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历史学院
  • EN
  • 办公网
  • 首页
  • 院情总览
    学院简介 历史沿革 学院黄页 研究所简介 教工名录 学者介绍 学院宣传片
  • 党政管理
  • 人才培养
  • 组织人事
    师资队伍
  • 科学研究
  • 交流服务
    继续教育
  • 校友天地
  • 首页
  • 院情总览
    学院简介 历史沿革 学院黄页 研究所简介 教工名录 学者介绍 学院宣传片
  • 党政管理
  • 人才培养
  • 组织人事
    师资队伍
  • 科学研究
  • 交流服务
    继续教育
  • 校友天地
  • EN 办公网
首页  新闻动态

新闻动态

    • 2018-09-22
      数字时代的读写文化与出版创新学术研讨会成功召开
      2018年9月15日,“数字时代的读写文化与出版创新”学术研讨会在杭州华北饭店隆重召开。研讨会由浙江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与文化研究所和浙江大学数字出版研究中心共同举办。数字技术推动阅读写作方式的变迁,形成新的读写文化,也是出版产业转型创新的原动力。会议旨在推动学界业界对数字文化与数字出版的交叉研究。来自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中国传媒大学等30余所科研机构和高校的学界专家和来自浙大出版社、咪咕数媒等出版单位的业界专家100余人齐聚西子湖畔,共谋数字出版。9月14日大会报到当日,浙江大学吴朝晖校长一行与大会嘉宾十二届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主任委员、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原署长、中国出版协会理事长、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柳斌杰教授在紫金港校区进行会晤。吴校长对柳斌杰教授的到来表示欢迎,希望其作为我国出版体制改革的亲历者、实践者和研究者,能对浙江大学出版学科和出版社发展予以指点。双方就推动人文的传播影响力、数字化平台建设、专业学位硕士点建设等问题进行了探讨。浙大人文学院院长楼含松、中国现当代文学与文化研究所所长吴秀明、浙江大学出版社社长鲁东明、浙江大学数字出版研究中心执行主任陈洁等人参加了会谈。9月15日上午9时许,会议在华北饭店隆重开幕。柳斌杰教授、浙江省新闻出版广电局副局长张广洲、浙江大学副校长罗卫东、浙江大学出版社社长鲁东明、浙江大学中文系主任胡可先等领导和嘉宾在主席台就坐。大会开幕式主持人、浙江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与文化研究所所长吴秀明教授介绍与会嘉宾,并对会议主旨进行了简要的学术开场。他指出新的读写文化是科学技术对个体的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又一次结合与释放,希望本次研讨会成为一个多元的平台,集中探究这种互动背后商业逻辑与艺术逻辑。罗卫东副校长、胡可先教授分别致开幕辞。罗卫东副校长总结了浙江大学的教学科研概况,表示在今后将充分发挥这一资源力量以支持数字出版研究中心的发展;胡可先教授回顾了浙江大学编辑出版学专业的设置基础,指出其独特优势在于基础学科与应用学科的互补结合;吴秀明教授补充认为这种特色也表现在人才培养“人文+科技:1+1>2”模式中。随后,柳斌杰教授发表了题为《以数字出版为核心重构现代出版体系》的主旨演讲,他充分肯定了浙江大学数字出版发展及其研究方面取得的丰硕成果,进一步指出当下数字出版的五点主要任务:第一,研发先进安全的全产业链智能出版平台;第二,集中开发内容生产、数据聚结的智能出版软件,让所有内容创造者能投入到能智能式的参与制造、内容上传中去,打破传统出版的分割状态,激发个人的创作力;第三,加快中国出版数据库建设和大数据技术应用,汇聚中华民族精神财富,使知识资源能够与世界共享;第四,构建完善的智能化供给体系,提供用户需求导向的智能出版服务;第五,加快完善智能出版的相关法律规定、管理制度,确保智能出版系统能够稳定运行。