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历史学院
  • EN
  • 办公网
  • 首页
  • 院情总览
    学院简介 历史沿革 学院黄页 研究所简介 教工名录 学者介绍 学院宣传片
  • 党政管理
  • 人才培养
  • 组织人事
    师资队伍
  • 科学研究
  • 交流服务
    继续教育
  • 校友天地
  • 首页
  • 院情总览
    学院简介 历史沿革 学院黄页 研究所简介 教工名录 学者介绍 学院宣传片
  • 党政管理
  • 人才培养
  • 组织人事
    师资队伍
  • 科学研究
  • 交流服务
    继续教育
  • 校友天地
  • EN 办公网
首页  新闻动态

新闻动态

    • 2019-01-13
      书评丨 凿窥诗美的图腾——读吴晓《新诗美学》
      吴晓先生是中国新诗研究版图中的大家,尤其在个人化诗学整体理论的建构层面,成就突出。《新诗美学》一书是新诗研究领域的重大成果,是关于新诗阅读与阐释一本必读著作,也是贯通中文轴心学科的文体专项必读书。此书以“新诗”为契入对象,但阐论之诗,囊括古今中外的纷纭异作,以一种“新诗世界观”为映照尺度,从对观赏性的“诗象”敞开,皈依到对操作性的“诗芯”剥露;从微观性的文本细读,上升到谱系性的形式归档;从符号化的意象思维与审美程式,迁衍为宏构化的宇宙意识和生命哲学。书中探讨的“美学”源流与构型极为丰沛,包括写作美学、阅读美学、结构美学、功能美学、接受美学、符号美学、过程美学等。更重要的是,在狭义的美学分析外,展示出一种融汇文本空间的“大美学”,一种创化阅读机制的“实美学”,一种自内向外辐照的“深美学”。 在文学外部研究和跨文化阐释盛行的今朝,著者努力重建那条阅读的深邃正脉:从词语出发,向宇宙进达。全书首先鲜明提出审视新诗境界的诗学理念,彰显宇宙意识和生命意识;其次以意象符号系统为阐释核心,统领对新诗的辨认行动;最后以“诗美”为论证指向,以“情感空间”为创造设想,在科学的符码分析外,建立鲜活的人文性美学解读。此书理论视野开阔,个性视野鲜活,放眼古今,吸纳中外,锐意创新,秉承高远而纯粹的诗性理想精神。在细密而深刻的论析中,我们可以窥见一种创造性的努力:颠覆通俗的诗歌解读方式,突出个性化的诗学体系的宣叙,将结构分析与理论思辨有机融合,追求理论开拓性与实践指导性的贯通。而我们,则有幸迎来一部文学研究的源头著作,一部新诗阐读的元著作。《新诗美学》一书,著者崭然宣布:诗的最高境界为宇宙形式的建立和生命形式的超拔。在书中,王维的《使至塞上》颇受推崇,著者对“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阐析,堪称诗歌研究的经典个案。点、线、面构成宇宙形式的图形系统,红、黄、青则为自然界的三原色,河、日、烟、漠更是符合传统五行学说的基本物质元素,更关键的是,诗句触响了宇宙结构与心理结构的形神双重奏,展现了静默而高远的空间,鸿蒙而神圣的时间,灿烂而恒久的瞬间。为何新诗需要从古诗中获取不竭的诗力?“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在地球一隅,诗人窥见宇宙存在的原型奥秘,契入心灵感应的巅峰体验。恩斯特•卡希尔曾言:“一幅完美的风景画,或对某一风景的完美的诗的描写,都是凭想象唤出该风景的纯形象,这种形象的壮观和从这种形象中获得的快感,使我们忘记了关于这个形象本质的一切科学问题。”准确地说,伟大的艺术品是对“物象快感”的极力探索和对“科学场域”的深刻塑形。列夫·维戈茨基说:“形式情绪是开始和出发的因素”,威廉·沃林格则说:“所有艺术创造的出发点,即对抽象冲动的一种最终渴望。”“形式情绪”与“抽象冲动”在现代艺术中的意志融通,与著者的诗歌解说产生高级的共鸣。此书的这一核心观念,令读者逐渐靠近诗学的深度区域:现代诗的命脉是“内生命”和“内科学”的双重拓掘,是“物质性真理”与“情绪性真理”的超越性汇合。新诗中的名篇,因其拨动了宇宙形式的生命触角与生命形式的宇宙情感,而散发迷人的光辉。著者重点分析卞之琳的名作《断章》,认为该作的内在美学结构细腻且丰裕:人与自然、生命与美、人与艺术、空间与时间、现实与梦想,且将“距离”这一存在本质寄寓在纵横交织的诗美书写中。