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历史学院
  • EN
  • 办公网
  • 首页
  • 院情总览
    学院简介 历史沿革 学院黄页 研究所简介 教工名录 学者介绍 学院宣传片
  • 党政管理
  • 人才培养
  • 组织人事
    师资队伍
  • 科学研究
  • 交流服务
    继续教育
  • 校友天地
  • 首页
  • 院情总览
    学院简介 历史沿革 学院黄页 研究所简介 教工名录 学者介绍 学院宣传片
  • 党政管理
  • 人才培养
  • 组织人事
    师资队伍
  • 科学研究
  • 交流服务
    继续教育
  • 校友天地
  • EN 办公网
首页  新闻动态

新闻动态

    • 2018-12-18
      “弘扬爱国奋斗精神、建功立业新时代” -----永远的“中国核司令”程开甲丹心报国情先进事迹专题视频学习
         艺术学系教工党支部于12月14日上午在系会议室举行了“弘扬爱国奋斗精神、建功立业新时代” -----永远的“中国核司令”程开甲丹心报国情先进事迹专题学习活动,专题学习了程开甲院士的先进爱国事迹,参加活动的党员同志们认真学习并观看了视频。    支部书记周慧军介绍了程开甲院士的求学经历和爱国事迹,回顾了程开甲院士光辉而灿烂的一生。作为我国核武器事业的开创者、核试验科学技术体系创建者之一,程开甲院士在长达 20 年的时间里,在戈璧滩一直隐姓埋名,默默坚守奉献。在他的带领下,核试验基地走出了10位院士,40多位将军,荣获了2000多项科技成果奖。程院士的一生把汗水和智慧洒在中国西部那片神秘的土地上,把创新、拼搏、奉献几个大字镌刻在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史册里。他曾饱含深情地说道:“我这辈子最大的幸福,就是自己所做的一切,都和祖国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通过学习,党员们深深地被程开甲院士的先进事迹和爱国精神感动。支委、系主任黄厚明说程开甲院士的先进事迹和崇高精神催人奋进,是我们师生学习的榜样和楷模,我们要大力、弘扬学习这种伟大的革命精神,继承浙大人忠诚担当、无私奉献的求是创新精神,引导全系师生在新时代自觉弘扬践行爱国奋斗精神,努力工作,努力学习,传承知识,塑造心灵,努力为党和国家培养更多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支委金晓明说我们要传承好老一辈科学家赤胆忠诚,勇攀高峰,严谨专注,淡泊守真的伟大精神,以高度的责任感、踏实的工作作风、认真细致的工作态度和进取的精神,履行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为学校加快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大学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马楠说学习了程开甲院士的先进事迹,内心深受触动。虽然我们自己的工作非常平凡,但也要向程开甲院士学习,学习他坚定的信仰,学习他大事小事都坚持不懈,力求完美。努力在平凡的工作中,为祖国的贡献一点点微薄之力。   退休党员范裕华深有感触地说,要学习程开甲院士献身科学,追求真理的精神;学习他脚踏实地,精益求精的科研态度;学习他为祖国现代化建设无私奉献的精神。我时刻记住:只要有理想、行进中有楷模,就是再老的年华,也会有余热、也会发一分光!   博士后元国霞说,程开甲院士的事迹和精神告诉我们,无论处在什么样的条件下,都要保持“大我”的情怀,要保持严谨专注的研究精神,要保持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作为程开甲先生母校的一员,作为研究者,更应以身示范,攀登各自的研究领域真实的高度,为莘莘学子做出党员的表率,起到教师该有的实在的示范作用。   与会党员们纷纷表示要大力弘扬学习程开甲院士忠于祖国、忠于人民的爱国精神,爱岗敬业、默默坚守的奉献精神和迎难而上勇于担当的奋斗精神,努力学习,勤奋工作,自觉扛起新时代的使命和责任,不断拓宽视野,更新知识,为人师表,敢于担当。继承和发扬求是创新精神,奋发有为,为党和国家培养更多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 2018-12-17