柳斌杰教授的演讲格局宏阔、见解深刻,多年的管理经验与研究理论互证互引,现场掌声经久不息。开幕式第二个环节是“浙江大学数字出版研究中心”的揭牌仪式。浙江大学数字出版研究中心是由浙江大学出版社、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和浙江大学计算机学院共同组建,立足数字出版的校级科研机构。中心执行主任、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浙江大学编辑出版学专业负责人陈洁向与会代表介绍了研究中心的定位、结构和规划。柳斌杰教授与张广洲副局长、罗卫东副校长、鲁东明教授等人共同为中心揭牌。在中心学术委员会受聘仪式上,罗卫东副校长向柳斌杰教授颁发了中心学术委员会顾问的聘书,向浙江大学出版社社长鲁东明教授、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副院长张立研究员和咪咕数字阅读总经理张燕鹏高级工程师颁发了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的聘书。合影和茶叙之后,大会进入主旨演讲阶段。演讲由河南大学教授、中国编辑出版学会常务副会长李建伟主持。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研究员、副院长张立,中国传媒大学教授、中国编辑出版学会会长蔡翔,南京大学教授、中国编辑出版学会副会长张志强,北京大学教授、中国编辑出版学会副会长师曾志,张燕鹏总经理,鲁东明教授,陈洁副教授先后发表演讲。张立研究员结合其主持的国家知识服务工程就出版业如适应数字时代,发展可应用、可付费的知识服务表达了观点。蔡翔教授以知识生产为视角分析了编辑出版学存在的问题,主张夯实基础理论,建立一级、独立的编辑出版学科。张志强教授则分析了数字出版的变与不变,数字出版没有改变出版物的内容深度和知识系统,出版在文化传播、保存积累和娱乐功能是出版不变的品质所在。师曾志教授提出了感知时代观看与跃读的概念,认为新媒介从生理感官层面改变了人们接受和理解信息的方式,要用全新的思维理路思考出版走向。张燕鹏总经理分析了人工智能在出版创作、内容传播和阅读体验中应用创新。鲁东明教授结合浙江大学出版社的创新案例指出融合出版环境下,数字出版创新应回归内容本源,并体现文化对社会各行业的支撑。陈洁副教授认为社群网络是当下数字出版发展的动力和趋势,应当有效利用社群网络效应创造出版选题决策、内容创作、营销发行的新业态。上午的嘉宾演讲观点新颖独到、内容精彩纷呈,引发了在场听说对于数字时代文化与出版的更多思索。浙江大学人文学部主任黄华新教授在会议期间到会祝贺,看望出席大会的嘉宾和参会人员,并对编辑出版学专业和数字出版学科的发展表示期许。本次大会征文共收到论文50余篇,其中28篇论文经过遴选提交大会研讨,为此在下午专门开设了四个专题分论坛。来自全国设有编辑出版学专业的主要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代表围绕数字读写时代的阅读研究、知识服务、数字叙事、出版运营等主题展开分组讨论。阅读研究专题聚焦数字环境下阅读行为和公共政策。上半场由上海理工大学教授施勇勤主持,由南京大学教授张志强进行点评;下半场由浙江工商大学教授潘文年主持,由中国传媒大学教授李频进行点评。上海交通大学副教授李武、浙江大学副教授王素芳、浙江大学副教授方玲玲、浙江传媒学院讲师王翎子、中国农业大学张曼玲副教授、青岛大学张文彦副教授、闽南师范大学万丽慧副教授、浙江工商大学尤建忠教授等学者对数字时代社交阅读的行为特征和基本指数进行了实证分析和调查研究,并对新环境下阅读公共政策制定与优化等问题展开了探讨和热议。知识服务专题着重面向教育和学术出版领域,由香港联合出版集团编审尹世昌主持,张立研究员点评。中国人民大学孙利军副教授、北京大学许欢副教授、上海理工大学丛挺副教授、睿泰数字出版所所长孙晓翠等分别对知识服务模式下出版与读者关系、付费模式、服务模型、企业战略、业态创新等内容进行了论证探讨。数字叙事专题主要面向媒介融合环境下的内容生产问题,由华东师范大学肖洋副教授主持,师曾志教授点评。