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历史学院
  • EN
  • 办公网
  • 首页
  • 院情总览
    学院简介 历史沿革 学院黄页 研究所简介 教工名录 学者介绍 学院宣传片
  • 党政管理
  • 人才培养
  • 组织人事
    师资队伍
  • 科学研究
  • 交流服务
    继续教育
  • 校友天地
  • 首页
  • 院情总览
    学院简介 历史沿革 学院黄页 研究所简介 教工名录 学者介绍 学院宣传片
  • 党政管理
  • 人才培养
  • 组织人事
    师资队伍
  • 科学研究
  • 交流服务
    继续教育
  • 校友天地
  • EN 办公网
首页  新闻动态

新闻动态

    • 2016-12-06
      尚永琪先生讲座报道
      2016年12月5日下午,吉林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社会科学战线》杂志副主编尚永琪先生在西四教学楼会议室为历史系师生作了一场题为“狼头纛与古代草原民族的狼裔传说考”的学术讲座,历史系冯培红教授主持了讲座,历史系老师刘进宝、陈志坚、张凯及三十余名师生到场聆听了讲座。讲座首先梳理了关于北方草原民族使用狼头纛的史料,指出狼头纛的作用有时是作为军旗,有时又可以作为部族的象征,古代突厥人、高车人、回鹘人等均有在牙帐建狼头纛的记载,少数民族之间也以接受所赐“狼头纛”的形式来表示臣属关系,中古时期的史籍、文学作品,以及壁画中均可见到相关的描述。尚永琪先生发现,狼头纛的使用可以上溯至古代的萨尔马提亚人和罗马人,他们的军队中使用狼头纛作为军旗。结合中亚地区考古发现的壁画,以及突厥的狼头碑、狼头纛的使用等情况,尚永琪先生认为东西方狼头纛的使用展现了古代东西方文化交流与传播的过程。尚永琪先生认为,在史籍记载中,北方少数民族在追溯族源时,仅突厥人直接将祖先追溯至狼,其他民族大多并不直接与狼相关,仅仅是狼乳祖先,且故事叙述千篇一律,有程式化的嫌疑,因此,北方少数民族的“狼头纛”可能是从西方传播而来的,至于传播的路径,仍然有待于进一步研究。两个小时的讲座之后,尚永琪先生与我系师生就图像证史、诗文证史,以及少数民族文化研究等问题展开讨论,并结合自己从事学术研究,以及学术期刊编辑的经历,向大家介绍了学术论文选题与写作的经验方法。                         (历史系赵大旺)
    • 2016-11-29
      中山大学康保成教授讲座报道
      2016年11月27日周日9点整,中山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康保成教授应邀在浙大西溪校区行政楼二二九会议室进行一场题为“中国戏剧史的图像学研究漫议”的学术讲座。该讲座由浙江大学中文系周明初教授主持,吸引了汪超宏、徐永明等多位老师以及人文学院的众多硕、博研究生前来聆听受教。康保成老师是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中山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主任,中国戏曲学会副会长,出版有《中国近代戏剧形式论》、《苏州剧派研究》、《傩戏艺术研究》、《中国古代戏剧形态与佛教》等著作多部,参与《全元戏曲》、《全明戏曲》等古籍整理工作,尤在戏曲史研究方面成就显著。康教授以图文相互穿插的方式,向在座的师生们展示了珍贵的出土戏曲文物照片,并与古籍记载互证,以还原戏剧发展原貌。康教授表示,严谨客观、求真去伪是戏剧图像研究的基本态度,他在讲座中举例说明学术严谨的必要性。