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论经典诠释”系列学术活动第二场成功举办

  • 2018-07-04

  • 作者:

  • 浏览次数:42

2018年7月3日,“文论经典诠释”系列学术活动第一场在浙江大学西溪校区主楼381教室成功举办。本次学术活动由浙江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黄擎教授和朱首献副教授主持,文艺学研究所的多名硕博研究生参与了此次活动。

在本次活动中,杨艳和方圆分别与在座师生分享了阅读席勒《论悲剧中合唱队的运用》和巴赫金《审美活动中的作者与主人公》的心得体会。杨艳从两个方面出发阐释了自己对席勒悲剧理论中合唱队的理解:其一,席勒悲剧理论中的合唱队“围墙说”与戏剧“镜子说”之间看似矛盾的关系实则是“现实”一词在席勒文中的三重构造导致的;其二,席勒对合唱队地位的界定在悲剧的主人与随从之间摇摆,表面上完全站在随从一边,具体表述中却又流露出对合唱队的更高地位的认可。方圆则以《审美活动中的作者与主人公》为主要研究材料,从巴赫金外位性思想的发端及具体体现方面进行分析,讨论其中体现的主体间性问题,提出在巴赫金理论中,审美活动中的作者在空间、时间、涵义三个方面对主人公的外位形成的价值差别和超视是完成作品不可或缺的因素。

随后,黄擎教授与朱首献副教授对两位同学的读书报告进行了点评。两位老师既肯定了杨艳与方圆细致认真的态度,也指出了读书报告中存在的问题。其中,黄擎教授建议杨艳将研究视野扩大至席勒的其他悲剧理论,以及其他学者的悲剧理论,又针对方圆读书报告小标题突出外位性而对主体间性关注不足的缺点提出了修改建议。而朱首献副教授不但向杨艳指出了纯粹观念与现实的区别,也建议方圆抓住“人”在巴赫金思想中的重要地位,对主体间的关系进行更细致清晰的梳理。

拼贴照.jpg

集体照.jpg

转眼间,三小时时间就在热烈的气氛中过去了。经过这次学术交流,同学们不仅对席勒与巴赫金的相关理论有了更为深入的理解,也在经典文论研读与学术论文写作的方法上有了更深刻的体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