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 “现代斯拉夫文论经典汉译与大家名说研究” 2024年春工作交流会在杭成功举办

  • 2024-05-01

  • 作者:

  • 浏览次数:133

 2024426-28日,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现代斯拉夫文论经典汉译与大家名说研究”2024年春工作会议在杭州成功举办。会议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会议在浙江大学外语学院东五201会议室举行。来自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华女子学院、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语言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厦门大学、武汉大学、四川大学、中山大学、云南大学、黑龙江大学、苏州大学、五邑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安庆师范大学、西南交通大学等21所学府的29名学者参加了会议。


 会议旨在以《现代斯拉夫文论关键词(名家名说)研究》《现代斯拉夫文论接受史》写作大纲为中心,展开学术探讨。与会学者围绕现代斯拉夫文论的关键词与接受史研究的路径,展开了多层面的探讨,分享了思路、提纲与文稿。参会学者们从现代斯拉夫文论中的一些关键概念、核心旨趣、基本方法出发展开辨析,继而就现代斯拉夫文论的译介现状和研究进展,在不同时期不同语言学界的研究特点和解读语境,交换思考与见解,有效地拓宽了研究视野。


 会议伊始,项目首席、浙江大学文科领军人才周启超就现代斯拉夫文论关键词与接受史的研究阐述了总体的愿景与方案。随后,各位专家学者基于关键词与接受史研究展开了深入的探讨。在关键词研究方面:五邑大学杨建国深入探讨了雅各布森的“隐喻”与“换喻”概念,辨析雅格布森的“文学性”理论;北京语言大学刘丹梳理了雅各布森诗学关键词中“诗功能”的内涵;中山大学孙烨副探讨了蒂尼亚诺夫文论中的“系统-功能”、文学演变”、“文学日常”、“戏仿”等关键概念;北京大学凌建侯探讨了巴赫金的“话语”与“时空体”理论;安庆师范大学江飞分析了雅各布森的“主导”概念;北京大学张冰研究员聚焦蒂尼亚诺夫文论中的“文学事实”概念;武汉大学郑文东探讨了洛特曼文化符号学中的“文本”、“符号”、“结构”等关键词;华南师范大学康澄探讨了洛特曼“符号圈”和“文化记忆”理论;厦门大学郭勇健探讨了茵加登文论中的作为纯意象性客体的文学作品;浙江大学吴笛探讨了“文学科学”与“比较文学学”的概念;浙江大学苏宏斌探讨了茵加登文论中的文学作品四层次;北京师范大学夏忠宪探讨了巴赫金的“狂欢化”概念;黑龙江大学刘锟探讨了巴赫金“梅尼普体”概念;华南师范大学朱涛探讨了穆卡若夫斯基的“结构”与“功能”概念;云南大学杨磊探讨了布拉格学派的“前景化”概念。

 在接受史研究方面:北京师范大学钱翰探讨了克里斯特瓦对巴赫金文论的开采与阐发,阐述了“狂欢化”与“互文性”的紧密联系;北京外国语大学黄玫探讨了雅各布森文论在俄语学界的接受状况;复旦大学汪洪章介绍了雅各布森在英美学界的接受状况;南京大学王加探讨了鲍里斯·叶戈罗夫对洛特曼文论的阐发;四川大学高树博副介绍了穆卡若夫斯基文论著作在汉语、法语学界接受状况;华中科技大学梅兰探讨了戴维·洛奇对雅各布森文论的接受状况;苏州大学的李冬梅探讨了艾亨鲍姆文论著作在俄语、汉语学界的接受状况;中华女子学院陈涛探讨了凯瑞·爱默生对巴赫金文论的开采与阐发;北京语言大学刘娟娟探讨了托多罗夫对俄罗斯形式论学派的开采与阐发。


 会议结束前,项目首席周启超对所有与会学者表达了诚挚的谢意,对会议成果进行了梳理,并基于与会专家们的发言,进一步细化了现代斯拉夫文论关键词与接受史研究的目标与路径。这次会议的交流必将有力地推动项目的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