浙江大学助理研究员陈新榜、安徽出版集团崔雯雯、天津理工大学副教授杨会、北京大学研究生马婷、武汉大学研究生陆朦朦等围绕同人作品发展中的文化与商业的问题、数字叙事中意义表达和接受方式的多样化等问题展开了反思与追问。出版运营专题关注社群网络环境下的出版业态创新,上下半场分别由电子工业出版社编审潘玮和浙江传媒学院崔波教授主持,浙江工商大学梁春芳教授和《中国出版》副主编杨晓芳点评。崔波教授、北京印刷学院教授王彦祥、河南大学王鹏飞教授、华师大肖洋副教授、华东师范大学刘影副教授、浙江工商大学副教授沈珉、浙江万里学院副教授隗静秋等专家学者分别就版权输出供需错配、网络出版治理、城市书展功能升级、社群营销、社群出版、APP交互出版、编辑刻板印象等议题与现场代表展开研讨。四场分论坛结束后,进入到研讨会的闭幕环节。闭幕式由王鹏飞教授主持,浙江大学人文学院百人计划研究员于文对大会整体过程和学术交流进行了总结,他指出在读写交流中扮演重要角色的出版业在过去和未来都不会缺席,出版从业者和研究者都应密切关注数字读写文化的前沿动态,推动产业和理论的创新。于文希望本次会议成为学界同仁携手努力的新起点,也再次向到场的各位嘉宾和听众表示感谢。本次“数字时代的读写文化与出版创新”学术研讨会受到了与会嘉宾和代表的一致好评,成果超出预期,许多代表认为此次会议是近年来我国编辑出版学领域规格和质量最高的盛会之一。会议不仅为我国数字出版研究的贡献了一场思想盛宴,也在提升浙江大学在数字出版研究方面的水平和影响力、促进人文学院和中文系在人文与科技融合发展方面都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采写:吴申伦、吴凯炎、严智芳、王超益;摄影:蒋三军、严鑫、段雪薇、吴申伦、陈霏、金雨阳)
    • 2018-09-05
      《宋词经典》慕课在“中国大学MOOC”平台上线
      由中文系陶然教授负责的《宋词经典》慕课近日已在“中国大学MOOC”平台上线,并于9月20日开课。“中国大学MOOC”平台是教育部国家精品开放课程的优质在线教育平台,汇聚了全国众多本科名校所开发的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宋词凝固着古典化的审美、情感与精神,活跃在雅俗文化之间,流播于宫廷宴席、歌楼瓦肆,是女性幽怨的低吟,也是文人飘逸的风姿,更不乏壮士激烈的高歌。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经典和瑰宝,宋词深刻地塑造了我们的心灵、情感和审美。《宋词经典》这门课程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为宗旨,从词人、词派、词法、词籍与词论等方面深入研读宋词经典,注重经典性和学术前沿的结合,兼备理论思考和实践启发。课程由中文系陶然、胡可先教授和咸晓婷副教授合力授课,计划10周。每讲由“课程视频”“讨论对话”“延伸探索”“练习思考”四个部分构成。整个课程注重师生互动、单元练习和课程考核,对于考核合格者颁发合格证书,考核优秀者颁发优秀证书。《宋词经典》致力于提高修读学员的原典阅读能力、审美鉴赏能力,增强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体认和文化认同。修读这门课程不仅能够提高自身传统文化修养,提升人文素养,也有助于奠定专业学习和深入研究的基础。此外,我们尤其希望在修读这门课程的过程中,培养学员们丰富的情感认知,进而沟通古今心灵世界,共同感受宋词的魅力和美好。我们诚挚欢迎在校大学生、研究生以及社会各界的宋词爱好者学习这门课程。(课程网址:http://www.icourse163.org/course/ZJU-1002821009)
    • 2018-09-02
      第四届浙江大学研究生国际暑期学校——暨首届浙江大学中文学术前沿论坛成功举办
