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历史学院
  • EN
  • 办公网
  • 首页
  • 院情总览
    学院简介 历史沿革 学院黄页 研究所简介 教工名录 学者介绍 学院宣传片
  • 党政管理
  • 人才培养
  • 组织人事
    师资队伍
  • 科学研究
  • 交流服务
    继续教育
  • 校友天地
  • 首页
  • 院情总览
    学院简介 历史沿革 学院黄页 研究所简介 教工名录 学者介绍 学院宣传片
  • 党政管理
  • 人才培养
  • 组织人事
    师资队伍
  • 科学研究
  • 交流服务
    继续教育
  • 校友天地
  • EN 办公网
首页  新闻动态

新闻动态

  • 2024-05-11
    杭州中国动漫博物馆副馆长朱虹一行来我院调研交流
    2024年5月10日上午,杭州中国动漫博物馆副馆长朱虹,副馆长、党支部书记钟丁磊等来我院交流,围绕党建、文化共建、学生社会实践等方面商谈合作事宜。浙江大学影视与动漫游戏研究中心主任盘剑教授、文学院领导班子、综合办和团委负责人参与座谈。座谈会由学院党委书记李铭霞主持。冯国栋院长对来访嘉宾表示热烈欢迎,并简要介绍学院学科建设、人才队伍、学生培养等情况。随后朱虹馆长介绍了杭州中国动漫博物馆机构设置、功能区域、品牌活动等,她表示双方有较好的合作基础,希望以此次座谈会为契机,进一步挖掘双方合作方向。与会人员围绕传统文化、社教课程、人文素养、文创设计等话题展开交流,探讨双方在教育教学、学术科研、文化传播、社会实践等方面的资源共享和深度合作。通过充分的交流讨论,双方一致认为杭州中国动漫博物馆与浙江大学文学院的合作有利于进一步发挥双方优势。大家期待未来携手,共同培育学术精品,打造具有社会影响力的品牌活动,深入挖掘优秀作品的文化内涵和历史底蕴,让传统文化真正扎根于青年一代。
  • 2024-05-08
    我院七位学子荣获第十八届“中国古文献学奖学金”
    近日,教育部全国高等院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第十八届“中国古文献学奖学金”评选结果揭晓,浙江大学文学院七位学子获奖。张晓霏(导师王勇教授)获博士生三等奖,李倩雯(导师窦怀永副教授)获硕士生三等奖,赵书奕、沈骞获本科生二等奖,周懿佳、汪靖姗、沈锴丽获本科生三等奖。“中国古文献学奖学金”是教育部全国高等院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1990年开始设立的全国性古文献学奖学金,奖励对象为二年级以上的优秀博士生、硕士生和本科生。该奖项每两年评选一次,是全国古典文献学专业设置的最高奖学金,旨在弘扬中华优秀文化,鼓励有志青年致力于中国古文献学学习与研究,培养古籍整理研究后继人才。
  • 2024-05-06
    浙江大学文学院“有闻”系列学术讲座第二十讲 “通江唱和与杭越传诗的诗路意义”讲座纪要
    2024年4月21日晚,浙江大学文学院“有闻”系列学术讲座第二十讲在紫金港校区成均苑4幢107室顺利举行。本讲主题为“通江唱和与杭越传诗的诗路意义”, 陕西师范大学特聘教授、武汉大学二级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尚永亮先生莅临主讲,浙江大学文学院胡可先教授主持,副院长何诗海教授及咸晓婷副教授、杨琼特聘副研究员等参与。尚教授指出,作为一时学术热点,有关元、白唱和诗的本体研究成果已较丰厚。然而二者唱和的生成及其特点既均源自政治上的失意,又在某种意义上与“唐诗之路”密切相关,故从“贬谪”与“诗路”视角切入,能够有所发掘。元、白唱和依二者贬谪情况,可分为元和五至十年的江陵—长安期、十年至十三年的通州—江州期及长庆三年至宝历二年的越州—杭州、苏州期三大时段。作为背景,第一时段唱和的基本特点为:元为首唱,白为酬和,后者激起前者热情,故更为重要;唱和基调是政治性的,而非生活性、艺术性的;不少作品充满议论化、说理性特色。到第二时段,所谓“通江唱和”并非想象般顺畅浪漫,而是充满生命的苦涩与方式的曲折。这一时期的唱和体现出五大特点:其一,唱和诗持续保持高位,共计七十九首。其二,唱和方式曲折独特。唱与酬在创作时间与时长上的不同步、不均衡性,导致感情投入与表现方式的差异,也令唱和较前段更为私人化、悲情化与技巧化。其三,形成唱和次韵的自觉意识。