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历史学院
  • EN
  • 办公网
  • 首页
  • 院情总览
    学院简介 历史沿革 学院黄页 研究所简介 教工名录 学者介绍 学院宣传片
  • 党政管理
  • 人才培养
  • 组织人事
    师资队伍
  • 科学研究
  • 交流服务
    继续教育
  • 校友天地
  • 首页
  • 院情总览
    学院简介 历史沿革 学院黄页 研究所简介 教工名录 学者介绍 学院宣传片
  • 党政管理
  • 人才培养
  • 组织人事
    师资队伍
  • 科学研究
  • 交流服务
    继续教育
  • 校友天地
  • EN 办公网
首页  新闻动态

新闻动态

    • 2018-11-09
      “对话唐代文学研究新范式”学术沙龙活动顺利举行
      2018年11月3日下午,浙江大学中文系青年教师系列学术活动之“对话唐代文学研究新范式”学术沙龙活动在西溪校区教学主楼377室顺利举行。本次会议由浙大中文系咸晓婷副教授主持,来自浙江大学、复旦大学、中南大学、盐城师范学院的八位教授与青年学者结合自身研究经历,就当前唐代文学研究的前沿问题,深入地交流了心得体会,与会师生均获益匪浅。本次会议别出心裁地设置了汇报顺序,鼓励青年学者畅所欲言,会议气氛热烈。来自浙江大学的三位博士后杨琼、胡秋妍、蒋金珅率先就各自当前的研究领域对为不同体裁的唐代文学开辟不同的研究途径提出了思考。杨琼指出,当前新出唐代诗人墓志的研究偏重个案,成果零散,基础材料建设亟待完善,诗人交际、文学家族等专题研究有待推进。胡秋妍提到,当前学界多将词的研究专门化和割裂化,应正视词的复杂性,恢复其真实面目,为其争取更大的阐释空间。蒋金珅认为,受诗歌强势地位的影响,唐文在文学史中的书写和研究方向值得思考。来自盐城师范学院的滕汉洋副教授总结了近二十年唐代文学领域出现的三种倾向,即文学边界模糊化、文学研究的意义被跨学科研究掩盖、漠视传统作品的审美性、研究方法科学主义化,应当回归经典文学作品和审美话题来解决上述问题。中南大学仲瑶副教授对中晚唐五代诗歌与诗学的研究有三点可探讨的方向:要突破时代、分期的限制,形成一种贯通的诗史与诗学观;古典诗学要与诗歌作品解读深度融合;要向哲学、美学层面提升。咸晓婷副教授据当前对唐诗写本的研究情况,提出了利用唐诗写本研究唐代文学若干重要问题的展望,并基于此提出了对构建文学研究新范式的思考。复旦大学的查屏球教授和浙江大学的胡可先教授都对古代文学的研究路径提出了思考。查教授主张古今、中西相结合,认为解读原典依然是这一学科的中心工作,同时也应利用新技术整理文献,辑比材料系统,还应追求研究的现代化,开展中西学术对话,以西方成果启发审视唐代文学新问题。胡教授以宏观的视角总结了近来古代文学的学者尝试的三种范式,肯定了它们所带来的成果,就其消极影响提出古代文学应重建以文学为核心,以语言为载体,以文体为考察对象的研究范式。在分享思考与心得的同时,与会的学者还就大数据时代下数据库在研究中的使用、构建中国独创的文学研究新范式等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形成了新的思考与认识。    最后,沙龙活动在与会师生的合影留念中圆满落下帷幕。此次会议加强了各校间唐代文学中青年学者的交流,拓展了学术视野,给予了与会师生极大的学术启迪。
    • 2018-11-09
      华东师范大学刘成国教授讲座报道
