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7-11
作者:
浏览次数:59
2018年7月7日-8日,第二届“明代文学研究青年学者论坛”在杭州召开。本次会议由浙江大学中国古代文学与文化研究所主办,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浙江大学、中山大学、山东大学、武汉大学、四川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国内高校及科研机构的十多位青年学者发表论文,同时邀请北京大学廖可斌教授、复旦大学陈广宏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张德建教授等前辈学者担任嘉宾。
浙江大学中国古代文学与文化研究所所长周明初教授致开幕辞。他介绍了浙江大学在明代文学研究领域传承有序、特色鲜明的学术传统,并表达了个人对古典文学研究近况的一些看法。并引用姜亮夫先生的话,希望各位青年学者坚定学术信念,不随波逐流,努力做君子之学问。
会议由七场讨论组成,共有十六位学者依次发表了论文。张德建(北京师范大学)《正文体与明代的思想秩序重建》,主要研究正文体运动的历史、观念、理论及其功用,从而观察明代思想秩序的重建过程;魏宏远(兰州大学)《明代内阁首辅传的情感政治——以“夺情”和“大礼议”为中心》,探讨明代首辅传书写中政治与文学的“一体性”,论述了首辅传对明代政治生态的体现与理解明代内阁政治的重要意义;孙学堂(山东大学)《由<朝正倡和集>看弘、正诗唱和与复古思潮的几个特点》,以新发现的《朝正唱和集》为切入点,探讨了李梦阳的艺术趣味、唱和观等问题,指出弘治、正德时期复古思潮发生了重大转折;杨遇青(西北大学)《论长安文会与文学复古运动前夕关中文学的趣味》,以居住长安的秦王朱诚泳、陕西提学副使杨一清、下层文人强晟为核心,构建了弘治中后期长安诗坛新旧交融的丰富面向。
余来明(武汉大学)《身份与诗:宋元明时期“诗儒分合”观念的展开及其文学史意义》,以宋代以降“诗儒分合”观念的演变为考察对象,探讨了三个不同时期理学思潮影响下诗学观念的演变,及其与诗史演进互为交错的历史实态;李小龙(北京师范大学)《<祁禹传>之谜——文本流传、作者身份及创作命意探佚》,通过详实的文献考辨,指出明小说《祁禹传》并未散佚,而是易名为《天缘奇遇》被收入明代通俗类书之中;汤志波(华东师范大学)《何处是江南:明清<江南春>唱和与江南文人的身份认同》,由《江南春》唱和活动入手,立足于具体文本,阐释了明清文人在此题材创作中的地域认同及多种选择;邓晓东(南京师范大学)《弘治己未科场案真相再探》,认为己未科场案的实质,是弘治皇帝出于维护老师程敏政的目的而干预案件的调查,因而引出了朝廷公论与皇帝私心之间的博弈;李瑄(四川大学)《明代下层士人传统著述中“世俗气息”的文化价值——以徐渭的倭战书写为例》,认为徐渭诗歌体现了文人对突破官方意识形态体系的文化诉求,蕴含中国士人文化整体取向变异的可能。
侯荣川(玉林师范学院)《日本汉诗文选集与中国诗文的流播》,对汉籍传入与日本汉诗文接受以及和刻本汉籍整理过程进行了梳理,并以《日本所编中国诗文选集·明代卷》为例,分析了明代诗文在日本的接受样态;龚宗杰(香港浸会大学)《中国古代堪舆术与明清文学批评》,认为堪舆术语在明清已被涵化为一类描述文学文本结构的专门性批评术语,使得诸体文法之间互相融通;何诗海(中山大学)《王世贞与吴中文坛之离合》,认为王世贞与吴中文坛的关系变化,既与他生活阅历加深、文学思想变化有关,也与他文坛地位的变化息息相关;刘尊举(首都师范大学)《唐顺之古文、时文的文体融通与互渗》,通过文本分析,论述了唐顺之古文与时文创作之间实质性的互动关系;叶晔(浙江大学)《论文书牍与明代文学论争的“境内”驱动》,在提出并厘清基本概念的基础之上,分析了明代文学流派的共同体意识是如何介入明人论文书牍的书写姿态,并将这一文体形式的主要批评领域转向更纯粹的学理辨析。
马昕(中国社会科学院)《明代散曲历史观的新旧格局及其曲学思想根源》,论述了多数曲家由元代及明前期的消极史观,转向明代后期的积极史观,并认为明代曲学思想的变化受复古思想影响;李碧(浙江大学)《明词在戏曲中的辩体及其词学价值》,从用韵与平仄、词调、摊破句法与衬字的改换等多角度着手,立足文本分析,考察了戏曲中词作的变体样式、来源及其研究价值。
本次会议采取了多重评议的形式,会前的匿名评审、会议现场发言人与评议人的持续互动以及自由讨论环节,使得现场的交流兼具多向性与有效性,氛围十分热烈。《文学遗产》编辑部的马昕老师,也从编辑的角度对多篇论文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意见,进一步带动了论坛的讨论气氛。
在会议的收官阶段,三位嘉宾分别发表了自己的观会感想。北京师范大学张德建教授将这次会议的论文,总结为宏观论述、长时段研究与微观研究三种类型,希望未来论坛能出现更多的跨领域文章;复旦大学陈广宏教授总结了参会论文涉及的文人身份辨析、地域与流派以及文学思潮的还原研究、文学思想史与政治及历史的关系、不同文体与其他批评体系的互渗交融等四个话题,并希望与会的青年学者在具备研究者的自觉之外,要担当学科自觉,勇当先锋,探讨明代文学研究的边界及前沿问题,为明代文学研究的发展方向作有益的思考;北京大学廖可斌教授肯定了与会论文在重回历史场景与过程方面的努力,指出与过去用宏大框架与理论建构不同,在回到文学史场景后,会发现文学之外的因素对文学发展所起的作用同样重要。
最后,浙江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系主任胡可先教授致闭幕辞,他总结了本次会议在明代文学多元化研究上的拓展,充分肯定了会议对明代文学研究的推进作用。至此,本次明代文学研究青年学者论坛取得圆满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