戴望舒的《印象》一诗,也以铃声、渔船、珍珠等流动的古典意象,对应了驶向微茫与空无的宇宙形式,同时也创制出与“消失过程”状态下的人类情感溶接的生命语言,意象的物理能量与灵魂能量在中国美学氛围中创造出更久远的诗性共振。此书强调,具备宇宙形式的诗作,必然具备以下审美特质:1、融合有机的意象关系。2、隐含内在的形式结构。3、孕育充沛着普遍性与本质性的永恒情感与无边意蕴。在新诗内驱力下降的当下,应该重视:诗治科学,科学制诗。诗歌主治庸俗科学主义的便捷、机巧与冰冷,科学则将制约诗歌中的无效抒情、文人遣语与微型骨骼。《新诗美学》一书将经典的意象论再次搁置在金钥匙的盒中。意象符号系统,是吴晓先生在新诗研究领域初发的雄声。他认为,诗本体即为意象符号系统的独立生根和意象符号网体的动态震荡。因意象所具的本体能量和历史能量,使语言超越了单向度的描述与袒露。著者深刻地觉察到,中国当代诗歌将步入“意象再出发”和“深度意象”的修炼苦旅,同时以宇宙形式视野下的意象建构力为考察轴心,许多诗作将获取再判断。如张枣的《镜中》中的意象释放出古典而小资的寂寞情意。而在海子的《亚洲铜》,则构建了与历史宿命同等规模的宇宙形式,及其灵魂战栗的意象象征体系。意象符号系统的美学含量,与宇宙生命形式的镌写息息相关。著者在书中对意象的理论系统也做出明晰的勾勒:意象的外在美感与内在含量,组建意象的二维结构;意象的思维转换与直觉把握,决定意象的生成实效;意象的表现功能、表达功能、建构功能,共同展现意象的艺术劳动价值。《新诗美学》一书,通过对“过程美”与“整体美”的符码读写,展示诗美的产生、呈现、构型,并为新诗在更高处的天空开劈出情感空间。情、思、悟之美,对过程美的兑现缺一不可。情之美必须在唯抒情与反抒情的偏见中还原情感的原生血肉,创造情感的曲折回廊,引领情感的诗思走向。而思之美必须复归于人类精神家园的光晕中,跨越意志图解版式,跨越思想水平线的平均分,跨越格言警句体的偏狭追求,跨越无益于人类智慧谱系的智力游戏。谈及终极的悟之美,禅悟必然是境界经验和生命解脱的最高形式,但诗悟通过禅境和诗境的契合,建立以尊重过程独一性为基石的悟性链,在证悟诗语空性之外,保持对实体世界的疼痛进行逼视的思想穿越,也是对陈超所言的时代“噬心主题”进行智慧交锋,严峻完成现实批判与自我审判。先生所言的“整体美”,比大众语义里同质化的整体概念具有更丰富的思维纹路。整体美,以建构新诗情感空间为诗学普世律令。它首先需要丰饶的意象关系场,实现情感对世界生机弥漫的支配;它需要意象的有机密度内聚,生发对生活镜像的穿透力;它需要艺术节省律的灌注,创造比整体美更凝实的空间扩军。而在一切实现整体大美的艺术笔墨中,制造“空筐”结构,放空具象限制,扩大内心结构的表情功能,是重中之重。意义不仅是诗人设定的,又是读者补充的。写诗,必应注重这一填充性结构,积攒诗歌的共鸣弹性与意义的再生能力。《新诗美学》一书,十三章,三十八节,四百二十七页,吴晓先生在他六十九岁时为我们献上一部敞开式的完成性诗学体系论著。伟大的诗歌,拥怀不可解释与不可解构的内在品质,而此书的论述却对这一巍峨的奥秘,实现了从“接近”到“揭进”的阐释嬗递。先生对新诗的精神图腾抱有澄明的信仰,对现代诗的生命力与经验空白区位,更展露出拓荒的向往。诗令我们屏住呼吸,提耳聆听,而美——扶我们立在紧绷的箭簇上,抖落尘埃,远走高飞。                                      作者:尚斌                                      原文载《文艺报》2019年1月7日第二版
    • 2019-01-09
      风雨砥砺,岁月如歌,风物长宜放眼量——记中国现当代文学与文化研究所研究生第一党支部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主题座谈会
