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历史学院
  • EN
  • 办公网
  • 首页
  • 院情总览
    学院简介 历史沿革 学院黄页 研究所简介 教工名录 学者介绍 学院宣传片
  • 党政管理
  • 人才培养
  • 组织人事
    师资队伍
  • 科学研究
  • 交流服务
    继续教育
  • 校友天地
  • 首页
  • 院情总览
    学院简介 历史沿革 学院黄页 研究所简介 教工名录 学者介绍 学院宣传片
  • 党政管理
  • 人才培养
  • 组织人事
    师资队伍
  • 科学研究
  • 交流服务
    继续教育
  • 校友天地
  • EN 办公网
首页  新闻动态

新闻动态

    • 2019-12-12
      神游于光影的盛会——“数字时代中国影视的艺术创新与文化传承”学术研讨会成功召开
      2019年12月7日,浙江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与文化研究所和浙江大学影视与动漫游戏研究中心,在杭州海华满陇度假酒店成功召开“数字时代中国影视的艺术创新与文化传承”学术研讨会。此次盛会汇聚了来自北京、上海、沈阳、南京、广州、长沙以及杭州、苏州等地的众多专家学者。研讨会一开始就表现出浓厚的学术氛围。继浙江大学中文系主任胡可先教授致辞后,浙江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与文化研究所所长吴秀明教授就文化艺术的创新和文化传承发言了自己的独特见解。进而,浙江大学中文系教授盘剑就本次研讨会主题进行深度阐述:提出在数字媒体时代,影视艺术的形态和内容都将发生巨大变化,并指出需要深入探讨和把握我国影视艺术创新与文化传承的关系。上午的会议共进行了两场主题发言。第一场报告由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长章柏青教授、上海电影集团的制片人郑虎先生、中山大学陈林侠教授、苏州大学易前良教授和《中国艺术报》的张成编辑分别进行发言。他们就数字化的时代语境下的观众审美取向的变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动漫作品中的展现、中国电影中的自然概念、传媒文化的网络视角以及预算和数字资产与电影艺术的演进等方面分别进行了丰富和生动地阐发,引起了与会者的积极思考和回应。第二场发言者围绕着数字化时代影视界出现的新问题、新媒介、新类型、新技巧等展开积极讨论,上海大学的曲春景教授、同济大学的杨晓林教授、苏州大学的陈霖教授、中国人民大学的陈涛副教授、南京大学的丁珊珊副教授和浙江师范大学的邹贤尧教授的精彩发言赢得了全场阵阵掌声。下午的两场发言继续深入探讨会议议题。南京艺术学院电影电视学院院长陈捷教授讨论了最新利用数字化手段拍摄的李安电影《双子杀手》。紧随其后的浙江传媒学院的丁莉丽教授、南京师范大学的宫浩宇教授和浙江财经大学的荆亚萍教授等则分别就数字化环境的影响、电影思潮和衍生的现象展开讨论,为数字化时代中国影视的艺术创新和文化传承这一议题提供更多的例证,而易前良教授的犀利评点更使会场的学术氛围变得更加浓厚了。最后一场发言学者有浙江传媒学院的向宇教授、俞洁老师、上海师范大学的赵贵胜副教授、《艺术广角》编辑部副编审牛寒婷、山东大学的丁晋老师和曲阜师范大学的陈培培老师。他们分别从电影的空间生产、传统的转换、特效制作等方面讨论了中国影视的传统和创新的时代命题。除了知名的专家学者外,浙江大学研究生张之羽对影视与电子游戏的跨媒介融合作了学术考察,李一扬同学对《中国机长》和《紧急迫降》两部影视作品进行了解读分析,浙江师范大学研究生赵倪聪阐释了对当代中国动画“历史视觉”问题的思考,他们的发言都展示了影视界强劲的新生力量及他们敏锐的学术洞察力。最后,会议浙江大学中文系的张广海老师主持,再由陈力君老师进行总结:认为本次研讨会的容量和跨度很大,是一次内容充实、深入研讨的学术会议,与会者所提论点之新颖、思维之广阔,不仅对影视艺术,对其他的学科发展也具有一定的启发性。盘剑教授深情地表达了对与会嘉宾的感谢,并期待会后能继续交流和深入讨论。此次研讨会取得圆满成功。Normal07.8 磅02falsefalsefalseEN-USZH-CNX-NONE