对近体诗尤其长篇排律次韵的追求,缘于二人彼此视为对手的才艺竞争与自我展示,也改变此前多“和意不和韵”的格局,成为元、白唱和中最突出的特色。其四,开启通州至江州间的“虚拟诗路”,也即诗人借助诗歌描写而构成的信息线路。其五,营造出超常的诗路效应。“通江唱和”引发显著的大众追随效应,接受群体的追捧亦促进“虚拟诗路”的最终形成及其文学影响。长庆三、四年间的杭越唱和,在第三时段唱和中最值得关注。二人分任杭州、越州刺史,既可视作贬谪,然心态又与被贬通、江时有别。由此,杭越唱和也呈现出三个特点。其一,心境与诗情变化。杭、越相邻而又分属两浙,地理上虽近犹远、远而复近;二者在唱和中反复呈现、赏玩二地风物,处境由逆而顺,心态由悲而喜,诗思由内而外,诗情由涩而适。其二,元稹唱和次韵的自觉性与严谨性更高。其三,以诗筒为载具的传递方式。诗筒来往杭、越间,将二州牢牢相联系,形成一条闻名当时、享誉后世的诗歌之路。随后,尚教授结合上述内容,分享了三点研究体悟。其一,元、白唱和与二人之贬谪、外放密切相关,可见唱和对心情、感受、闲暇与距离感的需要。若缺少遭际与心绪的变动,缺少自由时间,尤其缺少地域阻隔与心理期盼,就难以产生真正的创作激情与唱和冲动。其二,元、白唱和对诗路书写发挥了明显的细化与扩展作用。二者唱和对同一地事关注角度与观察重点不同,使相关诗路书写得以细化和深化;双方贬迁地域与经历的差异,则扩展了相关诗路书写的范围,故同题共作具有较单一个体创作更丰富的心性揭示、地理表现与文化内涵。仅就地理言,唱和涉及唐代七道之广,由此形成既联系又独立的诗路书写单元,可谓蹊径别开、功莫大焉。因此,里程、行速等就成为唐诗之路研究必须重视的基本问题,由此出发将自然导向对宏大论题的探讨,否则易流于空泛。其三,元、白唱和中最值得关注的是通江唱和,其在人生体验、情感深度、次韵形式等方面均成为元、白唱和的经典范式。若联系晚唐松陵唱和及宋初欧、梅唱和,将不难看出唱和诗由唐至宋的流变趋势,并在更广阔的文化视野下为元、白唱和尤其通江唱和作出较准确的诗史定位。最后,胡可先教授总结陈辞,指出尚教授的讲座不仅将元白贬谪与唐诗之路相联系,更与杭州密切相关,在旧题出新中可见学术功力。到场同学亦与尚教授就相关问题有所探讨交流,获益匪浅。撰稿:张忠杨
  • 2024-05-02
    许志强教授《卡夫卡的先驱》出版
    【书名】《卡夫卡的先驱》【作者】许志强  【出版社】浙江文艺出版社【ISBN】9787533974985【出版时间】2024年4月【定价】68元一、内容简介本书集结了许志强教授近年来的文学评论,他以独特的视角和精湛的评论技巧,解读了卡夫卡、博尔赫斯、库切、托宾、萨拉马戈、乌格雷西奇等文学巨匠的作品,带领读者深入探索这些作品的内在神韵和深层意义。与一般的读后感式评论不同,许志强教授将写作视为一种素描,试图摹写对象的神采,让读者在阅读中感受到文学作品的独特魅力。在书中,许志强教授不仅展示了深厚的学养和精细的笔法,更通过对文学作品的深入剖析,传递了对文学艺术的热爱和敬畏之情。他评价库切的写作“既是缘于一种‘历史的宿命’,也包含自我抉择”,认为傅尼埃的生活和梦想仿佛就是为《大莫纳》在准备;他毫不掩饰对《失明症漫记》的欣赏,“萨拉马戈将游戏笔墨和精确的写实风格熔为一炉”,也向索尔·贝娄致敬,认为他身上“这种尼采式的英雄气质,使他即便怀疑一切,也绝不会怀疑诗性创造的力量”。诗人艾略特说,每一部文学作品都有一个不可移易的本质。许志强教授引领读者们要做到的,就是尽可能和这个本质有所亲近,从经典文学作品出发,用思考的深度和新意,带领读者坠入智慧的世界里,重新感受文学的趣味。正如单向街书店文学奖·年度批评颁奖词所评价的:“许志强的文学评论,将文本放置回文化脉络之中,熟稔世界各地的不同思潮,再从中找寻作者的创作意图或价值来源。很少有评论者还像他这样,不惧于迈向艰涩之处,进行智识冒险。但向外的分析对文学而言是不足够的,许志强评论的主人公还是鲜活的人,不仅动用文学理论,也用感受力和想象力去接近每个人的性情、处境,以及人性中不可知的部分。”在流量的时代里,重拾对经典的认知。《卡夫卡的先驱》的出版,无疑为当前流量充斥的时代注入了一股清流,让读者在享受阅读乐趣的同时,也能够提升对文学艺术的认知和理解。它提醒人们,在追求快餐式阅读的今天,对抗日益碎片化、扁平化的文化生活,我们更应该珍视那些能够触动心灵、启迪智慧的经典文学作品。许志强教授以其深厚的学养和敏锐的洞察力,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往文学殿堂的大门,让我们在繁忙的生活中重新找回对经典的热爱和追求。二、作者简介许志强,浙江大学世界文学和比较文学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导。他以西方现代派文学、20世纪欧美小说等为主要研究方向,著有《部分诗学与普通读者》《马孔多神话和魔幻现实主义》《批评的抵制》等,译有《文化和价值:维特根斯坦笔记》《瘟疫年纪事》《在西方的注视下》《加西亚•马尔克斯访谈录》《大莫纳》等。