      为了党支部能够在2019年实现更好发展,同时也为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国现当代文学与文化研究所研究生第一党支部于2019年1月2日在教学主楼377召开了组织生活会暨相关主题座谈会。本次会议由党支部副书记徐麟主持,会议内容主要分为六部分:汇报支部本学期工作;对本学期支部经费进行说明和公示;反思本学期支部存在的问题;党员依次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为每位党员举办政治生日会。首先,由徐麟副书记汇报支部本学期的工作。在这一学期,我们支部继续发展了入党积极分子和预备党员,组织了系所见面会及支部换届,学习了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实行了学院两会代表推选,开展了登宝石山以及“文论经典诠释”的活动,视频学习了改革开放精神,并召开了以“弘扬爱国奋斗精神”为主题的座谈会;此外,我们也举行了入党积极分子和入党联系人见面会。紧接着,徐麟同志对本学期支部的经费进行了说明和公示,并反思了我们支部所存在的不足,比如理论学习形式较单一、对外辐射不够,等等。然后,党员们就自己和支部同学的表现,开展了严肃认真的批评与自我批评。在交流的过程中,每位同学都能客观地直视自身存在的问题,并以督促进步为出发点,指出其他同学身上存在的问题。大家在互相交流中不断学习进步。接下来,大家对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进行了集体学习。同学们一致认为,我们作为研究生党员,应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新时代创造中华民族更大的奇迹!最后,支部为党员们举办了政治生日会,并赠送了政治生日贺卡。党龄最长的刘莹谱书记作为代表进行了主题发言。他从党的宗旨和党员的使命担当出发,以自身的入党经历为例,督促每位党员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大家都更深刻地意识到了自己的党员身份,并从中感受到了支部的温暖和勉励。本次会议在热烈的讨论气氛中结束。同学们都表示,通过这次会议,提醒了自己对本学期的学习生活进行总结,并从中发现了许多问题。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大家会努力改正自己的缺点,不忘初心,砥砺前行。文:伊艺飞      图:黄临池、刘莹谱
    • 2019-01-09
      改革开放四十载 青春建功新时代——学习贯彻习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
      1月7日下午,中国古代文学与文化研究所研究生第一党支部在人文学院行政楼539室召开全体党员会议,共同深入学习和领会了习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本次会议由党支部书记赵烨主持。会议伊始,支部的同志们首先轮流逐字逐句地研读了校党委下发的理论学习材料。在此次重要讲话中,总书记深刻地总结了改革开放40年来党和国家事业所取得的伟大成就,这些历史性成果使在座党员深受鼓舞,感慨万千,纷纷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姚东同志结合自身经历,向大家介绍了改革开放40年来他的家乡如何在党的带领和全体乡亲的奋战下,一步步摆脱贫困,走向繁荣的情况。他表示,作为一名新党员,他也将竭尽所能投入到改革开放的新进程中去,来回馈社会,为家乡做贡献。在他的感染下,其他党员也纷纷以自己家乡的发展为例,与支部的其他党员一起分享了自身对改革巨变的感悟与思考。在讲话中,习总书记不仅对改革开放作出了评价,更为未来指明了方向。针对总书记所提出的“三大里程碑”“四个基于”以及十个“始终坚持”,支部党员围绕“改革开放让中国更世界化,还是让世界更中国化”这一辩题组织开展了辩论。全体党员分为正、反两方,就各自论点旁征博引,在辩论中深刻认识了改革开放的巨大成果,并对未来的改革方向有了更深入的思考。最后,党支部书记赵烨同志对此次学习活动作了总结。她指出,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作为学生党员我们应做到以下几点:一要充分认识改革开放取得的巨大成就,在享受成果时怀着感恩之心;二要清醒认识我们面对的巨大挑战,切勿被胜利的喜悦冲昏头脑,止步不前;三要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切实学好专业知识,为将来投身于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的奋战做好准备。