    • 2019-11-25
      “‘帝乙归妹’之谜与经典诠释的适度性问题”: 南开大学沈立岩教授讲座顺利举行
      应浙江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的邀请,2019年11月23日下午,南开大学文学院沈立岩教授在浙江大学西溪校区教学主楼351教室作了一场题为“‘帝乙归妹’之谜与经典诠释的适度性问题”的讲座。本次讲座为“浙江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列讲座”之一。讲座由浙江大学中文系胡可先教授主持,陶然教授、咸晓婷副教授以及人文学院众多硕博研究生一同聆听了此次讲座。沈立岩教授首先阐述了“帝乙归妹”之谜的产生背景。《周易》中泰卦和归妹卦的六五爻辞都提到“帝乙归妹”一语。关于此句的解释,顾颉刚先生1929年在《燕京学报》上发表了《周易卦爻辞中的故事》一文,认为此即史籍失载之帝乙嫁女于周文王的故事:《诗经·大明》“大邦有子,伣天之妹”所言正是此事。《大明》“缵女为莘”一句言帝乙之女嫁于周文王后,或因亡故或大归,文王复娶莘国太姒为继配,并生下了一代英主周武王,遂成克商大业。此后诸多学者对顾先生的观点表示赞成。然而沈立岩教授发现顾先生的说法也有诸多疑点。比如若真有帝乙嫁女于文王之事,那么《大明》作者为何要将此事说得如此隐晦?“大邦之子,伣天之妹”若理解为帝乙之女先于太姒嫁给文王,却又未交待帝乙之女的归宿,这有违诗歌的行文逻辑。“缵女为莘”的“缵”虽有“继”义,但也未必就该理解为“继妃”之义。诸多疑点表明顾先生以文王复娶莘国太姒为继妃的推断是缺乏说服力的。沈教授指出,关于“帝乙归妹”一句理解的误区在于,认为帝乙所归者必帝乙之女或至少是王族之女。然而,从《大明》中关于大任嫁于王季的记载来看,大任尽管并非商王之女,但诗歌也说“自彼殷商,来嫁于周”,说明虽不是商王之女也会说出嫁自殷商,因为这很可能是应了商王的要求。因此,《周易》的“帝乙归妹”和《大明》的文王娶女很可能说的就是同一件事,帝乙所归者其实就是莘国的太姒。在对“帝乙归妹”之迷的分析过程中,沈立岩教授又谈及了经典诠释的适度性问题。《周易》由于其极端简质的语言特点,对于文本的解读十分困难。顾颉刚先生将《周易》“帝乙归妹”与《大明》文王娶女联系起来,是非常独到的见解。但认为文王先娶帝乙之女,复娶莘国太姒,则有过度阐释之嫌。因此对于经典的诠释,还是应当立足于文本,谨慎推论。在提问交流环节,沈立岩教授就《周易》归妹卦与渐卦之间的联系、外语境与内语境之间的互补性、《周易》文字与图像的不一致性等问题回答了同学们的疑问。本次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主讲人简介:沈立岩,南开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中文学科教指委副主任。著有《先秦语言活动之形态、观念及其文学意义》等专著。在《文学评论》《文学遗产》《文艺研究》等重要刊物发表《诸子研究的理念与方法》论文近百篇。
    • 2019-11-14
      启真学术讲座第六十二期之“90年代文学及当下文化前沿问题的若干思考”顺利举办