      弘传统优秀文化,扬青年自信力量——微慕课录制活动顺利举办
      2018年正值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为引导广大党员研究生进一步了解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推动人文学科成果的深入传播,人文学院研究生党总支特结合自身学院特色,于2018年11月14日下午录制拍摄以“弘扬传统文化,共话改革之路”为主题的微慕课党建活动。本次微慕课特色活动受到研究生党支部的积极响应,共有17个党支部参与当天的录制活动。各个党支部联系当今时代背景、结合自身学科特点,从节日习俗、传统艺术、民间工艺、古典哲学、文化遗产、文字文学多个维度向学子们讲述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令人印象深刻。其中有许多党支部都有突出的表现:外国哲学研究所和宗教学研究所研究生党支部以二十四节气为题探寻古人问天的智慧;世界史所党支部以中国最古老的剧种昆曲为例将艺苑之美娓娓道来;文物与博物馆第一党支部从元青花解读传统中国的艺术风格与文化;现当代文学第一党支部从儒释道三教演绎传统文化的兼容并蓄;古代文学第一党支部在诗词中品味钱潮文化;汉语言研究所研究生第一党支部以甲骨文为载体解密文字的历史变迁。该活动以微慕课的新媒体形式联动线上线下,全面推广普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大众进一步了解中华优秀的文化瑰宝,树立民族文化自信,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微慕课视频链接:1.人文学院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研究所研究生党支部:“一带一路”与中国文学的海外传播(https://pan.zju.edu.cn/share/20294e1bc09150754e5645b0c5)2. 人文学院汉语言研究所研究生第二党支部:汉语方言与民间文学(https://pan.zju.edu.cn/share/84b4849b72f552bdc049710c47)3. 人文学院中国古代文学与文化研究所研究生第一党支部: 重读古今诗词  共建钱塘诗词路(https://pan.zju.edu.cn/share/1a2ce4ad7114731c7f8623f762)4. 人文学院中国古代文学与文化研究所研究生第二党支部:“弘扬传统文化,共话改革之路” ——中国古典诗歌形式美之近体诗创作(https://pan.zju.edu.cn/share/d2ed64b4090a350b359b9537f6)5.人文学院汉语言研究所研究生第一党支部:浅说甲骨文(http://v.youku.com/v_show/id_XMzk2NDAwMDk3Mg==.html)6.人文学院外国哲学研究所和宗教学研究所研究生党支部:古人问天的智慧——二十四节气(http://v.youku.com/v_show/id_XMzk2Mzk4NTA2MA==.html)7.人文学院文化遗产与博物馆学研究所研究生第一党支部:幽蓝神采话“青花”——解读元代青花瓷(http://v.youku.com/v_show/id_XMzk2NDAyNTIyOA==.html)8.人文学院中国古代史研究所研究生党支部:土与火的艺术——中国古代陶瓷(http://v.youku.com/v_show/id_XMzk2NDAxMDQwMA==.html)9.