          应浙江大学中国古代文学与文化研究所之邀,11月3日上午,华东师范大学古籍所刘成国教授,在西溪校区教学主楼377作了一场题为《机遇、挑战与回应——数据库时代古代文学研究中的考证》的讲座。刘成国教授是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邀访学者、华东师范大学古籍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文学史、学术思想史研究,学术成果丰硕,其著作《王安石年谱长编》2018年获第十届邓广铭学术奖一等奖。讲座由古代文学研究所咸晓婷副教授主持,中南大学仲瑶副教授、盐城师范学院滕㲼洋副教授及研究所多位硕博生参加了讲座。    刘成国教授认为,数据库时代古代文学研究中的考证有着重大机遇。一方面,搜索文献史料的快捷方便,极大提高了研究者的工作效率。另一方面,学者全面占有研究主题相关的传世文献成为可能。同时,数据库时代以传统考证为核心的研究范式面临巨大挑战。随着数据库检索的日益流行和益发强大,以往那种以博闻强记为功底的考证类成果“贬值”。刘教授特别强调,这种“贬值”并不是说考证不再重要,而是考证“人力成本”大幅度降低,导致考证类论文在整个学术评价体系中,想要获得学界的普遍认可比以前更显艰难。    古代文学研究中的考证是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如何回应数据库时代的冲击是每一位学者思考的问题。刘成国教授以其深厚的学识,结合自身丰富的研究经验,通过具体的案例,从四个方面指出数据库时代考证的应对策略:一、古典文学中的考证应当追求高度的精确性、严谨的批判性、立体动态化;二、对文献史料作批判性解读,即除了细读、精读文献史料外,还应当将其置于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下,进行多学科、多视角的关照;三、注重弥补论证中逻辑的严谨性、理路的内在一致性的不足,特别是要注意反证;四、更加自觉、鲜明地追求考证背后宏大的问题。考证是对历史细节、具体情景的还原,在数据库时代其价值越来越取决于研究者对文学史进程的整体判断。数据库时代为考证提供了重要发展机遇,但是它也要求研究者必须具备更高的文本解读能力,更加敏锐犀利的发现问题的眼光,更高的理论思辨能力,以及更为自觉的学术规范意识。    在提问环节,刘成国教授认为,数据库在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方面的运用存在差异,各有特点。对于我们人文学科研究者而言,还是要多读书,掌握传统考据的功夫,才能在前人的基础上借助数据库做出新的学术成果。  
    • 2018-11-06
      谈家乡变迁,话改革成果——记语言与认知研究中心研究生党支部主题座谈会
      为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充分展示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家乡发展成就,2018年11月4日晚,语言与认知研究中心研究生党支部成员在教学主楼259室举行了“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谈谈我的家乡变迁”的主题座谈会。主题座谈会由支部书记何娟主持。首先,支部成员共同观看了《中国民生》纪录片。何娟说:“中国的崛起体现在方方面面,改革开放的成果举世瞩目,民生只是中国崛起体现出的一个方面,作为党员,要时刻用先进理论武装自己,紧跟时代步伐,争做专业领域中的佼佼者。”接下来支部党员们结合自身家乡变化谈改革开放成果。黄略同学谈及家乡变化,体会最深的就是金华今年举办的视觉艺术展,人们不仅关注物质,还有审美的追求,这是家乡发展的重要体现。李炎、洪峥怡等同学也纷纷就家乡变迁畅谈个人感受。座谈会在热烈的讨论中结束,大家纷纷表示作为一名研究生共产党员,要勇担科技创新的责任,成才报国的责任,在学习中要学思结合,知行合一。                              图/黄略                              文/李炎 
    • 2018-11-05
      形式语义学及其界面研究国际研讨会顺利举办
