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1-02
作者:
浏览次数:21
2017年10月26日晚,由浙江大学中文系主办,中文系教工支部、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研究所共同承办的“中文学科启真系列学术讲座·月光书会”第50期在西溪校区教学主楼377教室成功举行。此次月光书会的主题是“谈谈外国文学研究的三种基本路径”,主讲人为人文学院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研究所周启超教授。
周老师直接切入主题,和同学们分享了他归纳的外国文学研究的三种基本路径:“解译”,“解析”和“解说”。“解译”重点在关注一个文学文本的思想内涵,把文学文本看作载道的工具;“解析”重点在关注一个文学文本的审美方式,关注一个文本如何表现、反映或再现,关注文本的生成机制、结构方式;“解说”则关注作者的动机和读者的接受。他尤其提到国内研究在“解析”这一方向上的不足,并强调三种方式并无高下之分。
之后他为同学们推荐了一些自己翻译的书,并从果戈里的中篇小说《鼻子》为例,对以“解析”路径进入文学文本品读进行了具体展示。他主要以“鼻子”这个象征元素为线索,分析其多层次的象征意义。然而,这种象征并未脱离日常性,在小说中,“魔幻的载体被撤除,因而世界的魔幻性被留下来”。果戈里是浪漫主义时代的异类,他将浪漫主义的元素化为小说的讽刺性。为之后索洛勃夫的短篇小说《小矮人儿》和布尔加科夫的《孽卵》某种意义上都是对果戈里的继承。
最后,周老师以扎米亚京的一段话结束了讲座,发人深省:“活生生的文学,依靠的不是对昨日的回忆,也不是对今天的描写,而是对明天的意识。……这是爬到桅杆上的水手,可以看到远处的沉船、冰山、贼船,那是在甲板上还看不清楚的……如今在文学中,需要那种坐在飞机上、站在轮船的桅杆上的广阔视野,需要提出最可怕而最无畏的问题:“为了什么?将来会怎样?”
第51期月光书会预告:
《冷战文化与华语电影——以1950、60年代星港两地电影互动为研究对象》, 主讲人浙江大学中文系金进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