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4-11
作者:
浏览次数:78
2016年4月7日晚,由浙江大学人文学院主办的学术讲座在浙大西溪校区浙江文献集成编纂中心会议室成功举行。本次讲座由英国伦敦大学亚非学院语言与文化学院副院长、中文系副主任,欧洲汉学学会秘书长陈靝沅教授主讲,主题是“跨文化阅读汤显祖”。浙江大学古代文学研究所徐永明教授担任讲座主持,叶晔老师到场参与,中文系及其他学院的本科生、研究生积极聆听并参与讨论。
首先,陈教授深入浅出地讲了“跨文化”三个字的内涵所在,从比较文学、文学关系以及文学影响三个角度来重新阅读,或者说解读汤显祖,并在此基础上立足自己的研究经验,以自己的著作为例提出了其所做的三项计划,或者说三种尝试。
紧接着,陈教授详细阐述了这三项计划:
2013年,陈教授和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徐永明教授合作的《英语世界的汤显祖研究论著选择》由浙江古籍出版社出版。该书涵盖了四组内容,即综论汤显祖剧作,汤显祖与《金瓶梅》作者问题,《牡丹亭》文本、表演、评点、翻译等研究以及汤显祖其它剧作研究。关注海外汉学对于汤显祖是怎么理解和研究,是跨文化阅读汤显祖的必经之路。
2014年,荷兰Brill出版社出版了陈教授和意大利史学家合作完成的著作《激情、浪漫、情——<牡丹亭>的情感世界和心灵状态》。关于情感方面,该书采用了极为独特的语汇分析,利用情感用语的数据化,试图解决“明代的情感世界怎么在当代展现出来”这一问题。事实证明,通过对具体的词汇出现的频率以及出现语境的分析,可以很好地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
第三本著作是关于非常特殊的一个时间点——1616年,这一中西方同时出现戏剧高峰时期的意义的阐释,并以此为基点,探讨汉学与其他学科的“对视”。陈教授采用“对视”而非“比较”,是因为他认为“对视”一词可以引入更多的与其他学科的交流,而且还可以避免忽略个别文学传统、文化的独特性。另外,陈教授并不局限于对汤显祖和莎士比亚两位文化巨擘的比较,而更注重对中西方两个戏剧世界的“对视”。
讲座之后的交流讨论环节,到场同学积极参与,就《牡丹亭》文本的讲述与理解等问题与陈教授进行深入的探讨,陈先生一一予以记录解答,与此同时,还提出了一些相关的引申问题。以往,我们在考虑到汤显祖的时候,会先想到他的经典之作《牡丹亭》,然而,陈教授在提及此一著作时提出戏曲研究显学的格局及发展空间,不仅从文本的角度对《牡丹亭》进行阐释,而且也从研究的角度提倡对其进行拓宽,突破单一文本的局限。
陈教授此番讲座,使同学们深深感受到了他严谨的治学态度,讲座中的很多思想和观点都对同学们很有启发。本次讲座在徐永明教授的总结以及同学们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撰稿人;韩玉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