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历史学院
  • EN
  • 办公网
  • 首页
  • 院情总览
    学院简介 历史沿革 学院黄页 研究所简介 教工名录 学者介绍 学院宣传片
  • 党政管理
  • 人才培养
  • 组织人事
    师资队伍
  • 科学研究
  • 交流服务
    继续教育
  • 校友天地
  • 首页
  • 院情总览
    学院简介 历史沿革 学院黄页 研究所简介 教工名录 学者介绍 学院宣传片
  • 党政管理
  • 人才培养
  • 组织人事
    师资队伍
  • 科学研究
  • 交流服务
    继续教育
  • 校友天地
  • EN 办公网
首页  新闻动态

新闻动态

    • 2017-07-26
      【社会实践】侗族考察社会实践专家座谈会顺利举行
      2017年7月24日上午,浙江大学赴贵阳孔学堂社会实践团队一行来到黎平县文体广电旅游局参加侗族考察专家座谈会。在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心主任吴再锋的组织下,5位县文物局、民宗局的领导和资深侗族文化研究专家莅临指导此次座谈会。此次总结会的目的是分享大家实践所思所得,并借此机会与专家们就具体问题进行交流。吴主任对在座诸位领导、专家一一介绍以及队员们自我介绍后,座谈会正式开始。黎平县文物局局长杨祖华对浙大实践团队的到来表示诚挚的欢迎,也对大家调研的专业性、投入性表示赞赏,同时也希冀浙江大学能继续与黔东南地区的少数民族保持亲密的兄弟关系,共同致力于少数民族地区优秀文化的发掘与传承,促进当地的经济、文化发展,为中华民族文化添砖加瓦,为实现“中国梦”的伟大格局携手奋进。 历史系陈慧本、哲学系王思佳等同学先后就侗寨鼓楼的传承、祭萨等问题向在座的专家学者请教,陆根茂、蓝荣辉等几位专家以自己的研究角度出发,不断发言、补充,给予同学们热心而全面的解答,解决了大家的走访中存在的一些疑问,加深了大家对侗族文化的理解。最后华婷婷还就侗族的历史形成问题请教专家,但由于时间关系,座谈会不得已戛然结束,问题留待线上互动解决。至此,团队成员的实地调研就暂时划上了句号。大家又将返回贵阳孔学堂,整理采访所得材料,并就各自承担的课题提交相应的调研报告。侗族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于侗族文化的研究不仅是侗族发展的自身要求,更是时代的号召。保存和宣传侗族文化是合理开发侗族文化旅游产业的重要的前提,大家的调研报告还将以“讲述中国故事、树立文化自信”为创作指导思想,为侗族文化的不断传承贡献力量!                                                                                  图/文:陈伟良
    • 2017-07-16
      【社会实践】“老开心”漫谈师徒礼,传统礼俗有文章
      7月5日,浙江大学人文学院暑期实践杭州文化促进会分队,一行4人赴运河畔的老开心茶馆,就“杭州曲艺界师徒关系探究”这一课题,进行了实地的调研和采风,并有幸拜访了杭州小热昏的大师级人物——周志华先生,聆听周志华先生娓娓道来,深入了解曲艺界的师徒关系,为课题提供了宝贵的一手资料。 图一:杭促基地小组赴基地实习席间,周志华先生对曲艺界的师徒关系进行了详细的介绍,从中国文化中的“天地君亲师”概念谈起,将“师”作为传统礼节中的重要概念提出,并讲述了从拜师开始时师徒关系的确立,到判门或过堂为止后师徒关系的断绝等种种情形,使大家知晓了师徒关系这一看似简单却又讲究的传统文化背后的点点滴滴。实践分队的4位同学,在听完周志华先生的讲解之后,就师徒关系中的具体细节一一提问,并询问周志华先生对于在现代社会背景下师徒关系看法,周志华先生认为传统文化不可丢,但也不可复制照搬,应遵循“取精去糟”的原则,使传统师徒文化得以保留的同时,又能与时代契合,合理发展。图二:国家一级演员周志华先生讲解戏曲的师徒礼仪之后,在周志华先生描述完传统文化中曲艺界师徒关系之后,周志华先的挚友晓辉导演作了补充说明,他从拜师文化中的着装、手势、用语、拜师帖、保荐师、执堂师等具体内容出发,强调了庄严的仪式感在传统拜师文化中的重要性,并表示有仪式感才能引起师徒之间对于相互关系的重视。此次的调研取材,使得分队的4位成员,更好地学习、了解了在传统文化背景下曲艺界的师徒关系,为之后的课题撰写提供了重要的资料。分队的4位同学也希望通过这次的调研,并结合之后的文献查阅及资料搜集,能将杭州曲艺界的师徒文化更好地挖掘出来,使得人们能够合理地保护和利用,为传统文化的发展出一份力。(人文学院杭州传统文化促进会研究生社会实践团队供稿)图三:杭促小组成员与单位同事开会讨论中
    • 2017-07-12
      黄健教授出席在奥地利举办的“知识的迁移:鲁迅与欧洲文化”暨国际鲁迅研究会第8届学术论坛