      2018年7月28日至30日,第四届浙江大学研究生国际暑期学校暨首届浙江大学中文学术前沿论坛在浙江大学西溪校区成功举办。本次论坛由浙江大学人文学院、浙江大学人文学院海外华人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联合主办,来自美国、日本、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墨西哥、中国大陆、中国台湾等国家与地区的二十四名研究生在会上宣读论文,并接受浙江大学中文系教授的点评与指导,于师生友好互动的氛围中共同推进中外研究生跨学科、跨语际、跨文化的学术交流。7月28日上午8:30,论坛开幕式由浙江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与文化研究所副所长黄健教授主持,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张颖岚教授发表开幕致辞。张院长对前来参会的海内外研究生表示了热烈欢迎,介绍了浙江大学暑期学校的开展情况、西溪校区的人文传统,强调了浙江省在中国新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并预祝论坛顺利举办。随后,浙江大学中文系副主任陶然教授发表了主题演讲“百年来词学研究的反思”,他从理论建设、研究方法等多个角度肯定了现代词学的研究进展,并反思其中不足,同时将词学研究与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发展困境相联系,指出现代知识分子品格与学术研究的内在关系,同时也对在座的中外年轻学人提出了自己的殷殷期许。本次论坛以研究生报告为主,教授点评指导为辅。在28-29日两天的会议中,参会研究生紧扣总议题“文化自信与全球中文学术现状”各自汇报了近期研究成果。总体上,论文汇报范围深广,涵盖文学、影视、语言学、文化学、中文教育、出版学等领域;研究方法新颖,如浙江大学的美籍留学生罗汉娜将美国诗人卡明思的视觉性诗歌与中国象形字作比较,复旦大学的日籍留学生西山柚里以亚里士多德式悲剧英雄特征同白先勇《谪仙记》中人物进行对照分析等,受到点评教授称许;论文在研究对象、理论建构方面各有创新,如海外华文文学的中国书写与“大历史”、域外知青文学纪实书写中的青春主题、“大东亚共荣圈”的文化建构与文学想象、台湾乡土文学与新电影运动的互动关系以及语法化理论与中文教学、韩半岛文学对西湖形象之再构建、资本博弈与马华少儿出版等等研究视角的提出与阐释,无不体现了青年学人在各自研究领域为推动中文学术创新所做的努力。在紧凑而充实的学术汇报环节之外,浙江大学中文系黄健、吴晓、陈建新、叶晔、陈力君、金进等诸位老师的点评环节同样异彩纷呈。各位老师肯定了汇报者认真细致的发言、阔大的学术视野、新颖前沿的研究角度,也指出了论文在严谨性、创新性、问题意识等方面的进步空间,使在场同学获益匪浅。在7月29日下午的会议总结环节中,浙江大学海外华人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金进研究员认真地总结了这次会议,他感谢各位同学不远千里、万里来到浙江大学参会,感谢大家精彩的论文呈现,也感激人文学院、中文系诸位老师的辛苦点评,期待明年继续中文国际研究生论坛,扩大浙江大学与海内外高校研究生的交流合作,更期待更多的海外研究生报读浙江大学,扩大浙江大学的国际影响力。(主题演讲、点评老师和部分发言研究生)论坛期间,人文学院组织同学们前往西湖和乌镇进行文化考察,带领同学们感受了西湖的美丽和江南古镇之风情,大家流连于西湖周边的人文古迹,徜徉在古镇绿水青巷、老街长弄之中,别具一番情趣之时,也感受到杭州这座文化名城的历史内涵和人文魅力。7月31日,大会散会。至此,第四届浙江大学研究生国际暑期学校暨首届浙江大学中文学术前沿论坛顺利闭幕。
    • 2018-07-11
      “二零一八年明代文学研究青年学者论坛”顺利举行