  • 2024-05-01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 “现代斯拉夫文论经典汉译与大家名说研究” 2024年春工作交流会在杭成功举办
     2024年4月26日-28日,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现代斯拉夫文论经典汉译与大家名说研究”2024年春工作会议在杭州成功举办。会议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会议在浙江大学外语学院东五201会议室举行。来自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华女子学院、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语言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厦门大学、武汉大学、四川大学、中山大学、云南大学、黑龙江大学、苏州大学、五邑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安庆师范大学、西南交通大学等21所学府的29名学者参加了会议。 会议旨在以《现代斯拉夫文论关键词(名家名说)研究》《现代斯拉夫文论接受史》写作大纲为中心,展开学术探讨。与会学者围绕现代斯拉夫文论的关键词与接受史研究的路径,展开了多层面的探讨,分享了思路、提纲与文稿。参会学者们从现代斯拉夫文论中的一些关键概念、核心旨趣、基本方法出发展开辨析,继而就现代斯拉夫文论的译介现状和研究进展,在不同时期不同语言学界的研究特点和解读语境,交换思考与见解,有效地拓宽了研究视野。 会议伊始,项目首席、浙江大学文科领军人才周启超就现代斯拉夫文论关键词与接受史的研究阐述了总体的愿景与方案。随后,各位专家学者基于关键词与接受史研究展开了深入的探讨。在关键词研究方面:五邑大学杨建国深入探讨了雅各布森的“隐喻”与“换喻”概念,辨析雅格布森的“文学性”理论;北京语言大学刘丹梳理了雅各布森诗学关键词中“诗功能”的内涵;中山大学孙烨副探讨了蒂尼亚诺夫文论中的“系统-功能”、文学演变”、“文学日常”、“戏仿”等关键概念;北京大学凌建侯探讨了巴赫金的“话语”与“时空体”理论;安庆师范大学江飞分析了雅各布森的“主导”概念;北京大学张冰研究员聚焦蒂尼亚诺夫文论中的“文学事实”概念;武汉大学郑文东探讨了洛特曼文化符号学中的“文本”、“符号”、“结构”等关键词;华南师范大学康澄探讨了洛特曼“符号圈”和“文化记忆”理论;厦门大学郭勇健探讨了茵加登文论中的作为纯意象性客体的文学作品;浙江大学吴笛探讨了“文学科学”与“比较文学学”的概念;浙江大学苏宏斌探讨了茵加登文论中的文学作品四层次;北京师范大学夏忠宪探讨了巴赫金的“狂欢化”概念;黑龙江大学刘锟探讨了巴赫金“梅尼普体”概念;华南师范大学朱涛探讨了穆卡若夫斯基的“结构”与“功能”概念;云南大学杨磊探讨了布拉格学派的“前景化”概念。 在接受史研究方面:北京师范大学钱翰探讨了克里斯特瓦对巴赫金文论的开采与阐发,阐述了“狂欢化”与“互文性”的紧密联系;北京外国语大学黄玫探讨了雅各布森文论在俄语学界的接受状况;复旦大学汪洪章介绍了雅各布森在英美学界的接受状况;南京大学王加探讨了鲍里斯·叶戈罗夫对洛特曼文论的阐发;四川大学高树博副介绍了穆卡若夫斯基文论著作在汉语、法语学界接受状况;华中科技大学梅兰探讨了戴维·洛奇对雅各布森文论的接受状况;苏州大学的李冬梅探讨了艾亨鲍姆文论著作在俄语、汉语学界的接受状况;中华女子学院陈涛探讨了凯瑞·爱默生对巴赫金文论的开采与阐发;北京语言大学刘娟娟探讨了托多罗夫对俄罗斯形式论学派的开采与阐发。 会议结束前,项目首席周启超对所有与会学者表达了诚挚的谢意,对会议成果进行了梳理,并基于与会专家们的发言,进一步细化了现代斯拉夫文论关键词与接受史研究的目标与路径。这次会议的交流必将有力地推动项目的进程。
  • 2024-04-30
    虞万里教授主编《蜀石经集存》(五种)出版
     
