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历史学院
  • EN
  • 办公网
  • 首页
  • 院情总览
    学院简介 历史沿革 学院黄页 研究所简介 教工名录 学者介绍 学院宣传片
  • 党政管理
  • 人才培养
  • 组织人事
    师资队伍
  • 科学研究
  • 交流服务
    继续教育
  • 校友天地
  • 首页
  • 院情总览
    学院简介 历史沿革 学院黄页 研究所简介 教工名录 学者介绍 学院宣传片
  • 党政管理
  • 人才培养
  • 组织人事
    师资队伍
  • 科学研究
  • 交流服务
    继续教育
  • 校友天地
  • EN 办公网
首页  新闻动态

新闻动态

    • 2023-03-08
      浙江大学文学院“有闻”杰出青年学者系列讲座第十讲“秦汉之际的古文资料”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IxMDA3NTU2Mg==&mid=2651241893&idx=2&sn=30e9e8f1a497f7d00a385cc551da917b&chksm=8c983760bbefbe764c8515b371048409e526f21da56499a2409c705199d6b3482498692c9778&token=2069839390&lang=zh_CN#rd
    • 2022-12-18
      浙江大学校友总会文学院分会成立大会暨理事会一届一次会议顺利举行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IxMDA3NTU2Mg==&mid=2651240115&idx=1&sn=3c311cc68a72ecdc81230ab988cb0f09&chksm=8c983c76bbefb5607d358230c589d882e18a23ffe5837c98d8e5beb693ec486efaa222c09ee4&token=2069839390&lang=zh_CN#rd
    • 2022-11-21
      “现代化进程中的共同富裕与外国文学跨学科转型”学术研讨会顺利举办
      为贯彻国家共同富裕的战略决策,呼应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探索的新时代主题,浙江大学世界文学与比较文学研究所联合(中国)中外语言文化比较学会和浙江省比较文学与外国文学学会,于2022年11月19日至21日在杭州紫金港国际饭店联合主办了“现代化进程中的共同富裕与外国文学跨学科转型”学术研讨会。本次会议属于第六届浙江省社会科学界学术年会分论坛,来自国内数十家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以线下线上相结合的方式参会热议。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名誉主席、中国外国文学学会副会长蒋承勇教授在大会致辞中指出,在社会科学“反思社会”的基础上,人文学科还应做出进一步的“反思之反思”,现代化进程研究和文学中的经济问题研究是时代给我们的命题,外国文学从业者应该紧扣发展需求做出相应回应。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社团处郁兴超处长在致辞中认为,这次会议的主题既切合二十大报告精神又符合学科发展现实需求,具有前沿意识与使命担当。(中国)中外语言文化比较学会会长、浙江省比较文学与外国文学学会会长吴笛教授在致辞中认为,共同富裕和贫困书写是典型的跨学科研究议题,文学与经济的关系不仅体现在精神力量追求与物质需求满足之间的辩证关系,也凸显了文学的社会功用,我国外国文学研究者应该为此做出中国式的探索和新的贡献。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西班牙皇家学院外籍院士陈众议教授,教育部名刊《外语教学与研究》主编、北京外国语大学王克非教授,国家社科基金学科评审组专家、华东师范大学陈建华教授,《文学跨学科研究》主编、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聂珍钊教授,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名誉主席、浙江工商大学蒋承勇教授,浙江大学周启超教授、王永教授,安徽师范大学蔡玉辉教授,北京语言大学张生珍教授等专家分别做了大会主旨发言。主旨发言专家在各自不同的议题中,凸现了本次研讨会的三个关键词:“现代化”“共同富裕”“跨学科转型”。专家们认为,在学术研究中,我们应坚守和重建本民族的价值观,巩固我们的文化基因,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精神和辩证法思维,进行更具问题意识的学术史和学科史研究。专家们的主旨发言,深受与会学者的高度认同和好评。大会分论坛研讨也紧扣大会主题展开研讨,涉及到外国文学经典作品中的财富观念与贫困书写、文学中的经济问题研究,也拓展到具体的诗歌文本分析、文学跨学科理论研究、海外华人文学研究、中国文学海外译介传播研究、文学经典再阐释等一些议题。与会者普遍认为,这次研讨会是一场跨学科研究的学术盛宴,研讨会的召开,极大地拓展了外国文学的研究疆域。尤其是关于富裕、贫困、财富、资本的文学经济学跨学科研究对于认知他者在现代化进程中所经历的曲折历史,探索西方文学对我国社会发展的现实参照,具有积极的启迪价值。浙江大学世界文学与比较文学研究所张驰 供稿
    • 2022-09-02
      第八届浙江大学研究生暑期学校“一苇南洋与世界汉学:第五届浙江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学术前沿论坛”圆满举办
       2022年7月25日-31日,由浙江大学文学院主办的第八届浙江大学研究生暑期学校项目“一苇南洋与世界汉学:第五届浙江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学术前沿论坛”圆满举行。本次论坛由浙江大学海外华人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承办,外方合作单位为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10位国际知名学者分享了16场中文学科专题讲座,涉及中国古代文学、文艺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和语言学等诸多学科。讲座学者包括牛津大学东方研究所教授陈靝沅、杜克大学东亚系教授罗鹏(Carlos Rojas)、罗格斯大学亚洲语言文化系教授宋伟杰、王晓珏、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教授苏瑞隆、许齐雄、涂航、南洋理工大学亚洲语言文化系教授陈志锐、马来西亚大学中文系教授潘碧华、浙江大学文学院教授徐永明以及著名马华作家黎紫书。嘉宾阵容强大,受邀请学者都是饮誉海内外的世界一流学府东亚语言与文化研究方面的重要代表。 鉴于当前疫情发展形势,为持续推进与世界一流院校或科研机构开展实质性合作,加强浙江大学学子参与国际学术交流,本次论坛采取ZOOM平台线上交流模式,以学者们线上全英文演讲、同学们线上线下中英双语提问、线上线下师生自由双语互动的形式开展。本次暑期课程由“十五场英文演讲(7月25-29日,五天,早中晚各一场)+两天线上/线下研究生论坛会议(7月30-31日,两天)”构成。“十五场英文演讲”由海内外名校教授线上授课(英文)和指导点评学员论文(中英双语)两部分组成,学员为本校本科生(139人)、研究生(94人)和参加研究生论坛的海内外知名高校研究生(54人),学员线上/线下参与,并通过问答环节和提前提交小论文,以供专家点评。第一环节:7月25-29日十五场英文学术演讲 7月25日上午9-12点,在浙江大学海外华人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金进研究员的主持下,本次暑期学校的的第一个环节——十五场英文学术演讲——正式开幕,由美国罗格斯大学亚洲语言文化系宋伟杰教授开启,讲座主题为“环境性与意识形生态:物象、讲故事和中国生态写作”(Environmentality and Ide(c)ology: Objects, Storytelling, and Chinese Ecowriting)。在讲座中,宋伟杰教授首先引入介绍“环境性”(environmentality)、“意识形生态”(ide(c)ology)、“生态写作”(Ecowriting)、“讲故事/叙事”(Storytelling)、“环境物”(Environmental Objects)等生态批评术语,并探讨了现当代中国的森林砍伐和植树造林、污染和净化、荒地和生态系统的意识形生态叙事和多媒体展览的范围、规模和方法。从文学想象到艺术表达,从现实主义观察到现代主义表现和环保主义阐释,旨在说明植物书写和人与植物的关系。 25日下午3-6点,牛津大学东方研究所陈靝沅教授主讲的题目是“A Texual and Digital Approach to Late Imperial Chinese Court Drama”,以明清宫廷戏曲为主要研究对象,陈教授指出,现存明清宫廷戏曲文本研究面临着片段性、割裂性与封闭性的挑战,从而他提出一种结合了数位人文与远近阅读来将文本进行重新连接(re-link)的构想。