人文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与文化研究所研究生第一党支部:文化融合——儒释道合流(http://v.youku.com/v_show/id_XMzk2NDAxOTczNg==.html)10.人文学院中国哲学研究所研究生党支部:越地长歌今犹在 风起扬帆正当时——探秘浙博(http://v.youku.com/v_show/id_XMzk2NDAzMjg0NA==.html)11.文艺学研究所研究生党支部书墨飘香,韵味无穷——中国书法字体流变(https://pan.zju.edu.cn/share/67c83de047db6374a2a2acbafa)12.世界历史研究所研究生党支部绝美昆曲(https://pan.zju.edu.cn/share/2c67ccd95f9ca6838897a254c3)13.中国艺术研究所研究生党支部技以载道——中国绘画的简介(https://pan.zju.edu.cn/share/3f80f0d30cff404ae7fc125644)14.中国近现代史研究所研究生党支部东方艺术之花——都锦生织锦(https://pan.zju.edu.cn/share/c422e0c196d57ef32bae2e6451)15.古籍研究所研究生党支部比德于物——寻找画之大者的君子之风(https://pan.zju.edu.cn/share/f73e0ac6cc49d0789e3ef167b4)16.中国现当代文学与文化研究所研究生第二党支部舌尖上的浙江(https://pan.zju.edu.cn/share/a8a557e89a4c4bab80035fc30f)17.语言与认知研究中心研究生党支部品茗悟道——茶文化与个人修养(https://pan.zju.edu.cn/share/3ffe357f124eb454537caf6b2c) 
    • 2018-12-03
      创新弘扬奉献,同心携手偕行——记2018年浙江大学教育基金会新海发展基金颁奖仪式
      2018年11月30日下午2点,2018年浙江大学教育基金会新海发展基金颁奖仪式在浙江大学西溪校区人文学院咖啡吧举行。本次颁奖仪式由浙江大学人文学部主任黄华新主持,新海科技集团副总裁薛飞、董事长助理黄俊俊,浙江大学管理学院党委副书记吴为进、生物医学工程与仪器科学学院副院长周泓、人文学院副院长苏宏斌、人文学院党委副书记楼艳,浙江大学发展联络办公室基金会项目管理部孙赫以及获得本届新海基金嘉奖的优秀队伍与个人代表出席了本次颁奖仪式。黄华新老师首先介绍和欢迎了各位嘉宾的到场,并对新海科技集团对浙江大学办学和人才培养工作的鼎力支持表示了感谢,同时介绍了本次评选的总体获奖团队和个人情况。苏宏斌老师、吴为进老师和周泓老师分别介绍了人文学院新海社会实践奖、管理学院新海公益奖学金以及生仪学院新海创意奖的评选情况,并宣读了相应奖项的获奖名单。随后,薛飞和黄俊俊先生与三个学院的领导一起为各自学院的获奖团队及个人颁奖并合影留念。    在本次颁奖仪式上,各个学院的优秀团队和个人代表也进行了成果展示。人文学院的黄炎子同学代表浙江大学人文学院赴香港特别行政区改革开放社会实践团队进行了展示,该团队通过实地采访了香港各行各业人士,调查了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变化;管理学院“sunshine会计”公益团队展示了他们的公益成果,包括环保主题活动、参设公益学堂等;生仪学院“无线无源的汗液传感柔性电子贴片”团队向大家展示了该项目的创新点与所获成果;人文学院的许和亚同学代表人文学院研究生社会实践团队展示了人文学院研究生团队赴杭州传统文化促进会、赴杭州出版集团社会实践与学术地图发布平台社会实践项目进行了展示,表现了人文学子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关怀与热忱;,郭金璐同学代表了管理学院的优秀党团支书、优秀班长、优秀学生干部进行了风采展示;生仪学院的“穿戴式微流控体表生化传感与健康监测”团队进行了成果展示与前景展望。各个学院的精彩展示博得了在场嘉宾、老师与同学们的一致好评,赢得了阵阵掌声。 在展示之后,新海科技集团董事长助理黄俊俊先生为颁奖仪式致辞。黄俊俊先生在致辞中对同学们的展示进行了表扬与鼓励,也进一步阐述了新海集团的发展理念和精神文化,并进一步提出了希望新海集团与浙江大学能够一起合作、共同发展进步的美好愿望。黄华新老师为本次颁奖仪式进行了总结,并向在场的老师与同学们提出了“四个知”的目标要求,即要“知行合一、知难而上、知书达理、知恩图报”。在欢乐的合影中,本次颁奖仪式圆满结束。 文:赖奕贝图:陈中慧 