          10月27日,由浙江大学语言与认知研究中心、上海外国语大学《外国语》编辑部主办,浙江大学人文学院汉语言研究所、浙江大学外语学院协办的学术会议“形式语义学及其界面研究国际研讨会”在浙江大学西溪校区人文咖啡吧顺利举办。    此次会议由浙江大学中文系李旭平副教授主持,报告人西班牙庞培法布拉大学Louise McNally教授、浙江大学李旭平副教授、清华大学外文系刘明明研究员、浙江大学吴义诚教授、德国杜塞道夫大学Hana Filip教授、湖南大学王莹莹教授、俄亥俄州立大学解志国副教授、南京大学罗琼鹏副教授和台湾“中研院”语言研究所林若望教授依次做了精彩的发言报告。    Louise McNally教授考察了英语中的HAVE句和“THERE BE”句中的有定效应后认为,这两种句子中的有定效应有着本质的区别,它们的不同和谓词的语义有关。李旭平副教授考察了汉语普通话中带有专有名词的存现句,分析了“有”和专有名词的语义以及量词“个”在这类存现句中的作用,认为量词激发了专有名词语义类型的转变。清华大学外文系助理研究院刘明明讨论了汉语普通话表示存在的疑问词,探讨疑问词表示存在用法的机制和原则。吴义诚教授通过对具体的例句操作分析了动态句法理论在处理汉语的语言事实上的优势,尤其是可以将语境纳入其中。Hana Filip教授以捷克语后缀-VA-的分布作为证据,认为广义的类指句可以分为两种不同的类型,一种是基于归纳模型的类指,一种是基于“规则与规定“模型的特征句。王莹莹教授考察了英语中的“Φ-able谓词”,对Maier(2016)的分析进行了修正。解志国副教授考察了表示认识情态“要”,认为其只能出现在严格的比较结构之中,其量化力处于存在量化和典型的全称量化之间,以一个词素而不是命题作为直接论元。南京大学文学院的罗琼鹏副教授对普通话中“还”的四种意义进行了统一分析,认为“还”的四种语义的共性是存在[+RISE]特征,但是其他语义参数和操作的不同使得它们呈现出差异。林若望教授对现阶段汉语时制范畴的相关研究做了中肯的评价,并指出没有句法证据可以表明汉语中存在与英语对应的时制(tense)范畴。     此次研讨会还吸引了上海外国语大学、浙江大学外国语学院、浙江理工大学以及浙江工业大学等兄弟院校的众多老师、研究生的参与。本次会议对形式语义学及其界面研究的前沿课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地讨论,是国内首次召开的专门的形式语义学国际会议,对于提升国内相关领域的学术水平,提升浙江大学的国际形象和相关学科的国际影响力具有重要意义,取得了圆满成功。  
    • 2018-10-31
      登望宸高阁·览杭城风采·叙师生情谊 ——记语言与认知研究中心师生秋季登高活动
      金秋是登高赏景的好时节,2018年10月29日,为增进师生情谊,共建语言与认知大家庭,语言与认知研究中心师生与来自中哲、马哲、休闲学专业的同学们相邀前往半山国家森林公园进行了一次秋季登高活动。参与此次活动的老师有语言与认知研究中心的黄华新老师、金立老师、胡龙彪老师、徐慈华老师、董惠敏博士后以及德育导师王淼老师。早上9点,大家在西溪校区南门集合完毕,乘车前往半山国家森林公园。半山公园素有“杭州文化之根”的美誉,从新石器时期就是杭州先民的繁衍之地,流传着“撒沙护国显应半山娘娘”等传说,有半山泥猫、半山观桃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民俗传统,有显宁寺等宗教遗址,吴越王、宋高宗等帝王将相都曾到过这里。一路上,同学们满怀期待地交流杭城美景美食与历史文化,谈笑间加深了对彼此的了解。40分钟后,到达半山国家森林公园。秋季的半山公园别有一番景致,树木葱郁,亭台阁榭掩映其中。师生们一路拾阶而上,经过娘娘庙、翠峰阁、云亭、直达望宸阁。望宸阁是仿南宋风格建筑,采用“明三暗五”的重檐楼阁形态,阁内瓯塑作品与大型壁画将半山文化展示得淋漓尽致,全体师生无不为其感叹。于望宸阁凭栏远眺,视野开阔,东瞰钱塘江,南眺拱宸挢,西望西湖名胜,北临良渚大地,杭城风情尽收眼底。