面对浩大驳杂的宫廷戏曲文本,陈教授向大家介绍了其团队正在进行的研究项目“TEXTCOURT”数据库,该数据库通过将戏曲剧本转化为用OCR/TEL标记的数字文本,从而实现戏曲文本之间词句等内部连接,文本人物与场合、世界与物质文化等外部连接,以及不同国家收藏文本的跨文化连接。面对资料库的构建可能存在的问题,如平行文本,陈教授也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 25日晚上7-10点,南洋理工大学亚洲语言文化系陈志锐教授的演讲题目是“An introduction to 50 years of Singapore Chinese literature since independence(1965-2015)”。在讲座中,陈志锐教授向同学们介绍了新华文学50年来的发展历程,以及在此过程中,中国文学对新加坡华文文学发展的影响。1919年 “五四运动”等重大的文学事件深深地影响了早期新加坡华文文学的发展。不少流寓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的中国作家或为人师,或担任报刊编辑,这一批著名中国作家的流入为新马的文学场域注入了中国文学的一道支流,后来这个文学流脉被称为“马华文学”。受爱国主义情怀的感召,不少在地的华文作家如黄孟文、王润华、张挥、牧羚奴、英培安等写下了不少爱国主义作品。在第一代新华作家的影响下,大量新华文学作品在1965-1977年间发表,新华文学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得到了健康的发展。不少文学团体如雨后春笋般的发展也壮大了新华文学的队伍。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新加坡作家协会和新加坡文艺研究会,此外,《青年园地》《晨星》等文学杂志、文艺副刊的诞生也极大地推动了新华文学的发展。 7月26日上午9-12点,美国罗格斯大学亚洲语言文化系王晓珏教授带来的演讲题目是“银幕与竹帘:冷战初期的张爱玲”(The Silver Screen and the Bamboo Curtain: Eileen Chang in the Early Cold War Era)。王晓珏教授以张爱玲冷战初期作品中体现的美学性和策略性来探讨作家、艺术家们如何运用一些策略来跨越意识形态上的界限。王晓珏教授提到了张爱玲这一时期的两部文学作品《借银灯》《年华风格的<太平春>》和吴永刚的《辽远的乡村》(A Remote Village)、桑弧的《太平春》(Peaceful Spring)之间的互文关系。王晓珏教授认为,张爱玲既不是一个文化上的冷战主义者,也并非一个超越政治的艺术家。她向我们展示了张爱玲在中美两种对立的文化体系下的复杂纠缠。 26日下午3-6点,陈靝沅教授的主讲题目是“How to Read Chinese Court Plays: A Case Study from Zhejiang”。本次演讲为延续其7月25日演讲理论框架下的实例研究。陈教授认为宫廷戏曲文本往往被看(watched)和被表演(performed),而不被阅读(read)。此外,宫廷戏曲有着不同于传统民间戏曲的美学模式与表现形式。因此,如何阅读宫廷戏曲文本,尤其是地方宫廷戏曲文本,是一个重要的话题。陈教授以1780年乾隆皇帝第5次南巡背景下,书法家王文治创作的9部宫廷戏为例,通过分析其作者身份、作品结构、版本收录差异及历史、地理背景等因素,论证并提出了其阅读宫廷戏曲的方法。 26日晚上7-10点,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涂航教授的演讲题目为“The Pathos of the Sinophone Left:Chen YingzhenandWang Anyi”,他从审美的、情感的、政治的维度讨论了中国当代文学中的左翼的忧思,并且重点关注了陈映真(1937-2016)和王安忆(1954-)之间文学上的、知识分子间的交流,以此来阐释海峡两岸中国作家的理想主义写作方式。 7月27日上午9-12点,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许齐雄教授的主讲题目是“元代的北方道学:以安熙(1270-1311)为研究案例”(Daoxue in North China during the Yuan Dynasty: A case study of An Xi (1270-1311))。在前现代中国,传播道学或理学的主要途径有两种,即国家教育系统,或私人教育与人际网络。传统学术认为,在中华帝国晚期,华北对国家教育制度的依赖更为突出,而华南则以民办为主。然而,元代道学传统的这种鲜明的南北差异是否也是如此?讲座中,许齐雄教授通过研究道学的继承者与传播者安熙以及他的家族,论证了元朝时期道学大师的民间知识活动在北方也有影响。 27日下午2-5点,杜克大学东亚系罗鹏教授(Carlos Rojas)的演讲题目为“群岛视野中的全球华语文学创作”(From Island to Island: An Archipelagic Perspective on Global Chinese Literature)。罗鹏教授指出以岛屿作为文学和文化批评的切入点已经引起了不少学者的兴趣。他尝试从岛屿的视角出发来重新反思中国文学、华语文学的范围,以及世界文学与其他地区的关系。最后,罗鹏教授将目光聚焦于岛屿国家新加坡,指出“沙惹哈岛”因当地填海造陆而消失。他选取新加坡艺术家林育荣的“海况”系列作品为例,从摄像、海域地图、数码印刷等多种媒介来审视新加坡填海造陆工程,探讨了新加坡与海洋之间的关系。 27日晚上7-10点,陈志锐教授的演讲题目为“Bridging borders: On the multilingual and multicultural aspects of Singapore Chinese literature and language”。陈志锐教授以上世纪不同文类的作品为例,来表明新加坡华文作品中受到了各方多语言多文化的影响。在早期(19世纪末到1950年代)阶段,这种影响主要来自于一种理解不同民族语言和文化的渴望,当然,也受到了翻译的影响。而1950-2000年间,在内容、形式和语言上,多语言、多文化的背景则更深刻地影响了新加坡文学的发展。多元文化与多种语言不仅造就了不断变化的景观,也使新华文学在不断变迁中获得新的发展。 7月28日上午9-12点,许齐雄教授的演讲题目是“在谱系中建立权威:李光地(1642-1718)如何塑造礼仪和知识传统”(Establishing Authority within Lineage: How ritual propriety and intellectual tradition were shaped by Li Guangdi(1642-1718))。演讲中许齐雄教授首先澄清有关封建、郡县、宗法、世禄等相关问题,并且提出了问题:是什么启发了他的后代提出不完全符合古典文献中规定的仪式惯例的改变?它仅仅是对社会变化的一种反应,还是被隐藏的议程所影响?许教授指出,康熙时期来自福建的主要政治家和新儒家大师李光地提出的仪式改革的主要原因,如何巧妙地与指导一部看似无关的作品的构成相同。虽然在学习上的宗法改革和家史建构看似无关,但深入分析会发现,同一历史的深入分析会发现,同一历史背景激发了这两者:一个分支的兴起,以及建立社会权威和知识权威的需要和手段。 28号下午2-4点,罗鹏教授的演讲题目是“幽灵写作:后人类想象与当代香港文学”(Ghost Writing: Posthuman Imaginaries and Contemporary Hong Kong Literature)。罗鹏教授首先回顾了2018年在港科大“华语科幻”会议上骆以军的发言,骆强调自己的创作收到了董启章作品的启发,并结合各种人工智能领域的假设测试与展望,讨论了大脑意识移植的可能性。基于此,罗鹏教授考虑了香港作家董启章的两部小说作品中探讨类似问题的方式。最后,罗鹏教授引入弗兰克·克默德(Frank Kermode)、朱利安•巴恩斯(Julian Barens)的理论和创作对《爱妻》中的爱情主题进行了互文性解读。 28日晚上7-10点,马华作家黎紫书带来的演讲题目是“在我野生的小说王国”,她在本次讲座中回顾了超过二十五年的书写经验,讲述自己从诗出发而转向小说,又由千字以内的微型小说创作走向二十余万字长篇小说的创作之路。步步为营,从华语世界的边陲走到中心,建构起一座“吾若不写,无人能写”的小说王国。最后,黎紫书说,她期待着构思出这样一个“细节”,能把她所能想到的东西“打通”。她依然在寻找着,并希望人生中还有这样的能力去把它写出来。 29日上午9-12点,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苏瑞隆教授带来题为“‘赋’领域的研究方法(Research methodology for the field of FU(rhapsody))”的讲座。他从“什么是汉学(Sinology)”和“为什么西方要研究中国古典文学及历史”的问题开始,介绍了西方汉学的研究起源、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介绍了欧美赋学发展的三个发展阶段,梳理了欧美赋学研究的160余年历史。西方汉学家通过研究汉学以获得国际视野,通过重读中国文学史,发现新的问题或现象,并提供解决方案或解释;对文本辨别真伪、提出新的解释。苏瑞隆教授还介绍了其中重要的研究者:早期汉学家都有掌握多语言的传统,19世纪主要的汉学家学识广博、不拘泥于一方天地;20世纪汉学家著述颇丰,尤其重点介绍了21世纪欧美赋学研究的集大成者——康达维(David R.Knechtges)教授的学术研究。 29日下午2-5点,苏瑞隆教授继续担任主讲,展开了“作为六朝诗人鲍照(414?