  • 2024-04-30
    苏宏斌教授《审美直观与艺术真理——现象学与当代美学的基本问题》出版
     
  • 2024-04-28
    文学院“有闻”系列学术讲座第十九讲“欲见诚悬笔谏时:从考古新见《严公贶墓志》看柳公权书法的几个现象”讲座纪要
    2024年4月19日晚,浙江大学文学院“有闻”系列学术讲座第十九讲在紫金港校区成均苑4幢107会议室顺利举行。中国唐代文学学会会长、教育部长江学者、西北大学文学院李浩教授做了题为“欲见诚悬笔谏时:从考古新见《严公贶墓志》看柳公权书法的几个现象”的讲座。讲座由浙江大学文学院胡可先教授主持,文学院副院长何诗海教授、古代文学研究所杨琼特聘副研究员等参加了本次讲座。李浩教授从考古新发现的柳公权撰书《严公贶墓志》切入,重点讨论了柳公权“撰并书”作品的特点、柳公权专著碑志的文学考察、书家与刻工的交往以及柳氏家学与柳公权书法等多个问题,最后,李浩教授就柳书“谀阉”说进行了平议,提出了新的见解。讲座伊始,李浩教授展示了柳公权撰书的《严公贶墓志》《薛推子墓志》等多方墓志拓片,并结合初唐书法家褚遂良“制文并书”的《冯五娘墓志》,提出“撰并书”是碑志生产过程的一个综合现象。这类作品属于文学与书法的跨领域合作,也是柳公权这样一位复合型艺术家才华的全面展示,这样的创作活动贯穿其书法艺术的各个时期。不仅是“书—文”型作品,李浩教授还讲解了柳公权仅撰文的碑志类作品,指出这类作品是柳氏对于自身“史才”的证明,也是柳公权在与刘禹锡等知名文学家合作创制墓志的实践中,相互学习的成果展现。探讨完墓志书者与撰者的相关问题,李浩教授将目光转向墓志背后的刻工群体。以刻工《邵建和墓志铭》为基础,统计了与柳公权书碑有关的刻工,提出柳公权与天水强氏、醴泉邵氏合作较多,而柳氏家族与邵氏家族的协作更是在下一代继续发扬。而后,又从家风家学的角度讨论柳公权书法艺术。最后,李浩教授为柳书“谀阉”说进行平议。李老师认为,科学的历史研究,应该回到历史现场,客观公允的评论。针对近年来大量出土的新材料,李浩教授还提出,它们使得历史画面的像素增加,将新材料补充到历史和文学叙述中,唐代文学史将会焕发新的生机。提问环节中,来自不同专业的同学就“心正则笔正”“书丹与撰文”以及“唐代蜀地文化”等问题与李浩教授进行热烈讨论。最后,胡可先教授总结道,李浩教授从政治、文学、艺术等多角度对柳公权撰写墓志进行了跨学科研究,为同学们开拓了新史料与古代文学研究的学术新视野。撰稿:余筱然
    • 每页 8 记录  总共 526 记录 
    • 第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 页码 10/66 跳转到 
  • 地址: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余杭塘路866号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成均苑4幢 联系电话:0571-88273103

  • 浙江大学文学院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21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寸草心科技 管理登录 您是第 1000 位访问者

官方微信

友情链接

浙江大学 浙江大学社会科学研究院 研究生院 本科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