    • 2019-01-09
      启真学术讲座第六十期之“文体的创制和语体的养成——二十年代周氏兄弟的杂感与小品”顺利举办
      2018年12月27日,浙江大学中文学科启真学术讲座第六十期“文体的创制和语体的养成——二十年代周氏兄弟的杂感与小品”在西溪校区人文学院咖啡吧顺利举办。北京大学中文系王风老师细致解读了二十年代周氏兄弟散文创作的若干关键问题。晚上19点,讲座正式开始,在此之前,咖啡吧里已经坐满了慕名前来的同学们,现场气氛热烈。王风老师从散文这一文体在西方文学体系和中国现代文学语境中的不同地位谈起,进入到周氏兄弟的杂感与小品文。阐释了周氏兄弟失和后在散文创作上如何发展出两种不同的路径,形成了文体和语体的分野,以及两种路径间存在着何种同一性。 讲座结束后,现场同学和王风老师进行了热烈的讨论交流,包括周氏兄弟在新文化运动的主张倾向,周氏兄弟在30年代严重的思想分野等问题。最后,王风老师还向同学们提出了学习上的一些建议。此次讲座在大家热情的掌声中圆满落幕。
    • 2019-01-08
      中文学科启真月光书会第56期“数字时代的出版叙事”顺利举行
       2018年12月19日下午,浙江大学中文系启真月光书会第56期在田家炳书院312室举行。本期读书会的主题是“数字时代的出版叙事”,主讲者是中国现当代文学与文化研究所百人计划研究员于文老师。数字时代所引发的叙事解放,不仅为文学艺术的呈现带来了新的可能,也为出版业态创新指引了新的方向。读书会的师生们围绕这一话题展开了讨论。 于文老师首先将“出版”置于媒介叙事的视阈下进行本质探讨,指出叙事是出版的本质性特征。作为出版活动的组织者,出版者总是在赋予内容以这样或那样的“形式”,让“读者-作者”或者是“读写一体化”的用户围绕文本展开交流与互动。赋予“内容”以“形式”,让内容以最好的、最便利的、最恰当的形式呈现出来,并以最快最高效的方式传播互动,这是古今中外所有优秀出版人的共同追求。出版叙事对文本意义生成的影响,对阅读者的观感、意义解读及其采取的行动的影响,绝不亚于内容(作者叙事)本身。在出版叙事的视角之下,选题策划、组稿选稿、编辑加工、以及纸张、印刷工艺、墨水、版式、字体、装帧及其与作者气质和读者品味的结合,共同为一部作品提供了一种框架,一种来自出版者的叙事。为我们展现了除了内容以外,媒介是如何参与到叙事之中,并且影响意义的走向和读者的解读与行动。商务印书馆通过汉译名著、《万有文库》和新式教科书等选题计划与选稿书单,“以一家出版公司的集体努力成功地实现了其自定的“启蒙”任务,促进了共和政府的民族构建”。掀起纸皮书革命的企鹅文库,其版式设计,色彩运用,让人过目不忘的书名和商标,整齐划一而又与众不同的选书,无不以一种别样叙事对内容进行重铸,混合出自身的意义。成就了菲茨杰拉德、海明威、沃尔夫的天才编辑帕金斯与作者一起在内容、语言、结构、逻辑、语法等方面对作品的精雕细琢,增强了作品的文化品质与传播力。 于文老师接着将问题带回当下的数字时代,物理外衣和书籍形式的消解进一步彰显了出版的叙事本质,从而打通了出版叙事与跨媒介叙事、数字叙事的接洽。数字叙事最显著的特征便是生命的实时在场和知行合一。表现为创作与接受、生产与消费的融合上。故事本身亦在读者、观众和游戏玩家等受众的媒介消费过程中被不断丰富发展。读者对文本的评论、改编与再创作——这种过去只限于私人领域的自娱自乐——不再是孤立分散的偶然行为,而是借助互联网连接成新型的跨媒介集体创作,从而使文本的消费过程也被纳入文化产业的主流叙事体系之中。于老师以腾讯公司的《择天记》泛娱乐经营为案例,分析了跨媒介叙事的本质特征与表现形式,以及出版叙事在跨媒介叙事中的参与方式。 在互动环节,来自本科编辑出版专业和硕士现当代文学专业的同学围绕这一话题展开了问答和讨论。大家认为出版业始终作为一种叙事力量,推动着内容以最恰当的形式呈现与传递,为文学艺术、科学、教育各个领域的跨时空生命叙事的互动及其行动展开提供平台。进入到互联网时代以来,出版叙事的功能有增无减。面对叙事、表达、观看和行动方式的多元化,出版业正在展开行动,适应新变化。于文老师建议大家在学习和科研中可以积极思考,出版叙事如何融入到以生命叙事为基色的媒介大时代之中,运用出版独特的优势,继续发挥出版业在推动人类进步方面的传统,为数字时代个体生命的发展和生命-社会有机体的形成贡献力量。 