-466)研究的三个方面”(Three Perspectives on the Study of Bao Zhao(414?-466)as a Six Dynasties Poet)的主题讲演。苏瑞隆教授从基本的作家研究出发,分别就鲍照的生平、皇家赞助与鲍照诗歌、如何评价鲍照的成就等三个方面对鲍照进行了阐述。通过对鲍照诗歌的细致考察与研究,苏瑞隆教授向我们展示了鲍照的生平,包括鲍照的家庭、爱好、生理疾病等;与此同时,苏瑞隆教授从西方文学赞助情况出发,指出皇家的赞助对鲍照及其乐府诗带来的重大影响;此外,通过主要参引《诗品》与《南齐书文学传论》对鲍照诗歌的评述,也提出了自己的独到见解。 29日晚上7-10点,马来西亚大学中文系潘碧华教授讲座题为《马来西亚华文作家新生代与感官书写》。讲座开始,潘碧华教授提出问题:屡获大奖的李永平、黄锦树、黎紫书为代表的知名作家的作品是否就能够展现出马来西亚华人社会的全貌,呈现出马华文坛的真实状况?讲座以对马华文坛的宏观回顾为起始,以马华作家新生代阵容为核心话题,是潘教授对于国内读者与学界的马华文坛“认知谬误”的一次“纠偏”与“祛魅”。潘碧华教授在讲座中以囊括百余位马华作家的代际图表为示例,系统性地勾勒了马来西亚华文作家及新生代作家的整体面貌。谈及马华文学,研究者时常纠缠于“文化认同”这一主题,她认为这是一种“刻板印象”,多数讨论忽视了其背后复杂的历史源流。最后,潘碧华教授强调马来西亚人华人文化的传统和族群的传统,并非凭空而来,而是有自己独特的谱系的,而且这个传统还会一代一代地传下去。 十位主讲嘉宾分别聚焦各自领域,对多个学科前沿问题发起探讨,内容详实,深入浅出,得到了广大学员们的热烈响应。互动环节为同学们提供了充分交流的机会,大家都积极向老师提问请教,增进交流,场面热闹,每场互动答问环节都将近一个小时。在紧凑、热烈的学术研讨中,嘉宾教授们充分肯定了同学们活跃的思维能力、浓厚的问题意识,耐心地为大家答疑解惑,他们所分享的海外汉学的文化研究方法对广大学员们启发良多。第二环节:30-31日研究生中文学术前沿论坛 7月30日早上9点研究生论坛开幕式准时开始,由金进研究员主持,浙江大学文学院党委书记李铭霞致开幕辞,李书记代表浙江大学文学院向各位点评专家、各位海内外高校研究生学员表示热烈的欢迎和真诚的问候,提出世界正处于一个新的历史起点,特别是新冠疫情以来,人类比任何时候都渴望全球合作。浙江大学一直坚持“创新、开放、协同、人本、改革”的发展理念,追求“更高质量、更加卓越、更受尊敬、更有梦想”,继续拓展新格局,开启新征程,坚定不移地走向世界一流大学前列。期待大家共同努力,一定能够让更多思维、理念、研究在浙江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合作的中文研究生论坛这一优质的学术平台上夯实与成长,同时,李书记也殷切期待不久的将来大家踊跃报考浙大文学院,在美丽杭州求学问道,成就自己的学术人生。接着,文学院徐永明教授关于“如何做世系图和社会网络关系图”的主题演讲,徐永明教授分享了自己近年来在数字人文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不仅是分享数字人文研究的发展脉络,同时也在线上操作了他和他的团队的研究结晶,整场演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展示出数字人文领域的非凡魅力,让线上线下的研究生们耳目一新,受益匪浅。 30日下午2-4点,开启本次研究生论坛第一场是华语文学专场,暨南大学文学院教授白杨、浙江大学文学院研究员金进负责点评。福建师范大学博士生张影的发言题目是“从性别遭遇到现代纠缠:以吕赫若等为例论台湾日据后期现代启蒙的反思”,以日据后期台湾重要作家吕赫若的小说创作为对象,兼及同时期的作家张文环与龙瑛宗,从现代启蒙的角度探讨他们塑造殖民地男性知识分子形象的创作意涵。厦门大学博士生冯师曜的发言题目是“骆以军《匡超人》中的‘降维’与‘救赎’”,通过分析《匡超人》借用刘慈欣《三体Ⅲ·死神永生》中“降维”的科幻概念,将“降维”展现为一种在无限重复中失去意义的个体生存感受,呈现出骆氏美学中互为指涉的经验同话语的自我增殖。浙江大学文学院博士生倪子惠的发言题目是“论新移民小说中战争背景下的离散群体”,发言指出战争背景离散群体以往的流亡特殊性被消解,西方的离散群体甚至想要扮演拯救者的角色,而这一努力在文本中通常也得到解构甚至反叛。涉及战争矛盾双方民族的混血儿敏感身份则进一步被激化,这也视为新移民作家本质边缘身份延伸至极端的想象书写。北京大学中文系硕士生陆丹琦的发言题目是“黄碧云小说中的行旅书写研究”,通过对黄碧云《其后》《温柔与暴烈》《媚行者》《微喜重行》四部小说行旅书写的历时性研究,讨论漂泊过程中遭遇的物质和精神双重困境、异国经历中的视野和追求的变化,以及重回故乡时的释怀与自省态度。浙江大学文学院硕士生曾宇昕的发言题目是“成长、补赎与家园——从空间叙事读李永平的《大河尽头》”,指出空间以其在所指方面的方位感与共时性、深厚性与参与感展开婆罗洲世界,推动少年永对婆罗洲社会作出再认识,实现对婆罗洲第一家园的认同,建立婆罗洲女性与婆罗洲之间的隐喻关系。南京大学硕士生陈悦琪的发言题目是“论甘耀明《邦查女孩》中的‘时间乌托邦’”,认为《邦查女孩》通过打破由现代社会创造的线性时间逻辑,在文本世界中塑造独特的时间观,建造了一座“时间的乌托邦”,让读者看到更多关于时间的可能,同时也为漂浮的人们提供了一份精神乡土的依托。福建师范大学硕士生杨丽蓉的发言题目是“文创产业视阈中《暗恋桃花源》的创构与传播”,话剧《暗恋桃花源》开创了一个广受观众喜爱的全新艺术形态,为戏剧艺术乃至中华文化的传播提供了新的思路,成为文创业界学习的典范。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硕士生孙昭仪的发言题目是“骆以军《西夏旅馆》中的梦境叙事分析”,认为通过对梦境的描绘,特别是对兼具梦境形式与内容的“西夏旅馆”的创造,骆以军对台湾外省人的流亡命运进行了跨时空勾勒,对外省群体的民族、政治和身份问题进行了探寻,并试图找到外省人在台湾的自我定位和存在意义。西南大学博士生林苗的发言题目是“论刘以鬯故事新编中的‘现代人’”,分析刘以鬯故事新编中的“现代人”是怎样的人。刘以鬯识破了三国中布满的“荒唐的价值”与“阴谋与奸佞”,他要呼唤的是真正的“现代人”,是依靠自身力量完成主体价值实践的“大写的人”。拉曼大学博士生乌日娜的发言题目是“马来西亚中学《华文》教材中的马华文学”,通过马来西亚新旧版两个时期国民中学《华文》、独立中学《华文》教材中的马华文学课文的占比、分布情况、体裁、范文主题、学习性质方面差异进行比较以及讨论现行(新版)《华文》教材中的马华文学选编问题及建议,并探讨马华文学入选《华文》教材中的标准问题。新加坡国立大学硕士生陈佳倪的发言题目是“流寓中的‘华夷风变’:从李永平的《大河尽头》说起”,认为李永平在《大河尽头》中显现出频繁跨越疆界、族群边界所带来的身份认同上的流动性与混杂性,扩大了原先基于空间政治的文学场域,在“离散”和“反离散”之间开辟一个灰色地带。广西大学硕士生唐晨曦的发言题目是“越南阮朝北使李文馥的‘中国论述’与心态研究”,认为李文馥于诗文中呈现的“中国论述”与复杂心态,回应了时代变局下越南突破宗藩关系、追求国家独立的诉求,却憾于未脱话语权力关系之陷阱。 下午4-6点是文艺学专场,浙江大学文学院邹广胜和朱首献教授负责点评。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程听的发言题目是“‘思维降格’与‘思想层次’——焦竑‘华实’观三论”,“华实”作为一种“思维降格”的表述,实则有丰富的阐释空间与“思想层次”。晚明理学名家焦竑借“华实”理解当时的时世与士风,并形成了自身的学问次序和诗文思想。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周安馨的发言题目是“复现与播撒:自《文心雕龙·养气》英译管窥其译读与‘绎’读”,以《养气》篇为例,以刘勰“六观说”为参照,借翻译理论对比该篇的两版译本。福建师范大学博士生吴青科的发言题目是“近代政论思想与民族诗学的启蒙和建构”,探讨近代中国民族诗学的有关需要突破以往的单纯诗学的范畴,采取从政治话语到诗学话语的认知思维,因此从近代政论文的角度去考察近代民族诗学建构的理念内容和方法系统对探源和建构“民族文化自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吉林大学硕士生王雨薇的发言题目是“论《三侠五义》的‘清官侠客’写作模式”,《三侠五义》作为清代侠义公案小说的压卷之作发展了“清官侠客”这一侠义公案小说的经典写作模式。追本溯源,这一模式体现了儒家文化与墨家文化在传统武侠创作史上的互补交融。上海外国语大学硕士生胡新雅的发言题目是“‘第二自然’概念流变的两条路径”,从文论视角切入,通过梳理第二自然这一概念自古希腊时期至20世纪的流变过程,发现其存在哲学与美学两条发展路径,前者又分支出伦理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等发展方向,展现出其丰富的理论内涵和在当代广阔的理论前景。福建师范大学硕士生胡晨曦的发言题目是“人工智能对文艺创作主体的影响——从‘华智冰’谈起”,提出在人工智能文艺创作热潮甚盛的时代背景下,我们人类的创作主体性该如何得以维护?人类所特有的灵感思维在创作中如何发挥它的作用?以及人类智能创作应该处于怎样的位置?并且又该如何与人工智能创作共处等问题。郑州大学硕士生杨萌迪的发言题目是“新世纪伊格尔顿的文学文本理论研究”,分析伊格尔顿的文学文本理论从实践层面,连接了语言、细读与虚构,强调文学文本的行动效力,实质仍然是文本功能论。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硕士生费周瑛的发言题目是“‘讲’好中国故事的译学方案”,立足译学界,研察翻译在讲好中国故事中如何发挥应有的作用,设计系统化的译学方案。