如重庆大足石窟中有五座小石雕,为五个动作各异的人环聚一起的情景,有一种学术观点,认为这是宋杂剧中的“五花爨弄”,康教授阅读文章后前往实地考察,发现五座石雕的侧面还有五个人,只是因为侧面靠悬崖,此前没被发现而已。康教授表示,用图像研究戏剧史是戏剧史研究的必要手段,但是需要注意四点:一,对于所涉猎的各门学科,需要有基本的了解,须充分汲取前人在该学科领域的研究成果;二,解读图像必须以文献为根据,不应随心所欲,按可信度从高到低排序,分别是正史、野史、地方志和口述史;三,对于一时无文献参考的图像,更须耐心细致,合理解读,切忌主观随意;四,要区分故事图像与演出场景之不同。两个小时的讲演结束后,师生们就讲座中涉及到的许多话题向康保成教授请教,其中汪超宏教授就戏曲研究方向博士生选题难的问题与康教授作了沟通,这也是古代文学研究所的同学们密切关注的问题。康教授从戏曲源流、近代戏曲史料和民俗史料三个方面回应了汪老师的问题,给同生们指出了三道戏曲研究的突破口。讲座气氛热烈活泼,讲座内容丰富充实,师生们均受益良多,本次讲座至此完满落下帷幕。(文、图:王禹舜)
    • 2016-11-29
      论经典.忆前贤.砺风节 ——记浙江大学“明代戏曲家汤显祖去世四百周年暨徐朔方先生去世十周年纪念会”
      为纪念明代的戏曲巨匠汤显祖逝世四百周年和汤学泰斗徐朔方先生逝世十周年,浙江大学于2016年11月25日至11月26日举办了“明代戏曲家汤显祖去世四百周年暨徐朔方先生去世十周年纪念会”,会议在杭州华北饭店举行,来自海内外50余名徐先生生前的同道好友、门下弟子及相关学者参加了本次纪念会。本次会议由开幕式、大会发言及四场分组讨论构成。开幕式分领导学者致辞、徐朔方先生档案介绍、捐赠仪式、采访视频播放、戏曲清唱等几个环节。开幕式由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党委书记、副院长、博士生导师楼含松教授主持。原中国戏曲学会副会长周育德教授,中国俗文学学会会长、北京大学廖可斌教授、遂昌县委宣传部朱宜根常务副部长分别致辞。周育德教授回顾了20世纪汤显祖研究的历程,指出徐朔方先生在汤学研究方面的卓越贡献,认为他是20世纪“汤学”当之无愧的奠基人。廖可斌教授认为人们对莎士比亚和汤显祖的比较,基本没有跳出徐先生两篇关于汤显祖和莎士比亚比较论文的框架。指出两人虽然都在强调对人生命和追求幸福生活权利的尊重,都有各自的生活环境和背景作为依托,但相对来说,汤显祖提出这样的理想和观念,其难度要超过莎士比亚。“莎士比亚是早晨的一缕晨曦,而汤显祖是黑暗中的一束烛光”。作为在徐先生身边读书和工作最久的弟子之一,廖可斌教授特别介绍了徐先生在做人和教学方面的一些事例。如,徐先生当全国人大代表期间,曾游说其他人大代表联名罢免教子不严、时任上海人大常委的胡立教人大代表资格,可以看出他不畏强权,嫉恶清明的风行节义。徐先生是一个真正的文学人,对青春、对美、对爱情的追求,一往情深,充满礼赞。他的教学,重在身教,他以他的身体力行,教导学生如何做人、做事和做学问。朱宜根部长介绍了徐先生与遂昌的情缘。徐先生为研究汤显祖,生前多次到遂昌考察。去世后,其哲嗣又将徐先生的藏书捐给了遂昌汤显祖纪念馆。因此,与汤显祖一样,徐先生与遂昌也有不解之缘。正是有了像徐先生这样诸多学者锲而不舍的努力,才有了今天汤学的兴盛,从而极大地提高了遂昌的知名度。 浙江大学档案馆马景娣馆长用PPT的方式介绍了徐朔方先生遗物的收藏情况,主要包括手稿,著作、论文,书信,证书、聘书,工作笔记,照片,个人藏书,有保存价值的实物等八大类。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是徐先生未曾公开出版的长篇小说《盛世风云》和《晚明曲家年谱》(增订本)手稿。会议还举行了徐朔方先生书信捐赠仪式。