      2017年7月2日至5日,国际鲁迅研究会、奥地利维也纳大学、维也纳大学孔子学院和北京外国语大学全球史研究院在奥地利首都维也纳联合举办了“知识的迁移:鲁迅和欧洲文化”(The Transference Of Knowledge: Luxun and European)暨国际鲁迅研究会第8届学术论坛(The 8th Academic Forum of 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Lu Xun Studies),来自德奥地利、德国、法国、葡萄牙、捷克、韩国、日本、马来西亚和中国与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30多位学者参加了会议。中国驻奥地利大使馆教育参赞出席了开幕式,奥地利维也纳大学副校长魏特琳教授专程出席会议并作了主旨报告。我校人文学院中文系教师,中国现当代文学与文化研究所副所长黄健教授应邀出席会议,并作了题为“知识谱系的更新与现代观念的确立——从《文化偏至论》看鲁迅对近代欧洲知识生产的认识”的大会发言,全面、系统地论述了鲁迅在《文化偏至论》中对近代欧洲知识生产的考察和由此进行的更新知识谱系与确立现代观念等问题,探讨了鲁迅对近代欧洲知识生产的考察所产生的独特价值与意义,受到与会学者的好评,同时,黄健教授还主持第4场题为“鲁迅在世界的传播与影响”的报告会,对各位报告人的观点进行了学术点评。 这是国际鲁迅研究会联合欧洲著名的大学,第二次在欧洲举办的鲁迅研究国际学术论坛,与会学者就鲁迅与近现代欧洲知识的生产,欧洲现代文明体系的建构、欧洲现代文化的生成,以及鲁迅的欧洲文化观、鲁迅的知识体系转换、更新和建构、鲁迅作品的经典意义、鲁迅在世界的传播与影响等话题进行了深入讨论,认为鲁迅在接受近现代欧洲文化影响之后,表明他的知识结构获得了整体的转换、建构和更新,并形成了自身独具特色的思想与认识体系,进而在思想文化、社会历史、文学艺术等多个领域都卓有建树,作出了巨大的历史贡献,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无论是在现代思想史、文明史上,还是在文化史、文学史上,鲁迅都享有崇高的地位,是20世纪中国一位不可多得的世界文化伟人。                                          (现文  供稿)
    • 2017-07-05
      “考古发现与中古文学研究”专题研讨会 暨新书发布会成功举办
      2017年7月1日上午9时,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考古发现与中古文学研究”研讨会暨《新出石刻与唐代文学家族研究》新书发布会在浙江大学人文学人文会馆成功举行。来自复旦大学、厦门大学、南开大学、华中科技大学、西南交通大学、上海师范大学、浙江工业大学、杭州师范大学、宁波大学、山东师范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西安碑林博物馆、《中国社会科学报》等高校及科研机构的三十余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襄盛会。会议议程包括开幕式、新书发布会、专题研讨会三分部分。开幕式由浙江大学中文系主任、“考古发现与中古文学研究”重大项目首席专家胡可先教授主持,浙江大学人文学院院长兼党委书记楼含松教授、浙江工业大学肖瑞峰教授和南开大学卢盛江教授分别为开幕式致辞,表达了对此次会议的大力支持与高度期待。新书发布会由肖瑞峰教授主持。复旦大学查屏球教授、南开大学卢盛江教授、华中科技大学刘真伦教授、杭州师范大学沈松勤教授、厦门大学钱建状教授、中国社科院陈才智研究员、复旦大学罗剑波教授、西南交通大学罗宁教授,以及浙江大学和浙大出版社的诸位专家,对近年石刻文献的研究现状、《新书石刻与唐代文学家族研究》的体例、研究视角、学术价值和扩展空间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新书石刻与唐代文学家族研究》是胡可先教授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考古发现与中古文学研究”的阶段性成果,2016年9月入选为《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2017年3月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作为该书责任编辑的徐迈女士就出版的情况做了简要介绍。胡可先教授回顾了著述过程,感谢与会专家对于本书撰写的指导和帮助。专题研讨会由查屏球教授主持。与会学者分别从自身的研究领域出发,就文史学界如何进行合作研究、新出石刻与唐代文学研究的前景、写本时代诗歌传布的具体特征、石刻史料与龟兹音乐研究等议题作了精彩的主题发言。在圆桌讨论环节,来自不同领域、不同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学者们围绕之前的主题发言展开了更为深入的探讨,既有自由热烈的交流,也有针锋相对的质疑,为本次研讨会开辟出了更广阔的思考空间。最后,胡可先教授就该项目到目前为止的进展,以及今后需要着重突破的重点和难点做了总结汇报,并希望今后若有合适机会还将召开专门的研讨会,促进文学界与史学界的交流与合作,以共同推进该重大项目的研究。 文/胡凌燕 