宁波大学硕士生蒋梦缘的发言题目是“寒山诗英译在美国的经典化过程剖析”,梳理寒山诗自1933年进入美国后的译介及经典化过程,分析文学交流框架下寒山诗英译在美国广泛流传。安徽大学硕士生陈钰的发言题目是“暴力的逻辑:情感、身体、个人主义——加拿大汉学家艾莉森·贝莉的明清文化研究”,加拿大汉学家艾莉森·贝莉以情感史为理论框架,采用跨学科的比较研究方法,通过聚焦于明清时期的情感力量,审视暴力以及围绕暴力的言语所代表的情感、仪式和政治意识形态问题。武汉大学硕士生韩彩琼的发言题目是“从汉学到中国学:重审1964年美国汉学大讨论”,讨论了美国学界1964年开展的“中国研究与社会科学学科”专题讨论会与后续论争。这是美国学界关于中国研究的重要基础理论的探讨,展示了美国中国学发展的内在逻辑。 31日上午9-12点是现代文学与世界文学专场,由浙江大学文学院盘剑和金进教授负责点评。哈佛大学东亚系博士生陈济舟的主题演讲是“我们为什么要研究灾难叙事?:一次在文学和人类学之间的方法尝试”,从宏观视野指出人们对于灾难叙事和文化的关注发于人本主义的关怀和对人类文明共同体续绝存亡的忧患之思。剑桥大学博士生周德成分享了“Boxed and Out of box:Singapore poetics with Singapore as method”,他从数字和字母互相转换和阅读理解的案例出发,重新讨论了诗歌、华文、汉语,中国性以及华语语系等概念,从而反思“新加坡文学”如何定位的问题。哈佛大学博士生曲洋的发言题目是“‘哪些文学, 谁的世界?’:在跨亚洲视角下反思世界文学”,主要回顾了“世界文学”研究领域的起源与发展, 并着重介绍几位具有代表性的学者及其论述;其次尝试在跨亚洲视角下重新思考“世界文学”这一概念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尝试对“比较/世界文学”研究中常被诟病的欧洲中心论 (Eurocentrism) 以及博而不精 (dilettantism) 等问题进行回应。芝加哥大学博士生何彦霄的发言题目是“Seleucid Entertainment, the Western Sea People, and Popular Performers in the Long Hellenistic East”,通过详尽的考据和梳理,古罗马背景下的表演现象学进行研究和分析。北京大学博士生程格格“平民立场与转型中国——作为现实主义史诗剧的《人世间》”,通过关注作品对历史经验的选择性书写,背后的情感结构,与作为主旋律家庭伦理剧的价值导向,她认为《人世间》提供了一种变局时代的“文化治疗”与文艺作品的“替代性满足”。华东师范大学博士生熊静娴的发言题目是“方言写作与时代‘异声’:浅议《山乡巨变》中的语言”,将《山乡巨变》的创作纳入方言与国语/普通话缠绕发展的历史脉络中考察,运用史料与文本互相结合论证的方法,试图对《山乡巨变》背后的创作逻辑和周立波运用方言写作的策略进行解读。厦门大学博士生岑园园的发言题目是“南洋话语与地球村神话——生态批评视角下的王润华诗歌解读”,分析王润华诗歌中所表达的自然亲和态度,以及批判现代科技对自然的祛寐及现代工业文明对自然的破坏,呼吁人类重视保护自然生态,重新体会自然之美。浙江大学博士生朱钰婷的发言题目是“90年代以来气候变化题材的中国科幻创作研究”,梳理了90年代以来气候变化题材的中国科幻小说显示出多元化格局和极富生命力的创作新态势。浙江大学博士生杨城的发言题目是“新时代城市话语中的考试隐喻研究”,发现考试隐喻作为中国城市话语的特色隐喻使用频率高于战争隐喻,并通过概念整合的认知机制进入新时代城市话语;在新时代城市话语中,起到了语用修辞、形象塑造和共情认知的功能。最后,对待城市话语中的考试隐喻应当利弊兼顾,不断开拓新的话语隐喻研究路径。 31日下午是中国当代文学专场,上半场(2-4点)由浙江大学文学院翟业军和邢程教授负责点评。中山大学博士生生刘平的发言题目是“上海弄堂文化下的男性形象——评王安忆小说《逃之夭夭》”,他认为上海弄堂文化滋养无名男性的生长,无名男性映衬出上海弄堂文化的世俗性。二者相互映照,共生共存。王安忆在小说中塑造男性形象,是为了呈现弄堂文化的世俗性,反衬女性地位提高,提醒读者关注小人物,他们才是大多数人生命的底色。扬州大学博士生李一男的发言题目是“电影:格非小说新用典”,对“影典”的作用及其主旨的探讨是对小说的深解读,同时也说明电影作为一门独立艺术,突破“依附论”的包围,以输出的方式参与到文影互动的关系中。复旦大学硕士生曹禹杰的发言题目是“声音内外与文化变革:《黄河大合唱》是怎样唱起来的?”,通过梳理《黄河大合唱》云谲波诡的前史和黄河符号,重返多元驳杂的语境。《黄河大合唱》则通过文学修辞与文本符码的运作,在中华民族存亡之际重构黄河、声音与民族的文化形象,不仅有力扭转了近代中国的屈辱面貌,更是在怒吼中向世界宣告一个民族的觉醒与雄起。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硕士生李舒萌的发言题目是“语言之镜:北岛后期诗歌中的镜子意象及其诗学建构”,以《在天涯:诗选1989-2008》(2015)为例,按照镜子意象所折射的自我、文化与历史三个维度,阐释北岛后期诗歌所要表达的身份认同问题。北京师范大学硕士生张楚丹的发言题目是“从《丰乳肥臀》中看‘性’描写的隐喻义”,她认为《丰乳肥臀》是血与肉的苦难史,亦是“性”与“欲”的解放史。揭开“性”的表层面纱,深入挖掘“性”背后的价值,不难发现“丰乳”和“肥臀”性器官内含深层的蕴意,并在生存伦理、性别伦理和性欲伦理方面都蕴含着作者的深刻思考。华东师范大学博士生胡晓敏的发言题目是“前现代中国性话语的谱系考察”,通过聚焦于前现代中国性观念尚未发生的古典认识型中的房中文献与艳情说部两种至关重要的思想与表达形式,从中归纳出“人道”与“淫欲”的两种传统构型,并分析晚清以降在与西学思想不断交会的过程中从“淫”到“性”的认识型之重大转变。西北大学硕士生翟美菁的发言题目是“制造文体家——论沈从文 1930 年代的文体选择”,讨论沈从文从早期芜杂的多文体“写作实验”,发展到以小说与散文两种文体为主的创作,文体意识也从早期的盲目、随意,到1930年代之后的个人化的文体自觉。北京师范大学硕士生李言的发言题目是“民国武侠小说‘连环格’叙事策略”,民国武侠小说的“连环格”叙事策略可追溯至明清白话小说,核心原因来自于大众对情节持续渴求引发的消费冲动。民国作家在“连环格”叙事创作上生发出时间和空间连续性两种样态,并构成民国武侠小说叙事的重要特征。北京外国语大学硕士生韩祎然的发言题目是“中日新感觉派作家传统意识的再解读——以施蛰存、川端康成为例”,采用平行研究方式,通过对两位作家双重身份的探索,领略其对民族文学的继承与发展,在此基础上为民族文化传统寻求可再生之路。福建师范大学硕士生盛尹桑的发言题目是“平衡理想的完美世界与现实的残酷世界——当代文化语境中《老实人》诠释”,置于当下的文化语境,尝试重新诠释《老实人》对于21世纪的启蒙教化作用。 下午4-6点是中国现当代文学专场下半场,由浙江大学文学院陈力君和张广海教授负责点评。扬州大学博士生王慧慧的发言题目是“建党精神的开创与书写——中国共产党发轫时期(1917— 1927)文学轨迹寻踪”,依凭中国现当代文学最初的发展轨迹来探源中国共产党人发轫时期的精神品格,不仅是进入文学空间的独特视角,更是对中共党史和中国现当代文学史进行综合研究的重新认知。浙江大学博士生李莉的发言题目是“载新与守旧之间——民国旧体小说序跋文献辑录综述”,通过对民国时期的旧体小说序跋的梳理,完整透视三十余年的小说理论与创作概貌,并对该时期旧体小说序跋的内容与形式予以介绍。首都师范大学硕士生李越颖的发言题目是“周作人《自己的园地》版本考释”,从晨报社本到北新本的重新修订,是周作人“文学店”的开门与关张的见证,是周作人两次思想转变的见证。扬州大学硕士生孙欢的发言题目是“解读许地山小说中的情感创伤书写与疗愈”,以情感为主题去解析许地山小说中的创伤书写,发掘文本中人物的情感创伤经历以及探究他们的创伤疗愈途径。安徽大学博士生余冰清的发言题目是“‘情侠’的世界——论金庸武侠小说的情感叙事与公共话语构成”,亲密关系与情感叙事作为建构社会秩序和定义个人身份的基础,在文本内部遮蔽甚至消解了关于“侠义”的公共话语,构成了金庸小说隐含的反武侠面孔与现代性质素;同时折射出香港华语语系文学对“身份危机与认同”这一主题的反映与再生产。浙江大学硕士生公言海的发言题目是“在清醒与慈悲中前行——论阎连科的灾难书写”,通过对阎连科灾难创作的梳理,认为他的小说中始终充溢着一种希望,这主要体现为小说中人物反抗灾难时总怀有希望,以及小说的“光明的尾巴”。安徽大学硕士生基语馨的发言题目是“何以冠‘文学’之名——‘×文学’网络流行语构型下的唯名论游戏”, 认为在唯名论的影响下,现代主义对自律的执着追求却自反地导致身份和价值的瓦解,“×文学”构型则是这种现代主义自反逻辑悖论下的产物。但这并不代表文学之名终将沦为空洞的能指,“×文学”构型正是通过对文学之名的戏仿来解构意义,以反思性的批判表达无意义之意义。浙江大学硕士生徐暖阳的发言题目是“《长恨歌》与《荒人手记》中都市空间书写的比较”,认为两部小说可以从都市空间的构筑方式、空间形式和空间表达这三方面进行比较。两部小说的对比能为探究都市文学提供对照性的思考,并搭建一种对话的视野。浙江大学硕士生朴努力的发言题目是“20世纪八十年代海峡两岸电影创作主体的身份认同——以张艺谋和侯孝贤电影中的乡土空间为例”,选择中国大陆第五代导演张艺谋、中国台湾新电影运动导演侯孝贤为主要讨论对象,从他们的生平与电影创作的关系入手,挖掘他们各自不同的文化身份与关注视野,分析两位导演通过影像表现的乡土空间。广西大学硕士生张梓钰的发言题目是“克拉拉突破他者化的交往桥梁——《克拉拉与太阳》的主体间性研究”,小说以太阳能人工智能机器人克拉拉为第一人称叙述者,展现被视为“他者”的克拉拉与不同主体间的交往互动,探索当下科技发展与人类伦理冲突的解决路径,这也是石黑一雄希望突破人类中心主义处理科技与伦理的矛盾的一种尝试。 