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历史学院
  • EN
  • 办公网
  • 首页
  • 院情总览
    学院简介 历史沿革 学院黄页 研究所简介 教工名录 学者介绍 学院宣传片
  • 党政管理
  • 人才培养
  • 组织人事
    师资队伍
  • 科学研究
  • 交流服务
    继续教育
  • 校友天地
  • 首页
  • 院情总览
    学院简介 历史沿革 学院黄页 研究所简介 教工名录 学者介绍 学院宣传片
  • 党政管理
  • 人才培养
  • 组织人事
    师资队伍
  • 科学研究
  • 交流服务
    继续教育
  • 校友天地
  • EN 办公网
首页  新闻动态

新闻动态

    • 2024-03-05
      浙大宋学研究中心成立25周年
      浙江大学宋学研究中心于1999年11月3日由时任浙江大学校长的潘云鹤院士签署批准成立,其时是直属浙江大学的人文科学重点研究中心。学校确定“小实体,大联合”的创办中心方式,将全校的大宋学学术力量组织在一起,致力于涵盖宋代文学、史学、哲学、文献学的四大学科方向,以宋代断代为重心,可下延至元、明、清,如“宋元变革”、“宋明理学”、“宋学与明清科举”,是浙江大学人文社科研究与交流的一个大平台。中心于2006年升为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017年入选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A类重点研究基地。浙江大学宋学研究中心集聚了浙大文科传统优势学科中实力最强的宋学研究人才,成立25年以来,为全面传承和弘扬宋学、宋韵文化作出了杰出贡献。浙大宋学研究中心办有《宋学研究》学术期刊(半年刊);与浙江古籍出版社合作,每年出版“宋学丛书”,并与浙江古籍出版社合作承办“宋学大讲堂”(一年四次)。中心成员硕果累累,影响力日益扩大。浙大宋学研究中心,依托浙江大学,依靠浙江省社联指导与支持,25岁青春,风华正茂,成果迭出,厚积薄发!浙江大学宋学研究中心已成为海内外学术界关注的宋学研究机构。愿“宋学之声”深入人心,播远传久,响遍海内外!
    • 2024-02-23
      我院沈秋之《敦煌四部文献缀合研究》获评2023年浙江大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近日,学校发布了《浙江大学关于公布2023年浙江大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的通知》,我院沈秋之《敦煌四部文献缀合研究》(导师为张涌泉教授)获评2023年浙江大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论文介绍:本文将佛经典籍以外的敦煌四部文献写本作为考察对象,以残卷缀合为中心,在全面汇集前人缀合成果的基础上,进行补缀和新缀,归纳总结缀合方法,挖掘缀合意义。文章上篇“概论篇”是对四部文献残卷缀合的理论探讨。一方面,概述了四部文献残卷缀合的特点与难点、前人工作的疏漏,总结归纳了四部文献缀合的程序、方法及值得注意的问题。另一方面,以残卷缀合为契机,从定名、断代等角度揭示缀合对写本整理的意义;并对卷背杂写缀合、裱补残片的复原、藏经洞文献的性质等问题做了专题探讨,串联起与缀合相关的学术问题。下篇“缀合篇”对六十余组研究价值较高的写卷进行了个案研究,展现出四部文献残卷缀合的过程、方法和价值。作者说:2018年秋,我来到浙江大学古籍研究所,跟随张涌泉教授研习敦煌学。在这之前,我对于敦煌学这门“冷门绝学”只有一些粗浅的了解。翻开厚重文献图版,面对着琳琅满目的写卷,我的心中充盈着兴奋与新奇,也不免感到茫然无措。在老师的要求下,我开始研阅写卷,尝试对敦煌写本展开基础性校理,同时了解学界研究动态。慢慢地,我从中摸着了一些门道,也萌生了一些自己的想法。我发现,敦煌写卷中佛经以外的四部文献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但形态破碎,纷繁复杂,有必要进行系统的缀合整理。与老师探讨后,我决定将“敦煌四部文献缀合研究”作为博士论文的选题。所谓缀合,就是将原本破碎残断的文献进行拼合和复原,使其尽可能恢复原本的面貌。残卷缀合看似是一件与拼图相似的基础性工作,但要从数万件写卷中找到可以破镜重圆的残片却是一件“甜蜜的苦差事”。为了考定一组可以拼合的写卷,有时需要反复翻检核验数十块甚至上百块残片,是对耐心和学识的双重考验;缀合也能给人带来获得感和满足感,当悬隔在世界各国的残卷被严丝合缝地拼接在一起时,我们仿佛看见分散的骨肉得到团聚,沉睡了千年的古籍焕发出新的生机。这篇博士论文的完成,离不开张老师的悉心指导。作为一名学者,他以数十年如一日的专注沉浸在敦煌文献研究的事业中。作为一名导师,他倾尽心血培养我的学术能力。哪怕是一则叙录的撰写、一个残字的辨读,老师都会事无巨细地打磨推敲。老师对学术的这种热忱与尊崇让人获益匪浅,值得我倾毕生之力学习。浙江大学有着敦煌学研究的传统,这里诸位老师各擅胜场,以“笃实而光辉”的学风在自己学术天地中精耕细作。我也因此有机会汲取语言、文学、历史、宗教等各领域的知识,以广阔的视角对敦煌文献展开全面立体的解读。自藏经洞文献发现以来,敦煌文书的保护研究已走过了一百多年的历程。一代代学者前赴后继,让丝路文明在这片土地上薪火相传。他们之中有文物保护“吹号者”,不遗余力地守护中华文化瑰宝;他们之中也有古籍研究的“孤勇者”,以“板凳甘坐十年冷”的坚守投入在文献整理的事业中。很幸运,我能够接过前人研究的接力棒,为古籍整理保护奉献一份绵薄之力。在未来的日子里,我愿意继续在敦煌写本的世界里耕耘探索,努力发现更多的未知。导师说:敦煌莫高窟藏经洞文献以佛经为主,佛经以外的四部文献亦占有相当比重,是极为重要的研究资料,具有不可替代的学术价值。但敦煌四部文献丰富繁杂,要对其进行整理研究并非易事。沈秋之博士将这部分写本作为博士论文的研究对象,富有挑战性。论文在前人基础上,新考定出一大批可缀合的残卷,归纳总结了缀合研究四部文献的方法和意义,并对杂写及裱补纸等前人忽视的问题做了专题探讨。论文体量丰厚,亮点颇多,新见迭出,既有写本个案的剖析,又有宏观的理论建构,从中不难看出秋之同学严谨细致的治学态度和广博的学术视野,确实是一篇不可多得的佳作。期待他在未来的工作中保持对学术的热情,取得更大的突破。
    • 2024-02-22
      龙瑜宬老师《在“现代”的路口:俄罗斯“大改革”时代的西方旅行书写》出版
       