北京语言大学吴书荫教授和《汉语大辞典》出版社的李梦生编审将徐先生生前写给他们的书信原件捐给了浙江大学档案馆,共计120余封之多。马景娣馆长为他们颁发了捐赠证书。大会还播放了原江西抚州电视台记者刘昌衍先生于2002年5月22日采访徐先生的视频。现场时而因先生的幽默风趣响起阵阵笑声,时而因痛心感慨其驾鹤而黯然无语。无论欢声笑语的现场还是热泪盈眶的时刻,都凝聚了在场嘉宾对先生深深的敬意与追思。浙江昆剧团青年演员杨昆、中山大学博士后毋丹分别演唱了《牡丹亭·游园》和《紫钗记·折柳》中的片段。大会发言由复旦大学的江巨荣教授和中山大学黄仕忠教授主持。吴书荫教授、李梦生编审、日本神奈川大学铃木阳一教授、香港中文大学华玮教授、中山大学康保成教授、温州大学俞为民教授、江苏师范大学吴敢教授、武汉大学邹元江教授、浙江大学张梦新教授分别作了发言。发言的代表各自回忆了与徐朔方先生交往的经过,谈到了徐先生的人格和学问对他们产生的影响,分享了他们阅读徐先生著作的感受,高度评价了徐先生在小说戏曲等诸多领域里所作的贡献。譬如,吴书荫先生概括徐先生的为人和为学为“特立独行的个性、认真细致的治学态度、高度敬业的精神、不因循守旧而富于创新、对朋友无微不至的关怀”。中山大学康保成教授认为徐先生在他心目中的形象,最可贵的就是一“真”字。徐先生的“真”在学术研究上,就是一生探求真相,追求真理。尤其值得人钦佩的是,“在为人处世方面的率真、天真、纯真。他始终保持着一颗童心,敢于说真话,毫不虚伪做作,毫不遮遮掩掩,甚至有些不合时宜,不谙人情世故。” 面对当前“每个人都活成了两面人,说假话毫不脸红”的世风,康教授最后发出了“面对徐先生,我们怎能不羞愧?”的感叹!上午的大会结束后,与会代表根据提交的议题和论文分成四个小组进行讨论,其中两个小组的主题为汤显祖研究方面的学术报告与讨论,另两个小组主题则为对徐先生的缅怀。在学术的深入交流切磋中,嘉宾们发扬徐朔方先生求真务实的精神,不仅德高望重的长者给晚辈的研究提出中肯的意见和建议,亦有后学对前辈实事求是的评点与商讨,更有同辈间友善谦逊而不乏针锋相对的论争,整个会场气氛活跃热烈,思想和言论的闪光时时可见。而另外两个分会场中,无论是徐先生生前的同道好友、忘年之交还是门下弟子、晚辈后学,通过与徐先生生前通信往来的展示、学术的交流争论或是专程的拜访、问学的追忆,重新还原了徐先生的音容笑貌与言行举止,令人感慨万分。会议闭幕式由浙江大学中文系主任、博士生导师胡可先教授主持,浙江大学古代文学与文化研究所所长周明初教授进行了总结发言,周教授对每位与会代表的议题和发言进行了简要而精到的总结。周明初教授认为,不少学者在本次会议上提出了一些汤显祖研究领域新的议题,甚至有的展示了较有价值的研究进展与成果,为该领域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展望。同时,通过缅怀徐先生,追忆先生的学术生涯和立身处世、待人接物的风范,弘扬与传承先生的学术精神、高尚品格和厚朴纯真的情怀,将勉励一代代的后学脚踏实地、奋勇前行。(董雪莲撰稿)    
    • 2016-11-28
      浙江大学周有光语言文字学研究中心成功举办 第二届学术研讨会暨“一带一路”语言高峰论坛
      2016年11月12日上午8点30分,第二届周有光语言文字学学术研讨会暨“一带一路”语言高峰论坛在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0楼多媒体会议室隆重拉开帷幕。本次会议由浙江大学周有光语言文字学研究中心主办,上海外国语大学语言研究院协办。会议的主要议题包括:1.周有光语言文字相关成果及贡献研究;2.周有光语言学思想研究;3.《汉语拼音方案》研究;4.“一带一路”与汉语国际化;5.“一带一路”背景下的语文现代化;6.“一带一路”给语言本体研究带来的新课题与新契机。