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历史学院
  • EN
  • 办公网
  • 首页
  • 院情总览
    学院简介 历史沿革 学院黄页 研究所简介 教工名录 学者介绍 学院宣传片
  • 党政管理
  • 人才培养
  • 组织人事
    师资队伍
  • 科学研究
  • 交流服务
    继续教育
  • 校友天地
  • 首页
  • 院情总览
    学院简介 历史沿革 学院黄页 研究所简介 教工名录 学者介绍 学院宣传片
  • 党政管理
  • 人才培养
  • 组织人事
    师资队伍
  • 科学研究
  • 交流服务
    继续教育
  • 校友天地
  • EN 办公网
首页  新闻动态

新闻动态

    • 2016-04-11
      记陈靝沅教授学术讲座:“跨文化阅读汤显祖”
              2016年4月7日晚,由浙江大学人文学院主办的学术讲座在浙大西溪校区浙江文献集成编纂中心会议室成功举行。本次讲座由英国伦敦大学亚非学院语言与文化学院副院长、中文系副主任,欧洲汉学学会秘书长陈靝沅教授主讲,主题是“跨文化阅读汤显祖”。浙江大学古代文学研究所徐永明教授担任讲座主持,叶晔老师到场参与,中文系及其他学院的本科生、研究生积极聆听并参与讨论。     首先,陈教授深入浅出地讲了“跨文化”三个字的内涵所在,从比较文学、文学关系以及文学影响三个角度来重新阅读,或者说解读汤显祖,并在此基础上立足自己的研究经验,以自己的著作为例提出了其所做的三项计划,或者说三种尝试。     紧接着,陈教授详细阐述了这三项计划:     2013年,陈教授和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徐永明教授合作的《英语世界的汤显祖研究论著选择》由浙江古籍出版社出版。该书涵盖了四组内容,即综论汤显祖剧作,汤显祖与《金瓶梅》作者问题,《牡丹亭》文本、表演、评点、翻译等研究以及汤显祖其它剧作研究。关注海外汉学对于汤显祖是怎么理解和研究,是跨文化阅读汤显祖的必经之路。     2014年,荷兰Brill出版社出版了陈教授和意大利史学家合作完成的著作《激情、浪漫、情——<牡丹亭>的情感世界和心灵状态》。关于情感方面,该书采用了极为独特的语汇分析,利用情感用语的数据化,试图解决“明代的情感世界怎么在当代展现出来”这一问题。事实证明,通过对具体的词汇出现的频率以及出现语境的分析,可以很好地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     第三本著作是关于非常特殊的一个时间点——1616年,这一中西方同时出现戏剧高峰时期的意义的阐释,并以此为基点,探讨汉学与其他学科的“对视”。陈教授采用“对视”而非“比较”,是因为他认为“对视”一词可以引入更多的与其他学科的交流,而且还可以避免忽略个别文学传统、文化的独特性。另外,陈教授并不局限于对汤显祖和莎士比亚两位文化巨擘的比较,而更注重对中西方两个戏剧世界的“对视”。     讲座之后的交流讨论环节,到场同学积极参与,就《牡丹亭》文本的讲述与理解等问题与陈教授进行深入的探讨,陈先生一一予以记录解答,与此同时,还提出了一些相关的引申问题。以往,我们在考虑到汤显祖的时候,会先想到他的经典之作《牡丹亭》,然而,陈教授在提及此一著作时提出戏曲研究显学的格局及发展空间,不仅从文本的角度对《牡丹亭》进行阐释,而且也从研究的角度提倡对其进行拓宽,突破单一文本的局限。     陈教授此番讲座,使同学们深深感受到了他严谨的治学态度,讲座中的很多思想和观点都对同学们很有启发。本次讲座在徐永明教授的总结以及同学们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撰稿人;韩玉凤)
    • 2016-04-11
      “月光书会”第40期通讯稿