    • 2017-06-28
      浙江大学大数据与中国学术地图创新团队 与广西师大出版社达成初步合作意向
       2017年6月26日晚,浙江大学大数据与中国学术地图创新团队成员与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汤文辉副总编一行三人在浙江大学西溪校区浙江文献集成编纂中心会议室就合作建设“中国学术地图平台”事宜展开了首轮商谈。在座谈会上,双方充分探讨了“大数据与中国学术地图”项目的数据库建设、平台框架与盈利模式等内容,高度认可这一项目的发展前景与应用价值。双方达成了深入合作的意向。浙江大学创新团队徐永明教授、楼含松教授、林怀忠副教授、叶晔副教授、陈志坚副教授,与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汤文辉副总编、出版社集团有限公司融合发展中心徐天水主任、出版社(上海)有限公司新媒体事业部周涛总监等人参与了此次座谈会。 座谈会伊始,项目负责人徐永明教授对该项目的建设背景、设想、目标和基础做了细致地介绍。其中,对于学术平台的框架,徐教授指出初步规划的三个方面:其一,在可视化展示形式方面,地理信息的展示可分为个体与群体形式,个体以点、线为主,群体则由行政区域的颜色分层显示;其二,在内容方面,时间可以打通古今,空间则由地方到全国,具体内容以学科划分为基础;其三,在功能方面,能够提供可视化展现,并能进行多条件检索,从长远发展考虑能够作为其他数据库的后台数据库。目前,浙大创新团队已经积累了一定量的地理信息数据。广西师大出版社相关负责人对这一项目高度期待,在数据的标准化、平台的审核机制、版权保护措施、应用盈利模式等方面提出了建设性意见和建议,并对平台的构想蓝图如何逐步落实到实际建设与发展作了规划。双方分别从学术、开发、应用、盈利等多个维度进一步明晰和确认项目的建设任务和发展目标。周涛总监还演示了出版社已经开发应用的多个数据库,展现出丰富的建设经验。之后,浙江大学人文学院楼含松院长简要介绍大数据项目的建设背景和意义,强调学校和学院层面都十分重视这一文理跨学科融合、产学研结合的项目,一定会全力支持该平台的建设和发展,也希望出版社方面发挥已有优势,能够与该项目形成高效对接,产生学术与经济双重效益的最大化。通过此次座谈会,双方顺利达成合作共识,并商定下一步的工作计划。出版社方面表示,将争取在半年内建设一个能够试运营的平台,提供初步的检验与使用;双方同意在平台初具规模后,将延请相关学科的专家学者召开研讨会,对项目的发展与平台的完善建言献策,共同打造中国的数字人文地图发布与共享平台。 “浙江大学大数据与中国学术地图”创新团队是2017年4月新成立的团队,入选“浙江大学大数据+人文社会科学”第二批重点培育的交叉学科创新团队。负责人为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徐永明教授,首席专家为人文学院楼含松教授、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林怀忠副教授。团队成员主要来自中文、历史、计算机等系所的骨开青年教师和在读博士。该团队主要围绕海量的中国文史数据与地理信息的结合展开数据库的建设和空间分布的可视化分析,打造中国最大的文史地理信息和学术地图发布平台。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是中国出版行业的翘楚,坚持为教学科研服务的出版方向和社会效益优先的出版方针,以“开启民智,传承文明”为追求,为履践自身的文化使命,在以教育出版为中心的基础上,形成了一轴(教育出版)两翼(学术人文和珍稀文献出版)、多元并举的出版格局。该社开放的理念、卓越的追求、灵活的营销和高效的服务赢得海内外学人的交口称赞。                                                           (黄鹏程撰稿)   
    • 2017-06-23
      启真学术讲座之研究生专题“信息检索与论文写作”成功举行
