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0-16
作者:
浏览次数:82
2017年10月13日下午,日本东北大学的大野晃嗣先生应浙江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所的邀请在历史系开展学术讲座活动。大野先生现任东北大学文学部东洋史研究室准教授、日本学术振兴会特别研究员,主要研究课题为中国明清时代的官僚制度和科举制度。本次讲座的题目为“关于所谓的「明国劄付」——明朝与丰臣政权交流的一个片段”,由孙竞昊老师主持,陈群元老师担任翻译,陈健梅老师、尤淑君老师等二十余位师生参加讲座并参与了讨论。
大野先生的讲座从现存的珍贵的万历朝鲜战争(文禄·庆长之役)期间明朝发给丰臣秀吉家臣的劄付文书入手,包括山形县米沢市上杉神社所藏的发给上杉景胜(1555—1623)的“上杉劄付”和山口县防府市毛利博物馆所藏的发给毛利辉元(1553—1625)的“毛利劄付”,指出了以上两份劄付所记封授官职“都督同知”处的文字修正痕迹,并以此作为该项研究的切入点和关注点。通过征引宋应昌《经略复国要编》所附小西飞驒守内藤如安禀帖中向明朝兵部尚书石星提出的日方希望的议封名单、东京大学史料编纂所所藏的《江云随笔》建仁寺藏本誊写本中所收“万历帝诏书”后的“大明皇帝赠进名录”以及《明实录》等文献中的相关记载,对史料进行了细致地比对分析,并结合明朝武官的职官制度,印证了两份劄付上的修正痕迹。对此,不同于过去日本学界提出的修正痕迹乃是由于明朝中央政府接受日方抗议而对封授官职进行匆忙调整的观点,大野先生认为丰臣秀吉家臣封授名录是内阁首辅赵志皋、兵部尚书石星等按照隆庆年间封贡俺答汗的“顺义王旧例”所制定的,现存劄付上的封授情况可能是日方根据丰臣政权的实际政治序列再行加工和处理的结果。
大野先生还对两份劄付的纸张和文字进行了比对,两份劄付所用皆为中国所产竹纸,“上杉劄付”上的“丰”字与“毛利劄付”不同,为日本常用汉字,结合与毛利辉元地位等同的上杉景胜并未出现在早期议封名单中的情况,提出“上杉劄付”可能是由空白劄付另行填写。此外,“毛利劄付”和“上杉劄付”上的“都督同知”处分别由两字和三字的修正痕迹,可能是分别针对“都督佥事”和“都指挥使”所作的改动。
随后,大野先生与在座师生就议封名单的前后变化、双方对于彼此的了解程度以及沈惟敬在谈判过程中扮演的角色等问题进行了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