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6-20
作者:
浏览次数:142
2024年6月3日晚,由浙江大学文学院主办的观通学社第93期学术讲座《从英雄到凡人:马华文学史上的南侨机工》在成均苑4幢1005室顺利举行。本次讲座由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新加坡作家协会理事张松建主讲,由浙江大学文艺学研究所副教授朱首献主持,多名师生到场听讲并积极参与讨论,讲座取得圆满成功。
张松建老师首先为大家精炼介绍了新马历史概况,同时阐述了20世纪上半叶马华新文学在特殊历史背景之下的诞生过程。“五四”运动激起了离散华人的侨民意识和民族主义,并引发了他们对故国原乡的浓烈情怀。1937年日本全面侵华,海外华人的民族主义进一步高涨,抗日救亡运动如火如荼,华商侨领陈嘉庚发起“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南侨机工这一独特群体随即诞生,他们在抗战期间积极参与各类军用物资的运输活动,冒着生命危险为抗战的胜利做出了卓越贡献。1942年缅甸沦陷后,为阻止日寇进犯云南,中国政府遣散南侨机工,自谋生路的南侨机工生存艰难,除去在战争中牺牲的一部分之外,剩余群体滞留在中国或辗转回到南洋。从1939年到1960年,马华作家通过文学创作讲述了该时期属于南侨机工的众多故事,而张松建老师由此总结出南侨机工在此类文学作品中的几种形象:归国之前的热血英雄、身处战时中国的苦闷边缘人以及回到南洋的失败者。张老师以具体作品为例娓娓道来,为我们分别讲述了这三种典型人物形象在马华作家笔下的呈现方式以及所传达的中心思想,并重点阐述了离散华人的远程民族主义。
张松建老师的讲解生动形象、引人入胜,帮助大家全面理解了南侨机工文学的内容特征,带领听众跨越时代,深切感受到马华新文学作家们所创作的感时忧国的下层故事以及底层书写。发生在不同的时间和空间之下的三种典型人物形象叠加在一起,共同记录了南侨机工关于奋斗与失败的记忆,在马华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令人深受触动。在最后的提问环节,师生积极踊跃围绕讲座主题展开了讨论,张松建老师在答疑解惑的同时,还从一名资深学者的角度出发,结合自身经验为大家提出了若干关于学术研究的建议,令在座学子获益匪浅。
(陆舟 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