    • 2018-12-03
      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记语言与认知研究中心研究生党支部主题学习会
      隐姓埋名,扎根马兰潜心科研数十载;惊天动地,投身国防耕耘核试近一生。前不久,我国核事业先驱、“两弹一星”元勋、我校杰出校友程开甲院士不幸离世的消息,让所有闻讯者痛惜。为缅怀这位将自己一生同国家前途命运紧密相连、面对戈壁荒漠等艰难困苦英勇无畏的老一辈科技工作者,语言与认知研究中心党支部围绕“弘扬爱国奋斗精神,建功立业新时代”的活动要求,进行了富有教育意义的主题学习活动。 2018年11月27日中午,中心党支部成员在教学主楼259室组织了题为“爱国勤奋斗、筑梦新时代”的交流研讨活动。德育导师王淼老师参与学习活动并进行主题发言。 整个活动由视频学习和交流讨论两个环节组成。首先,支部党员们一起观看纪录片《大家——缅怀程开甲》。通过纪录片多维、凸显的叙述和呈现,在场党员都被程开甲院士的事迹、精神所感动,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国防核事业发展的不易,以及老一辈革命和建设者无私奉献的精神。 在程老成长的年代,人们一方面看到世界科学技术的大发展,一方面又感受到祖国所受列强的欺凌。中学时代便已显露数学天赋的程开甲院士,不仅在颠沛流离的战争年代跟随苏步青、王淦昌、束星北等大师完成了自己的大学学业,而且暗自立下了技术救国、知识报国的远大志向。所以,在英国爱丁堡大学取得物理学博士学位后,程老毅然放弃了导师波恩教授提供的优越职薪,选择回国从事核物理相关的教学科研工作。后来,作为核试验技术的主要负责人,每次试验任务程老都会亲自到最艰苦、最危险的一线去检查指导技术工作。为了增强对核爆炸现象和破坏效应的感性认识,他多次进入核试验爆破现场,爬进测试廊道、测试间,甚至最危险的“爆心”。整个核武器研制过程中,以程老为代表的老一辈科技工作者隐姓埋名、不计个人利害,一心只为达成既定目标、破除外部威胁的艰苦奋斗精神,着实让人信服“无私奉献”的现实可能。 在观看视频后,德育导师王淼老师进行了主题发言。他介绍了程开甲院士和浙大物理系、浙大科学技术与产业文化研究中心的独特渊源,指出当年推荐程开甲院士前往爱丁堡大学继续深造的人正是著名的李约瑟,而且王老师本人还参与指导过一份关于程院士核物理工作的硕士论文。王老师指出,程开甲院士在家国情怀、艰苦奋斗、求是创新等方面十分值得我们学习,知识分子在不同时期都可以发挥自己的优势和长处,求索真理、探求知识也仍要不忘落到实处,在更大范围内贡献自己的力量。     支部的党员同志们也纷纷讨论发言,认为程院士那句“人生的价值在于贡献,为人民贡献、为国家贡献”振聋发聩,直入人心,使人印象深刻。作为与程老有某种“特殊”联系的新时代浙大青年,大家一致同意,要真切领会程老留给我们的重要精神财富,铭记于心、砥砺于行;同时,立足于人文学科的独有气质,我们更要讲好先辈故事,用我们的文字勾勒出杰出知识分子真实的样子,体现我们应有的人文关怀和现实关照,并让爱国成为一种风尚,让奋斗成为一种潮流。                                                          文/黄略 
    • 2018-11-30
      张高评教授《超胜意识、创意发想与宋诗特色》讲座报道