出席此次会议的有北京语言大学李宇明教授、台湾东海大学朱岐祥教授、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靳光瑾教授、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郭龙生研究员、中国传媒大学邢欣教授、上海外国语大学赵蓉晖教授、浙江大学王云路教授、浙江大学方一新教授、浙江科技学院王建华教授、浙江师范大学张先亮教授、湖南师范大学彭泽润教授、杭州师范大学徐越教授、常州大学周有光语言文化学院葛金华教授、常州市图书馆馆长侯涤女士、浙大常州工研院院长助理陈瑞女士、浙江大学王诚老师、南京大学张福通老师、浙江传媒学院楚艳芳老师、绍兴文理学院周晟老师等六十多位来自高校及相关部门的专家学者和领导。此外,周有光语言文字学研究中心全体研究人员以及其他来自浙江大学中文系、古籍研究所及上海外国语大学的多位师生代表也参加了此次会议。会议开幕式上,浙江大学周有光语言文字学研究中心主任王云路教授首先致辞,回顾了中心自2015年5月成立至今的各项活动,包括第一届会议的顺利举办,与罗卫东校长一行考察、参观常州周有光先生故居等。她高度评价了周有光先生的学术成就并对中心未来的发展作出展望。接着,北京语言大学李宇明教授致辞,他主要讲述和回忆了与周有光先生相交多年的种种往事,包括周先生对于信息化时代的关注,对于世界局势的分析,认为周先生是一个对儒家文化十分自信的人,坚信因势利导可使国家强大。第三位致辞的是此次会议的协办方上海外国语大学语言研究院赵蓉晖教授。赵教授在报告中首先高度评价了浙江大学和周有光先生,并对上海外国语大学能够承担此次活动表示感谢,希望以此为契机带动自身发展。之后赵教授回顾了上海外国语大学的创办历史,认为继承和创新是学校一贯秉持的传统。同时她还介绍了语言研究院的教学与科研状况,希望加强团队合作与交流。开幕式最后致辞的是浙江大学常州工研院的院长助理陈瑞女士。陈女士在致辞中提出了三个关键词:敬仰、震撼、合作,主要表达了对周先生和各位专家的敬仰之情以及对于科学技术与文化相结合形成新的生产力的期待。开幕式结束后,举行了中心增聘新任研究员的仪式。中心主任王云路教授向新聘任的教育部语言应用研究所陈章太教授,浙江大学汉语史研究中心主任方一新教授,教育部语言应用研究所郭龙生研究员,教育部语言应用研究所靳光瑾教授,中国传媒大学对外汉语教育学院邢欣教授和台湾东海大学朱岐祥教授六人颁发聘书并合影留念。 聘书颁发后会议进入语言高峰论坛阶段,由上海外国语大学赵蓉晖教授和浙江科技学院王建华教授分列主持。首先做报告的是北京语言大学李宇明教授。李教授在报告中提出,“一带一路”是开放的体系,“五通”都离不开语言,因此语言学界任务重大,但可惜近年来“一带一路”的相关研究缺乏对于语言的关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语言众多,主要存在的问题包括需求不明,人才不足,市场匮乏和缺少技术平台等。李教授希望能够建立语言标准并举办大型博览会,将语言学推广到大众层面,而不仅仅拘泥于上层建筑。接下来做报告的是台湾东海大学的朱岐祥教授,他围绕繁简字传承,回顾了近二十年来繁简字问题的发展变化,认为文字变化已由理性问题变为感性问题,并提出简化字确实存在不合理、不周严之处,需要后人进行变革。大陆和台湾不应相互否定,在繁简字问题上应首先考虑其实用性。朱教授提出双方应共同制定常用字表,成为相互学习的基础,同时应设立文化特区,在具体层面实现互通交融。之后,浙江科技学院王建华教授与浙江大学周有光语言文字学研究中心博士后施麟麒合作了关于周有光先生学术成就评价的报告,认为我们应当根据当代需求评价周先生关于语音的部分观点,另外提出我们应对周边国家进行语言调查。