本次论坛就学科前沿问题展开了深入而有前瞻性的探讨与展望,学员们踊跃发言,认真学习。参会的两百余名学生分别来自哈佛大学、剑桥大学、牛津大学、纽约大学、芝加哥大学、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新加坡国立大学、南洋理工大学、马来亚大学、马来西亚博特拉大学、马来西亚拉曼大学、浙江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四川大学、山东大学、厦门大学、兰州大学、中国传媒大学、西南大学、暨南大学、华南师范大学等国内外知名高校,大家齐聚一堂,教学相长,畅谈学术,切磋思想,共襄盛举。 浙江大学文学院研究生暑期学校近五年来都由文学院海外华人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组织,采用的是学术论坛的形式。研究生中文学术论坛是浙江大学文学院响应建设一流学科的号召,积极参与中国文化自信建设,拓展中文学科学术视野,推动全球中文学术发展,提升文学院在全球中文研究领域形象的重要尝试。论坛为东西方大学研究生提供了一个跨学科、跨文化、跨语际的学术交流平台,研究生们既是参与者,也是讨论者,有利于培养青年学子的多元文化视野,加强海内外高校之间的交流合作。论坛长期合作方为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迄今为止已成功举办五届,后续将持续推出,浙江大学文学院将为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品牌学术活动而不懈努力。(撰稿人:倪子惠、朱钰婷、李一扬、石静媛、曾宇昕、朴努力、李扬帆、袁一丹)
    • 2022-08-30
      我院学子公言海入选第三批省级高校党建“双创”培育创建对象名单
       
    • 2022-08-15
      文学院2023年第二期暑期疗休养报名通知
      文学院2023年第二期暑期疗休养报名通知文学院工会拟于9月5日-9月6日组织教职工赴德清疗休养,具体通知如下:活动时间及安排活动时间:2023年9月5日(周二)-9月6日目的地:德清。报名资格:文学院全体在职教职工(已参加7月份福建霞浦疗休养的不可报名)报名方式:联系金老师 0571-87076167注意事项1. 因疗休养地住宿安排紧张,需要提前订房,请老师们在截止时间前报名,以便统计人数。 2. 根据报名人数最后决定是否成行,已报名参加的老师原则上要保证出行。   3. 每年参加疗休养活动人数原则上控制在学院在职在岗总人数的三分之一,即每3年为一个实施周期。教职工每一周期只能享受一次疗休养活动,未参加的按自动放弃处理,不能相互转让或顶替。 4. 为保证疗休养安全,对身体虚弱或患有高血压或心脏病等的不宜报名参加。5. 疗休养期间需服从安排,不允许擅自离团。如有特殊情况需中途离团或不随团返回或提前结束疗休养活动的,须事前办理离团手续,经同意后方可离团,自由活动和放弃行程期间的安排,人身安全由其自行负责。 6. 如在疗休养计划内发生突发或不可抗拒事件,工会将视情况取消或调整。
    • 2022-07-10
      第三届浙江大学-哈佛大学世界文学工作坊 “华语文学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建构与批评实践的新方向”会议圆满成功
      2022年6月10日至12日,由浙江大学文学院、哈佛大学亚洲研究中心联合主办,浙江大学海外华人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承办的“第三届浙江大学-哈佛大学世界文学工作坊  华语文学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建构与批评实践的新方向”在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文学院成均苑4幢100报告厅如期举行,会议取得圆满成功。本次工作坊由“浙江大学世界顶尖大学合作计划”资助,浙江大学文学院研究员、海外华人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金进与哈佛大学东亚系教授、亚洲研究中心主任James Robson联合担任本届工作坊主席。工作坊总议题为“华语文学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建构与批评实践的新方向”,下设六个分议题:全球华语文学与文化的理论探讨、灾难文化与华语文学的创作实践、冷战文化与华语文学的创作实践、生态文化与华语文学的创作实践、科幻文化与华语文学的创作实践、网络文化与华语文学的创作实践。工作坊邀请海内外专家学者共计110余名,收入论文52篇,举行主题演讲26场,主旨发言36场,评论8场。在跨学科、跨文化、跨语言、跨国界的中西合作中审视华语文学的多种面向,反思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义,凸显出华语文学研究的丰富性、对话性和自觉性,对于梳理人类命运共同与当代华语文学的重要理论资源和创作方向有着重要意义,呈现出疫情时代中西学人众声和互镜创新的学术风貌,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会后同名论文集将由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工作坊严格管控会议,应学校防疫规定,线下参会人数控制在50人以内。杭州市内学者在严格遵守疫情管控规章的情况下线下参与了这次盛会,其中包括冯国栋、聂珍钊、洪治纲、叶晗、孙良好、郭剑敏、鲍良兵、詹玲、方爱武、张勐、赵顺宏、李成师、黄熔、盘剑、姚晓雷、陈建新、张广海、朱首献等二十多位高校学者。另外,文学院、历史学院、哲学院各系所三十多位本科生、研究生踊跃报名,申请并旁听了这次工作坊。6月11日8点,由浙江大学文学院教授、文学院院长冯国栋与哈佛大学东亚系教授、亚洲研究中心主任罗柏松(James Robson)分别为大会致辞,拉开本次会议的序幕。冯国栋院长介绍了浙江大学文学院的发展状况,表达了文学院力图通过举办这次“线上+线下”会议,团结中美两国顶尖学者,促进了全球华语文学和环境及人的研究发展,期待通过全球合作,继续拓展新格局,开启新征程,夯实浙江大学-哈佛大学这一优质的学术平台。罗伯松教授介绍了与浙江大学(人)文学院的多年合作情谊,也感谢五年前受冯国栋院长的邀请曾经造访过浙江大学文学院,对美丽的杭州有着非常好的印象,也展望了哈佛大学亚洲研究中心与浙江大学文学院合作前景。同时,他也介绍了哈佛亚洲研究中心的情况,表达了以具体项目为纽带,继续深化学术研究的期望,特别提到将继续与浙江大学文学院开展东亚、东南亚文史哲方面的进一步合作。  11日上午的主题演讲是本次工作坊的重中之重,七位项目合作人联袂分享了自己的研究成果,从宗教、灾难、科幻、比较文学、电影、文学论理学、世界华文文学等角度对“华语文学与人类命运共同体”之间的关系展开了论述。本场由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陆士清主持,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赵稀方和美国罗格斯大学东亚系教授宋伟杰负责点评。哈佛大学东亚系教授、亚洲研究中心主任James Robson教授以“Eschatology, Apocalypticism, and the Final Age (mofa 末法): Disasters and the End of the World in Buddhist Literature”为题的主题演讲。纵观历史,世界上大多数宗教都表达了关于事物开始(宇宙起源)和事物结束(末世论和启示论)的想法。人类总是认为末日可能就在眼前,即使导致这种信念的原因随着时间的推移早已转变多次。通过对基督教末日传统的回顾,以及讨论随之产生的以哈尔·林赛(Hal Lindsey)为代表的福音派文学,罗伯松教授延伸至中国道教与佛教语境中,并发现同样类似的模式。哈佛大学东亚系教授、赖肖尔日本研究所代理所长Karen L. Thornber的演讲题目是Literature and Environmental Disasters”。在演讲中,唐丽园教授首先厘清对“环境正义”(Environmental Justice)的定义,指出“气候公平”(Climate Justice)是“环境正义”中的一部分。其次通过对矿物燃料现状,全球范围内受环境恶化影响严重的土著社区情况,以及极端气候与天气例子的概述与分析,阐述关于亚洲气候与环境不平等的核心概念以及图景。杜克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性别研究与影像艺术教授,昆山杜克大学人文研究中心主任罗鹏(Carlos Rojas)带来的主题演讲是“后人类与华文文学”。罗鹏教授从茅盾的小说《虹》和90年代初的电视广告引入“新人类”的概念,而后从陈楸帆的科幻小说解读当代华文文学如何与后人类概念接洽,以及后人类的因素对文学创作会提供怎样的作用。香港大学比较文学系教授、系主任黄心村(Nicole Huang)的演讲主题是“Worlds Within Worlds: From Stella Benson to Eileen Chang”。黄心村教授通过追溯1944年3月的一场上海女作家聚会,引出当时张爱玲所说的自己最喜欢的外国女作家斯特拉·本森(Stella Benson),并且回答了斯特拉·本森是谁,她是个什么样的作家,她和张爱玲可以以何种方式置于同一语境中的问题。