      2018年7月7日-8日,第二届“明代文学研究青年学者论坛”在杭州召开。本次会议由浙江大学中国古代文学与文化研究所主办,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浙江大学、中山大学、山东大学、武汉大学、四川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国内高校及科研机构的十多位青年学者发表论文,同时邀请北京大学廖可斌教授、复旦大学陈广宏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张德建教授等前辈学者担任嘉宾。浙江大学中国古代文学与文化研究所所长周明初教授致开幕辞。他介绍了浙江大学在明代文学研究领域传承有序、特色鲜明的学术传统,并表达了个人对古典文学研究近况的一些看法。并引用姜亮夫先生的话,希望各位青年学者坚定学术信念,不随波逐流,努力做君子之学问。会议由七场讨论组成,共有十六位学者依次发表了论文。张德建(北京师范大学)《正文体与明代的思想秩序重建》,主要研究正文体运动的历史、观念、理论及其功用,从而观察明代思想秩序的重建过程;魏宏远(兰州大学)《明代内阁首辅传的情感政治——以“夺情”和“大礼议”为中心》,探讨明代首辅传书写中政治与文学的“一体性”,论述了首辅传对明代政治生态的体现与理解明代内阁政治的重要意义;孙学堂(山东大学)《由<朝正倡和集>看弘、正诗唱和与复古思潮的几个特点》,以新发现的《朝正唱和集》为切入点,探讨了李梦阳的艺术趣味、唱和观等问题,指出弘治、正德时期复古思潮发生了重大转折;杨遇青(西北大学)《论长安文会与文学复古运动前夕关中文学的趣味》,以居住长安的秦王朱诚泳、陕西提学副使杨一清、下层文人强晟为核心,构建了弘治中后期长安诗坛新旧交融的丰富面向。余来明(武汉大学)《身份与诗:宋元明时期“诗儒分合”观念的展开及其文学史意义》,以宋代以降“诗儒分合”观念的演变为考察对象,探讨了三个不同时期理学思潮影响下诗学观念的演变,及其与诗史演进互为交错的历史实态;李小龙(北京师范大学)《<祁禹传>之谜——文本流传、作者身份及创作命意探佚》,通过详实的文献考辨,指出明小说《祁禹传》并未散佚,而是易名为《天缘奇遇》被收入明代通俗类书之中;汤志波(华东师范大学)《何处是江南:明清<江南春>唱和与江南文人的身份认同》,由《江南春》唱和活动入手,立足于具体文本,阐释了明清文人在此题材创作中的地域认同及多种选择;邓晓东(南京师范大学)《弘治己未科场案真相再探》,认为己未科场案的实质,是弘治皇帝出于维护老师程敏政的目的而干预案件的调查,因而引出了朝廷公论与皇帝私心之间的博弈;李瑄(四川大学)《明代下层士人传统著述中“世俗气息”的文化价值——以徐渭的倭战书写为例》,认为徐渭诗歌体现了文人对突破官方意识形态体系的文化诉求,蕴含中国士人文化整体取向变异的可能。侯荣川(玉林师范学院)《日本汉诗文选集与中国诗文的流播》,对汉籍传入与日本汉诗文接受以及和刻本汉籍整理过程进行了梳理,并以《日本所编中国诗文选集·明代卷》为例,分析了明代诗文在日本的接受样态;龚宗杰(香港浸会大学)《中国古代堪舆术与明清文学批评》,认为堪舆术语在明清已被涵化为一类描述文学文本结构的专门性批评术语,使得诸体文法之间互相融通;何诗海(中山大学)《王世贞与吴中文坛之离合》,认为王世贞与吴中文坛的关系变化,既与他生活阅历加深、文学思想变化有关,也与他文坛地位的变化息息相关;刘尊举(首都师范大学)《唐顺之古文、时文的文体融通与互渗》,通过文本分析,论述了唐顺之古文与时文创作之间实质性的互动关系;叶晔(浙江大学)《论文书牍与明代文学论争的“境内”驱动》,在提出并厘清基本概念的基础之上,分析了明代文学流派的共同体意识是如何介入明人论文书牍的书写姿态,并将这一文体形式的主要批评领域转向更纯粹的学理辨析。马昕(中国社会科学院)《明代散曲历史观的新旧格局及其曲学思想根源》,论述了多数曲家由元代及明前期的消极史观,转向明代后期的积极史观,并认为明代曲学思想的变化受复古思想影响;李碧(浙江大学)《明词在戏曲中的辩体及其词学价值》,从用韵与平仄、词调、摊破句法与衬字的改换等多角度着手,立足文本分析,考察了戏曲中词作的变体样式、来源及其研究价值。本次会议采取了多重评议的形式,会前的匿名评审、会议现场发言人与评议人的持续互动以及自由讨论环节,使得现场的交流兼具多向性与有效性,氛围十分热烈。《文学遗产》编辑部的马昕老师,也从编辑的角度对多篇论文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意见,进一步带动了论坛的讨论气氛。在会议的收官阶段,三位嘉宾分别发表了自己的观会感想。