      2017年5月19日,南京大学出版研究院副院长张志强教授为浙江大学的人文学子连续带来两场精彩讲座,继下午一点半的“大数据与出版业发展”专业分享之后,面向全系各个专业的研究生,启真学术讲座系列活动之“信息检索与论文写作”主题讲座于当晚七点如期举行。本次讲座作为中文系研究生活动之一,首次面向中文系各不同专业开设通用主题的讲座。主讲人是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教授张志强老师,主持人是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陈洁老师,点评人为华东政法大学科学研究院副研究于文老师。此外,作为出版产学研系列活动之一,到场的嘉宾除了点评人之外还包括浙江大学出版社金更达副社长、《浙江教育报》言宏编审、浙江传媒学院崔波教授、浙江大学人文学院陈力君副教授、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张广海老师、浙江大学出版社数字出版部周燚鑫老师等。来自人文学院各个专业、年级的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和部分访问学者也纷纷到场,积极踊跃地参加此次讲座。 讲座的主题是“信息检索与论文写作”,张老师从“论文写作的意义”讲起,具体包括“论文的署名”“论文的引文规范”“论文的选题”“重视论文选题的调研”“论文选题的调研”“论文选题的搜集”“论文写作与发表”等内容,以选题和写作为核心进行讲述,旨在帮助同学们理清论文写作的要求和资料文献查阅的方法。张老师的演说中遍布经验的沉淀和思维的闪光,他认为论文的署名是权利与责任的统一,文献引用当恰如其分而不矫揉造作,资料与文献的准备需包括“简体字世界”“繁体字世界”和“外文世界”才是完整的。张老师还用风趣幽默的语言,向在座同学们分享了一些论文写作与发表的“小窍门”,例如由于呈缴本制的存在,中国国家图书馆和台湾“国家图书馆”的馆藏比其他图书馆要丰富得多,还提出了在论文录入数据库时五年内不公开的建议,令同学们获益匪浅。   张老师演讲完毕后,于文老师对此做了简明扼要的点评。在随后的提问环节,在场的同学反响热烈,提出的问题主要集中在问题的发现、合理引用的界限、查重服务等方面,张老师都耐心地一一解答。最后,张老师与到场嘉宾,以及同学们共同合影留念。在讲座结束后,仍有不少同学留在现场,希望能够与张老师多交流几句。与会的同学们反馈道,这场讲座的实用性和针对性很强,对自己的论文写作将会有很好的借鉴价值,希望以后能够参加更多类似的讲座活动。                                    (参加讲座的部分编辑出版学师生合影)      文:吴申伦、袁秀佳摄影:徐凯琪、杨梦娇设计:邢紫竹                                                                                 
    • 2017-06-13
      南京大学张志强教授“大数据与出版业发展”讲座顺利举行
      5月19日,董氏文史哲青年学术沙龙系列活动之“大数据与出版业发展”主题讲座在人文学院行政楼二楼会议室顺利进行,南京大学张志强教授做了本次学术报告,由中文系教工支部书记兼副系主任陈洁副教授主持。张志强教授是南京大学出版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出版科学系主任,兼任全国出版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美国哈佛大学博士后,主要从事出版理论与出版史、数字出版与文化产业发展等方面的研究。在讲座开始之前,浙江大学人文学院院长兼党委书记楼含松教授、浙江大学出版社金更达副社长、浙江大学中文系黄健教授等讲座前就出版学专业建设、浙江大学数字出版研究中心相关事宜进行了交流。浙江大学中文系陈力君副教授、张广海老师、浙江教育报刊总社言宏编审、华东政法大学于文副研究员参加了此次讲座。不仅有众多编辑出版专业的各级学生,更有慕名而来的出版专业老师和报社、出版社的工作人员。 张老师首先指出了目前社会对出版业两端化的评价,即所谓“好时代”与“坏时代”,在印量下降、电子书侵权、电子出版平台兴起等因素影响下,传统出版业似乎进入了一个“坏时代”;而从出版企业集团化、上市、全民阅读风潮、云计算、大数据的发展等现实来看,出版业仿佛又处于一个“好时代”。面对这种二重矛盾性,张老师在“新出版能力”的概念之上,进一步认为出版行业的人才在培养编辑力、经营力、创新力、思想力等能力的同时,还要注重数据力的发展,在信息化时代里对大数据资源加以利用,从而更好地顺应时代潮流,把握发展先机。 所谓“数据力”,张老师解释为能够在汹涌而来的海量数据中通过甄别、挖掘和整合,能够提炼出高质量有价值的信息,应用到编辑工作,获得潜在价值或直接利润的能力。对于何为“大数据”,“大”在何处等细节问题,张老师也进行了清晰的历史梳理和详细的阐述。通过亚马逊的CPM等实例,张老师对于大数据在出版业中的具体应用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借力大数据的分析、归纳与总结,出版机构不仅可以收集和挖掘市场数据,预测选题趋势、选择优秀作者、找到合适的审稿者和读者、还可以挖掘国际图书数据,寻求版权合作。