          2016年4月7日下午,由浙江大学中文系主办,中文系教工支部、文艺学研究所共同承办的“中文学科启真系列学术活动·月光书会”第40期在西溪校区教学主楼377教室成功举行。本次月光书会的主题是“尼采与《查拉图斯特拉语录》”,主讲人为人文学院文艺学研究所李咏吟教授。     书会开始,李老师指出,尼采的这本著作——《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有诸多的人阅读,但能读懂的人却很少。那么究竟该从哪个角度来切入这本经典著作呢?李老师提供了自己的一个思路,那就是注重考查“查拉图斯特拉序言”,因为该篇序言具有重要的特殊作用,这是一般读者所未曾意识到的。     接下来李老师从“查拉图斯特拉序言与尼采哲学诗集的关系”、“尼采、查拉图斯特拉与超人之间”、“孤独者形象与查拉图斯特拉的指向”、“重估一切价值与尼采的超人学说”四个方面来展开讲座,指出此文的序言虽然只有十节,却统领了这部哲学诗集的其他八十篇独立哲学诗,这篇序言就是尼采哲学诗歌思想主旨的高度精神浓缩。李老师还抓住尼采书中一些重要的概念,结合生活实际,为大家深刻阐述了此些概念的内涵,并留给同学们自由思考的空间,希望大家能够自己再继续探索。     书会后,李老师精彩的讲座引起了同学们强烈的兴趣和共鸣,大家纷纷就自己感兴趣和有疑问的点向李老师提出了问题,李老师一一为同学们解答。     本次书会吸引了来自不同学院、不同专业的许多同学参加。第40期“启真·月光”书会活动在充实而融洽的氛围中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 2016-04-07
      古籍研究所举办2016年研究生论文报告会
          2016年3月24日,古籍研究所研究生论文报告会在西溪校区行政楼229会议室举行。全所老师、博士后、硕博研究生共四十余人参加了此次报告会。     论文报告会由所长王云路教授致开幕辞,随后正式开始。报告会分上午、下午两场,按文史、文献、敦煌、礼学、训诂等五个组别进行。每篇论文均设有作者PPT陈述、学生讨论、教师点评几个环节。每一位同学的汇报都很精彩,老师和同学们的点评更是独到深刻。通过一天的认真讨论、往复辩难,同学们收获颇丰。     本次报告会共计收到论文十九篇。通过一天的评议和交流,最终评选出博士生组一等奖1名、二等奖1名、三等奖3名;硕士生组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三等奖3名;最佳点评奖3名。     最后,龚延明教授、王云路教授分别为报告会致辞总结,两位老师一方面充分肯定了同学们踏踏实实做学问的态度,鼓励大家在专注学问的同时要勤于交流,另一方面寄语未来,希望大家能够继承我所笃实的学术传统,在各自研究领域有更多创获。出席报告会的老师们为获奖学生颁奖,并合影留念。报告会在简约但隆重的颁奖仪式中谢幕。
    • 2016-04-06
      “汉语词汇史读书会”系列沙龙活动报道:有关《临济录》语言的几个问题
             2016年4月1日13:30分,浙江大学汉语史研究中心“汉语词汇史读书会”第二次沙龙在西溪校区行政楼439教室举行。本次沙龙由汪维辉教授主讲《有关〈临济录〉语言的几个问题》,汉语史中心真大成副教授、古籍研究所冯国栋教授、韩国研究所陈辉副教授以及来自汉语史中心的十几名同学参加了本次沙龙。       应日本花园大学衣川贤次先生之邀,汪维辉教授将于5月中旬赴日参加“临济禅师圆寂1150周年纪念《临济录》国际学术研讨会”。临济和尚义玄,世称“临济禅师”,其弟子慧然所集的《临济录》,在禅宗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同时也是汉语史研究的宝贵资料。汪维辉教授从语言学的角度对《临济录》予以解读,以现存最早的《天圣广灯录》本为底本,参考相关各本,分别从《临济录》的语言性质、文本校勘、词语的解释和断句四个方面展开讨论。最后,汪维辉教授指出,《临济录》中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有待后续研究。     参加沙龙的师生就《临济录》中的疑难词语等问题与汪维辉教授展开了深入讨论,同学们纷纷表示获益匪浅,本次沙龙在热烈讨论中圆满结束。     本读书会系列沙龙得到“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的支持。   (撰稿:王文香   摄影:李雪敏)
    • 2016-04-05
      春华烂漫 文章锦绣 ——中国古代文学与文化研究所研究生论文报告会圆满举行