浙江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欧洲科学院外籍院士、浙江大学世界文学跨学科研究中心主任聂珍钊的演讲题目是“文学伦理学批评的理论框架及主要观点”。他认为,文学伦理学批评是为了使用文学这个工具而撰写的使用说明书,从而使文学能够变为人生的指南。提纲挈领地概括了文学伦理学批评的主要框架,它与文学之间的关系,以及审美与人性等相关重要问题。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教授容世诚(Yung Saishing)的演讲题目是“Where is My Homeland?:Three Movie Songs in Hong Kong Film during the Cold War Era”。1952年被视为香港电影冷战的重要一年。亲北京的长城电影企业有限公司核心成员被香港殖民政府逮捕,遣返中国大陆。这一年还见证了新联电影公司的成立,这是一家据称由北京资助的“进步”粤语电影公司。同年,在美国亚洲基金会的支持下,亚洲出版社成立,并于次年成立了亚洲影业有限公司,两者都被视为反共机构。容世诚教授从两个文化阵营里的三部国语电影,以及三首电影歌曲的角度出发,来审视香港的文化冷战。暨南大学文学院教授、海外华文文学与华语传媒研究中心主任蒋述卓主讲的题目是“世界文学视域中的海外华文文学”。蒋述卓教授认为,海外华文文学至少以三种方式的呈现进入到世界文学的版图中。其一,它是以平等的方式来成为展示各地华文文学的窗口。同样作为一个世界文学的窗口,他们也可以重构世界文学的版图,而非边缘的。其二,海外华文文学是作为一种跨界、交叠、混杂的“第三空间”独特面貌进入世界文学中的。跨境文化本身处于不断变动的混杂过程,具有族群的混杂,身份的跨界以及跨文化的性质。其三,海外华人文学运用了新的视角,去关注人类共同的话题,表现世界的文明性,也是它走向世界文学的重要途径。6月11日下午第一场“华文文学理论专题”主旨发言由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梁燕丽主持,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程国君、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教授张羽点评。山东大学文学院教授黄万华的报告题目为“华语文学:多种离散语境中(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寻求和表达”。黄万华教授从“离散”角度出发,来考察“共同体”在华文/华裔文学中的变化和发展。《文学评论》编审、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文学院教授刘艳的主题发言是“海外华文文学与中国当代文学叙述的兼容性问题”。她认为海外华文文学与中国当代文学两者都具备兼容性的问题,这也是海外华文文学自身发展和嬗变的一个必然结果,是华文文学研究得以深化的客观需要。郑州大学文学院教授樊洛平的主题报告是“自然写作:台湾客家生态意识的文学呈现”。20世纪80年代以来台湾自然写作的潮流中,客籍作家的创作是不可或缺的存在。樊教授认为,这些创作追寻,共同传达了台湾客家自然写作的绿色生态意识和文学审美观照。武汉大学文学院教授赵小琪的主旨发言是“普实克与夏志清中国现代诗学权力关系论”。 从历史的视野关照普实克与夏志清的中国现代诗学的研究,认为存在着将文学与政治、知识与政治意识形态、知识的真理性与知识的权力性割裂开来进行论述的问题。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袁勇麟的主旨发言是“灾难的意义与转化——解读后灾难文学中的生命叙事”。他对受创者如何走出灾难阴影的“后灾难书写”这一文学创作与评论都较少关注的部分予以重点讨论。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沈庆利的主旨发言是“从王赓武、许倬云看海外华裔文人的中国梦”。通过讨论王赓武和许倬云两位华裔历史学家的论著以及关于“中国”的理解与想象,进一步分析王赓武的“中国再连接”以及许倬云“复杂共同体”型态的理论研究,来总结当代中国社会正遭遇的重大理论命题。扬州大学文学院教授张堂会的主旨发言是“灾害文学与人性思考”。张堂会教授认为当代文学灾害书写,往往将主人公置于一种非常态的自然灾害情境下,表现危难之中人性的光辉和幽暗。同济大学文学院教授钱虹的主旨发言是“‘淌过那疫情的恶水’——论近期北美华文文坛的疫情书写”。钱虹教授关注北美华文文坛自2020年上半年起就率先出现了以不同文学体裁反映与书写疫情的现实之作。《南方文坛》副主编曾攀的主旨发言是“当代中国小说中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表达——从70后作家朱山坡谈起”。演讲中,曾攀教授以小说家朱山坡的一系列援非中国医生为题材的短篇小说展开讨论。下午第二场“台港文学研究专题”由郑州大学文学院教授樊洛平主持,武汉大学文学院教授赵小琪、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沈庆利点评。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张重岗的主旨发言是“华人离散诗学的价值取向”,通过对离散概念的激活,给华人文化诗学的构建提供了观察和思考的视角。离散作为一种生存的状态和观察的视角,打开了创造性的文化空间。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教授朱双一的主旨发言是“台湾现代主义文学的‘反方’观点——‘移植模仿’说和‘冷战影响’说”。演讲中朱双一教授回顾了台湾五六十年代的现代主义文学运动,以及台湾文坛和学界对于其的起因探究和定性评价,探讨 “当时言说”和“历史回顾”两类观点之间相互承续、深化或相互对立、解构甚至是对话的关系。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计璧瑞的主旨发言是“文学史阅读笔记——简谈马森‘西潮说’”。重点探讨了台湾文学史家马森2015年出版的《世界华文新文学史——中国现代文学的两度西潮》一书。暨南大学文学院教授白杨的主旨发言是“文学谱系与现实关切——2020-2021香港文学双年度创作管窥》。演讲中白杨教授对西西《钦天监》、黄碧云《附件三时期之百无书》、董启章《后人间喜剧》等创作进行重点关照,同时也对谢晓虹、韩丽珠、黄怡等新生代作家,葛亮、周洁茹、程皎旸等“新移民”作家等创作进行解读。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教授张羽的主旨发言是“《台湾先锋》的战争书写研究”。张教授以《台湾先锋》为研究对象,分析台湾义勇队在浙江和福建等地的革命宣传和文化抗战活动,对《台湾先锋》与“祖国革命”的“共同命运之感”,《台湾先锋》与抗战中台湾少年团的文艺演出和文化宣传,《台湾先锋》与妇女反抗运动书写以及《台湾先锋》记载的演剧实践与文化宣传这四个问题分别展开论述。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梁燕丽的主旨发言是“文化故乡和艺术乘具——白先勇和昆曲青春版《牡丹亭》等”。演讲是从全球化语境下跨文化戏剧的角度,透过白先勇选择昆曲、选择《牡丹亭》《玉簪记》《白罗衫》等剧目再造青春版和新版,来讨论白先勇的文化自觉与审美意蕴。华侨大学文学院教授陈庆妃的主旨发言是“同人于野——香港文艺期刊《素叶文学》研究”。以《素叶文学》为视角,以此探究香港本土作家、香港文学本土性的生成过程。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讲师徐诗颖的主旨发言是“新世纪香港文学与‘地志考现’研究”,讨论当地方的传统价值和空间意义被逐步剥夺后,许多青年作家更加关注香港这片土地的历史文化和现实生活,更多走向具体的地景文化认同,形成新的“集体记忆”。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助理教授涂航的主旨发言是“想象灾难:文明的终结及最后之人”。演讲从玛丽·雪莱的《最后之人》(The Last Man)的美学意像出发,思考灾难小说中的末世想象。梳理西方灾难的末世终结话语变迁,从基督教中的天启神学想象到十八世纪浪漫主义文学开始的对大自然的反复无常和人性之恶的联系。11日晚上8点举办了第四场华人作家圆桌主题发言,此次圆桌会议邀请了十位知名华人作家,由暨南大学文学院教授王列耀主持会议,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刘俊、美国知名评论家陈瑞琳负责点评。加拿大新移民作家张翎做的主题发言是“也许乌云没有银边:我对创伤书写的一点思考”。她以自己作为听力康复师的经历自述,从各种退役军人和战争难民的身上亲身感受到了灾难的“溢出物”粘在他们身上的印记。她提出文学作品应该反映这样的多样性。并不是每一个人都可以创造在废墟上即刻化蛹成蝶的奇迹。那些缓慢地学会与疼痛共存的人,同样具备超凡的勇气。因为幸存本身就是一种胜利。加拿大新移民作家陈河的主题发言是“时间是层厚玻璃”,在发言中,陈河叙述自己创作新作《天空之镜》的奇妙契机。美国新移民作家周励带来的主题发言是“从《曼哈顿的中国女人》到《亲吻世界》”。周励在演讲中回顾了自己创作于90年代《曼哈顿的中国女人》自传小说,时隔三十年,她新出版的历史散文集《亲吻世界》在创作心路上与《曼》一样,始终是为心灵写作,为人类的苦难和正义而写作。