      2019年11月13日,浙江大学中文学科启真学术讲座第六十二期“90年代文学及当下文化前沿问题的若干思考”在西溪校区教学主楼377顺利举办。中文系吴秀明老师围绕90年代文学研究之意义、方法与对象等话题进行了论述。讲座于晚上6:30正式开始,早一些,同学们已陆续来到了377教室,现场气氛活跃。吴老师首先在开场白中对当代文学的分期问题、年代学话题、“正在进行中”的特点,以及存在的亲历者与叙述者双重身份等现象进行了简要介绍。有关讲座的中心论题90年代文学,吴老师特别提到了其作为长期被学界“忽视”的对象,经过了从政治中心到经济中心的迁移,且具备了近30年的积累,本身就是一个富有内涵的存在,因此应用一种合历史的、合逻辑的、合情合理的方式进行考察。此外,吴老师提及,我们在重视90年代文学史料的搜集与整理的同时,也要注意对原有理论自我“调整”的关注。具体而言,可从对90年代文学进行“再解读”、被遗漏作家作品发掘;对90年代文学进行“历史化”,以清理出知识谱系;如可能,提炼带有普遍性的研究方法对其进行不同角度的研究。最后,吴老师从宏观、中观与微观的角列举了可供同学们继续研究的90年代文学,这之中包括了延自80年代、涉及新世纪文学的文化前沿问题,如红色经典改编、王朔现象、“断裂”事件、文学杂志改刊、“新概念”等等。
    • 2019-11-14
      当代海外汉学演讲系列第八讲顺利举办
      2019年11月1日早,吕红老师的讲座“北美红衫林作家群特质及嬗变——以聂华苓、白先勇和严歌苓为例”在浙江大学西溪校区教学主楼377成功开讲。此次讲座以作家进课堂的形式展开,为同学们开启了一次别开生面的文学之旅。讲座伊始,金进老师向同学们详细地介绍了吕红老师及美国《红衫林》杂志,并对吕红老师能走进课堂,为同学们授课表示由衷的感谢。由此,吕红老师的课程正式开始。吕红老师以2019年10月31日晚在浙江大学西溪校区人文学院咖啡吧举行的讲座“北美新移民作家的留学经历与文学创作”为切入点,进一步补充说明了昨天她在会上的发言。吕老师首先对华人在外国的背景做了解释,指出早期华侨以劳工为主,多是偷渡到美国旧金山,成为早期移民。而后来哈佛大学的华人老师写作的作品和天石岛诗歌则被视为早期移民作品的组成部分。新移民则是指在中国改革开放时期的中国台湾的留学生文学,吕老师在此指出,从华侨文学、留学生文学到新移民文学,可以视作海外华文文学书写的一个嬗变。接着,吕红老师谈到红衫林作家群,她指出红衫林作家群的名称最早是由邓寒冰在其博士论文中提出。《红杉林》的创会会长则是扛起了中国台湾现代诗大旗的纪弦。吕老师在此以朦胧诗作为对比,分析了纪弦诗的趣味性,肯定其为文学新生代的成长所产生的重要影响。《红衫林》的第二期顾问则是白先勇。吕红老师分享了她第一次读到白先勇的《永远的尹雪艳》时内心的震撼,坦言她在这篇小说里感受到了来自《红楼梦》的细腻。白先勇不仅拉起了中国台湾现代文学的大旗,同时其精神也深深地影响了《红衫林》作家群。随后,吕红老师感叹而发,由自己在国外的经历出发,谈到华人以往在异国他乡生存的艰辛。并以美国旧金山市第一位民选华裔市长李孟贤为例分享了华人从“沉默的羔羊”到在政治舞台上发声的转变。接下来,吕红老师接续“转变”这一话题,谈到《红衫林》杂志于2010年开始由以作品为主题转变为以人物为主题。在杂志转型后的人物系列中,吕红老师以陈若曦和严歌苓为主,谈及到了华人作家书写的多元文化。同为作家,吕红老师也谈及了自己的写作与工作。海外华人作家不同于国内作家,海外华人作家大都非职业作家,他们的作家是“八小时之外的写作”,即工作之外来写作。这也体现了海外华人作家对于写作的热爱与虔诚。吕红老师还表示自己作为《红衫林》的主编,心怀一份责任感与使命感,并在此祈望华文文学经典化的可能。在最后的师生互动中,同学们提出了不少颇具启发性的问题,例如如何看待夏志清在《中国现代小说史》对于张爱玲在文学史中地位的划分,文学是否是有标准,等等。吕红老师一一耐心作答。她认为张爱玲与鲁迅是不可比的,因为两位作家所反映的视角是不同的。张爱玲的作品是非概念、非意识形态的,仅仅写人,写人性。同时,吕红老师指出文学是有标准的,主流文学的标准以现实主义为主,但同时应当注意,标准不是一成不变的,标准有一个渐变的过程,作品成为经典一定有其创新之处。
    • 2019-11-14