    • 2018-12-28
      仲冬之月,律中黄钟 ——浙江大学第十届“冬至•中国传统艺术赏读会”成功举办
      仲冬之月,律中黄钟。繁弦急管,雅韵新声。12月21日晚,浙江大学第十届“冬至·中国传统艺术赏读会”在浙江大学玉泉校区永谦剧场隆重举行。正值“冬至·中国传统艺术赏读会”十周年之际,本届赏读会以“繁音雅韵听丝簧”为主题,通过民乐表演的主要形式,穿插经典作品赏析、现场点评、校友互动、品尝汤圆等环节,以古乐传承优秀文化,演绎浙大风华。本届赏读会由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协同浙江大学公共体育与艺术部举办,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团委、浙江大学人文学院研博会、浙江大学文琴艺术团共同承办,是浙江大学第二十届研究生体育文化节的子活动之一。浙江大学党委研究生工作部副部长陈凯旋,紫金港校区党工委副书记陈飞,玉泉校区党工委副书记周小萍,公共体育与艺术部副主任周聪、校工会办公室主任张鸯等学校各部门老师,人文学院院长楼含松,人文学院党委书记沈玉,副院长苏宏斌、冯国栋、张颖岚,党委副书记楼艳,人文学院中文系于文,历史系刘进宝、鲍永军、秦桦林,哲学系金立、何欢欢、王轶,艺术学系池长庆、陈谷香,文物与博物馆学系项隆元、周少华等人文学院老师,以及国家一级笛子演奏家蒋国基老师、人文学院三十多位校友,校研究生会、博士生会、各兄弟院系研博会主席团代表,文琴民乐团以及来自全校的数百位师生参加了本次活动。观看过冬至赏读会十年回顾短片并进行人文知识有奖竞答后,19时许,第十届“冬至·中国传统艺术赏读会”正式开始。在热烈的掌声中,浙江大学人文学院书记沈玉老师发表了活动致辞。沈书记称赞赏读会不仅为师生共贺中国传统节日平添了古意,更为读懂中国传统文化提供了持久弥新的平台,并对全体工作人员及演出者表达了衷心的感谢。 本次赏读会分为传统民乐和古韵新声两大篇章。传统民乐·古韵盎然万家灯火,此时同乐;良辰美景,花好月圆。来自文琴民乐团的同学用一曲轻歌曼舞、引人入胜的《花好月圆》拉开了传统民乐的序幕。这首乐曲兼具笛子的轻盈柔和、胡琴的婉转动听、弹拨乐的轻快活泼与低音乐器的低沉厚重,在场观众深深陶醉在了用音符写就的华章中。初唐文学家王勃《滕王阁序》中一句曰:“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古筝曲《渔舟唱晚》正因此而得名。夕阳西下,漫江红透,万里层云中响彻着渔歌的旋律。文琴民乐团许琳同学以她精湛而饱含深情的演奏,呈现了这样一片烟波浩渺的美景。如果说《渔舟唱晚》是泛舟江上烟波浩渺,颇有宁静致远之意,那么《十面埋伏》就是金戈铁马吹角联营,充斥杀伐决断之气。它是一首历史题材的大型琵琶曲,也是中国十大古曲之一。独奏者刘美君同学不仅完美演绎了这首经典曲目,还为同学们介绍并展示了沙弦、摇指等琵琶指法,博得了满堂喝彩。接下来的乐曲可谓脍炙人口、家喻户晓,它正是二胡名曲《赛马》。本次活动的特邀指挥、青年指挥家肖思宁先生为大家介绍了《赛马》这首乐曲对二胡发展的贡献,文琴民乐团的同学也现场展示了拨弦和拟声等技巧。接着,同学们欣赏到了文琴民乐团二胡演奏者们为大家联袂带来的精彩表演。上半阙结束,现场进入了抽奖环节。五位幸运同学获得了来自故宫文创的精美礼物。香甜的汤圆承载着中华民族关于冬至最直接的记忆,视听盛宴之后,主持人带领大家品尝的汤圆,让现场陷入了浓浓的节日气氛。古韵新声·雏凤清啼《红楼梦》是中国古代章回体长篇小说,被列为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首,为清代作家曹雪芹所著。《红楼梦序曲》为王立平先生为87版《红楼梦》所作,改自作品中的经典词作《枉凝眉》,盖含《红楼梦》的基调。古韵新声篇章伊始,浙江大学人文学院院长楼含松教授对《枉凝眉》词作进行了深入解读。楼老师将《红楼梦》诠释为一部“情书”,它不仅蕴含着爱情,更蕴含着亲情、友情等人间最真挚的情感。