加拿大新移民作家曾晓文的发言主题是“进入移民书写的陌生地”,主要与大家共享了自己所面临的移民书写的难题。美国新移民作家黄宗之的演讲主题是“拓宽创作主题,关注人类共同命运”。黄宗之阐述了自己文学创作的主题以及写作的目的,挖掘与新移民生活息息相关的社会热点,并且讨论出现这些社会现象背后的深层原因以及意义。美国新移民作家叶周所演讲的主题是“在历史和现实之间寻找写作者的位置”。他从自己两次欧洲之行的经历引入自己的创作灵感与心得。美国新移民作家陈谦的发言主题是“关注人类生存困境,应是当代小说存在的理由”。陈谦认为作为这个时代的小说家,应该要有这样的心理准备,即小说最终会成为小众的、精英阶层的阅读。在这个前提下,小说的存在,就应该拥有超越故事本身的价值。马来西亚华裔作家朵拉的主题发言是“没有人是一座孤岛的沉思”。经历这次疫情许多人与人之间打破族裔互帮互助的案例,使得朵拉意识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性,也让她反思以多元民族、多元文化为荣的马来西亚,作为马华作家的作品应该更好地表现出三大民族的丰富色彩,而不是忽略其他民族。日本新移民作家亦夫的主题发言是“写作是对我生存想象和精神欲望的成全”。他认同一些文学评论者把他的作品称为“魔幻现实主义”作品,他认为自己的小说并不魔幻,它们展示的只是另一种我们陌生的,有别于传统人生经验的现实。最后一场压轴发言的是虹影,她的演讲题目是“静默中书写内心的波涛汹涌”。演讲中虹影回顾自己在嘉陵江边长大的童年与父亲,父亲是一个盲人,他感受世界的方式不是用双眼,而是用心。所以虹影从小受到父亲的影响,坐在长江边的岩石上,听着江水和远处轮船的鸣叫,感受生命中顽强的、不可摧毁的精神在里头。由此虹影表示,作为一名作家,与这个世界交流,或者对抗灾难来临的武器,只有文字与创作,以及蕴含其中的不可摧毁的爱。6月12日上午有两场主题演讲,第一场由福建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刘登翰主持,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计璧瑞点评。第二场由福建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台港文学选刊》编审杨际岚主持,暨南大学文学院教授白杨负责点评。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中国现代文学教研室主任赵稀方的主讲题目是“民族主义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演讲中赵稀方研究员梳理了民族主义批评的三条思路。思路一是以霍布斯鲍姆、盖尔纳和本尼迪克特·安德森为代表的试图从虚构和发明的角度解构民族主义,思路二是以赛尔·伯林和塔米尔为代表试图以自由主义改造民族主义,思路三是以哈贝马斯为代表,认为在全球化的形式下,民族主义的使命已经寿终正寝,后民族的时代即将取而代之,然而哈贝马斯的观点也受到种种现实的挑战。赵教授认为,上述学者的观点是局限多在欧洲之内,没有囊括全球的视野,应该更多地把欧美之外的思想资源纳入他们研究的视野中,或许会得出新的研究视角。台湾师范大学国文学系教授、文学院副院长须文蔚的演讲题目是“台湾现代诗数位传播与革新”。须教授向大家介绍了台湾近年来的“诗的复兴”,描述了诗歌从2000年左右仅能以电子邮件的群组传播发展到今天的数位媒介传播平台。日本立教大学交流文化系教授舛谷锐的主讲题目是“通过旅游书写保持国家认同——马华作家卓衍豪的个案研究”。舛谷教授通过马华文学旅游写作,介绍了国内旅游和国家认同问题。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中文系教授、中文系主任曲景毅的演讲主题是“人祸·李斯:司马迁对李斯富贵人生的书写”。曲景毅教授在演讲中化用了形容西汉名将萧何的谚语,用来形容李斯对于秦朝的统一与崩溃所起到的作用,即“成也李斯,败也李斯”。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刘俊的主题演讲是“冷战:中国当代文学的关联与回应”。刘教授从白桦创作于50年代的两篇小说《边疆的声音》和《神秘的旅伴》展开文本细读,重回历史语境结合国际与国内政治情况的梳理,认为中国在冷战格局中,虽然置身冷战环境和冷战前沿/冷战漩涡,但却没有彻底依附于所属的冷战集团,而是保留了非常鲜明的独立自主精神和独立处理复杂的国内外问题的能力——而这种“精神”和“能力”,不但直接影响了当时的中国文学创作,而且也对中国当代文学的历史观念、历史叙事和历史建构,产生了重大影响。台湾清华大学台湾文学研究所教授王钰婷的主题演讲是“陈若曦《尹县长》文化现象之文艺传播研究”。王教授在演讲中重返陈若曦《尹县长》发表的文学现场,探讨了陈若曦的一系列作品在《中国时报》《联合报》与《中央日报》等报刊发表现象,以梳理陈若曦作品典律化(canonization)的过程,并探讨其所引发的“《尹县长》文化现象”是如何带动陈若曦早期作品的出版,影响她作品典律构建的,以及之后台港文艺思潮的文学传播现象。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院长洪治纲的主讲题目是“论新移民文学中的历史意识及其意义”。洪教授认为当今的新移民书写已经超越了早期的留学生文学、异国婚恋情感叙事等主题,开始不断彰显创作主体内心深处的历史意识,这种历史意识在近些年来越来越突出。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高玉的演讲主题是“‘文学’之‘文科’义和‘文字与文章之学’义考”,他以缜密的词源考据,整合史实罗列与梳理,对“文学”一词的渊源以及含义进行详细考证。12日下午2点开始召开第三场“欧美华人文学研究专题”的主旨发言,由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人文学院教授朱文斌主持,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袁勇麟、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张重岗点评。福建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台港文学选刊》编审杨际岚主讲的题目是“灾难的书写与书写的灾难——张纯如《南京大屠杀》备忘录”。演讲从两个层面对张纯如和《南京大屠杀》文本进行解读。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凌逾主讲的题目是“论消失考现文学”。凌逾教授重回当代香港文学,梳理与反思刘以鬯、董启章、郑植等作品,从城市历史和文化特色、本土与全球的关系上来反思消失考现学的形成与发展。《当代作家评论》副主编李桂玲的主讲题目是“文学期刊中的地震灾难叙事”。选取了2008年汶川地发生时,五个文学期刊《人民文学》《文学界》《扬子江诗刊》《当代作家评论》《诗歌与人》当中相关的诗歌文本,进行样本分析,以点代面地展示文学期刊如何引领与呈现这次地震诗歌浪潮。温州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孙良好主讲的题目是“张翎:以文学的方式为一切苦难留下一线光”。演讲中分析了张翎后期探讨灾难与疼痛的主要作品,将她对这类题材的偏好与曾经作为听力康复师的经历联系在一起。《世界华文文学论坛》主编李良主讲的题目是“已然与未然:新移民文学中的‘二战’叙事”。演讲中以新移民文学中的二战书写为主要研究对象,李良主编认为,相较于大陆当代文学基于本民族和国家抗战的主题而言,新移民作家更具有一定超越民族与国家的立场和价值观念。常熟理工学院文学院教授计红芳的主讲题目是“德华传媒一报一刊”。以德华大陆留学生在20世纪80年代末创办的“一报一刊”(《欧华导报》和《莱茵通信》)为研究对象,探究其创办的源起、编辑团队和发行渠道,进而从文学艺术、华文传媒等角度对其存在的意义与价值进行讨论。广州大学人文学院讲师彭贵昌的题目是“北美新移民文学的抗战书写研究”。以人道主义立场的历史审视来看拥有东西方双重视角的新移民作家笔下的战争书写,丰富了历史样貌,并且多通过回溯性的视角力图表现抗战书写的真实性。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江少川的演讲题目是“在反思战争灾难中透视人性——以元山里子、周励的非虚构近作为例”。因为时间关系,江少川教授主要从周励的《亲吻世界》展开,通过分析《亲吻世界》介入二战题材的特点,表现出非虚构小说在反思战争中叩问人性。12日下午第四场主旨发言是以“东南亚与其他地区华人文学研究”为主题,由温州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孙良好主持,华侨大学文学院教授陈庆妃、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凌逾点评。中山大学文学院教授朱崇科的演讲题目是“解/构本土性:论《野猪渡河》的野心与限制”,与大家分享《野猪渡河》是如何以自己的风格填充本土,又是如何对本土进行破碎和拼贴来“破本土”。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王艳芳的演讲题目是“‘迷宫’与‘自我’:马华作家贺淑芳小说论”,讨论了马华七字辈作家之一贺淑芳的创作,因其深受博尔赫斯、乔伊斯、海德格尔、马奎斯等的影响,贺淑芳创作中深厚纯正的中文表述深具世界性特征。东南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张娟的演讲题目是“‘向内转’:疫情时代的文学转向与精神反思——2021年海外年度华语小说论”。