      浙江大学东方论坛·西溪分论坛第34讲之“北美新移民作家的留学经历与文学创作”顺利召开
       2019年10月31日晚,浙江大学东方论坛·西溪分论坛第34讲之“北美新移民作家的留学经历与文学创作”在浙江大学西溪校区人文学院咖啡吧顺利召开。本次会议由浙江大学社会科学研究院、浙江大学图馆主办,浙江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与文化研究所、浙江大学海外华人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协办。会议主讲人为美国洛杉矶华文作家协会副会长黄宗之、美国洛杉矶华文作家协会荣誉会长叶周。与会嘉宾有美国华文文艺界协会会长吕红,美国纽约华文女作家协会会长顾月华,旅美教育专家女作家陈屹,美国洛杉矶华裔女作家美英、融融;加拿大中国笔会会长曾晓文;德国华裔女作家刘瑛;比利时华裔女作家谢凌洁;以及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江少川。会上,各位主讲与嘉宾就北美新移民作家的文学创作与海外华文文学的发展等学术问题进行了热烈深入地研讨,浙江大学人文学院金进研究员主持了本次论坛。黄宗之老师首先发表演讲,从自己在《北京青年报》“陈屹视线”专栏中受访的八个问题出发,娓娓道来海外二十多年留学生活经历与文学创作历程。他点明,非文学专业出身的自己之所以走上文学创作道路,一是为寻找物质以外的精神生活,二是以一代学人的担当,自发地受到见证记录中国走向世界、走向未来的历史使命感的呼唤。接下来,以长篇小说《藤校逐梦》《破茧》为例,他分析了自己小说的“纪实性自传体”特征与取材熟悉的现实生活原型的关系,并分享了自己与妻子朱雪梅“合作创作”的搭档模式。在讲述了自己的海外职场经验后,黄宗之老师还就阅读习惯培养与职业兴趣选择的自主性等方面探讨了中美教育差异,以自己对于出国留学热等教育问题的思考为演讲作结。黄宗之先生演讲现场随后,叶周老师以“一幅伸展的文学地图”为题发表演讲,引导同学们走进他的海外华文文学创作地图。他首先回顾了自己作为资深电视制作人与北美华人作家双重身份的经历,并以海明威、昆德拉、马尔克斯等多位因跨国“迁徙”获得创作上巨大成就、享誉国际的作家为例,强调人生旅途的迁徙对作家写作领域拓展的重要性。接着,叶周老师从美国作家亨利·詹姆斯的文学理论以及土耳其作家帕慕克的创作对自己的影响出发,以小说《布达佩斯奇遇》《谋杀者的逻辑》为例,分享自己的创作转变之路,指出生活中所窥见的“一斑”促发文学想象的强大作用,他认为,与“真实”相比,“虚构”的创作更逼近文学的本质。最后,叶周老师总结,海外华文文学的蓬勃发展推动华语文学走出国境、发散延伸到世界,其多元丰富的内容将在文学与史学上逐渐彰显出其意义和价值。叶周先生演讲现场主讲人黄宗之先生、叶周先生与主持人金进研究员主讲发言完毕,主持人金进研究员以一“专”一“广”对两位主讲人的创作道路进行肯定,并感谢两位老师对出国创作经历、人生经验的诚意分享。紧随其后的嘉宾点评环节中,与会作家、专家各抒己见,在海外华文文学书写的发展创新、海外华文文学与中国当代文学的创作实践与理论交流、国内高校学界对海外华人作家创作的关注与研究以及海外华文作品走向“经典化”等问题上做出深入探讨,观点迭出,精彩纷呈。论坛尾声,主持人金进研究员再次致谢黄宗之、叶周两位主讲的分享与各位嘉宾的到来,表达了浙江大学与海外华人作家开展合作的诚挚期待,并殷切鼓励同学们关注海外华文文学发展,放眼国际学术研究,拓展学术视野、打开研究路径。至此,本次论坛圆满落幕。
    • 2019-11-11
      《“毕达哥拉斯文体”的哲思路径及其意义》的学术讲座报道