      2018年11月28日上午,成功大学中文系教授、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特聘研究员张高评先生在浙江大学西溪校区教学主楼351室作了一场题为《超胜意识、创意发想与宋诗特色》的学术讲座。讲座由浙江大学中文系主任胡可先教授主持,中文系咸晓婷副教授以及众多人文学院硕博研究生聆听了本次讲座。张高评教授三十多年深耕宋诗研究,著有《宋诗特色研究》《创意造语与宋诗特色》《印刷传媒与宋诗特色》《会通化成与宋代诗学》《宋诗之新变与代雄》等专著,于宋诗的文学特色研究极有心得。张高评教授首先指出,研究宋诗一定要熟悉唐诗,甚至六朝的诗都必须要有所掌握。宋诗幸运之处是在唐代之后可以继承、学习和汲取唐诗的优点,不幸之处是“好诗在唐代已经做完”,宋诗在唐诗之后就会产生影响之焦虑,如王安石、袁中道、蒋士铨、甚至鲁迅都提出过类似的观点。宋人如何突破这一困境?张高评教授认为宋人是在知道别人优点的基础上,避开前人已取得的成就,开创出自己的特色,并例举历代诗话,如宋代胡仔“自出机杼,别称一家,清新奇巧,是其所长”,清代吴之振“宋人之诗,取材广而命意新;变化于唐,而出其所自得”,方东树“离而去之以自立”等观点从宏观角度说明宋诗的创新之处。张教授进而指出,宋人面临影响之焦虑,实现困境之突破,与其文化上的自信超越心态有关,其重要的特征就是宋人喜欢盘点本朝的优点长处,细数超越前代之事,明代冯梦龙、清代顾炎武皆承续宋人之说法,至近代以来学者,如王国维、陈寅恪等称颂宋代为华夏文明之登峰造极。至于宋人突破唐诗影响的具体方法,张高评教授强调宋人的诗思造意与创意发想,即在下笔创作之前,起心动念之时,就希望所作诗具有创造性,这体现在宋人的诗话笔记中论及诗思、文思、造意、创意部分,并指出宋人诗学受韩愈影响形成“陈言务去,文必已出”的观念,受禅学影响产生“沿袭点化,不犯正位”的理念,讲究“用心于未经人道,用所不用”,“期许于自得自到,自成一家”,“致力于别生眼目,破体出位”。在此基础上,张教授继续细分阐述宋人作诗的创造性思维与宋诗特色的关系,提出创造性思维与求变追新、会通化成与组合思维、别生眼目与开放思维、自得自到与独创思维、仿拟点化与求异思维、死蛇活弄与反常思维等创新思维方式。可以说,通、变、新、创造就了宋诗的特色,意新语工是宋诗显著的特征。基于宋人之诗通、变、新、创的特点,张高评教授从自身的研究出发介绍了诸如书法史笔与北宋史家咏史诗、白战体与宋诗之创意造语、禽言诗之创作与宋诗化俗为雅、诗绘相资与宋诗之创造思维、苏轼黄庭坚题画诗与诗中有画、宋代咏花咏雪诗与创意造语等研究成果,并为听众提供了宋代严子陵钓台诗、宋代山水画论与亭台楼阁主题的古文、宋代 六言诗等极具开拓价值的研究选题。在提问环节,张高评教授与听众进行互动,详细阐述了唐宋诗“非朝代之别,乃体格性分之殊”和宋人所具备的超胜意识等问题。整场讲座持续两个半小时,张高评教授学养深厚,视野开阔,通过这场引人入胜的讲演不仅传递了学术研究所需的创造性思维,而且提供了切实可行的研究选题,使在座的听众受益无穷。
    • 2018-11-29
      浙江大学第二十届研究生体育文化节开幕式暨浙江大学2018年度“校园杯”篮球赛报名通知
         为丰富同学们的课余生活,进一步活跃校园文化,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新世纪大学生,增进各全校同学之间的交流,培养同学间的合作能力和竞争意识,培养不断突破自我挑战自我的精神,弘扬体育精神,展示当代大学生的良好风貌,浙江大学研究生会、浙江大学博士生会联合六大学院举办第二十届研究生体育文化节、浙江大学2018年度“校园杯”篮球赛。   现面向人文学院全体师生展开报名,内容如下:   一、活动时间与地点1.时间:2018年12月9日8:30至21:302.地点: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风雨操场   二、参赛学院        本次总参赛6支队伍,来自以下6个校区、6个学院:1.紫金港校区:医学院2.玉泉校区:机械工程学院、能源工程学院3.西溪校区:人文学院4.之江校区:光华法学院5.华家池校区:医学院6.舟山校区:海洋学院    三、组队要求       各参赛队伍需配备:1. 领队1名2. 