张娟认为文学表现上都关注个体的精神与情感,体现了“向内转”的文学转向。上海师范大学对外汉语学院副教授王小平的演讲题目是“海外华文文学的‘世界性’——以木心的世界意识与‘自我完成’为例”。演讲中主要探讨了木心世界意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其独特的世界意识是在江南文脉的滋养下产生,又在上海都市多重文化语境下,经由艺术与革命的双重试炼而进一步发展、深化并最终成型,最后结合木心的作品分析其作为知识分子富于个人色彩的“世界性”想象。暨南大学文学院副教授龙扬志的演讲题目是“想象异域:许杰对南洋经验的文学处理”。首先大背景分析“南来文人”的作家群体,其次浅论许杰南下心态,基于回避纷争和谋生的考量,内心则秉承着将新文学传播到南洋华侨社会的信念,这种综合传统知识分子担当和现代文人风骨的精神状态,导致许杰的南洋体验具有鲜明的浪漫色彩。杭州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詹玲的演讲题目是“后人类时代中国科幻小说创作的人学观面向”。演讲以中国科幻小说为主体,兼及国外科幻创作,探讨科幻小说考察人性及人类价值观问题的发展与演变,认为多数科幻小说仍坚持强调人之为人的特质,少量科幻小说则开始试图超越有机/无机,虚/实界限,以更开放、包容的姿态重构人与技术、技术物的平等关系,并推演人和人类社会的未来新可能。温州大学文学院副教授鲍良兵的演讲题目是“民众政治感觉的‘发明’与中国‘革命’想象——丁玲的小说《水》再解读”。演讲主要从三个方面展开,将丁玲的小说《水》这一文本置于历史语境中,从政治思想史、社会文化史和文学史等多个角度,考察小说的创造性内涵和意义。哈佛大学东亚系博士生陈济舟的主题演讲是“我们为什么要研究灾难叙事?:一次在文学和人类学之间的方法尝试”,从宏观视野指出人们对于灾难叙事和文化的关注发于人本主义的关怀和对人类文明共同体续绝存亡的忧患之思。6月12日下午会议闭幕主题演讲邀请的是世界华文文学学会会长、吉林大学资深教授张福贵。张福贵教授闭幕主题演讲题为“华文文学与人类命运共同体”,他高屋建瓴地从本次会议的主题“华语文学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出发,从这个最具人类性和世界性的话题来看当下华文文学写作与研究面临的新问题,并且认为如果说华文文学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必须包含国族意识和世界意识的话,那么对于后者的强调应该在华文文学创作和研究中最不能欠缺的。由此,张教授重点探讨了华文文学的三个重大问题,首先是关于世界华文文学国族性概念的探讨,现在是否有必要回过头去探讨本体论的问题,以包含居住地、身份、题材三者必须合一为标准来评判华文文学。第二是关于世界华文文学的人类性概念,张教授认为华文文学从某种程度上可被视为中国文学和文化转型和世界化过程中的一个试验场,为我们提供了不同于中国本土的世界性生存体验,也感受到了中国文化的世界性传播与它的变异过程,故而拥有其他文学种类所不可比拟的人类性与世界性。最后,他探讨了海外华文文学创作书写的文学史价值,张教授认为华文文学作品最后经典化的选择是需要和大中国文学相比较的,其思想价值的特殊性和意识的艺术价值的应该具备一致的同一性,空间和身份的特殊性并不等同于艺术价值的经典性,本质应该回归于文学的恒久性经典。为期两天的工作坊会议至此圆满结束。在这个因疫情影响而限制全球旅行的非常时期,浙江大学与哈佛大学以严谨负责的治学和工作态度完成了此次“线上+线下”模式的会议。本次会议有来自中国(包括中国内地、中国香港、中国台湾)、英国、美国、加拿大、新加坡、马来西亚、日本的顶尖学者以及十位知名海外华文文学作家参与,共同促进全球华语文学研究的发展。在人类共同命运下彰显华语文学的担当与意义,让世界华语文学研究这一作为中国文学研究中最具世界视野的分支,不仅仅在空间上构成中国文学世界化的特点,更在思想上具备全球性的人类意识,“携手构建合作共赢新伙伴,同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习近平语),从而在文学维度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今后的合作中,浙江大学文学院将继续响应学校的世界顶尖大学合作计划,并持续加强与哈佛大学亚洲研究中心、哈佛大学东亚系、哈佛大学费正清中国研究中心的一系列合作,联合开展关于全球华语文学领域的长期合作。第四届浙江大学-哈佛大学世界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将继续举办,明年10月,将继续由浙江大学文学院金进研究员和哈佛大学亚洲研究中心Prof. James Robson牵头,共同策划和组织,同主题大会将继续举办,届时会议将在哈佛大学(波士顿)、浙江大学(杭州)两个主场同时举行,相信将又是一场中西方学术交流,文化与文学研究的学术盛宴。(撰稿人:朱钰婷、倪子惠  照片:朴努力、李一扬、曾宇昕)
    • 2022-07-05
      镜像世界与心灵救赎 ——著名作家艾伟《镜中》研读会在杭州举办
      2022年7月2日下午,由浙江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与文化研究所、浙江财经大学浙江当代文学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艾伟《镜中》研读会”在杭州举行。《镜中》作者艾伟,北京师范大学张柠、南京大学吴俊、《小说评论》王春林、天津师范大学刘卫东、诗人吕约、《当代》徐晨亮(线上)、《文艺报》行超、浙江工业大学肖瑞峰、宁波大学南志刚、温州大学孙良好、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任茹文、浙江财经大学周保欣、赵顺宏、荆亚平、浙江工业大学张晓玥、浙江大学翟业军、陈力君等二十余位评论家参加会议,就《镜中》进行了充分解读与深入探析。翟业军、周保欣分别主持上下半场研读。《镜中》是艾伟创作的第七部长篇小说,讲述了一位享有国际声望的建筑设计师,在突遭重大变故之后,重新思索生命意义、寻找救赎可能的故事。各位专家畅所欲言,表达自己对于《镜中》文本意蕴、美学追求的思考。徐晨亮认为,《镜中》延续了艾伟过去小说中贯穿的罪感、绝境、人的救赎等主题,艾伟试图找到一种中国人的内心语言。张柠注意到,小说开头的事故是捕捉世界的起点,解决问题则是一个漫长且艰苦的过程。吴俊从事故、梦幻、光线、附录四方面着眼,细致又深入地探讨了小说中的镜像世界。肖瑞峰说,《镜中》讲述了一个具有典型时代特征的中国故事,以庄润生为代表的精英阶层既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浸润,也渗透了些许西方元素。王春林提出,《镜中》集中思考了一个与人类生存紧密相关的庞大命题,是当下少有的充分挖掘人类忏悔意识的作品。南志刚对比了《镜中》和《风和日丽》的阅读感受,认为《镜中》更具思想性。刘卫东更多关注《镜中》是如何表现创痛与疗愈的,认为艾伟对此问题的处理具有属于他自己的特色。吕约提出,《镜中》为中国中产阶级书写拓展了新的可能性,且小说极具建筑的美感。行超认为,《镜中》的建筑结构是对东方美学的呈现。张晓玥说,《镜中》的人物与其说在照镜子,不如说在发光,镜中的“我”折射出不属于自我的光。孙良好讨论了《镜中》所涉四个维度:向死而生、爱我所爱、认识自己、犹在镜中。赵顺宏认为,艾伟善于捕捉极端情境下人物内心情感的细微变化,提出江南作家的小说结构与北方作家或有所差异。任茹文将小说概括为两个关键命题:一是如何面对历史,二是如何面对历史中的废墟和创伤。陈力君的发言围绕着“巢穴”这个关键词展开:人物以不同方式处在形态各异的巢穴中,对于现代人来说,巢穴本身就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存在空间。荆亚平从“镜”这一意象出发,认为艾伟在镜中找到自己、扩宽世界。姚晓萍从小说叙事的轮回性、哲学的实感性、建筑的象征意义三个向度出发,对于小说的能指和所指进行了全新的思考与探索。徐兆正指出,艾伟认为人性都是抽象的,唯有对关系的揭示能够使我们窥探到所谓的真实、具体的人性。史婷婷谈及《镜中》是艾伟对自己之前创作的一种拓展和延伸,永城、戏曲等元素都得到重现。研读会最后,艾伟真诚感谢各位评论家、学者对《镜中》进行的精彩解读和分析。他说:“文本成型后便有了多重阐发的空间、释出了文本本身的智慧,它是大于作家本人的。”文/周沁榕、李秋雨图/公言海
      • 每页 8 记录  总共 524 记录 
      • 第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 页码 23/66 跳转到 
    • 地址: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余杭塘路866号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成均苑4幢 联系电话:0571-88273103

    • 浙江大学文学院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21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寸草心科技 管理登录 您是第 1000 位访问者

    官方微信

    友情链接

    浙江大学 浙江大学社会科学研究院 研究生院 本科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