      2019年11月7日下午,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吴子林研究员,在西溪校区教学主楼377教室带来了一场题为《“毕达哥拉斯文体”的哲思路径及其意义》的学术讲座。本次讲座由浙江大学文艺学研究所主办,苏宏斌教授主持。主讲人吴子林研究员是《文学评论》编审,同时身兼中国文艺理论学会理事、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巴赫金研究分会秘书长及叙事学研究分会副会长等职,著作等身,许多同学慕名前来。讲座伊始,吴子林研究员提出了学术写作中的“文体意识”问题,指出思想和语言具有同一性,一定的思想需要用一定形式的语言进行表达,因此,不仅文学创作存在文体问题,文学理论的书写同样需要具备“文体意识”。接着,他向大家介绍了自己关于未来“述学文体”的设想:“毕达哥拉斯文体”。“毕达哥拉斯文体”与通行的学术写作范式有何不同?吴子林研究员指出,现有的学术写作总是从抽象的概念、原理和命题出发,通过一环扣一环的逻辑推理推演开去,形成一种线性封闭的文本脉络,容易远离真正要解决的问题。他提倡的则是一种强调理论想象和理性直观的“断片式”写作,一种以敏锐艺术感觉和准确审美判断为基础的发散的、开放的趣味型写作。他所倡导的学术写作路径是:在体悟式、片段性写作的基础上,尽可能地调动知识储备和逻辑建构能力,将承载有作者创新思想的灵感碎片组织到完整的逻辑体系中,从而达到所谓的“没有体系的体系”,形成兼具理论思辨和艺术美感的学术文章。吴子林研究员才气纵横的学术思想和风趣幽默的讲演风格使在座师生深受感染,讲座现场气氛活跃。讲座结束后,他还就同学们提出的各种问题进行了简要的回答,并与大家进行了充分的互动。
    • 2019-11-11
      董氏文史哲青年学术沙龙之“重新理解当代中国出版业”顺利举行
      2019年10月31日晚,由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出版产学研青年学术创新工作坊承办的董氏文史哲青年学术沙龙之“重新理解当代中国出版业”,在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校友活动中心成功举行。本次讲座的主讲人为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周蔚华教授和南开大学文学院刘运峰教授,与谈嘉宾为南京大学张志强教授。浙江大学教授陈洁、浙江大学百人计划研究员于文老师讲座。参加讲座的有浙江大学出版社的老师,浙江大学编辑出版专业的本科生、硕士和博士研究生,以及其他学科方向慕名而来的同学。讲座中,周蔚华教授考虑到在场多是本科生,调整了讲座内容,着重从新世纪以来出版业态和出版结构的变化两个方面来探究当代中国的出版业。周蔚华老师认为,当下出版业态的变化主要表现在社会形态和技术形态两个方面。对于前者,周蔚华老师阐述了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再到现在的信息社会主要的出版形式,并举出实例探讨在信息时代三者并存的可能性。对于后者,他也指出目前出版界存在出版边界模糊,出版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以及管理方式无法适应不断变革的出版生产力的问题。而在重新理解新世纪以来出版结构的变化时,周蔚华老师的眼光极具时代纵深,他发现我国的出版业在出版属性、运行主体、产品结构、书籍与教材和图书市场结构等五个方面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对中国出版业数十年来在制度、管理等层面的挫折、探索和经验的了解,是更好理解当代中国出版业的基础。刘运峰教授在肯定中国解决了八十年代“书荒”问题的同时,指出目前图书市场存在书籍数量太多但质量参差不齐的弊病。他认为这不仅关系到体制改革的推进的,也对出版社和出版社中的从业者提出了要求。他期望在场的编辑出版专业学生能将自己培养成具有政治意识和文学素养的复合型人才。张志强教授则认为现在是出版最好同最坏的时代。发展的不利因素在于数字化阅读增长造成的纸质书阅读的下降,使人们习惯了其实无助于建立完整知识体系的碎片化阅读。有利因素是国家在倡导全民阅读,出版也由卖方市场转向了买方市场,消费者有更大的选择空间。整场讲座深入浅出,生动精彩,让同学们获益颇丰。在提问互动环节,面对同学们关于碎片化阅读是否有利、当下出版业与媒介融合的关系、是否存在工作负责的图书编辑却无法得到合理回报的悖论等问题,老师们都一一予以解答,并和同学们对话探讨。现场交流气氛逐渐热烈,师生们都深受启发,并期待以后有更多这样巩固、更新专业知识和开拓学术视野的机会。