      春华烂漫 文章锦绣 ——中国古代文学与文化研究所研究生论文报告会圆满举行    2016年3月30日, 浙江大学人文学院中国古代文学与文化研究所研究生论文报告会于西溪校区教学主楼351会议室圆满举行。报告会由叶晔老师主持,从上午8:30开始,至下午4:30结束。出席报告会的评议老师有楼含松、胡可先、周明初、孙敏强、林家骊、朱则杰、王德华、汪超宏、徐永明、黄杰、林晓光、咸晓婷。因赴韩访学而未能出席报告会的陶然老师,也委托叶晔老师现场宣读了评议意见。 本次报告会共收到博士生论文34篇,硕士生论文21篇,并结集成《研究生论文报告会论文集》两册。报告会遵从非导师评议的原则,根据各个学生的研究方向和评议老师的专业领域进行论文分配,以保证评议结果的客观、公正。    整场论文报告会紧张、有序地进行,论文陈述环节,同学们准备充分,就各自的论文写作情况进行了陈述。评议老师对各自负责的论文进行了精彩的点评,肯定论文的创新之处,指出文章存在的问题,让同学们引以为戒。    答辩环节结束后,中国古代文学与文化研究所所长周明初老师对本次论文报告会作了总结发言。他指出,与往届相比,本次报告会论文的质量明显提升,尤其是硕士生论文水平有很大提高,参与的人数也较往年为多。周老师同时指出,少数论文仍存在观点略显陈旧等问题,没有实现学术训练的优良效果,希望来年能避免这样的现象,使整个论文报告会的质量进一步提升。人文学院中文系系主任胡可先老师作了补充发言,他肯定了本次报告会中有相当数量的论文已达到较高的学术水准,认为老师们的评议严谨认真,对论文作了独到而精准的批评,希望同学们虚心接受,细心改正论文中存在的问题,努力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    在浓郁的学术交流氛围中,本次中国古代文学与文化研究所的研究生论文报告会圆满结束!                                              (撰稿人:徐新武、孙正亚)  
    • 2016-03-17
      “汉语词汇史读书会”系列沙龙之一:琼海话的否定词及其历史演变构想
             2016年3月15日18:30,浙江大学汉语史研究中心“汉语词汇史读书会”首次沙龙在浙江大学西溪校区行政楼439教室举行。汪维辉教授、真大成老师出席并做了精彩点评。来自汉语言、哲学等不同专业的同学参加了本次沙龙。     本次沙龙由2015级博士生杨望龙主讲《琼海话的否定词及其历史演变构想》一文。他结合自身的母语优势,亲自调查了海南琼海闽语(简称琼海话)的音系和例证。文章以琼海话为代表点,讨论了闽南语否定范畴的相关现象,构拟了琼海话否定词的历史演变脉络。文章资料详实可靠,为琼海话的研究做出了贡献。     沙龙上老师和同学们针对文章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汪维辉教授首先肯定了杨望龙的选题,认为否定范畴是汉语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值得深入研究。汪教授同时指出了文章中存在的论证问题,建议杨望龙对琼海话的否定形式进行更为细致的描写,在描写的基础上利用历史比较法来构拟琼海话否定词的历史演变脉络。参加沙龙的同学也结合了各自不同的方言背景和学科背景,对文章中一些不足之处提出了改进意见,同时分享了各自的沙龙体会。     交叉学科的沙龙论讨能够拓展同学们的学术视野,提升大家的科研能力。经过本次沙龙讨论,同学们不仅学习了琼海话的相关知识,也提升了方言研究方面的学术素养。     本读书会系列沙龙得到“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的支持。                                   (撰稿:李雪敏  摄影:许峻玮)
    • 2016-03-14
      月光书会第39期“重识张岱——对话沈复灿抄本《琅嬛文集》”顺利举行
