会。复旦大学的张婷怡同学首先对浙江大学文学院筹备组的老师和同学们表示感谢。她说,经历了一整天的线下汇报,她更切实的感受到学术交流的热烈与活力。华东师范大学的周玮譞同学感谢了沪浙三校论坛提供的宝贵平台,指出此次论坛具有深远影响,形成了一个可以长期开展切磋和交流的学术共同体,并衷心祝愿沪浙三校论坛越办越好。浙江大学的武婧涵指出,通过此次论坛,她愈发增强了对浙大中文系的认同感,对文以化人、学通古今理念的理解,最后她对各位老师、同学表示感谢,同时提到此次论坛带给她的扎实收获。最后,论坛进入颁奖环节。本届论坛设立“惟学成果奖”,根据入选数量,按比例评选出各学科方向的优秀论文,获奖名单如下:中国古代文学与古典文献学复旦大学 史珂欣《〈杂体诗三十首〉与江淹的五言诗文学史构建》华东师范大学 赵颖洁《明代丰坊著述版本考——兼论〈书诀〉〈笔诀〉之异同》浙江大学 韩鸣筝《论“坊曲”称谓在北宋词中的雅化》中国现当代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复旦大学 李珏《普遍与特殊的调和及其罅隙——胡适的“世界主义”理念与“世界文学”实验》复旦大学 许静 《丁玲早期作品接受情况研究(1927-1936)——以〈在黑暗中〉为例》浙江大学 窦淇儿《“形式”的越境——以韦素园〈外套〉的翻译策略为中心》华东师范大学 艾佳仪《重聆〈春之声〉——兼论新时期文学感官秩序之重构》汉语言文字学、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复旦大学 匡一龙《上海地区方言体助词“仔”的清浊分工及其成因——以上海真如、陈行方言点为例》浙江大学 王灿《“粉”的颜色义演变研究》浙江大学 柴昊阳《松阳客家方言岛受事前置句的来源》文艺学复旦大学 严艺凡《结构的孳生:列维-斯特劳斯结构主义神话思维论》华东师范大学 曹蔚《情动理论视域下的爱欲批判》部分获奖同学照片论坛筹备组浙江大学韩鸣筝 2020级本科生王艺林 2020级本科生熊子豪 2021级本科生刘曦 2022级本科生叶宣延 2022级本科生复旦大学张婷怡 2020级本科生郭景榕 2021级本科生孙辰玥 2023级硕士研究生李金哲 2020级本科生李晨曦 2023级本科生华东师范大学周玮譞 2021级本科生张芷涵 2021级本科生主办方浙江大学文学院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华东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承办方浙江大学文学院场记 | 浙江大学筹备组摄影 | 高雅欣、窦淇儿、陶怡宁、李明静、留陈静、汪眺宇、孙雨萌、韩鸣筝
  • 2024-06-07
    陈力君副教授著作《鲁迅影像的历史与价值》出版
     
  • 2024-06-06
    我院葛益豪同学荣获浙江大学第七届校史文化节“探寻求是足迹”校史演讲比赛决赛一等奖
     
  • 2024-06-05
    张广海副教授著作《“革命文学”论争与阶级文学理论的兴起》近日出版
     
  • 2024-06-03
    文学院第二季度集体生日会顺利举行
        五月阳光正好,微风不燥,充满生机与活力。文学院于5月28日中午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集体生日会,为3至5月份出生的老师们送上最真挚的祝福。     生日会由学院工会主席、党委副书记郑英蓓老师主持,她以热情洋溢的开场词,瞬间点燃了现场的气氛。    随后,学院党委书记李铭霞老师上台致辞,她的话语中充满了对老师们的关心和祝福,祝愿大家身体健康、阖家平安、幸福快乐。这简短的祝福,却饱含了学院领导对每一位老师的深情厚意。    紧接着,寿星代表黄擎老师上台发言。他感谢学院为大家举办的这场温馨而难忘的生日会,并祝愿在座的每一位老师生日快乐,天天快乐!黄老师的发言简单而真挚,赢得了在场所有人的热烈掌声。    这次生日会最让人期待的环节之一,便是田语老师的昆曲表演。她为大家带来了一曲《懒画眉》。田老师的表演婉转悠扬,让人陶醉其中。    接着,老师们一起切蛋糕、吹蜡烛,为寿星们送上美好的祝福。    最后,老师们一起投入到包粽子的活动中。大家围坐在一起,有说有笑,相互帮助,现场洋溢着温馨和谐的气氛。粽子虽小,却承载着大家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此次文学院第二季度集体生日会不仅让老师们感受到了学院大家庭的温暖与关爱,更增强了团队的凝聚力。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老师们共同度过了难忘的时光。愿每一位老师都能在未来的日子里,身体健康、工作顺利、家庭幸福!
  • 2024-06-01
    浙江大学文学院“有闻”系列学术讲座第二十四讲 “明代书坊与小说评点”讲座纪要
    2024年5月30日晚,浙江大学文学院“有闻”系列学术讲座第二十四讲暨智慧古籍平台系列讲座第三十五讲在紫金港校区成均苑4幢107会议室顺利举行。教育部长江特聘学者、全国明代文学学会副会长、暨南大学文学院程国赋教授做了题为“明代书坊与小说评点”的讲座。讲座由文学院院长冯国栋教授主持,文学院何诗海教授、徐永明教授等参加了本次讲座。程国赋教授认为,小说评点不仅是小说批评、小说理论研究关注的话题,同时也属于小说文化学研究的范畴。他从出版文化的视角切入,在对明代坊刻小说评点本篇目统计的基础上,从坊刻小说评点的兴盛原因、明代书坊主的小说评点实践及其演变特征、明代书坊与文人评点小说等三个方面,就明代书坊与小说评点的关系加以探讨。程老师分析了明代坊刻小说评点兴盛的原因,即与科举的发达、市民阶层的需求、传播的需要等关系密切。书坊主亲自参与评点、并组织文人评点,且小说评点中普遍存在的托名现象,均印证着评点已成为明代书坊宣传小说刊本的重要手段。程老师认为,书坊主不仅充当小说出版者、创作者的角色,而且兼具小说评点者的身份,因此明代书坊主自撰、自刻、自评现象相当普遍,其评点也由注重文本注释、解读演变到侧重艺术分析,由演说历史人物、事件演变到关注现实、强调小说的劝诫功能,呈现出多元化的评点形态。他充分肯定明代书坊与书坊主在小说创作与传播过程中所做的贡献,同时,对他们存在的缺陷与不足也予以客观评价。明代书坊与往往与文人结合进行小说评点,程老师按文人身份、地位以及文学修养等差异,介绍了下层文人接受书坊统一组织评点、中上层文人出于个人兴趣和主观情感评点两种类型。其中,中上层文人参与小说评点是明代文学通俗化的产物,同时又推动了文学通俗化的进程,这不仅提高了小说的地位与影响,也有助于增强小说评点的主观性与艺术性。提问环节,来自不同专业的同学就“评点托名现象”“小说评点的普及方式”等问题与程国赋教授进行探讨,讲座在热烈的氛围中圆满结束。撰稿、摄影丨徐小劲龙
    • 每页 8 记录  总共 524 记录 
    • 第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 页码 8/66 跳转到 
  • 地址: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余杭塘路866号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成均苑4幢 联系电话:0571-88273103

  • 浙江大学文学院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21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寸草心科技 管理登录 您是第 1000 位访问者

官方微信

友情链接

浙江大学 浙江大学社会科学研究院 研究生院 本科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