    • 2019-11-04
      智媒时代的编辑出版教育高端论坛在浙江大学举行
      2019年10月31日,智媒时代的编辑出版教育高端论坛在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隆重召开。论坛由中国新闻史学会编辑出版研究委员会主办,浙江大学中文系承办,浙江大学数字出版研究中心协办。来自武汉大学、南京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开大学、河南大学等多所高校的学界专家和来自商务印书馆、浙大出版社等出版单位的业界专家齐聚浙江大学,共谋智媒时代的编辑出版教育。浙江大学人文学院院长楼含松、浙江大学中文系系主任胡可先出席开幕式并致辞。楼含松教授代表学校和学院对各位专家学者的到来表示欢迎,期待会议能够推进浙江大学编辑出版学科的发展。胡可先教授代表承办方介绍了浙大中文系的发展概况和浙大编辑出版学的办学特色。中国新闻史学会编辑出版研究会常务副会长李建伟代表主办方致辞,围绕新形势下编辑出版教育的发展现状、问题,对本次会议的主题进行了申发。学会副会长、武汉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吴平,学会副会长、商务印书馆总经理于殿利在主席台就座。开幕式由浙江大学百人计划研究员于文主持。浙江大学中文系副主任,浙江大学数字出版研究中心执行主任陈洁教授,首先就智媒时代的编辑出版学发展与规划,向与会嘉宾介绍了浙大编辑出版学科近年来对于编辑出版人才培养模式,特别是产学研一体化培养方面所进行的改革和探索。为应对智能媒体时代的新变化,在创立浙江大学数字出版研究中心产学研实践的基础上,浙江大学编辑出版学科、商务印书馆、浙江大学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浙江文艺出版社、浙江教育出版社、浙江科技出版社、西泠印社出版社共同发起成立“浙江大学编辑出版学科产学研共同体”,进一步推进产学研合作的制度化和常规化。大会随即举行了浙江大学编辑出版学科“产学研共同体”成立仪式。浙江大学出版社总编辑、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兼聘教授袁亚春作为成员单位代表宣读了《浙江大学编辑出版学科产学研共同体倡议书》,介绍了产学研共同体成立的背景、宗旨和六项共同倡议。于殿利总经理、胡可先教授、金更达副社长、郑重社长、章建林总编辑、江兴佑总编辑、毛建锋副社长等成员单位代表在现场共同签署了倡议书。楼含松教授、吴平教授、李建伟教授为产学研共同体揭牌。江大学出版社总编辑、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兼聘教授袁亚春作为成员单位代表宣读了《浙江大学编辑出版学科产学研共同体倡议书》,介绍了产学研共同体成立的背景、宗旨和六项共同倡议。于殿利总经理、胡可先教授、金更达副社长、郑重社长、章建林总编辑、江兴佑总编辑、毛建锋副社长等成员单位代表在现场共同签署了倡议书。楼含松教授、吴平教授、李建伟教授为产学研共同体揭牌。会议研讨分为两部分。圆桌论坛1聚焦智媒时代的编辑出版教育,由于文主持。