接着中国传媒大学的邢欣教授对自己被聘任为中心研究员表示了感谢,并回顾了自己与周有光先生的交往轶事。邢教授谈及曾前往中亚进行语言考察,并有自己对于“一带一路”的新定义。邢教授中亚语言调查主要有五方面的成果,包括国情变化对于“一带一路”的影响;“五通”带来的中亚需求调查;跨境民族语言研究的新趋势;汉语教学的推广和国家安全战略对于语言的需求。浙江师范大学的张先亮教授围绕周有光先生提出的语言现代化中的“双语现象”作了具体报告。报告提出,这一现象具有历史必然性,语言不止有功能性,还包括认同感,他认为在人口流动加大的情况下,方言的价值不容忽略。接下来做报告的是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的郭龙生研究员,他报告的主题为“语言+与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具体讨论了“语言+”是要加何种语言,并谈及实施的手段主要包括教学推广,旅游开发等。希望能够以正常交流为最低要求,以“五通”为最终目标。随后常州大学周有光语言文化学院葛金华教授以自己在非洲的亲身经历讲述了汉语教学推广之难,希望在今后的推广中可以先从文化入手,将中国当代先进的经济理念、城市规划方案和旅游文化引入非洲。之后做报告的是常州市图书馆馆长侯涤女士。侯女士主要介绍了常州市图书馆对于周有光生先生资料的展示,主要包括其生平及作品中趣味性颇高的部分,并希望在座专家能够建言献策,为图书馆更好地发展提出好的建议。上午整场报告会最后发言的是浙江大学古籍研究所的王诚老师,他报告的题目是“周有光先生与汉字规范化”,集中讨论了周有光先生提出的汉字定量,分级定量以及汉字效用递减率的意义。并对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的错误性进行了分析,认为其主要原因是技术和时机。最后总结语言研究应当量化、国际化,并应照顾现实情况。精彩的各家发言引发了现场热烈的讨论氛围,尽管会议时间比较紧张,但是大家仍旧谈兴很浓,碰撞出许多值得进一步深入发掘的观点和想法。上午的报告会结束后,与会人员午餐后稍事休息便继续投入到下午紧张的会议议程中。下午场的报告会由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郭龙生研究员和湖南师范大学彭泽润教授共同主持。首先由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靳光瑾教授为大家带来了“聆听周有光”的颇具诗意的报告。在报告中,靳教授主要讨论了以应用语言学为中心的语言教学、语言计划和信息处理。并特别提出中国语文现代化研究中,信息处理主要是机器革命而不是语言革命。接着湖南师范大学的彭泽润教授回顾了与周有光先生的交往事迹,并提出“词式书写”新观念,提倡中文输入应当像外文一样使用分词格式进行记录。杭州师范大学的徐越教授紧随其后围绕汉语拼音方案,着重说明了汉语拼音的三个巨大成就,即提高全民素质,架起语言学习桥梁和促进汉语的持续发展。在接下来的报告会中,常州大学周有光语言文化学院的陈林俊副教授、浙江传媒学院的楚艳芳老师、常州大学的韩燕老师及浙江大学古籍研究所的王健博士也分别就“简化日语与当代日语服务”、“互联网时代一带一路沿线语言沟通”、“汉语外来词”及“《说文解字注》对于‘二字叠文’的研究”等主题做了报告。中场休息后,最后一场报告会由浙江大学汉语史研究中心主任方一新教授开场。他在报告中对周有光先生的为学、为人之风进行了高度评价,并谈到繁简字转化和其遗留的历史性等问题,认为当下做学问者不可不多留意。接下来南京大学的张福通老师讨论了“时”类事件的表示结构;常州大学的张悦老师介绍了所在的周有光语言文化研究院;浙江大学周有光语言文字学研究中心的博士后钟彩顺报告了“语言规划中的问题处理——论周有光先生语言研究方法的视野”;绍兴文理学院的周晟老师讲解了“中日‘书籍之路’上的异训现象——以鱼部字为例”, 浙江大学的高丰琪同学,报告了“屈《骚》‘昆仑’考”。