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6-17
作者:
浏览次数:106
2024年6月12日晚,观通学社第95期暨古籍研究所“熔金铸古 综贯博通”系列讲座第八讲在紫金港校区成均苑4幢1213会议室顺利举行。本次讲座的主题为“天象、天度与器度:用仪器标记古代中国的天地与时空”,由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特任副研究员张楠主讲,浙江大学古籍研究所百人计划研究员赵江红主持,校内二十余位师生参加。
张楠老师首先从天文学史的研究内容、研究群体、研究目的、研究方法四个方面介绍天文学史学科的发展历史与现状。之后从讲座海报的底图——清代徐扬《日月合璧五星联珠图》切入,张楠老师介绍乾隆二十六年正月初一午初三刻,确实出现了“日月同在元枵宫,躔女宿,如合璧。水星附日,躔牛宿。木火土金四星同在娵訾宫,躔危室二宿,如联珠”的天象及其古天文含义。日月合璧、五星联珠历来被视为祥瑞吉兆,又恰好出现在正月初一这天,故引得“臣民庆洽,朝野欢腾”。画卷末端款识提到的“仪象昭然”则另有深意。
由《日月合璧五星联珠图》中描绘的两件天文仪器(天体仪、玑衡抚辰仪)进一步深入,张楠老师认为,“仪象昭然”的政治、文化内涵要从《尚书·尧典》“在璇玑玉衡以齐七政”讲起。“璇玑玉衡”,既可以是天象,也可以是仪象,恰是能够反映这次报告主题从天象到仪器的案例之一。也正因此,乾隆年间新造的浑仪被特别命名为“玑衡抚辰仪”。再从图中的仪器转到观象台本身,张楠老师提出从历史上观象台仪器的变化可以看到中国传统天文实践核心仪器的稳定传承、内在变革与中外会通的过程。
随后,张楠老师结合图像与文献,复原了古人如何使用圭表、漏刻、浑仪等天文仪器“定东西,立晷仪,下漏刻”“追二十八宿相距于四方”以及观测日月五星(七政)运行的具体实践。在讲解各类天文仪器设计制造及运作使用的过程中,张楠老师还探讨了古人实现天与地协的过程、和天地时空观念最终统一呈于物质资料(如天象图、式盘、浑仪等)的问题,并强调了使用天文仪器及其实践过程来理解古代中国时空与天地,以及标识古代天文学的重要价值。最后,张楠老师表示:“在古代中国天文律历的实践传统中,观星象、正天度、示昏明、验天运,是一套完整的思维方式与实践体系。每一个或一组天文仪器或实践步骤,都是为这些基础目标而制作和设定的。”
在提问环节中,同学们就水运浑象仪模拟天象运动的原理、明代水运技术衰落的原因、中国古代天文仪器发展线索等问题与张楠老师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探讨。本次讲座在热烈的氛围中圆满结束。
图:颜庭婷
文:马温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