北京师范大学张德建教授将这次会议的论文,总结为宏观论述、长时段研究与微观研究三种类型,希望未来论坛能出现更多的跨领域文章;复旦大学陈广宏教授总结了参会论文涉及的文人身份辨析、地域与流派以及文学思潮的还原研究、文学思想史与政治及历史的关系、不同文体与其他批评体系的互渗交融等四个话题,并希望与会的青年学者在具备研究者的自觉之外,要担当学科自觉,勇当先锋,探讨明代文学研究的边界及前沿问题,为明代文学研究的发展方向作有益的思考;北京大学廖可斌教授肯定了与会论文在重回历史场景与过程方面的努力,指出与过去用宏大框架与理论建构不同,在回到文学史场景后,会发现文学之外的因素对文学发展所起的作用同样重要。最后,浙江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系主任胡可先教授致闭幕辞,他总结了本次会议在明代文学多元化研究上的拓展,充分肯定了会议对明代文学研究的推进作用。至此,本次明代文学研究青年学者论坛取得圆满成功。
    • 2018-07-04
      “文论经典诠释”系列学术活动第二场成功举办
      2018年7月3日,“文论经典诠释”系列学术活动第一场在浙江大学西溪校区主楼381教室成功举办。本次学术活动由浙江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黄擎教授和朱首献副教授主持,文艺学研究所的多名硕博研究生参与了此次活动。在本次活动中,杨艳和方圆分别与在座师生分享了阅读席勒《论悲剧中合唱队的运用》和巴赫金《审美活动中的作者与主人公》的心得体会。杨艳从两个方面出发阐释了自己对席勒悲剧理论中合唱队的理解:其一,席勒悲剧理论中的合唱队“围墙说”与戏剧“镜子说”之间看似矛盾的关系实则是“现实”一词在席勒文中的三重构造导致的;其二,席勒对合唱队地位的界定在悲剧的主人与随从之间摇摆,表面上完全站在随从一边,具体表述中却又流露出对合唱队的更高地位的认可。方圆则以《审美活动中的作者与主人公》为主要研究材料,从巴赫金外位性思想的发端及具体体现方面进行分析,讨论其中体现的主体间性问题,提出在巴赫金理论中,审美活动中的作者在空间、时间、涵义三个方面对主人公的外位形成的价值差别和超视是完成作品不可或缺的因素。随后,黄擎教授与朱首献副教授对两位同学的读书报告进行了点评。两位老师既肯定了杨艳与方圆细致认真的态度,也指出了读书报告中存在的问题。其中,黄擎教授建议杨艳将研究视野扩大至席勒的其他悲剧理论,以及其他学者的悲剧理论,又针对方圆读书报告小标题突出外位性而对主体间性关注不足的缺点提出了修改建议。而朱首献副教授不但向杨艳指出了纯粹观念与现实的区别,也建议方圆抓住“人”在巴赫金思想中的重要地位,对主体间的关系进行更细致清晰的梳理。转眼间,三小时时间就在热烈的气氛中过去了。经过这次学术交流,同学们不仅对席勒与巴赫金的相关理论有了更为深入的理解,也在经典文论研读与学术论文写作的方法上有了更深刻的体悟。
    • 2018-06-30
      中文学科启真学术讲座第55期活动成功举行
      2018年06月26日晚七点,由浙江大学中文系主办、文艺学研究所承办的“中文学科启真学术讲座”第55期活动在西溪校区教学主楼351室成功举行。本期讲座的话题为“关于‘后理论’的若干问题”,主讲者为文艺学研究所的徐亮教授。  徐教授的讲演的内容如图示:本期讲座既有理论的积淀,又有涉及生活经验的引申。徐教授的深厚的理论造诣与风趣的表达方式,吸引了来自不同学院、不同专业的同学以及校外的爱好者。在座的同学就相关问题各抒己见,与徐教授进行了广泛的交流。是夜,借由第55期启真学术讲座的活动, 大家在理论的世界中尽情徜徉。
    • 2018-06-27
      浙江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列讲座:路遥经验的当下意义