在语言高峰论坛的所有报告结束后,进入了众人期待的周有光学术座谈会环节。在座谈会上各位学者畅所欲言,讨论激烈。期间,教育部语言研究所郭龙生研究员还特别向周有光中心语言文字学研究中心捐赠了周有光先生的著作《朝闻道集》。最后,在大会的闭幕式上,浙江师范大学张先亮教授进行了总结发言,认为此次会议具有“精”、“广”、“高”、“深”四大特点,高度评价了参会各方。下午5点30分,会议圆满落下帷幕。此次会议得到了与会领导嘉宾、专家学者的高度评价,也使广大师生感受到了周有光先生的学术魅力和一带一路背景下语言发展的新契机。今后,中心将秉承周有光先生的世界眼光及科学理念,加强与兄弟单位和其他部门的通力合作,传承发扬先生的学术精神和治学态度,进一步推动中国语文现代化事业的繁荣发展。供稿:浙江大学周有光语言文字学研究中心 
    • 2016-11-24
      第三届华东论道学术论坛成功举办
      2016年11月19-20日,由浙江大学人文学院举办的第三届华东论道学术论坛在西溪校区人文咖啡馆举行。本届论坛的主题是“海德格尔的凡·高阐释及其相关问题研究”,由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苏宏斌教授主持,来自浙江大学、南京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高校的专家学者做了专题报告,人文学院相关专业的研究生们也到会聆听并参与讨论。论坛于19日上午8:30开幕,学者们分别从海德格尔与夏皮罗孰是孰非、海德格尔的凡·高阐释与其诗学思想的关系、海德格尔阐释凡·高作品的语境和目的等角度出发,阐述了自己的看法。朱国华教授指出,海德格尔在阐释凡·高作品时的失误表明其哲学和诗学思想存在“不落地”的缺陷,无法把抽象的理论思辨和具体的批评实践统一起来;沈语冰教授认为海德格尔隶属于以黑格尔为代表的艺术史传统,长于理论建构而疏于对具体作品的观照,夏皮罗则与贡布里希、潘诺夫斯基等同出一脉,致力于捍卫艺术史的人文主义传统,由此造成了两者之间的分歧;刘旭光教授认为海德格尔之所以误读了凡·高的绘画,是由于他采用了现象学的方法,导致他把自己的主观想象投射进了作品之中;苏宏斌教授认为,海德格尔和夏皮罗分别采用了两种不同的批评方法,前者坚持现象学的无成见的直观方法,后者坚持解释学的有成见的理解方法,两种方法本身并无对错、高下之分,海德格尔之误在于让不恰当的成见混入了直观之中,从而损害了现象学方法的有效性,夏皮罗的成功则源于对作品的直观更为充分,而理解的成见也较为合理,因此只有把两种批评方法统一起来,才能对艺术作品的意义做出合理的解释。此外,汪正龙教授、王峰教授、刘彦顺教授、张云鹏教授等也都发表了精彩而独到的见解。11月20日上午,论坛还另设专场,供学者们自由发言。单小曦教授提出了“媒介论文艺学”的构想,主张20世纪的语言论转向应该被21世纪的媒介论转向所取代;张瑜教授则坚持语言论转向的合理性,探讨了近年来西方语义学研究中的“可能世界理论”对文学理论的启示;朱首献副教授关注的是中国近代早期文学史学科的建立和发展问题,认为梁启超在其中起了关键的作用。本次论坛沿袭了以往求真务实的风格,摒弃了形式主义的不良会风,学者之间进行了坦率、充分的交流,论争激烈、尖锐,不时迸发出思想的火花。大家一致认为,会期虽然短暂,收获却颇为丰盈,因此也对下届论坛充满了期待。 (宋聪聪)                                                 
    • 2016-11-23
      启真学术讲座“北美新移民作家论”简述