因此,在大数据时代,出版者必须更新观念,及时掌握环境数据,建立人际关系链,并及时了解和掌握专业数据。培养了大数据能力则会更利于增强出版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张老师认为,随着社会不断发展,这种数据竞争将成为经济发展的必然。 在热烈的掌声中张教授结束了本次近三个小时的讲座,张教授条理清晰,详略有致,给同学们提供了丰富的信息和崭新的思考路径,让大家获益匪浅。讲座之余,同学们踊跃提问,与张老师交流了出版行业的现状和发展,又有参与讲座的多名老师与张老师进行了出版专业领域的相关讨论。值此浙江大学120周年校庆,张老师在现场表达了对浙大的美好祝福,希望浙江大学与南京大学之间开展更多出版专业的学术交流活动,并鼓励同学们积极参加,有意识地培养出版专业能力,做一名合格的“出版人”。本期董氏文史哲青年学术沙龙系列活动圆满结束。 
    • 2017-06-12
      “文论经典诠释”系列学术活动之“党圣元先生治学经验谈”成功举办
        2017年6月8日,由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的“文论经典诠释”系列学术活动之“党圣元先生治学经验谈”在浙江大学西溪校区人文学院咖啡吧成功举办。本次学术交流活动邀请了著名文学理论家、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党圣元先生为浙江大学文艺学研究所的研究生们分享治学经验。党圣元先生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党委书记兼副所长,全国马列文论研究会会长、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学会副会长、中国《文心雕龙》学会副会长。本次座谈会由浙江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副主任黄擎教授主持,浙江大学文科领军学者周启超教授及文艺学研究所李咏吟教授、邹广胜教授、朱首献副教授也参与了此次学术交流活动。首先,党圣元先生依治学过程分别解析了“读”、“思”、“写”三个步骤。他强调,对于人文学科的研究生而言,不论研究的领域是古今中外的哪个对象,“读”——读原典都是必要且重要的。而读原典中犹为重要的一点是要融入“思”,这个“思”指的是要有自己的深入思考,做学术研究必须带着问题意识,才能进行有效的阅读。经过了“读”与“思”,再佐以与同学、老师的讨论,甚至是争论,便要走向“写”。他说,学问是写出来的。通过写作的过程,可以梳理、调整和凝练思维。接着,党圣元先生结合自身的经验鼓励大家在面对问题时提起勇气,行动起来。他谈到自己也曾在治学过程中遇到许多同学现在面临的困惑,即面对浩如烟海的中外著作,对自己另立文章的必要性产生了怀疑。他告诉大家,他当年的做法是放下顾虑,仍然坚持写文章,数月后回头再看自己的文章时,找回了写作的信心。原因是即使最初写作的文章不能达到很高的高度,自己的写作水平却在不断地写作过程中得到了切实的提高,而一些妙思就藏在这些文章之中,这些妙思和可能挖掘的选题在未来很有可能就能连缀组成自己的研究体系。最后,党圣元先生指出学术研究是一个自信心的养成过程,需要激发内驱力来促成自己的学术品格,而在座的研究生们作为未来的科研工作者,既要有信心做好研究,也不可好高骛远。大多数人可能成不了学术大家,但若能在学术研究中潜心写出三至五篇高水平的文章、一至两本能进入学术史的著作,就是非常成功的研究者了。党圣元先生的治学经验谈在大家的热烈掌声中结束了。他用谦逊、诚挚的心意为大家奉上了厚重的治学经验,既为大家给出了治学的目标,也谈到了细处的问题处理,在场师生都从中获益匪浅。 (孟瑞)  
      • 每页 8 记录  总共 507 记录 
      • 第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 页码 49/64 跳转到 
    • 地址: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余杭塘路866号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成均苑4幢 联系电话:0571-88273103

    • 浙江大学文学院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21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寸草心科技 管理登录 您是第 1000 位访问者

    官方微信

    友情链接

    浙江大学 浙江大学社会科学研究院 研究生院 本科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