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唐代文学研究新范式”学术沙龙活动顺利举行

  • 2018-11-09

  • 作者:

  • 浏览次数:64

2018年11月3日下午,浙江大学中文系青年教师系列学术活动之“对话唐代文学研究新范式”学术沙龙活动在西溪校区教学主楼377室顺利举行。本次会议由浙大中文系咸晓婷副教授主持,来自浙江大学、复旦大学、中南大学、盐城师范学院的八位教授与青年学者结合自身研究经历,就当前唐代文学研究的前沿问题,深入地交流了心得体会,与会师生均获益匪浅。

本次会议别出心裁地设置了汇报顺序,鼓励青年学者畅所欲言,会议气氛热烈。来自浙江大学的三位博士后杨琼、胡秋妍、蒋金珅率先就各自当前的研究领域对为不同体裁的唐代文学开辟不同的研究途径提出了思考。杨琼指出,当前新出唐代诗人墓志的研究偏重个案,成果零散,基础材料建设亟待完善,诗人交际、文学家族等专题研究有待推进。胡秋妍提到,当前学界多将词的研究专门化和割裂化,应正视词的复杂性,恢复其真实面目,为其争取更大的阐释空间。蒋金珅认为,受诗歌强势地位的影响,唐文在文学史中的书写和研究方向值得思考。来自盐城师范学院的滕汉洋副教授总结了近二十年唐代文学领域出现的三种倾向,即文学边界模糊化、文学研究的意义被跨学科研究掩盖、漠视传统作品的审美性、研究方法科学主义化,应当回归经典文学作品和审美话题来解决上述问题。中南大学仲瑶副教授对中晚唐五代诗歌与诗学的研究有三点可探讨的方向:要突破时代、分期的限制,形成一种贯通的诗史与诗学观;古典诗学要与诗歌作品解读深度融合;要向哲学、美学层面提升。咸晓婷副教授据当前对唐诗写本的研究情况,提出了利用唐诗写本研究唐代文学若干重要问题的展望,并基于此提出了对构建文学研究新范式的思考。

复旦大学的查屏球教授和浙江大学的胡可先教授都对古代文学的研究路径提出了思考。查教授主张古今、中西相结合,认为解读原典依然是这一学科的中心工作,同时也应利用新技术整理文献,辑比材料系统,还应追求研究的现代化,开展中西学术对话,以西方成果启发审视唐代文学新问题。胡教授以宏观的视角总结了近来古代文学的学者尝试的三种范式,肯定了它们所带来的成果,就其消极影响提出古代文学应重建以文学为核心,以语言为载体,以文体为考察对象的研究范式。在分享思考与心得的同时,与会的学者还就大数据时代下数据库在研究中的使用、构建中国独创的文学研究新范式等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形成了新的思考与认识。

    最后,沙龙活动在与会师生的合影留念中圆满落下帷幕。此次会议加强了各校间唐代文学中青年学者的交流,拓展了学术视野,给予了与会师生极大的学术启迪。

333.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