中午时分,大家席地而坐,师生畅谈学习与生活。黄老师说:富贵就是不仅富还要贵,物质富裕,精神富有。金老师说:逻辑给人理性,但生活还需要感性。理性思想,感性生活。胡龙彪老师说:科学要的是结论,人文要的是思考过程与思考本身,逻辑的目的就是要强调在思考过程中尽量插入理性与确定性。王淼老师说:做科学研究就像登山一样,有艰辛,也有快乐。目标明确,健康的身心状态,以及持续不断的努力都是必不可少的。徐慈华老师鼓励大家将读书与思考结合,同时在学术与生活间找到平衡点,学会生活。期间,大家进行了有趣的游戏,全体师生参与其中,欢声笑语回荡山间。本次活动不仅增进了不同专业的学生之间相互的交流与联系,还增强了班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更加强了同学与老师之间的联系,使老师与学生间更加熟悉,关系更加融洽。大家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交流学习经验,了解传统文化,度过了美好的一天。
    • 2018-10-30
      弘扬传统,服务学术——中华书局的数字服务体系宣讲会成功举办
      2018年10月27日晚上7点,“弘扬传统,服务学术”——中华书局数字服务体系宣讲会在西溪校区西三教学楼224教室举办。人文学院院长楼含松教授、中文系主任胡可先教授等教师代表,以及来自各研究所的硕博研究生共60余人参加了此次宣讲会。会议由古籍所龚延明教授主持。宣讲会伊始,龚延明教授首先介绍了到场的各位领导及老师。随后,楼含松院长上台为宣讲会致辞,强调了学术研究要充分利用数字资源的重要性,并指出中华书局数字资源的丰富性,值得人文师生充分挖掘。紧接着,中华书局古联公司总经理洪涛博士先向同学们展示了中华书局数字服务发展历程,接着介绍了籍合网与中华书局的数字资源服务,籍合网涵盖多种资源如学术期刊、石刻拓片、古籍书目、古籍整理本、学术论著等,这些资源来自中华书局以及其他各个出版社。籍合网的数据库包含中华经典古籍库、中华古籍书目数据库、中华善本古籍数据库、中华文史工具书数据库、中华文史学术论著库、中华石刻数据库。相较于其他数据库,籍合网不但内容有所增益,而且还能有效提高古籍引用效率。最后,洪涛博士还介绍了基于籍合网资源的古籍整理平台服务和中华书局的学术服务生态,欢迎同学们参与古籍整理工作之中。会后交流环节,在座师生们针对籍合网中的学术论著在出版后能够多长时间看到数据库版本这一问题进行提问,洪涛博士认为中华书局的实体书一般能够较快看到数据库版本,其他出版社的书籍要根据具体情况才能上线相应的数据库版本。龚延明教授对籍合网提了一个建议,认为应该将籍合网中的书籍整合起来,像四库全书那样,便于检索,使用起来会更加方便,受众也会更加广泛。宣讲会在同学们的掌声中结束,不少同学表示收获很多,今后会充分利用图书馆购买的中华书局的相关资源,做好学术研究。另外在宣讲会结束后,同学们都领到了一本精美的唐诗日历作为纪念品。图:张小晟/文:高康
    • 2018-09-25
      语言与认知研究中心2018级研究生新生见面会顺利举行
      2018年9月21日,浙江大学语言与认知研究中心2018级研究生新生见面会在教学主楼259会议室顺利举行。德育导师王淼老师、哲学系副主任金立老师、胡龙彪老师出席见面会并发表讲话,2018级研究生全体新生及老生参加会议。晚上18:30,见面会正式开始。德育导师王淼老师致欢迎辞并介绍到场老师。首先,语言与认知研究中心的研究生新生及老生们进行自我介绍,大家风格各异,个性鲜明,给彼此留下了生动的第一印象。接着,胡龙彪老师和金立老师以一番肺腑之言,道出对2018级研究生新生的谆谆教诲与殷切期望。胡龙彪老师告诉同学们,语言与认知研究中心是一个团队,今后学习生活中遇到困难,可以与任何一位老师沟通,大家要保持乐观的心态,好好学习,好好生活,将人生中这重要的三年过得精彩!金立老师满怀深情,教导同学们不能匍匐于困境的尘埃中,而要把自己“拎起来”,书写大写的“人”。