参赛队员5至15名具体报名登记表格详见附件一《浙江大学2018年度校园杯篮球赛报名表》。【注】参赛队员需为本学院或对应在工程师学院的研究生与教职工。   四、比赛规则    1.赛前分组参考历年各院篮球水平,将6支队伍分为以下3个小组:A组:医学院(A1)、海洋学院(A2)B组:机械工程学院(B1)、能源工程学院(B2)C组:人文学院(C1)、光华法学院(C2)A、B、C三组的胜者队伍记为D组,具体编号由现场抽签决定。2.比赛赛程比赛类型比赛队伍比赛时间小组赛A1-A29:30-11:00B1-B29:30-11:00C1-C29:30-11:00冠亚季军赛D1-D213:30-15:00D1-D316:00-17:30D2-D319:30-21:00【注】D组三队胜负场数若为2、1、0,则分别为冠军、亚军、季军;若为1、1、1,则以三场比赛的各队得分合计排序从高到低为冠军、亚军、季军。3. 球赛规则具体球赛规则详见附件《浙江大学2018年度校园杯篮球赛比赛规则》。   五、奖金设置冠军:1500元亚军:1000元季军:500元   六、其他事项1.球队队服由参赛队伍自行准备。2.比赛队伍之间或队伍与裁判之间发生摩擦应立即报告现场负责人进行调解,不可将矛盾激化,原则上队员必须服从裁判判罚,若有异议赛后提出。   七、报名方式报名链接:https://www.wjx.top/jq/31600850.aspx截止时间:12月3日15:30 附件:       浙江大学2018年度校园杯篮球赛比赛规则.docx       浙江大学2018年度校园杯篮球赛报名表.xlsx  
    • 2018-11-29
      浙大东方论坛西溪分论坛第二十八讲之“鲁迅的旧体诗与我”
      2018年11月23日晚,浙大东方论坛西溪分论坛第二十八讲之“鲁迅的旧体诗与我”在西溪校区教学主楼351室成功举办。本次论坛由浙江大学社会科学研究院主办,浙江大学现当代文学与文化研究所以及浙江大学人文学院海外华人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协办。论坛由浙江大学人文学院金进研究员主持,特别邀请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中文系主任寇志明教授主讲。作为海外汉学鲁迅研究专家,寇教授以更加国际的学术视野分享了他对鲁迅研究的成果,并解答了现场师生关于鲁迅思想及翻译的若干问题。论坛伊始,寇教授回顾了与杭州、浙大以及鲁迅的渊源,并从阅读鲁迅的个体经验以及翻译鲁迅旧体诗的意见展开他的论述。寇教授称鲁迅为自己的带路人,从年少时期在斯诺的《大河彼岸》中读到鲁迅的名字与其结缘,到从旧金山书店中读到鲁迅的英文短篇和杂文选集,再到跟从鲁迅学生台静农之子台益坚学习中文,直至大学及日后深入研究鲁迅的旧体诗等经历,尽管研究方向有所转变,但对鲁迅的热情未减。他认为鲁迅是在用旧体诗来面对转变中的世界,表达现代意识。随后他向我们介绍了当前英语世界鲁迅研究的动态,他表示西方正兴起“鲁迅热”,这在美国副总统彭斯的演讲中引用鲁迅名言即可见一斑,而政治界的鲁迅热是受学术界影响。2009年来,西方学术界陆续出版了六本鲁迅研究专著,分别从鲁迅生平、鲁迅推广白话文运动、鲁迅短篇文本细读、鲁迅散文诗解读等角度,分析研究鲁迅的文学与思想。介绍之余,寇教授对六本专著的研究方法及得失做出了相应的评述。寇教授表示他对翻译和阐释鲁迅旧体诗的观点发生了转变,原以为翻译就是要把英文写得漂亮,具有鲁迅的风格,而现在他更倾向忠于原文。通过对比中国译者吴钧陶、英国人詹纳尔、美国教授陈颖等人对鲁迅旧体诗的译文,直观地展示了翻译中存在情绪的表达与失落,意象的含义与误解等问题。最后他表示尽管最初研究鲁迅旧体诗时,并不受西方学术界重视,但最近学界对鲁迅旧体诗兴趣越来越大。在师生提问环节,来自不同国家、不同专业的师生及文学爱好者分别从中国电影与鲁迅,国外鲁迅研究的优势与短板,作为诗人的鲁迅与作为文学界思想家革命家的鲁迅的区别,鲁迅作品中的月亮意象,如何处理诗歌中语义不详的翻译,国外鲁迅热的原因,鲁迅的希望以及鲁迅与郁达夫旧体诗的对比等方面向寇教授请教,寇教授以自身的学术思路与翻译经验一一加以解答,赢得同学们热烈的掌声。本次论坛在师生的精彩对答中结束了,最后由金进老师总结。寇教授分享的学术经历结合了自身的成长经验与阅读体会,从个体出发生动地阐释了鲁迅的思想精神在当下的启示与作用,为同学们更好地理解鲁迅及其旧体诗作出示范,不仅帮助同学们了解鲁迅在英语世界的研究动态,更能开拓学术视野与胸襟。 