      2018年5月31日周四晚上7点,应浙江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浙江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与文化研究所邀请,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当代文学研究室主任,《文学评论》副主编李建军老师在教学主楼377中文系会议室作了题为“路遥经验的当下意义”的学术讲座。讲座由浙江大学中文系吴秀明教授主持。在讲座中,李建军老师指出,路遥《平凡的世界》、《人生》等作品,在大众之间十分流行,而在当代文学史上,得到的评价却与在大众之间流行的现实有差距。李建军老师批评了当代某些作家逐渐放弃的现实主义精神,一味沉溺于西方的“魔幻现实主义”等,以路遥小说《人生》、《平凡的世界》、《在困难的日子里》等为例,指出路遥作为一个现实主义作家,是在饥饿和困难中成长起来的。关于现实主义文学,李建军老师指出俄国文学对我国现当代文学的影响,认为我国现当代文学作为文学史的下游,离不开古代文学和外国文学的经验,而在现实主义文学中,我们尤其要注意俄国现实主义文学。李老师说,世界上存在多种形态的文学。有玩世的利己的文学,有救世的利他的文学;有与世俯仰的说 假话的文学,有追求正义的说真话的文学;有跪着赞美暴政的文学,有站着对抗邪恶的文学。而在当下,形式主义、消费主义、享乐主义等令人眼花缭乱,李建军老师赞扬了利哈乔夫等俄国现实主义作家的现实主义品格,伟大的作家总是处在时代转换最关键的时候,因为这些作家以高度纯属的现实主义品格,把握时代转换时人们的焦虑,而路遥正是这样一位具有高度现实主义品格的作家。演讲环节之后,李建军老师与在场师生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交流。最后由吴秀明教授总结陈词,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 2018-06-19
      浙大中国语言文学系列讲座(2018年第6期)袁毓林教授讲座报道
      浙江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列讲座(2018年第6期)于6月14日晚上19:00–21:00,在我校西溪校区行政楼229室举行。本次讲座邀请到了著名语言学家北京大学中文系袁毓林教授,讲题是《汉语中心语名词与定语从句的选择关系研究》。讲座由池昌海老师主持,汪维辉老师、史文磊老师、陈玉洁老师、罗天华老师以及相关专业的同学们参加了本次讲座。本次讲座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题为《汉语定语小句的类型及其句法表现》。讨论了汉语定语小句中是否存在“关系小句”和“名词补足语小句”的区分。袁毓林教授认为存在这样的区分,并从定语小句内部“空位”的句法功能出发,将定语小句分为五种类型,通过话题化、同类叠加、异类叠加等几种手段对五类定中结构进行了测试,得到了“空位”小句和无“空位”小句之间的差异。第二部分题为《论事件属性名词与自指“的”字结构的选择限制》。从中心语名词N与表示事件的VP间的选择限制关系入手,讨论了自指“的”字结构的形成机制。主要包括限定性自指结构和事件属性名词的异同、事件属性名词与隐含谓词的语义互动关系、名词物性角色控制下的隐含谓词、事件属性名词的语义与自指结构的实质等四个方面的内容。第三部分题为《近年来的研究与展望》,结合袁毓林教授及其团队近年来的研究成果,为大家展现了语言学研究的开阔路径。每一部分结束后,袁毓林教授都和我校师生们对本部分中的相关问题展开了讨论。
      • 每页 8 记录  总共 524 记录 
      • 第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 页码 41/66 跳转到 
    • 地址: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余杭塘路866号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成均苑4幢 联系电话:0571-88273103

    • 浙江大学文学院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21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寸草心科技 管理登录 您是第 1000 位访问者

    官方微信

    友情链接

    浙江大学 浙江大学社会科学研究院 研究生院 本科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