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学科启真月光书会第56期“数字时代的出版叙事”顺利举行

  • 2019-01-08

  • 作者:

  • 浏览次数:22

 2018年12月19日下午,浙江大学中文系启真月光书会第56期在田家炳书院312室举行。本期读书会的主题是“数字时代的出版叙事”,主讲者是中国现当代文学与文化研究所百人计划研究员于文老师。数字时代所引发的叙事解放,不仅为文学艺术的呈现带来了新的可能,也为出版业态创新指引了新的方向。读书会的师生们围绕这一话题展开了讨论。

1.jpg

 于文老师首先将“出版”置于媒介叙事的视阈下进行本质探讨,指出叙事是出版的本质性特征。作为出版活动的组织者,出版者总是在赋予内容以这样或那样的“形式”,让“读者-作者”或者是“读写一体化”的用户围绕文本展开交流与互动。赋予“内容”以“形式”,让内容以最好的、最便利的、最恰当的形式呈现出来,并以最快最高效的方式传播互动,这是古今中外所有优秀出版人的共同追求。出版叙事对文本意义生成的影响,对阅读者的观感、意义解读及其采取的行动的影响,绝不亚于内容(作者叙事)本身。在出版叙事的视角之下,选题策划、组稿选稿、编辑加工、以及纸张、印刷工艺、墨水、版式、字体、装帧及其与作者气质和读者品味的结合,共同为一部作品提供了一种框架,一种来自出版者的叙事。为我们展现了除了内容以外,媒介是如何参与到叙事之中,并且影响意义的走向和读者的解读与行动。商务印书馆通过汉译名著、《万有文库》和新式教科书等选题计划与选稿书单,“以一家出版公司的集体努力成功地实现了其自定的“启蒙”任务,促进了共和政府的民族构建”。掀起纸皮书革命的企鹅文库,其版式设计,色彩运用,让人过目不忘的书名和商标,整齐划一而又与众不同的选书,无不以一种别样叙事对内容进行重铸,混合出自身的意义。成就了菲茨杰拉德、海明威、沃尔夫的天才编辑帕金斯与作者一起在内容、语言、结构、逻辑、语法等方面对作品的精雕细琢,增强了作品的文化品质与传播力。

 于文老师接着将问题带回当下的数字时代,物理外衣和书籍形式的消解进一步彰显了出版的叙事本质,从而打通了出版叙事与跨媒介叙事、数字叙事的接洽。数字叙事最显著的特征便是生命的实时在场和知行合一。表现为创作与接受、生产与消费的融合上。故事本身亦在读者、观众和游戏玩家等受众的媒介消费过程中被不断丰富发展。读者对文本的评论、改编与再创作——这种过去只限于私人领域的自娱自乐——不再是孤立分散的偶然行为,而是借助互联网连接成新型的跨媒介集体创作,从而使文本的消费过程也被纳入文化产业的主流叙事体系之中。于老师以腾讯公司的《择天记》泛娱乐经营为案例,分析了跨媒介叙事的本质特征与表现形式,以及出版叙事在跨媒介叙事中的参与方式。

 在互动环节,来自本科编辑出版专业和硕士现当代文学专业的同学围绕这一话题展开了问答和讨论。大家认为出版业始终作为一种叙事力量,推动着内容以最恰当的形式呈现与传递,为文学艺术、科学、教育各个领域的跨时空生命叙事的互动及其行动展开提供平台。进入到互联网时代以来,出版叙事的功能有增无减。面对叙事、表达、观看和行动方式的多元化,出版业正在展开行动,适应新变化。于文老师建议大家在学习和科研中可以积极思考,出版叙事如何融入到以生命叙事为基色的媒介大时代之中,运用出版独特的优势,继续发挥出版业在推动人类进步方面的传统,为数字时代个体生命的发展和生命-社会有机体的形成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