在研究生的征程中将自己的内心磨砺坚强,将虚浮的空想付诸实践。随后,老生代表董达、杭颖颖、蔡诗灵、马继伟诚心以待,与新生分享了他们的经历经验、所思所感。董达博士后认为研究生阶段的学习是一种参与式学习,鼓励大家多与导师进行沟通,切勿焦虑。杭颖颖同学针对逻辑学专业的特点,鼓励大家多阅读文献,认真对待课程的学习,打好基础,多与导师及师兄师姐交流,及早确定自己的研究计划。蔡诗灵同学提到学习要有明确的目标,要有计划,不拖延。马继伟同学诗意地告诉大家,研究生生活是一门关于平衡的艺术,平衡好课内学习与课外自学、毕业论文与发表论文、电子产品娱乐与户外运动,大家定将成为生活的艺术家。之后,德育导师王淼老师介绍党团班组织,宣布新一届党支委、班委成员。最后,老班委就班级工作进行经验分享。党支书何娟、班长兼团支书周恩泽详细总结了去年班级工作,就组织活动、评奖评优等工作进行经验分享。新一届班委会成员深受鼓舞,表示要向师兄师姐学习,尽心尽力做好班级工作。掌声与欢笑点亮了夜空,在相片上留下充满希冀的开端。语言与认知研究中心的研究生新生们对这个新的大家庭有了更深的了解和归属感,在这名为团队的劲风中,正欲扬帆起航。 语言与认知研究中心2018年09月21日 
    • 2018-09-25
      昔人求是,启尔求真——记古代文学与文化研究所2018级研究生校史馆参观活动
       9月20日,人文学院古代文学与文化研究所2018级硕士研究生赴紫金港校区月牙楼参观浙江大学校史馆。这是本所18级硕士新生入学后组织的第一次集体活动。通过本次活动,同学们既了解了浙大120余年的历史,也加深了彼此间的认识。当天下午,杭城骤降大雨,但并未扑灭大家参观的热情。一进入校史馆,大家便循着地上铺设的时间脉络,开始探寻浙大的历史:吏部上疏的奏章,证明了浙大在晚清救国图强时的初生;一段救生绳,诉说了文军长征时全校师生的艰苦;几幅老照片,记录了院系调整的分分合合;一张张奖状,见证了今日浙大的不懈进取。同学们围在浙大西迁路线图前丈量距离,感叹竺可桢老校长与当时浙大全体师生当有何等毅力,方能在烽火不断的岁月里坚持对真理的不懈探寻。之后,又聚集在《促进民主宪政宣言》前,为娟秀的蝇头小楷所折服的同时,更为满纸喷薄欲出的拳拳爱国之心所感染。今年是四校合并组建新浙大20周年,同学们在介绍四校合并的展区前驻足良久。照片墙上,无数前辈先哲在浙大践行“求是求真”,以自己的亲身实践来彰显永不变色的浙大精神。大师辈出的年代令人心向往之,更使我们因拥有这些历史而振奋。在悠扬的校歌声中,参观很快结束了,但同学们的心绪仍未平静。随着时代的变迁,如今我们拥有前人不曾有过的优良环境和众多机遇,同时也面临新的挑战。同学们一致认为,我们要努力继承和发扬“求是创新”的校训,坚持对科学和真理的不懈追求,肩负浙大光辉厚重的历史,奋勇向前。 文字/张哲天图片/赵  烨中国古代文学与文化研究所2018年09月20日 
      • 每页 8 记录  总共 524 记录 
      • 第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 页码 40/66 跳转到 
    • 地址: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余杭塘路866号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成均苑4幢 联系电话:0571-88273103

    • 浙江大学文学院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21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寸草心科技 管理登录 您是第 1000 位访问者

    官方微信

    友情链接

    浙江大学 浙江大学社会科学研究院 研究生院 本科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