情之至者,生可以死,死可以生,楼老师诗意的解读赢得了同学们热烈的掌声。听完楼老师的解读后,文琴民乐团为大家演奏了这首耳熟能详的《红楼梦序曲》。看着大屏幕上87版《红楼梦》的一幕幕镜头,听着“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的旋律,我们仿佛穿越进了红楼世界,与曹公一同痴梦一场。大美云南,自古便是激发作曲家们灵感的不二之地。刘亦伦同学用朴实又不失幽默的语言为大家介绍了阮的基本演奏手法。之后,在中阮的泠然之声中,同学们静静聆听了《云南回忆》的第三乐章,感受祖国山河之美。接着,民乐团的同学带来了由中国当代著名音乐家林海作曲,曾多次登上国际舞台的《琵琶语》。大提琴、中音提琴、扬琴和二胡等多种乐器的融入既突出了琵琶“泣泣私语诉衷肠”的特点,又丰富了曲目的表现力和思想感情,在座师生纷纷沉醉在音乐意境里而欲罢不能。本次赏读会还有幸邀请到国家一级演奏员、作曲家、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理事、笛子演奏家蒋国基老师与文琴民乐团合作,为同学们演奏他的代表作《水乡船歌》。现场,蒋老师带来了距今约8000年的贾湖骨笛的仿品,这也是目前唯二仍用于乐队演奏的骨笛之一。介绍完骨笛由来的蒋老师兴致高昂,还即兴发挥了一小段。苍凉而辽阔的骨笛声,如同数千年前传来的历史呼唤,古今时空在笛声中交融,彰显着中华民族的智慧与厚重的文化底蕴。蒋老师还勉励大家,希望同学们听完了今晚的乐曲,能够为弘扬传统文化而奋斗。接着,现场迎来了激动刺激的抽奖环节。同学们手中小小的门票派上了大用场——每一张门票都印着独一无二的编号,这些编号也成为了本环节抽奖的依据。经过四位校友的开奖后,八位同学获得了工作人员准备的精美礼品。最后,在一首意境幽悠、旋律动人的《高山青》中,本次赏读会画上了圆满的句号。繁弦雅韵、丝簧新声。本届“冬至·传统艺术赏读会”本着传播古典传统文化,弘扬博雅人文情怀的宗旨,将校园生活与冬至传统、与民乐经典融为一体,用多种文化形式提升学生人文素养、提高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正是这种不懈的坚持与厚积薄发,让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在十年之中不断探索,赋予冬至艺术赏读会以血肉灵骨——文化为本,传承为脉,如今,冬至艺术赏读会已成为一个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品牌,并于2015年荣获教育部“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国高校十佳示范项目。冬至艺术赏读会,承载着千年不断的民族传统与节日记忆,承载着节日中的师生情、同窗情、校友情,更承载着学校对学生的美好期望与祝愿。让我们共同期待下一个冬至,期待传统文化的又一次弘扬和洗礼。
    • 2018-12-25
      启真学术讲座第五十九期之“漫谈交通与文学”顺利举办
      2018年12月13日下午,浙江大学中文学科启真学术讲座第五十九期之“漫谈交通与文学”在西溪校区教学主楼326教室顺利举办。本次讲座由浙江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主办,浙江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教工支部、浙江大学中国古代文学与文化研究所承办。浙江大学中国古代文学与文化研究所所长周明初教授与同学们畅谈了交通与文学的关系。讲座伊始,周明初教授便提醒大家注意交通的重要性。古人的出仕、就学、应试、经商、作工以及探亲访友、旅游等活动,都会涉及到目的地、路线和出行方式等交通问题。归纳来看,交通与文学的关系有两种,一种是“交通中的文学”,包括纪行纪游诗文、山水诗、边塞诗等与交通直接相关的作品;另一种则是“文学中的交通”,指文学作品中描写到的交通内容。周明初教授以文人行迹与文学作品为例,向同学们具体分析了交通与文学的关系。考察“交通中的文学”时,他举了王勃赴交趾、杜甫想象回乡之路两例,结合地图向大家介绍了当时关中、中原一带至岭南以及四川至河南的主要交通路线。