            2016年3月10日下午,由浙江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主办,中文系教工支部、中国古代文学与文化研究所共同承办的“中文学科启真系列学术活动”——“启真”月光书会第39期在人文学院咖啡吧成功举行。本次书会邀请到了中国古代文化与文学研究所的叶晔副教授,以及浙江古籍出版社的路伟编辑,以“重识张岱——对话沈复灿抄本《琅嬛文集》”为主题,为大家呈现了一场对话形式的文学盛宴。     叶老师主要从事明清文学与文献的研究,路伟先生毕业于浙江大学古籍所,现为浙江古籍出版社的编辑,也是沈复灿抄本《琅嬛文集》的发现者与整理者。二人对张岱其人其文皆有较深入的关注。这次沈钞本《琅嬛文集》的发现和整理,可谓2016年古典文学学界的开年大事,新发现的四百余篇张岱诗文,足以让人们重新审视张岱的人生及其文学世界。叶老师与路伟先生围绕这一珍本的文献与文学价值展开对话,带领大家一起踏入这块前所未知的新天地,讨论了这批新见文献之于明代文史研究的多元学术价值。     路伟先生首先介绍了他发现这一抄本的过程,去年夏天在宁波天一阁偶然发现后,经过半年多的艰辛整理,终于在今年初问世。此抄本《琅嬛文集》中收录了以前未见的张岱诗歌四百多首,文章二十多篇,包括原有版本中缺失的七律、七绝、五绝以及部分笺、墓志铭,还有长文《杞人筹越》等,对张岱的诗文研究是一个很大的补充。路伟先生在与叶老师的对话中提到,本次新发现的主要是诗歌部分,至此张岱诗歌基本收录完整,这对于研究张岱的生平及其心态具有重要的作用。新发现的文章虽然不多,但都比较重要,《上鲁王笺》折射出张岱参与政治的积极性,长文《杞人筹越》还反映了张岱的经世致用之学,新的几篇人物传记也体现了张岱大胆真率的文风,这些都是对张岱研究的重要补充。        最后,同学们还就自己感兴趣的话题,与路伟先生还有叶老师做了进一步的探讨,气氛十分活跃。通过此次活动,同学们对张岱及其诗文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收获颇丰。书会在大家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撰稿:何玲琳  摄影:廖芸)
    • 2015-12-16
      “十八世纪八十年代的朝鲜赴清使行与清廷「筵宴朝正外藩礼」的变化”讲座顺利进行
          2015年12月10日下午两点半,在西溪校区历史系会议室举行了浙江大学中外关系史论坛第二十七期讲座——『十八世纪八十年代的朝鲜赴清使行与清廷「筵宴朝正外藩礼」的变化』。讲座由韩国国立首尔大学东洋史学科丘凡真教授主讲,浙江大学历史系杨雨蕾副教授主持。     每年年末来北京的朝鲜使臣,在乾隆四十六年以前,很少有参加御宴的机会。而乾隆四十七年以后,他们参加御宴和各种宫廷娱乐活动,却成了一种定例。这可以说是当时朝、清两国之间,『事大诚意』和『字小特恩』反复交换的结果。丘老师认为,接待朝鲜使臣方式的变化,是乾隆扩大了『筵宴朝正外藩礼』参宴人员范围的结果。丘老师在研究后发现,『筵宴朝正外藩礼』,也就是说『三大外藩宴礼』,本来是由蒙古和回部王公独享的御宴。可是,在乾隆四十七年以后,其彻底变成了每年过年时,所有到北京来朝的使臣、年班伯克、年班土司等等均要参加的,南北中外齐聚一堂的宴会。随后,丘老师还一起探讨了清代增祀历代帝王庙这一事件背后的因素。     讲座最后,在座师生与丘老师就元代中丽关系史、『筵宴朝正外藩礼』调整背后清代职官系统的变化、乾隆帝增祀历代帝王庙的行为中所体现的个人意志性、清代为树立正统性所作出的一系列政策调整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丘老师将其颇有创新性的见解带到了浙江大学,两个多小时的讲座令在座师生深受启发,讲座在师生的热烈掌声中结束。
      • 每页 8 记录  总共 524 记录 
      • 第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 页码 63/66 跳转到 
    • 地址: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余杭塘路866号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成均苑4幢 联系电话:0571-88273103

    • 浙江大学文学院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21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寸草心科技 管理登录 您是第 1000 位访问者

    官方微信

    友情链接

    浙江大学 浙江大学社会科学研究院 研究生院 本科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