    • 2018-11-29
      浙江大学中文学科启真学术讲座第五十八期之“书写‘他国故事’,坚持‘为灵魂而写作’”顺利举办
      2018年11月22日晚,浙江大学中文学科启真学术讲座第五十八期之“书写‘他国故事’,坚持‘为灵魂而写作’”在西溪校区教学主楼351会议室顺利举办。本次讲座由浙江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主办,浙江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教工支部、浙江大学现当代文学与文化研究所与浙江大学人文学院海外华人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承办。会上,来自加拿大的著名华语作家、编剧曾晓文老师与同学们交流分享了自己二十多年来的海外人生经历与创作经验,现场互动频频,浙江大学人文学院金进研究员主持并点评了本次讲座。    书写“他国故事”,为移民代言,是曾晓文老师新移民书写的早期追求,她将笔触聚焦于新移民渴望获得平等、尊重,在新的社会环境中扎下根基的情结,对小人物之悲欢离合饱含同情,“为无声者告白”。正如曾晓文老师所说,“漂泊流浪需要勇气,落地生根需要境界”,视多伦多由“异乡”到“第二故乡”,从“漂泊流浪”到“落地生根”,这一心态转换开启了她新移民书写的第二阶段。接下来,曾晓文老师以中篇小说《金尘》与非虚构创作《巴尔特的二战记忆》为例,分享了自己“在苦难与沧桑中洞察人性微光”的创作追求。通过梳理小说里华人第三人称全知视角向华人第一人称、西人第三人称等叙述视角的嬗变,曾晓文老师指出,在她的文本中发生着从“我们”看“他们”向“他们”看“我们”、“我们”和“他们”互看,华人和西人自我审视、交融的过程,对在“平视”中实现“跨族裔对话”这一创作追求作了极富学理化的阐述。曾晓文老师还介绍了自己不同体裁的创作尝试,如在小说中融入影视化叙事,诗、散文元素以及音乐结构,坚持“为灵魂而写作”。此外,曾晓文老师介绍了加拿大多伦多小说家群的创作成绩以及2018年英语小说翻译集的出版,向大家推荐了译作《绿山墙的安妮》。    在问答环节,曾老师提醒同学们重视对作家同代人的“横向研究”,关注作家本人的特有“情结”,分享了身处中华文化边缘地带对祖籍国中国的审视经验,在中西方之间经历的双重“文化休克”,对不同世代华人移民群体的观察,以及城市记忆、异国漫游经历对她创作心态的影响等。最后,金进老师总结致词,肯定了曾晓文老师“写他国”的创作视角以及她在海外华文文学创作中的努力与突破,讲座在热情的致谢掌声中圆满落幕。
      • 每页 8 记录  总共 524 记录 
      • 第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 页码 37/66 跳转到 
    • 地址: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余杭塘路866号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成均苑4幢 联系电话:0571-88273103

    • 浙江大学文学院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21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寸草心科技 管理登录 您是第 1000 位访问者

    官方微信

    友情链接

    浙江大学 浙江大学社会科学研究院 研究生院 本科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