    • 2024-02-08
      胡可先、杨琼《贞石留芳:唐代诗人四十家墓志疏证与研究》
       
    • 2024-01-29
      方一新教授主编《语言考辨与佛经鉴别》出版
       
    • 2024-01-19
      浙江大学文学院召开校友新春茶话会
      共叙传承,共话未来。1月12日下午,浙江大学文学院召开校友新春茶话会。浙江大学文学院校友分会会长、浙江通策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吕建明及来自各领域的优秀校友代表参加座谈。浙江大学图书馆馆长、文学院教授楼含松、学院院长冯国栋、副书记郑英蓓等人参加会议。座谈会由校友分会秘书长王自亮主持。茶话会开始,王自亮秘书长总结了文学院校友分会成立以来开展的主要工作,在广泛联络校友、搭建交流平台、助推文学院学术交流与学科建设等方面,分会做了大量工作,充分发挥了校友组织的积极作用。今年,学院将围绕密切校友与学院联系、成立校友实习实践基地、开展文学类活动等方面做好校友工作。冯国栋院长代表文学院向心系学院发展的各位校友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并围绕立德树人、引人育才、教学科研等方面介绍了近年来学院的改革发展和建设成果。同时着重介绍了目前学院教师队伍、学科建设、专业建设、人才培养等情况,以及学院下一步的发展规划,并希望在座校友开诚相见,相互交流,一起为学院今后的发展贡献智慧与力量。与会校友代表踊跃发言,就学科建设、校友工作、提高影响力等问题展开热烈讨论。校友们结合自身工作实际,从不同视角对文学院发展给出建议,并表示愿用实际行动支持学院未来改革发展。吕建明会长做总结发言。他表示,每次参加校友活动都能留下深刻的印象,昔日与校友交流的场景还历历在目,无论在哪里,“文学院校友”是大家共同的身份标志。文学院将继往开来,笃行不怠,在校友们的期待和助力中稳步发展,期待校友们能常回来看看。
    • 2024-01-19
      浙江大学文学院2023年度盘点
       