         由浙江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主办,浙江大学现当代文学研究所、浙江大学中文系教工支部承办的启真月光沙龙之“‘离散’与‘回归’——北美新移民作家论”16日在西溪校区主教学楼举行。本次讲座由北美中文作家协会副会长陈瑞琳主讲,由黄建、金进教授主持,受广大师生一致好评。   陈教授开场就指出了“文学”和“移民”两大主题在我们这个大时代日益凸显的特殊性地位。今天的中国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同样的,文学也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文学走到了新的里程碑。另一方面,“移民”是历史文化发展的动力,所以“离散”与“回归”不仅是二十世纪整个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历程,也成了海外华文学的主题。进而,陈教授又在世界视角下提出了一个发人深思的问题:为什么汉语是全世界通用人数最多的语言,也是最古老,最优美的语言,但却不是最好的文字?  这不禁让我们发问,海外华文学要走向何处?陈教授指出,五四以来,在救亡压倒启蒙的时代主题之下,历史战胜了文学,文学具有了文学的价值、历史的价值,却缺乏情感的价值。今天,文学要战胜历史,这就是海外文学家的责任。接下来,陈教授以北美女性作家为例,对海外作家所取得的成就做了一个概观。讲述分为两个方面:在“离散”主题下,重点讲述了张玲、査建英、周励、严歌苓、张翎、陈谦等女作家;以“回归”主题统摄,又介绍了严歌苓、袁劲梅、施玮、张惠雯等女作家。  最后,张教授高瞻远瞩地提出了中国当代文学发展的两个新路向,这也为现当代文学研究生们的研究提醒了新的生长点:重视网络作家的重要性,重视海外作家的努力。  陈瑞琳教授很健谈,对学生们的研究和学习充满了殷殷关切的热诚,大家不但获得了学术新知,更得到了长辈对青年学子的关怀。                                   通讯员:许楠                               2016. 11.20 
    • 2016-11-22
      台湾大学中国文学系曹淑娟教授讲座报道
       2016年11月21日,台湾大学中国文学系曹淑娟教授应邀在浙江大学西溪校区教学主楼351会议室进行了一场题为“历史记忆与意义诠释——以明清重修苏州沧浪亭为例”的学术讲座。讲座由浙江大学中文系周明初教授主持,叶晔等多位老师以及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的众多硕、博士研究生参加了此次讲座活动。 曹淑娟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明清文学、古典诗词学。著有《汉赋写物言志传统》《晚明性灵小品研究》《流变中的书写:祁彪佳与寓山园林论述》《孤光自照:晚明文士的言说与实践》等多种学术论著。在明清小品、园林文学与美学、文学鉴赏与批评等领域多有建树。 讲座内容主要分为七个部分:一、园林生命的有限性;二、沧浪亭历史;三、改建蕲王朝:英雄记忆的访寻与表彰;四、修亭作记:书写意义的体认与追随;五、重修沧浪亭园:悠游自胜的空间重构与诠释;六、编集园林艺文志:欧阳修评论的继承与转折;七、结语:刮除与重写。以空间的局限、物质的残朽毁败、人事的治乱盛衰等归纳园林生命有限性的具体特征呈现。择选孙承祐、苏舜钦、欧阳修、韩世忠、归有光、宋荦等著名人物存世诗文,勾勒沧浪亭的千年变迁。在正统官方书写中,突显抗金名将韩蕲王世忠的英雄事迹,对典型人物的表彰,意在宣扬忠义勇武精神。