随后,周明初教授又通过分析汤显祖《牡丹亭》中游园惊梦与大庾岭的关系、柳梦梅赴临安应试的路线,向大家说明了“文学中的交通”现象,并用汤显祖的诗文材料还原了他自南京被贬广东徐闻,又从广东徐闻调任浙江遂昌的路线。整场讲座图文并茂,材料丰富,以新颖有趣的角度展开论述,吸引了许多学生前来,不少人全程站着听完了讲座。在讲座结束前,周明初教授建议大家可以进一步地关注交通的改善与发展,如何在时间和空间两个方面影响着文学的发展,如文学题材的拓展、文学表现力的提高、文学观念的变迁、文学地域性的产生和消亡等。最后,讲座在大家热烈的掌声中圆满落幕。
    • 2018-12-19
      “弘扬爱国奋斗精神、建功立业新时代”——程开甲院士先进事迹分享会
      11月20日,中国古代文学与文化研究所第二党支部于行政楼539进行支部学习。党支部共同学习了“弘扬爱国奋斗精神、建功立业新时代”。会议主要分为三个部分:一是党支书介绍先进人物事迹,并就程开甲先生事迹展开重点学习。二是各位党员分享自己的看法与见解。三是党员分享自己的平时的学习经历。在本次会议上,中国古代文学与文化研究所第二党支部重点学习了“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2013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2017年“八一勋章”获得者程开甲院士的光荣事迹。程开甲说:“回国后,尤其是到了晚年,在总结自己人生的时候,我很感慨:我如果不回国,可能会在学术上有更大的成就,但最多是一个二等公民身份的科学家,绝不会有这样幸福。而我现在所做的一切,都和祖国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程开甲院士的话,感染了在场的许多党员。李凯同志、钱礼翔同志、杨宜师同志、黄鹏程同志、彭志同志等都纷纷发表意见,他们提出:我们一要有爱国热情与信念。将个人与祖国的命运牢牢联系在一起,为祖国的发展贡献个人的力量,是每个共产党员应当树立的信念。二要实事求是,勇于实践。在领会精神实质的同时,更需要在生活、事业追求上努力践行。具体来说,从古代文学世界中挖掘出丰富宝贵的文化遗产,并和现实社会连接起来。三要有责任感。新时代,作为年青一代,我们应当学习先辈爱国奋斗精神,无私奉献,爱岗敬业,听党指挥,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观念。而预备党员谢文惠同志分享了自己的学习经历,她咨询了作为现役军人加老党员的男朋友后,学习了《弘扬爱国奋斗精神建功立业新时代》与长篇报告文学《种子钟扬》。通过这次学习,让各位党员同志感受到了自己的使命。作为研究生的我们,更应该有新担当、新作为,增强当代研究生对新时代爱国奉献精神、党和国家奋斗目标的思想认同、情感认同、价值认同。勇担民族复兴大任,不辱时代使命,做新时代的奋斗者,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断努力。
      • 每页 8 记录  总共 524 记录 
      • 第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 页码 36/66 跳转到 
    • 地址: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余杭塘路866号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成均苑4幢 联系电话:0571-88273103

    • 浙江大学文学院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21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寸草心科技 管理登录 您是第 1000 位访问者

    官方微信

    友情链接

    浙江大学 浙江大学社会科学研究院 研究生院 本科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