    • 2024-01-17
      念哉典学·思睿观通——观通学社2023年度系列活动回顾
      2023年,浙江大学文学院观通学社充分激发青年教师全员参与学术研讨和育人活力,聚集汉语言研究所、世界文学与比较文学研究所、古籍研究所、中国古代文学与文化研究所、中国现当代文学与文化研究所、文艺学研究所的青年教师,本年度举办讲座、工作坊和研讨会等19场次,读书会、新书分享会等17期。聚焦学术前沿,促进学科交叉融合。文艺学研究所延续上一年度的西学经典读书会“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今年继续举办了13场。通过细读西方经典著作,帮助同学们开拓视野、夯实基础,为专业课程提供辅助平台。中国古代文学与文化研究所举办4场古典文学•新范式系列学术讲座,内容涵盖陆机《文赋》、钱钟书手稿、古代技艺知识、清代考据学风等重要话题,1场“新文科视野下戏曲研究的交叉融合”学术对谈活动,挖掘丰富多维的古典文学研究路径,呈现出文学与其他领域交叉研究的广阔空间;汉语言研究所的经典研读会暨汉字史读书会举办了3场,内容紧跟学术前沿,增加师生学术交流的深度和频次。古籍所延续“镕今铸古 综贯博通”系列,举办了3场讲座,主题涉及人工智能CHATGPT、中古波斯文法律文书和五代十国的杭州石刻佛教造像。展示了学科的研究魅力和文科交叉的可能性。探索方法创新,构建多元交流平台。今年学社增设了工作坊、跨学科系列讲坛等活动形式。文艺学研究所举办的“德意志美学:源与流”青年美学工作坊,来自北京师范大学、复旦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等高校的学者齐聚一堂,围绕美学相关意义开展精彩报告和评议。“多声部的《子夜》与复数的1930年代——左翼文学研究青年学者工作坊”以《子夜》单行本出版90周年为契机,围绕《子夜》及1930年代左翼文学的诸多问题展开了深入讨论。立足服务社会,扩大中文学科影响力。观通学社成立一年余,累计举办各类活动79场次,覆盖参加群体2500余人次。受众群体除了校内外师生和国内各大知名高校学者外,覆盖校外国内外众多文学爱好者。观通学社通过与各大出版社、基金会、其他专业学术机构合作开办活动,提高了活动的影响力和学社品牌知名度。2023年4月20日,观通学社主办的“现代社会与文学中的情感问题暨《情感何为:情感研究的历史、理论与视野》研讨会”,各位学者系统梳理了情感研究的方法、谱系和意义,分享了实践中的研究经验,展望了未来的发展方向,极大推动了情感问题的研究进程。该讨论会被国内知名媒体澎湃新闻报道,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拓宽国际视野,加强多元文化交流。2023年10月31日,“此岸·浙大国际诗歌之夜”(Coming Ashore:An Evening of International Poetry at ZJU)之“走近阿根廷诗人迪亚娜·贝列西”活动在紫金港校区100报告厅举办。此次活动是由诗人北岛发起的“香港国际诗歌之夜”(IPNHK)与浙江大学文学院的首度合作,邀请到当代女性诗歌教母级的人物的阿根廷著名诗人迪亚娜·贝列西(Diana Bellessi)走进校园,与我校师生分享诗歌与写作。  汉语言研究所的罗天华副教授主持的题为Parentheticals,Discourse Prominence and Grammaticalization讲座,邀请到哥本哈根大学语言学副教授Kasper Boye主讲,讨论插入语和语法化的关系。汉语史研究中心史文磊教授主办“新文科学术对谈系列第五讲——的跨语言视野工作坊”,邀请曼彻斯特大学语言系Maj-Britt Mosegaard Hansen教授等专家对汉语“从分析到综合”的问题,从汉语、英语、法语等多语言视角进行深入探讨。激发人才队伍活力,助力青年教师成长。一年来,观通学社不忘初心,积极呼应校院两级“新文科”建设总体规划,搭建了青年人才科学研究、学术互访和交叉创新多元平台,引领青年学者,聚焦学术前沿,举办高质量“新文科”学科交叉系列讲座,获得了师生的一致好评,为学院的青年人才培养和学术创新工作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引领了一批青年教师的成长。2023年观通学社2位青年教师获得了2023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后期资助项目;1位获得浙江大学第四届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优秀著作奖青年成果奖;2位入选“浙江省之江青年社科学者”。
      • 每页 8 记录  总共 526 记录 
      • 第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 页码 13/66 跳转到 
    • 地址: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余杭塘路866号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成均苑4幢 联系电话:0571-88273103

    • 浙江大学文学院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21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寸草心科技 管理登录 您是第 1000 位访问者

    官方微信

    友情链接

    浙江大学 浙江大学社会科学研究院 研究生院 本科生院