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乙归妹’之谜与经典诠释的适度性问题”: 南开大学沈立岩教授讲座顺利举行

  • 2019-11-25

  • 作者:

  • 浏览次数:145

应浙江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的邀请,20191123日下午,南开大学文学院沈立岩教授在浙江大学西溪校区教学主楼351教室作了一场题为“‘帝乙归妹’之谜与经典诠释的适度性问题”的讲座。本次讲座为“浙江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列讲座”之一。讲座由浙江大学中文系胡可先教授主持,陶然教授、咸晓婷副教授以及人文学院众多硕博研究生一同聆听了此次讲座。

沈立岩教授首先阐述了“帝乙归妹”之谜的产生背景。《周易》中泰卦和归妹卦的六五爻辞都提到“帝乙归妹”一语。关于此句的解释,顾颉刚先生1929年在《燕京学报》上发表了《周易卦爻辞中的故事》一文,认为此即史籍失载之帝乙嫁女于周文王的故事:《诗经·大明》“大邦有子,伣天之妹”所言正是此事。《大明》“缵女为莘”一句言帝乙之女嫁于周文王后,或因亡故或大归,文王复娶莘国太姒为继配,并生下了一代英主周武王,遂成克商大业。此后诸多学者对顾先生的观点表示赞成。

然而沈立岩教授发现顾先生的说法也有诸多疑点。比如若真有帝乙嫁女于文王之事,那么《大明》作者为何要将此事说得如此隐晦?“大邦之子,伣天之妹”若理解为帝乙之女先于太姒嫁给文王,却又未交待帝乙之女的归宿,这有违诗歌的行文逻辑。“缵女为莘”的“缵”虽有“继”义,但也未必就该理解为“继妃”之义。诸多疑点表明顾先生以文王复娶莘国太姒为继妃的推断是缺乏说服力的。

沈教授指出,关于“帝乙归妹”一句理解的误区在于,认为帝乙所归者必帝乙之女或至少是王族之女。然而,从《大明》中关于大任嫁于王季的记载来看,大任尽管并非商王之女,但诗歌也说“自彼殷商,来嫁于周”,说明虽不是商王之女也会说出嫁自殷商,因为这很可能是应了商王的要求。因此,《周易》的“帝乙归妹”和《大明》的文王娶女很可能说的就是同一件事,帝乙所归者其实就是莘国的太姒。

在对“帝乙归妹”之迷的分析过程中,沈立岩教授又谈及了经典诠释的适度性问题。《周易》由于其极端简质的语言特点,对于文本的解读十分困难。顾颉刚先生将《周易》“帝乙归妹”与《大明》文王娶女联系起来,是非常独到的见解。但认为文王先娶帝乙之女,复娶莘国太姒,则有过度阐释之嫌。因此对于经典的诠释,还是应当立足于文本,谨慎推论。

在提问交流环节,沈立岩教授就《周易》归妹卦与渐卦之间的联系、外语境与内语境之间的互补性、《周易》文字与图像的不一致性等问题回答了同学们的疑问。本次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主讲人简介:沈立岩,南开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中文学科教指委副主任。著有《先秦语言活动之形态、观念及其文学意义》等专著。在《文学评论》《文学遗产》《文艺研究》等重要刊物发表《诸子研究的理念与方法》论文近百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