中国编辑出版学会常务副会长李建伟,学会副会长、南京大学出版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张志强,学会副会长、《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主编范军,学会副会长、中国传媒大学编辑出版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李频,学会副会长、武汉大学副校长吴平,学会副会长、商务印书馆总经理于殿利,浙江文艺出版社社长郑重,学会副会长、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周蔚华,学会副会长、北京大学教授师曾志先后发言。李建伟指出学科建设的要素是人才,希望学报、出版社和学校能联合培养学生,增强编辑出版的整体实力。张志强教授强调要思考综合性高等大学和专业类大学、重点大学和高职高专、重点与非重点大学的编辑出版教育区别这三个问题。范军教授则认为出版与传媒和文学联系密切,应该从学科交叉融合的角度来加强研究生培养。李频教授首先高度评价了浙江大学编辑出版学以学生为中心的培养模式,随后着重强调浙江大学编辑出版学科产学研要做实,“学研”要坚持批判反省。吴平教授表示新时代编辑出版要走融合之路,坚持业界与技术的融合,培养高端人才,但在融合之路的发展过程中要打造属于自己专业的特色。于殿利编审认为出版史是文明形态的总概括,而不是把文字简单的公之于众,强调要改变对于编辑出版的传统定位。郑重编审指出出版是知识的源头,是知识经济发展的源头,编辑出版要拥抱新经济,要有出版的文化自信。周蔚华教授认为应加强学科建设和学生的理论教育。最后师曾志教授阐述了“红皇后假设”理论,认为要坚守编辑出版的学科教育,并指出“媒体永远不会消失,消失的只是谁在做媒体”。专家学者们的观点针针见血,发人深省,引发了在场听众对于智媒时代出版教育创新的大讨论。圆桌论坛2则聚焦于智媒时代的出版产学研合作,来自共同体的成员单位就如何深入开展合作展开了热烈的研讨,会议由陈洁教授主持。袁亚春总编辑认为高校教育和社会职业的衔接做的不够好,学生应兼备专业素养和职业素养。章建林总编辑指出编辑出版专业的教育与社会的实际需求脱节较大等问题,提出专硕招生可以放宽本科专业限制以培养复合型人才的建议。江兴佑总编辑肯定注重对本科生实践经验的培养,认为本科生教育要打牢基础。最后陈洁教授认为业界经验是教育的理论源泉,建议以工作坊等多种创新形式来实现产学研合作的落地。本次智媒时代的编辑出版教育高端论坛受到了与会嘉宾的一致好评,是编辑出版学科一次高规格的盛会。会议为智媒时代我国编辑出版学教育的转型升级探明了方向,而产学研共同体的成立亦为浙江大学编辑出版学科深化产学研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了制度保障,这些会议成果将助力浙江大学创建一流编辑出版学科。
      • 每页 8 记录  总共 524 记录 
      • 第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 页码 31/66 跳转到 
    • 地址: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余杭塘路866号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成均苑4幢 联系电话:0571-88273103

    • 浙江大学文学院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21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寸草心科技 管理登录 您是第 1000 位访问者

    官方微信

    友情链接

    浙江大学 浙江大学社会科学研究院 研究生院 本科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