在传统文人书写中,通过历代沧浪亭的不断重修与文人撰写诗文,树立苏舜钦在沧浪亭追忆中的独特地位。而释文瑛的介入,又生出了宗教空间。对宋荦翻修沧浪亭,编撰《沧浪小志》,引进王阳明作为自我与苏舜钦的联结作详细解读,强调沧浪亭由私家园林向集体记忆的转化。最后得出“文士与社会群体拒绝章惇、回避韩蕲王,从诸位主人中,‘沧浪亭’联结着‘苏舜钦’被选取出来,自宋荦以降,稳定地为历次重修者及广大社会群众所认同”的结论。 两个半小时的讲演结束后,同学们就讲座中涉及到的许多有趣话题向曹淑娟教授请教,如园林景点与造景方式对文人书写历史记忆时文类择选有何影响。曹教授则以祁彪佳寓山园林为例,详细阐述了景点与文类之间的可能性关系,细致耐心地回答了同学们的疑惑。整场讲座曹教授旁征博引,推演与实例兼具,理性思维与诗性语言结合。讲座气氛热烈,在座师生均受益匪浅。本次讲座至此圆满落下帷幕。                             (彭志/撰文)
    • 2016-11-15
      启真学术讲座“大众文化语境下的艺术的边界”简述
      由浙江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浙江大学文艺学研究所主办,著名文艺理论家、中国社科院研究员高建平主讲的启真学术讲座之“大众文化语境下的艺术的边界”12日在西溪校区人文学院咖啡吧举行。本次讲座由苏宏斌教授主持,吸引了大量师生前来聆听。高老师首先为大家梳理了艺术体系的发展历程,18世纪法兰西艺术学院的成立,艺术家开始与手工工匠分离,诗、画、音乐由各自发展逐渐结合起来,成为了一种门类。在当时流行“艺术的共同之处在于摹仿”的观念。而在进入19世纪以后,浪漫主义运动兴起,开始提高艺术家的地位,强调艺术的灵感、天才,艺术和生活、艺术与工艺分离,开始拥有了自己的核心和体系。20世纪则体现出强烈的先锋性,“艺术家借助艺术体系来创造艺术,打破了摹仿。”艺术理论碰到了问题,分析美学产生,艺术和美开始脱离,只和艺术本身相关。高老师论证了先锋派的艺术在于“打破了艺术和非艺术的界限,通过诠释生活中的东西成为了艺术”。艺术和生活发生了结合乃至是重合。接下来,高老师将视野放到了当今的大众文化,在新形势下,艺术范围越来越宽泛,受众越来越广泛,那么艺术的边界又在哪里。在其看来,艺术永远是分层分类的,新的传媒和技术正在参与艺术的改变,新的艺术的体制仍在建立健全。艺术会以某种我们希望的方式存在下去。最后,高老师和在场的师生进行了交流互动,对“鲍勃·迪伦获得诺贝尔奖”、“艺术商品定义”等热点话题进行了讨论。高建平老师结合理论与实例,详细作答。其严谨、扎实的治学态度和研究方法,令在座师生受益良多。
      • 每页 8 记录  总共 507 记录 
      • 第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 页码 55/64 跳转到 
    • 地址: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余杭塘路866号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成均苑4幢 联系电话:0571-88273103

    • 浙江大学文学院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21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寸草心科技 管理登录 您是第 1000 位访问者

    官方微信

    友情链接

    浙江大学 浙江大学社会科学研究院 研究生院 本科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